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人与文化好古敏求“斯”同“此”,是,这 “诸”同“之”,指子贡 “也”同“耶”,表疑问 形容词,贫穷 动词,使……贫困 动词,废除 动词,损害 动词,丧失 动词,削减 阐述,绍述 依照,遵循 述说,陈述 记载,记述 动词,没有 动词,逃亡 形容词,逃亡在外的 动词,出外、不在 动词,灭亡 动词,因袭、继承 介词,依靠、凭借 介词,趁着 名词,原因 介词,通过、经由 名词作动词,符合史家笔法 动词作名词,往,过去的事情;来,将来的事情 私下里取来,借用。 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斯之谓与 B.告诸往而知来者
C.其或继周者 D.十世可知也
[解析] A项,“斯”同“此”,是,这;B项,“诸”同“之”,指子贡;D项,“也”同“耶”,表疑问。
[答案] 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述而不作 作:制作
B.窃比于我老彭 窃:私,私自,私下
C.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敏:勤奋敏捷
D.五十以学《易》 易:容易
[解析] D项,《易》:古代占筮典籍,儒家六经之一。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斯之谓与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述而不作 ②信而好古
C.①虽百世,可知也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①殷因于夏礼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解析] A项,①②均为副词,表推测,可译“大概”。B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递进。C项,①连词,表假设,即使;②连词,表转折,虽然。D项,①动词,因袭,承袭;②介词,凭借。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其斯之谓与
A.而君幸于赵王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解析] 例句(“斯之谓”是“谓斯”)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5.名句填空。
(1)贫而无谄,____________。
(2)我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____________。
[答案] (1)富而无骄 (2)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3)可以无大过矣
[阅读提升层]
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完成6~8题。
(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贫而无谄 谄:____________
(2)富而无骄 骄:____________
(3)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____________
(4)可以无大过矣 过:____________
[答案] (1)谄:谄媚。(2)骄:骄傲自大。(3)往:过去的事。(4)过:过错。
7.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8.甲乙两段文字各说明了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子贡因论学而知诗,能独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体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乙)表现了孔子勉励学生要勤奋学习,重视传统文化。这体现了孔子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理念。
[语言表达层]
9.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请为漫画拟标题。(不超过10个字,不能用“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漫画拟题和寓意概括要结合画面内容,抓住漫画的寓意,挖掘出漫画蕴含的深刻道理,要注意联系生活,从中洞察出整幅漫画的主要内涵。准确理解画面内容是前提,同时还要用词恰当。
[答案] (1)莫言获奖,萝卜遭殃(或:莫言得道,萝卜升天)
(2)讽刺那些把自己的成功寄托于他身上的人,启示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10.阅读下面的表和图,完成题目。
中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状况表
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愿意
不愿意
很了解
不很了解
不了解
90.1%
9.9%
5%
64.4%
30.4%
“垃圾分类预计成效”示意图
(1)根据上表,概括中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基本状况,要求不出现数字,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图表,给学校拟写一条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对图表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注意数据的变化和图表的细节,根据数据的变化概括出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所提建议应该联系材料及中学生实际情况,忌空洞。
[答案] (1)中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大多数不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2)开展专题活动,了解分类方法,倡导减量减排,创建绿色校园。
11.根据所给的句子,以“公益”为开头,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内容协调。
公益是一粒种子,用爱心播种就能让希望开花,给别人一粒种子就是给自己一个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需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要求对例句多加审视,把握其句式结构特征。本题为续写式仿写,从前句可以看出,句子的基本形式为“公益是……,……就能……,给别人……就是给自己……”。第一个分句需要运用比喻修辞。
[答案] 公益是一缕阳光,用热情投入就能让寒冰融化,给别人一缕阳光就是给自己一丝温暖 公益是一股清泉,以真情注入就能汇成河流,给别人一股清泉就是给自己一份润泽
好古敏求
【画面描述】 画面上有一个人站在一辆小车里,目光如炬,张嘴龇牙,大汗淋淋,回头一看,原来一个写有“交通违法记录”的黑色铁索像千斤坠一样死死地拉住了他的小车。让他更为惊讶地是一个长着天使翅膀并写着“个人信用”的苹果正向他高兴地飞来。
【寓意点评】 惩戒交通陋习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外,还应加大教育惩戒力度,将记录纳入个人诚信体系。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其斯之谓与(“斯”同“此”,是,这)
(2)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指子贡)
(3)十世可知也(“也”同“耶”,表疑问)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贫
(2)损
(3)述
(4)亡
(5)因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其文则史(名词作动词,符合史家笔法)
(2)告诸往而知来者(动词作名词,往,过去的事情;来,将来的事情)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古义:私下里取来,借用。
今义:偷窃。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孔子与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的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在古代,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一方面对于过去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蓬勃兴起了。
孔子的哪些思想观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呢?这主要有三点。第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第二,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第三,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不是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争取达到人力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时的隐者讥讽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自述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云尔”。
总之,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这一板块讲的是孔孟对传统文化的损益、发展,他们都强调内在的精神文化的继承。儒家的超越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上,但是其价值目标并未指向过去的生活。正是这种“好古”的价值指向,导致了儒家“君子”对过去生活的“敏求”,并且正是其“好古敏求”,导致了古代中国史学的兴旺和长盛不衰——古代中国之所以有着高度发达的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儒教好古的价值取向。
1.在第2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结合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说说它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知,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损益”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
2.在第3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具有怎样的影响?孔子又说自己并非是“生而知之者”,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提出“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是因为他勤奋努力的学习。反映了他具有勤奋刻苦,思维敏捷的精神特点。
阅读课文2,完成下面问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动词,因袭。B项,①连词,尚且,还;②副词,将。C项,①代词,他的;②代词,那。D项,①副词,竟然;②连词,于是,就。
[答案] A
“因”的用法分类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连词
顺承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木,方有人见之
动词
沿袭,就着,顺着,继承
蒙故业因遗策
名词
原因
于今无会因
1.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他过去的事便知道将来的事。”
——《论语·学而第一》
2.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即使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论语·为政第二》
3.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以相信的态度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论语·述而第七》
4.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论语·述而第七》
5.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论语·述而第七》
6.孟子说:“王者的政治消亡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孔子便创作了《春秋》。(各国都有叫作‘春秋’的史书)晋国的又叫作《乘》,楚国的又叫作《梼杌》,鲁国的仍叫作《春秋》,都是一样的:所记载的事情不过如齐桓公、晋文公之类,所用的笔法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至于孔子的《春秋》就不然)孔子说:‘《诗》三百篇上寓褒善贬恶的大义,我在《春秋》上便借用了。’”
——《孟子·离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