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动词,周济,赈济 名词活用作动词,陈列于前 动词,考虑 动词,谋划、商量 名词,计策、计谋 动词,商议 动词,谋求 名词,一周年,读jī 名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读qī 动词,约会,读qī 动词,期望、希望,读qī 名词,限量、限度,读qī 有礼节、恭敬的样子。 指诸侯。 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 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着肚皮。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一整月
B.所就三,所去三
就:就任
C.言弗行之,则去之
行:实行
D.说大人,则藐之
说:游说,向……进言
[解析] 期月:一周年。
[答案] A
2.下列句式属于主谓倒装的一项是( )
A.子奚不为政 B.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C.直哉史鱼 D.屠惧,投以骨
[解析] A项,一般疑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主谓倒装;D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周之 B.火尚足以明也
C.吾耻之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 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奚不为政 B.礼貌未衰,言弗行也
C.迎之致敬以有礼 D.说大人,则藐之
[解析] A、B、C三项均古今同义。为政:从事政治。礼貌: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致敬:表达敬意。D项,大人:古义,诸侯;今义,成年人。
[答案] D
5.名句填空。
(1)不在其位,__________。
(2)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__________;邦无道,__________。
(3)苟有用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谋其政 (2) 则仕 则可卷而怀之 (3)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6~8题。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榱题数尺 榱题:________________
(2)般乐饮酒 般乐: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榱题:房椽,指屋檐。(2)般乐:即盘乐。娱乐游逸。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2) 我所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那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8.孟子主张在进言时要保持怎样的心态?试略作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所主张的,在进言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使自己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儒家所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态度的具体化。这也说明他善养“浩然之气”。
[语言表达层]
9.请为下面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并针对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漫画标题: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审视漫画内容,从画面来看,一个平衡木失去了平衡,是过于追求生产而忽视了环保工作,所以标题可以拟为“失衡”;合理化建议当然应该是注意环保,不能只追求生产,应该注重二者的平衡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
[答案] 漫画标题:失衡
合理化建议:生产和环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或:要克服片面追求生产效益而忽视环保的不良做法,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1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示例以“平和”为话题,写了一个比喻句,再用“春天”与“秋天”对比,写出各自的特点,从而突出“平和”的内涵与作用。可就近联想话题,如“淡泊”“从容”“宁静”等。
[答案] (示例)从容犹如松柏,冬天点缀皑皑雪山却不争宠,夏天展现苍翠欲滴却不夺目。
11.阅读下面的文字,为其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2个字。
中国盐业总公司今天在北京推出“中盐”新品牌,中盐所属三十多家企业多个品牌并存的局面将逐步消失。中盐总公司总经理茆庆国表示,打造中盐品牌,是中盐总公司为保证全国合格碘盐供应、防治碘缺乏造成的危害所采取的战略措施。
据了解,“中盐”新商标将率先在京、津、沪上市,明年将在河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陆续上市,至明年年底中国盐业总公司所属制盐企业生产的食用碘盐、工业用盐将全部使用“中盐”商标。使用“中盐”商标的产品,将按照高于行业标准的中盐企业标准进行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新闻导语:中盐总公司推出“中盐”新品牌。其次分析新闻主体:“中盐”将在多地陆续上市,未来将全部使用此商标。最后整合信息、合理表达:提炼词句,突出最主要信息,润色修饰词语,体现标题鲜明的特征。
[答案] 中盐总公司统一盐业品牌
苟有用我者
【画面描述】 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可他的鱼钩是直的。
【寓意点评】 姜太公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人”,在等待慧眼识英才的人。
第1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吾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
(2)周之(形容词作动词,周济,赈济)
(3)食前方丈(名词活用作动词,陈列于前)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谋
(2)期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礼貌未衰
古义:有礼节、恭敬的样子。
今义: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2)说大人,则藐之
古义:指诸侯。
今义:成人。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宾语前置)
译文: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
(2)使饥饿于我土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着肚皮。
孔子的出仕观
出仕是儒者为世所用的最重要的形式。孔子对出仕是抱着积极赞同的态度的,他的用世之心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强烈。“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子罕》)子贡的提问本来是一种含蓄的比喻,只及美玉,不及世人,但孔子的回答却旗帜鲜明,不但在比喻的意义上作了明确的答复,而且直接把自己与美玉等同起来,更进一步表明自己渴求为当权者赏识重用的心态。
美玉待沽的被动状态,也暴露出孔子在求仕方法上的不够主动。孔子认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应该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政素质,也就是专注于如何掌握“道”,而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求名求仕上。这一方面是由客观的情势所决定的:儒者具备从政的才能却不掌握政权,出仕必须依赖当权者的欣赏。另一方面也与孔子对从政者自身素质的要求有关。孔子认为从政者是行为的楷模,应该时时刻刻起到榜样的作用。孔子认为从政者自己首先应该德行无亏,然后才可以具有号召力,使人们愿意听从他。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掌握了权柄,也难以使政令推广。这就使掌握道的重要性更甚于掌握权力,修道更重于求仕。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从政者仍然有借鉴意义。
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出仕的两方面内涵。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34.孟子谈君子何如则仕。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
1.结合第30和第33两章内容,请分析说明孔子的出仕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提出自己的出仕原则:用我就干起来,不用就藏起来。儒者积蓄才德,待时而动,“学而优则仕”,可是他知道“用行舍藏”的道理,谨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孔子的“事君以忠”是以君实行仁道为条件的。他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春秋时期,面临仕和隐的尖锐矛盾。从儒家积极救世的情怀出发,他热衷于从政,“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即国君征召令下,纵然车马尚未具备,也马上步行进宫;如果三个月未见国君,被国君疏远、冷落,那心中就感到十分惶恐、歉然。另一方面,又提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仕隐观,制订了“仕”和“隐”的标准、原则。“卷而怀之”,即退而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诸后世;或是述而不作,广收弟子门生,以期传承。
2.在第31章中,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这种主张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记录了孔子的这句话。它涉及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属僭越。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说是对那些违礼之举的指斥与棒喝。
3.第32章是孔子的一句自负语,联系孔子的遭遇,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所处的时代,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建功立业,主要是通过“仕”这一途径来实现,而孔子事君是以君实行仁政为条件的,他不会为了个人名利而求官,正因为这样,孔子虽然想做官“待价而沽”,但并不得志,直到51岁才做了鲁国的一个小官,他将仁政付诸实践,只一年“四方诸侯则至焉”。后升为鲁司寇、代理宰相,达到他仕途的顶峰。后因与国君政见不和,56岁时被迫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那时各诸侯国图强争霸,对仁政不感兴趣,不肯任用孔子。他颠沛流离14年,或被冷落,或被大臣驱赶,甚至被人迫害;又在陈蔡绝粮,四处奔逃,“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奋斗不已,直到68岁时才返回家乡,仍倾力于办学、整理古籍,继续宣传仁德。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是忠实推行仁政的实践家,光明磊落,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而忠君尊王的奴才有天壤之别。联系孔子的遭遇,我们能更深刻地体味出这句话的多样滋味,既传达了他对自己雄才大略的超乎寻常的自信心,也含有四处碰壁宏图难展的苦闷悲凉。
4.第34章表达了孟子的“就”、“去”观点,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谓“就”、“去”就是做官还是不做官(离职而去)。孟子认为有三等。上等的是:国君对之尊敬,待之以礼,并且将要实行他的政治主张,这才做官(“则就之”);礼貌未衰,依然尊敬,待之以礼,但是并不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就要辞职离去(“则去之”)。次一等的,虽然没有允诺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很有礼貌很恭敬地接待,也就做官(“则就之”),礼貌减弱了,不怎么尊敬了,就离职而去(“则去之”)。最下等的是:早晨没有饭吃,晚上也没有饭吃,饿得不能走出住房。国君知道了便说:“我不能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又不听从他的言论,使他在我的国家挨饿,这是我的耻辱。”于是周济他,让他免于挨饿。这也可以接受,免于死亡而已。这实际上是孟子讽刺否定的。孟子的“三就三去”表现了知识分子出仕应有的品格。对于“道”的守护者来说,人格的独立性,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孟子提出的“所就三,所去三”的原则,其中心思想就是绝不改变自己独立的立场,绝不牺牲自己的“道”去迁就、逢迎昏暴的君主。这种人本位、道本位,而不是官本位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化,或者更为确切地说,这是为孔子的从政思想奠定了个体的哲学支持。
阅读课文34,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子贡贤于仲尼
C.使饥饿于我土地 D.自牖执其手
[解析] 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D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又称“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定语后前置
一般情况下,古代汉语里的定语也是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如“良将”、“强秦”等。但有时为了强调定语,也可以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构成定语后置句。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大多为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古今都既可置于谓语前作状语,也可放后作补语。而在古汉语中,作补语的居多。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翻译时一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
常见类型
例句
现代汉语例句
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
怎么啦,你?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
介词结
构后置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中华民族应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9.有人问孔子道:“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把这种风
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如何才是从事政治呢?”
——《论语·为政第二》
30.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论语·述而第七》
31.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论语·泰伯第八》
32.孔子说:“假若有用我主持国家政事的,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
——《论语·子路第十三》
33.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个位君子啊!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34.陈子说:“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孟子说:“就职的情况有三种,离职的情况也有三种。有礼貌恭敬地来迎接,对他的言论,又打算实行,便就职。礼貌虽未衰减,但言论已不实行了,就离开。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言论,还是很有礼貌很恭敬地来迎接,也便就职。礼貌衰减,便离开。最下等的,早晨没有吃的,黄昏也没有吃的,饿得不能够走出住屋,君主知道了,便说,‘我上者不能实行他的学说,又不听从他的言论,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着肚皮,我引以为耻辱。’于是周济他,这也可以接受,免于死亡罢了。”
——《孟子·告子下》
35.孟子说:“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堂的基础两三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做。菜肴满桌,姬妾几百人,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做。饮酒作乐,驰驱田猎,跟随的车子千百辆,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做。他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那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