第9课 朋党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和虚词“以”的用法。2.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艺术特点。3.联系现实,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
1.背景探寻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辩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2.文学常识
论: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文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兜( ) ②夔( ) ③稷( )
④契( ) ⑤后世不诮( )
答案 ①huān ②kuí ③jì ④xiè ⑤qiào
2.一词多义
①以
②幸
③之
答案 ①凭借/因为/用来/而 ②希望/受宠爱 ③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3.词类活用
①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②或利尽而交疏:
③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④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效力。②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③名词用作动词,看作。④名词用作动词,结为朋党。
4.古今异义
①君子八元
古义:
今义:
②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古义:
今义:
③而周用以兴
古义:
今义:
④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相传同为高辛氏(帝喾)后代的八个才子。今义:八元钱。②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③古义:因而。今义:用来。④古义: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今义:清澈的水流。
5.文言句式
①此君子之朋也: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③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④而周用以兴:
答案 ①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省略句。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则同道而相益:
②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
③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④而周用以兴:
⑤夫前世之主:
⑥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答案 ①帮助。②元:善。凯:和谐。③乃,是。④因而。⑤发语词。⑥全。
二、疑难突破
2.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答案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3.朋党是从什么时间就有的?君子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4.《朋党论》中哪句话可以阐明作者的观点?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
答案 作者在文中要阐明的论点是“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这一观点是作者在分析了何为“朋党”、朋党的种类、朋党的作用之后得出的结论。
5.文章提出论点后把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作了哪些比较?
答案 从两者的性质、结朋的基础、表现、结果等角度进行比较。
6.不同的人对君子之朋表现出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怎样?
答案 尧的时候,大舜辅佐,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八元”“八凯”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达到大治。等到大舜自己做天子的时候,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谦让,此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而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商纣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存在朋党了,但是纣王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称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军起义时,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完全解除了党人的禁锢而释放了他们,但是已无法挽救局势了。唐朝末年,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唐昭宗时,把朝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名士竟然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而唐朝也就灭亡了。
一、文白对读
二、文本深读
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名节”,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1.结构图解
朋党论
2.中心主旨
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埋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观点十分鲜明。
3.写作特色
①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②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③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1.欧阳修诗词中的名句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③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留春住。
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经典事例
从“台湾之子”到“台湾之耻”
他曾被人称为“台湾之子”,他经常自称“阿扁”以表现亲民作风,他就是陈水扁。
1951年,陈水扁出生在台湾台南县官田乡西庄村的一个三级贫户家庭,家中积欠的债务许多年后才逐一还清。这段历史在台湾几乎尽人皆知,陈水扁也因此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楷模。大学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律师资格,成为当时台湾最年轻的律师。
就这样,陈水扁以“台湾之子”的形象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坐上了头把交椅。然而,他的支持者们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亲民”的人却是一个洗钱高手。台湾人民大笔大笔的血汗钱被陈水扁的家庭偷偷汇往海外。“台湾之子”沦为“台湾之耻”,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一点,人们心中早已有了定论。
感悟 阿雷蒂诺说,一个放弃了名誉的人就等于放弃了生命。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能否成为有用的人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很大关系。贫穷的生活可以使人德行高尚,也可以使人唯利是图。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就会走向民众的对立面。
适用范围 人生方向、成长与荣辱、利与义、尊严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唐玄宗的兵部尚书李林甫,才艺、字画都属上等;但他做官却不实实在在地办事,而是一味迁就迎合唐玄宗,因此,很得玄宗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看起来很友好,嘴里说尽好话,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狡猾阴险,常常使坏主意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可以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们便发现了他的这种伪善,于是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感悟 笑里藏刀、表里不一的人是最危险的,常常令人防不胜防。换个角度,在大众看来,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往往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适用范围 内与外、诚实与虚伪、表里如一、防备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
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冽,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掮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涵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第9课 朋党论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以为:作为
B.而周用以兴用以:用来
C.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称美:赞美
D.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异心:不同心
答案 B
解析 用以:因而。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朋党之说
B.自古有之
C.此自然之理也
D.此君子之朋也
答案 B
解析 B项为补足音节的助词。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B.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吾其何择哉
答案 D
解析 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虽其兄弟亲戚
B.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C.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D.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项古义:可以作为。今义:副词,表示肯定、赞许。C项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D项古今同义。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益:帮助
B.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拿
C.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党:结为朋党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讥笑
答案 B
解析 举: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这样。A项表顺承/表转折,B项凭借/用,D项任用/因。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B.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C.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答案 C
解析 古义: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今义:清澈的水流。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文中列举了各个朝代的事例,论述兴亡治乱和朋党的关系,提出只有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治理好国家。
B.文章通过论述得出结论“人君善用朋党,国治而天下称美”,希望人君能善用“君子朋党”。
C.从本文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D.就写作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抑扬顿挫。
答案 C
解析 “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本身正确,但本文没有写景部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译文:
(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文: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
译文:
答案 (1)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履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
(2)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3)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君,原因就在于他能辨别君子与小人。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 ①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性词语先断开容易断的地方,文段中“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明显可断,其他地方再根据语意推敲。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覆溺之虞”根据文意推断,“虞”是“忧虑”的意思。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C项“易”的意思是“改变”,不是“轻视”。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表述不当。原文中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欲有纪于后也”,可见请欧阳修作本文不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而是希望继承者能明白他建造偃虹堤的良苦用心,使其不致被废弃。
14.《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横线上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答:
答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题要求准确理解句子中滕侯的做法,重点在“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和“略施其余”的理解,还要熟练地背诵《岳阳楼记》,并能够理解该文中句子的意思。
15.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
答:
答案 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大致是一样的,内容上相得益彰,主要内容突出“民为上”,为百姓着想。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的信和洞庭之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文章记载(偃虹堤)。”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其命名的人是谁,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又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非常险要的地方,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四个地方交会的
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只能停泊在南边的渡口,那些需要到岳阳办事的人又远又累,而又常常有遭遇风浪、船翻淹死的恐惧和忧虑。现在船到了这儿全部停泊在堤下。到州里办事的人又近又不必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的大小和用了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人工,没有超过限定的日期就完成了。”我问他建筑之初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那些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滕侯的具体策划。”我说:“这是君子的作为,可以为此写篇文章。”
深深考虑百姓的人,在当初谋划一些事情时就考虑精到,所以能用人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非常危险而不可预测的忧患,让当地百姓受益并惠及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近都蒙受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交会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或物的恩惠,能用数来计算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败坏。建造的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常常懈怠,废弃了它。自古以来有才德智慧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他们的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哪还有丢掉的利益?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滕侯志向远大、才华超人,在当世很有名望。当朝廷正用兵急需人才的时候,曾经重用他。但功业未来得及完成,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不必太费心思,只是稍稍发挥,就能利及外物。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可以作为后世人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世的人赞誉,而是想着为千秋万代的利益而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三个应当写记的理由而不可以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章。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四、随堂练笔
16.以“我心目中的欧阳修”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