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 了解司马迁、传记的相关知识;
2.熟读文本,读准字音。
3.阅读1-3段,了解他的家世谱系,明白司马迁写作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司马迁、传记的相关知识;
难点:了解他的家世谱系,明白司马迁写作目的。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多万字。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课题介绍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学习自序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因为这篇自序其实就是司马迁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4、字音
颛顼zhuān xū 南正重chóng 传剑论显chuán 蒯聩Kuǎi kuì
二、探究未知
1、文言实词 司天 典 序 守 奔 至于 或在卫
遂拔 徇朝歌 王卬于殷
2、文本解析
1>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他列成一个谱系图.
2>1-3节写的是什么内容,其目的是什么?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班级: 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对照注解,落实文言知识点。
2、解司马迁年轻时的生活经历,明白其作用;
3.了解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解司马迁年轻时的生活经历,明白其作用
难点:了解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的原因。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字音
会稽kuài 邹、峄Zōu yì 鄱pó 邛、笮Qióng zé
爰yuán 麟lín 阙quē
二、探究未知
1、文言实词
窥九疑 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笮、昆明 从事
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
以显父母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诗》《书》 史记放绝
小子不敏 弗敢阙
2、翻译句子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也,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3、文本解析
1>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其作用是什么?
2>第5节内容中哪些地方写得很感人?为什么?
3>、父亲临终时几乎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嘱托有几层意思?与司马迁写作史记有着怎样的关系?
太史公自序(第五课时)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 对照注解,落实文言知识点。
2. 理解 “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因素。
3. .理解“退而深惟”的内容 ,分析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因素。
难点:.理解“退而深惟”的内容 ,分析其作用
【导学流程】
一、探究未知
1、文言实词
于是论次其文
幽于缧绁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2、翻译句子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同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2、文本解析
1>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
2>.理解“退而深惟”的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太史公自序(第六课时)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对照注解,落实文言知识点。
2、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3.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重点难点】
重点: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难点: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
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二、探究未知
1、文言实词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秦拨去古文 萧何次律令
则文学彬彬稍进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既科条之矣 承敝通变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扶义俶傥
以拾遗补艺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俟后世圣人君子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3、文本解析
1>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管仲列传(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管仲及其本文的背景知识。
2、掌握1、2段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分析管仲为人。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难点:分析管仲为人。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人物介绍:
管仲 ,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2、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jǔ)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探究未知。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来号召诸侯。“尊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当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
二、探究未知
1、字义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 管仲囚焉 齐桓公以霸
分财利多自与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
2、回忆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
3、分析管仲人物形象(1、2段)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3、4、5段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分析管仲成功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难点:分析管仲成功的原因。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①桓公伐蔡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伐蔡是因为怨恨蔡姬改嫁)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料想)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面对楚王的责问,管仲的回答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滤酒),寡人是征。”什么意思呢?就是楚王讲你齐国为什么无缘无故攻打我们?春秋之战讲求的是师出有名,桓公伐蔡是因为蔡姬改嫁,让桓公很没面子,可以说师出有名。但是楚国和齐国没有矛盾,攻打楚国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不义之战,必将受天下人指责。在这样的情况下,管仲灵机一动,说征讨你们楚国是因为你们楚国没有给周王进贡,对周王室不恭敬,我们是代替周王来讨伐你们的。其实,在那个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都没把周王室当回事,不进贡的国家比比皆是。但管仲这样说,性质就变了,不是我要侵略你,我们只是替周王征讨不臣。,这一下子就把一个不义之战弄成了正义之讨,齐国占据了大义的名分,出兵明正言顺,天下人无不称赞齐国的正义之举。为齐国赢得了国际声望。②桓公救燕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戎、狄侵扰中原,山戎打进了燕国,燕国派使者求救,燕国经常受戎、狄族的侵扰,这次是北狄族中的—支山戎大举进犯。齐桓公和管仲本来商量着征伐南方的楚国,当时楚国在中原人看来也是蛮夷之地。但是管仲建议,只有把北方安定下来,才能集中力量对付楚国,于是和齐桓公率大军北征,打败了山戎,又击败了山戎的同盟国孤竹和令支,才还军燕国。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以求保护。燕国百姓看到山戎的威胁解防了,高兴地安心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家园,燕庄公更是感激,恋恋不舍地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地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就根据周王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境的规定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土地割给燕国,并借此让燕国恢复召公时期的政教。 ③曹沫之约 曹沫是鲁国的一个力士,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后曹沫担任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怕齐国,便决定割地求和。齐桓公便决定与鲁庄公在柯设坛结盟。当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进行仪式,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挟持桓公,要求归还齐国侵略鲁国所得之地。齐桓公被逼答应。事后,齐桓公非常愤怒,想反口不还。管仲劝说:这样做会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
二、探究未知
1、字义
管仲既任政相齐 富国强兵 因而去之
贵轻重 南袭蔡 桓公实北征山戎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2、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项羽本纪(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对照注解,落实3、4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巨鹿之战,从中分析项羽的形象。
3.了解霸王别姬的描写对表现项羽形象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对照注解,落实文言知识点。
难点:1、了解巨鹿之战,从中分析项羽的形象。
2、了解霸王别姬的描写对表现项羽形象的作用。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1、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例: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日:每天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例如:项伯杀人,臣之。活:使……活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指赵王)一击缶。
4)省略介词“于” 晋军(于,在)函陵,
二、探究未知
1、文言实词
1)词类活用
沉、破 冠诸侯
无不膝行 项王军壁垓下 楚歌
2)特殊句式
项王军壁垓下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2、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文本句子
性格
手法
巨鹿之战
霸王别姬
高祖本纪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文学知识及写作背景。
2、了解刘邦相关知识,根据注音,阅读全文。
3、概括理解文章第一、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及对全诗的作用。
难点:概括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也叫“汉高帝”或“高皇帝”。姓刘,字季。沛县人。曾在咸阳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dàng)山泽间。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三年七月,克宛城。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霸上。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与秦民约法三章,并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曲求全,亲至鸿门谢过,险遭杀戮。其后被迫接受项羽封号,为汉王。
汉王二年三月,进至洛阳,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xing)阳、成皋,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定都于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顺应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屡败屡起。曾与诸将论楚汉战争得失,认为自己之所以获胜,主要在于重用张良、韩信、萧何。为帝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wan)等反叛,并剪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2、文学知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本纪(帝王传记)12篇
3、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4、注音
陂(bēi ) 须髯(rán ) 贳(shì
酒雠(chóu ) 单( shàn ) 父( f? )
绐(dài) 郦(lì)食(yì)其(jī)
说( shuì )沛公 跂(qǐ ) 东乡(xiàng )
阳夏(jiǎ) 氾( fàn )水 玉玺(xǐ )
荥(xíng )阳 颍(yǐng )阳
轘(huán )辕 黥( qíng )布
二、探究未知
1、陂(bēi): 晦冥(míng):
有身: 已而:
意豁如也:
大度: 家人: 作业:
狎侮: 酤(gū):
怪之: 及见怪:
责: 岁竟:
繇(yáo): 纵观:
高祖常繇(于)咸阳
如此: 善:
客: 家:
易: 绐:
2、翻译下列句子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3、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高祖本纪
第一课时(1-4段)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_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1——4段)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并积累文章中有关古文化常识。
3.通过解读课文中的活用词、翻译文章特殊句子及疑难句子,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4.感受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感受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5.欣赏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典型细节描写、个性化语言描写;深刻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
重点:教学目标之一二
难点:教学目标之三四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自读课文1-4段,解决如下问题:
1.会读会写:媪 陂 晦冥 须髯 泗水 狎侮 贳酒 酤 雠 折券弃责 繇 喟然 单父 绐 谒 诎(把正确读音写在该字上方)
2.弄懂词句,理清思路:息大泽之陂——已而有身——隆准而龙颜——喜施——意豁如也——狎侮——贳酒——怪之——酒雠数倍——折券弃责——繇咸阳——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善沛令——家沛焉——主进——素易诸吏——绐为谒——好相人——因重敬之——固多大言,少成事——无所诎——酒阑——因目固留高祖——后——愿季自爱——息女——何自妄许——此非儿女子所知也(把重点词的解释写到书上)
3.翻译段落:(口头翻译)
二.概括鉴赏(提示:内容概括用蓝黑笔写;手法技巧的赏析用红笔写)
第一段:第一段写刘邦的出生不凡,显然采用了民间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第二段:这一段采用了几个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了刘邦哪些特点?
第三段:这一段运用了个性化语言描写,表现了刘邦的什么特点?
第四段:本段“绐为谒”这一典型细节描写反映刘邦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提示:1-----4段可归为第一部分,介绍了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及做亭长时候的行事。
三.拓展提升
《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延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对这种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四.巩固运用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2.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4.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5.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高祖本纪
第三课时(8-10段)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_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8——10段)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并积累文章中有关古文化常识。
3.通过解读课文中的活用词、翻译文章特殊句子及疑难句子,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4.欣赏司马迁运用对比描写、典型细节描写、个性化语言描写表现出刘邦、项羽独特的性格行事,深刻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
5.欣赏互现法的巧妙。
重点:教学目标之一、二、三
难点:教学目标之一、四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二.概括鉴赏
第八段:
1.本段叙述了刘邦、项羽各自怎样的军事行动?
2.分别表现了这两支军事力量各有什么特点?
3.这两个人各有何特点?
4.本段涉及到的鸿门宴为什么不像《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那样写?
5.互见法有何好处?
第九段第十段:
1.文章写项羽的西进与刘邦的西进有何不同?
2.刘邦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三.巩固运用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 沛公然其计,从之。
3.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4.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5.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高祖本纪
第五课时(15-17段)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_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15——17段)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并积累文章中有关古文化常识。
3.通过解读课文中的活用词、翻译文章特殊句子及疑难句子,提高阅读
文言文能力。
4.背诵并默写“夫运筹策……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重点:教学目标之一二三
难点:教学目标之四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自读课文15——17段,解决如下问题:
1.会读会写:汜水 筹策帷帐 给馈饷 赦(注音在书上)
弄懂词句,理清思路:(把重点词的解释写到书上)吾闻帝贤者有也——非所守也——汉王三让——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慢而侮人——因以予之——运筹策帷帐————不绝粮道——连百万之军——长都洛阳
3.翻译段落:(口头翻译)
二.概括鉴赏(提示:内容概括用蓝黑笔写;手法技巧的赏析用红笔写)
第十六第十七段:
1、写刘邦称帝后总结刘项成败经验教训。
2、通过高起王陵的回答和刘邦的自我总结,你能看出刘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巩固运用
(一).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2.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3.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二).背诵默写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本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5-7段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体会高祖虚心听取意见,勇于改错和“仁爱”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5—7段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难点:体会高祖虚心听取意见,勇于改错和“仁爱”的精神品质。
导学流程
深入学习。
1、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第五段
引兵西:_______ 因与俱攻: 拔: 大人
说:_______ 使使者 : 徇:_____
第六段
北救赵:_______ 代为:____ 降章邯:
附:____ 王关中: 啖以利:
因袭: 益张: 掠卤:___________
熹:_____________ 解:
第七段
素车白马: 组: 属吏:
还军霸上: 苦秦: 诽谤{
先人关者王之: 案堵: 约束{
行邑乡县:
探究未知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破之” “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3)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同学们翻译下面句子
1)、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因破之。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世。
高祖本纪
第六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18-20段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
总结全文,理清全文思路。
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的艺术特色。
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18-20段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
2、总结全文,理清全文思路。
3、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
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的艺术特色。
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导学流程
了解感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卮( ) 击筑( ) 和习( )
二、深入学习。
1、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第十八段
卮:_______ 寿: 以: 大人{
治:_______ 力: 孰与: 无赖{
第十九段
故人:_______ 复: 特: 比:
分析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为什么还“泣行数下”?
探究未知(总结全文)
(1)给文章分层,并归纳大意。
(2)根据全文,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3)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探究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课后习题第三题(互见法)
三、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翻译下面句子。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夜所就孰与众多?
高祖本纪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11—14段的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总结刘邦垓下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体会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和从民所望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11—14段的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总结刘邦垓下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难点:体会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和从民所望的精神品质。
导学流程
了解感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戏下( ) 跂( ) 东乡( ) 解而东归( )
阳夏( ) 堑( ) 垓下( ) 绛侯( )
深入学习。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11—14段,并根据新坐标上的译文疏通文意。
1、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第十一段
王: 都: 负约:
第十二段
戏下 就国:______ 汉王之国 山东
辄:_______示 : 跂:_____ 东乡
判断句式并翻译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 )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段
期会:_______ 行屠城父:____
第十四段
将: 先合: 纵:
略:
3、探究未知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了刘邦怎样的
性格特点?
(3)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4)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三、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翻译下面句子
1、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
2、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
是以兵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