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送考课件(2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送考课件(2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10 21:37:03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送考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物的神态阿宝赤膊 阿宝就是丰陈宝,她是丰子恺第一个女儿,大概也是第一个带给他快乐和灵感的孩子。阿宝的赤膊,露出的是她的童稚和她父亲的怜爱。 花生米不满足 花生米的分配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便皱着眉眼表示抗议。儿童就有这样赤裸裸的真率,哭与笑,满足与不满足就是这样的简单,毫不矫作,难怪丰子恺一生都对儿童的世界羡慕不已。 瞻瞻底车(二)脚踏车 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主人公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无怪长大成为著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丰华瞻到外国的大学演讲时,礼堂上就悬挂着这张画片 要! 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天上的月亮,"要"字后面还要跟上一个坚定的惊叹号。那样明亮有趣的月亮,没有理由不拿在手中把玩把玩,至于上天捉月是坐火箭还是架梯子,这却不在他们思考的范围里。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浆,小姊弟之间的绝不是交易。不给她打扇,姊姊削好瓜也会分给弟弟,还很可能是大的一半;没有瓜吃,弟弟也会这样认真地用两只手给姊姊打扇,不会有半分勉强。 画:儿童 ----吾爱童子身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丰子恺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苍白的成人世界,因此他兴味盎然地做着儿童世界的“观剧者”,观察并赞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重回到那个洁净的世界。送
考丰子恺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笔下考生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场景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领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于此,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生平:整体感知并思考:
1.按照时间顺序,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场景?
2.出现人物最多的是哪个场景?此场景中,人物之间的表现有何不同?
自主学习:
后四个场景以学生为主,划出描写人物的
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仔细体味,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合作释疑你认为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考试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于考试、对于学生有何种态度?(从文中找出依据)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作者选词独具匠心,请讨论下面两处词的妙处第12段:“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
第16段:“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总结课文小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对学生在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分析性的叙述,细致而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示了这种考试的弊端。 总结全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作文结合你的亲身体验,写一篇你最难忘的考试经历。《送考》教学设计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的要求是: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
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
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导入:
1.请仔细观察以下图片,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物的神态。
画:儿童——吾爱童子身
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小结: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丰子恺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苍白的成人世界,因此他兴味盎然地做着儿童世界的“观剧者”,观察并赞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重回到那个洁净的世界。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笔下考生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场景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领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三、作者生平: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于此,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四、整体感知并思考:
1.按照时间顺序,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场景?
2.出现人物最多的是哪个场景?此场景中,人物之间的表现有何不同?
五、自主学习:
后四个场景以学生为主,划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仔细体味,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
合作释疑:
你认为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考试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于考试、对于学生有何种态度?(从文中找出依据)
七、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八、语言特色赏析:
作者选词独具匠心,请讨论下面两处词的妙处。
1.第12段:“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
2.第16段:“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九、总结全文:
1.思想主旨:
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对学生在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分析性的叙述,细致而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示了这种考试的弊端。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写作特点:
㈠: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㈡: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㈢: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十、课堂练习:结合你的亲身体验,写一篇你最难忘的考试经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