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7 《仁 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7 《仁 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48:37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天下国家仁 政“陈”同“阵”,指军旅战争之事 “刑”同“型”,示范 “采”同“彩”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 “愬”同“诉” “罔”同“网”,陷害,用作动词 “无”同“毋”,不要 “颁”同“斑” “钧”同“均” 动词,治理 名词,道路 动词,取道 名词,途径、方法 名词,道义 名词,思想、学说 名词,道理、规律 名词,意向 动词,说、讲 动词,料想 动词,增加 动词,水满溢出,引申为上涨 动词,超过 名词,利益、好处 形容词,有益的 副词,更加 副词,渐渐 动词,到、去、往 动词,女子出嫁 动词,顺从 动词,适应 动词,享受 副词,恰好 形容词,多 名词,百姓、平民 名词,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动词,施加相应的政策 动词,加上、放上 动词,增加 动词,施予 动词,戴上 动词,扩建、营建 动词,虚夸、以少报多 动词,超过 副词,更加 动词,同意、应允 动词,期望 名词,处所、地方 代词,此 副词,如此 不定数词,表示“左右”、“上下”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名词作动词,加以刑罚 名词作动词,用秤称 名词作动词,用尺量 名词作动词,穿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形容词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使动用法,使……陷于危险 使动用法,使……朝 使动用法,使……富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的原因。 用来推及到。 到了……。 中原地区。 跟随着……。 大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 这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啊。 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说的就是您啊。 我也不曾听到过。 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牵着牛往哪里去? 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起。 一车木柴都瞧不见。 有什么分别呢? 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去和别的国家结仇结怨。 便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喜欢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被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规划
[解析] 爱:吝啬,爱惜。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B.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D.是罔民也
[解析] A项,“采”同“彩”;B项,“陈”同“阵”;D项,“罔”同“网”。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小固不可以敌大 D.弱固不可以敌强
[解析] B项,名词用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牛何之 B.莫之能御也
C.是乃仁术也 D.何由知吾可也
[解析] C项,为判断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项,以及:古义,用来推及到;今义,表示并列。B项,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C项,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D项,颁白:“颁”同“斑”。古今均为“斑白”,头发花白。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______________;闻其声,__________。
(2)吾力足以举百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见舆薪。
(3)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1)不忍见其死 不忍食其肉 (2)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以及人之老 以及人之幼 (4)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孟子》中的选段,完成7~10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老吾老       老:____________
(2)幼吾幼 幼:____________
(3)刑于寡妻 刑:____________
(4)以御于家邦 御: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尊敬。(2)幼:爱护。(3)刑:同“型”,示范。(4)御:治理。
8.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解析] “善于推销自己”有误。
[答案] D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就是说把这样的好心好意扩大到其他方面去就行了。
(2)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越于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10.“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语言表达层]
11.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得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①处,后文路萍的语言提示①处的主要内容应是责问路萍闯红灯,但表达要委婉、得体。②处,根据下文“是不该跟着别人抢”,提示②处是关于抢红灯的话题,谈抢红灯的害处。③处,继续上文抢红灯的话题,结合后文“你讲得在理”说明此处应是遵守交规,不抢红灯的好处。
[答案] (示例)①阿姨,您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③人人遵守交规,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12.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鲜花”为话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手法,用此句式。
[答案] (示例)天边的那朵白云,可能是听了风儿说的蜜语,羞得飞红了脸,躲藏在遥远的青山后。村前的那条小溪,可能是看了鱼儿做的表演,逗得乐开了花,雀跃在清幽的山谷里。
仁 政
【画面描述】 厨房里面灶台上正冒着烟,一个小男孩站在厨房门口惊呼“妈,糊了!”一个打麻将的男人望向厨房,而小孩的妈妈正在专心地看着自己的麻将,头也不回地说:“儿子,妈妈还没有和呢!”
【寓意点评】 讽刺了生活中一些父母沉迷于麻将等娱乐活动,漠视孩子和家庭的社会现象。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陈”同“阵”,指军旅战争之事)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同“型”,示范)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
(4)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
(5)皆欲赴愬于王(“愬”同“诉”)
(6)是罔民也(“罔”同“网”,陷害,用作动词)
(7)无失其时(“无”同“毋”,不要)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9)经界不正,井地不钧(“钧”同“均”)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道
(2)益
(3)适
(4)庶
(5)加
(6)许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无以,则王乎(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加以刑罚)
(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用秤称)
(4)度,然后知长短(名词作动词,用尺量)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7)小固不可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8)寡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9)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1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13)危士臣(使动用法,使……陷于危险)
(14)朝秦楚(使动用法,使……朝)
(15)富之(使动用法,使……富)
(16)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用来推及到。
今义:表示并列。
(3)至于兄弟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5)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跟随着……。
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译文:大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
(2)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啊。
(3)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译文: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4)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说的就是您啊。
(5)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译文:我也不曾听到过。
(6)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译文: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7)牛何之(宾语前置)
译文:牵着牛往哪里去?
(8)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译文: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起。
(9)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
译文:一车木柴都瞧不见。
(10)何以异(宾语前置)
译文:有什么分别呢?
(1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译文: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12)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译文:去和别的国家结仇结怨。
(1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
译文:便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
关于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却是他的近期目标——小康。“庶”、“富”、“教”就是达到小康境界的三个重要目标。
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王国”蓝图,形象地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
1.在第15~17三章中,孔子是如何谈养民富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5章,孔子论治国的三条大纲:谨慎处事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他人,按照时令来役使民众。第16章,孔子反对搜刮民脂聚敛财富。冉有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孔子曾肯定他的理政才能,而冉有却把他的才能用于助纣为虐,所以孔子十分气愤。朱熹说:“圣人之恶(憎恨)党恶(偏袒恶行)而害民也如此。然师严而友亲,故己绝之(与之断绝关系),而犹使门人正(纠正)之,又见其爱人之无已(没有止境)也。”第17章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体现。“仁”在政务上的表现就是避免过于苛暴的措施,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尽管这并非“为民众本身”(见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它终究比暴政对民众好些。就本章所说的问题来看,儒家的态度显然是明智的。
2.在第19、20章中,孔子是如何谈教民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9章,讲善者治国注重教化。“胜残去杀”,朱熹《论语集注》云:“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这一章讲善政延续的时间长久,其影响也就深远,百姓受到教化,民风变得淳厚,刑罚不用,国家得到安定。这种德治王化的理想,正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第20章,孔子虽然反对君主穷兵黩武,但看到战争不可避免时,还是主张以军旅之事教民,使之能从容“即戎”,对民众不加训练就要他们去作战,作无谓的牺牲,等于“弃之”,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3.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阅读课文“今恩足以……是折枝之类也”,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是折枝之类也
D.是说也,人常疑之
[解析]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是一般陈述句。
[答案] D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
常见类型
例句
类似成语
1.“……者……也”表判断
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也。”(省“者”)
夫战,勇气也
③“……者,……”(省“也”)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2.副词“乃”“即”“则” “皆”表判断(加强语气的判断)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胜败乃兵家常事
3.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今臣亡国贱俘
此一时,
彼一时
此外,还有用动词“为”表判断的,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在先秦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才开始出现,如“问今是何世”
15.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人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论语·学而第一》
16.季氏比周公还有钱,冉求却还替他搜刮,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
——《论语·先进第十一》
17.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孔子道:“好稠密的人口!”
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道:“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教育他们。”
——《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孔子说:“‘善人治理国政连续到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残暴免除虐杀了。’这句话说得真对呀!”
——《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孔子说:“善人教导人民达七年之久,也能够叫他们作战了。”
孔子道:“用未经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这等于糟蹋生命。”
——《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卫灵公向孔子问军旅战争之事。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开卫国了。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2.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比需要水火更急。往水火里去,我见过因溺水或火灾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3.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答道:“孔子的学生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所以也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不曾听到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与您)谈谈王道(齐桓、晋文是霸道)好吗?”宣王问道:“要有怎样的道德就能够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他。”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吗?”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听到胡龁告诉我一件事,大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道:‘牵着牛往哪里去?’那人答道:‘准备宰了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我实在不忍。’那人便道:‘那么,废除祭钟这一仪节吗?’您又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只羊来代替吧!’不晓得果真有这样一回事吗?”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凭这种善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吝啬,我早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宣王说:“对呀,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何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被送进屠场,才去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百姓说大王吝啬,大王也不必奇怪。(羊小牛大)用小的代替大的,他们哪能体会到大王的深意呢?您如果说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不同呢?”宣王笑着
说:“我这样做到底是居于什么样的心理呢?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才去用羊来代替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孟子说:“(百姓这样误解)没有什么关系,大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道理就在于:大王亲眼看见了那头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中说:‘别人存什么心,我能揣摩到。’说的就是您啊。我只是这样做了,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您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明亮了。但我这种心情和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假定有一个人向大王报告:‘我的臂力能够举重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兽类生出的新绒毛的末端看得分明,一车木柴摆在眼前却瞧不见,您肯相信这种话吗?”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便马上接着说:“如今大王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起,只是不肯用力气的缘故;一车木柴都瞧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不肯施恩的缘故。所以大王没有用仁德的政治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宣王说:“不肯干和不能干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所以大王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一类,不能用王道治理天下这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啊。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封邑和国家。’这就是说把这样的好心好意扩大到其他方面去就行了。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越于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动物沾光,百姓却得不着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什么东西都如此,人的心更需要这样。大王,您考虑一下吧!难道说,动员全国军队,使将士冒着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仇结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非要这么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想要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便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吗?是因为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是因为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因为伺候的人不够您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够尽量供给,难道您真是因为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因为这些。”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的欲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国都来朝贡,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同时安抚四周的落后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想满足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只怕有比这更厉害的呢。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却没有祸害。以您这样的做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费尽心力去干,(不但达不到目的)一定会有祸害在后头。”
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您以为哪一国会打胜呢?”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跟大国为敌,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现在天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跟其余的九分之八为敌,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分别呢?(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那么)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现在大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庄稼汉都想到齐国来种地,行商坐贾都想到齐国来做生意,来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齐国,各国痛恨本国君主的人们也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果然做到这样,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理想不能再有进一层的体会。希望您辅佐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敏,也无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如真的没有了这种思想,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做了君主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现在呢,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也是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死路一条。这样,每个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的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讲求礼义呢?
“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绸衣服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要使它们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了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家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个个穿丝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孟子·梁惠王上》
24.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任务。《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搓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然后播种百谷到老百姓的情况是,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处于君主的位置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的呢?所以贤明之君一定认真办事、节省用度、有礼貌地对待臣下,尤其是征收赋税一定要有定制。阳虎曾经说过:‘要聚敛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聚敛发财。’
“(古代的税收制度大致如此)夏代每五十亩地而行‘贡’法,商代每七十亩地而行‘助’法,周代每一百亩地而行‘彻’法。(三种税制虽然不同)税率其实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因为那是在不同情况的通盘计算下贯彻十分抽一的税率);‘助’是借助的意思(因为要借助于人民的劳力来耕种公有土地)。古代一位贤者龙子说过:‘田税最好是助法,最不好是贡法。’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一个定数(不分丰收和灾荒,都按这一定数来征收)。丰收年成,到处是谷食,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暴,却并不多收;灾荒年成,每家的收获量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也非收满那一定数不可。一国的君主号称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整年地辛苦劳动,而结果是连养活爹娘都不能够,还要借高利贷来凑足纳税数字,终于使一家的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那么作为百姓父母的作用又在哪儿呢?做大官的人都有一定的田租收入,子孙相传,这一办法,滕国早就实行了。(为什么百姓不能有一定的田地收入呢?)《诗经》上说:‘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再下到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从这点看来,就是周代也是实行助法的。
“(人民的生活有着落了)便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陈列的意思(陈列实物以便实施实物教育)。(地方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至于大学,三代都叫‘学’,那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民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必然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行为准则,诸侯士大夫都明白了,小百姓自然会亲密地团结在一起。如果有圣王兴起,一定会来学习仿效,这样便做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又说:‘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国运却充满着新气象。’这是赞美文王的诗句。你努力实行吧,也来使你的国家气象一新!”
滕文公让毕战向孟子询问井田制度。孟子说:“你的国君准备实行仁政,选择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好好干!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丈量土地开始。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以及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界限。田间界限正确了,分配人民以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决定了。滕国的土地狭小,却也得有官吏和劳动人民。没有官吏,便没有人管理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便没有人养活官吏。我建议: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城邑用十分抽一的纳赋方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有供祭祀用的田地,每家五十亩地,如果他家还有剩余的劳动力,就再分给二十五亩。无论安葬死者或者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共一井田的各家,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之间便亲爱和睦了。办法是:每一里见方的土地为一处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有田。以外的八百亩分给八家作私有田,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有田;先把公有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就是区别官吏与劳动人民的办法。这不过是一个大概,至于怎样去修饰调度,那就在于你的君王和你本人了。”
——《孟子·滕文公上》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民敬、忠以劝      劝:调解
B.草上之风,必偃 偃:倒伏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像国君
D.则民莫敢不用情 用情:情,实情。以真
             心实情来对待
[解析] A项,劝:勉励。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政以德       ②使民敬、忠以劝
B.①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②虽赏之不窃
C.①夫何为哉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君子于其所不知
[解析] A项,①介词,用;②连词,与,和。B项,①②均为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即使。C项,①指示代词,那;②句首发语词。D项,①名词,处所,地方;②代词,与下文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C.其身正,不令而行
D.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解析] A项,第二个“君”,第二个“臣”,第二个“父”和第二个“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令”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政者,正也 B.非也,予一以贯之
C.子将奚先 D.夫何为哉
[解析]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行于妻子
B.身不行道
C.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D.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解析] A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B项,不行:古义,不按……而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等。C项,南面:古义,南面临朝;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D项,不服:古今义均为不服从。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不成,则礼乐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__。
(2)其身正,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
[答案] (1)言不顺 则事不成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 (2)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7~12题。
(甲)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而好犯上者,鲜矣     鲜:____________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____________
(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___
(4)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就:____________
[答案] (1)鲜:少。(2)本:根本。(3)信:有信心。(4)就:靠近。
8.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9.为什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10.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
11.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2)有充足的粮食,足够的军队,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参考译文】
(甲第二段)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语言表达层]
13.从下列文字中概括出“高纯度”饮用水的特点。(不超过30字)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用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能会引发许多疾病。
“高纯度”饮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纯度”饮用水)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将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会危害健康。
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写了三个拟人句,另选话题时,也要使用同类修辞、句式,可就近联想,话题自选。
[答案] (示例)大树敞开宽广的臂膀,向你送去夏日的清爽;花朵露出灿烂的笑脸,向你昭示世界的祥和;山岚秀出曼妙的身姿,向你讲述历史的永恒。
1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每逢春节,人们习惯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之为营造喜庆氛围的必要方式。但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频现,严重威胁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全市共同行动、携手应对大气污染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②寒假到来,春节将至,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率先垂范,严格遵守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号召自己的家人、亲朋共同拒放烟花爆竹。建议大家以写春联、剪窗花、打锣鼓、制作中国结和灯笼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欢度春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释放每个人的巨大能量,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语言表达简明,①中必须删掉的三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②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把……视为”与“视之为……”句式杂糅。“经常”与“频”语意重复。“当务之急”与“大事”语意重复。“率先垂范”属于敬辞,用于对方,不宜用于“我们”。“号召”的对象往往是广泛的大众,且多用于正式场合,不宜用于“家人”。“巨大能量”用语夸张,因为主语是“我们”,用语要谦虚,“巨大能量”可改为“全部力量”。
[答案] (1)之 经常 的大事 (2)率先垂范 号召 巨大能量

政者,正也
【画面描述】 一个干部拿着写有“弄虚作假”字样的气球,在写着“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等字样的一个个鸡蛋上开心地大步前进。
【寓意点评】 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部用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干部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制度,逃避自己的责任。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同“拱”)
(2)则民无所错手足(“错”同“措”,置)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劝
(2)食
(3)兵
(4)帅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人、贤能的人)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词)
(3)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方式,用背婴儿的宽带子)
(4)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名词作状语,向南)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政者,正也(判断句)
译文: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
(2)如之何(宾语前置)
译文:应该怎么办呢?
(3)子将奚先(宾语前置)
译文: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4)夫何为哉 (宾语前置)
译文:他干了什么呢?
(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状语后置)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
(6)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
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
孔子的治国思想浅析
孔子一生提出过很多有见地的治国思想学说,对于德治以及法制的关系,有其独到见解以及深刻内涵,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影响颇深。
一、孔子治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驾驭各诸侯的力量,而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诸侯各自为政的情况屡见不鲜。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亲亲”关系中,才能使天下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二、“仁学”
“仁学”是孔子法律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在孔子的治国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仁”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均是“仁学”所约束的对象。“仁”学在法制领域的扩展,主要是针对立法内容以及刑罚而言。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德治的范畴。
三、贤人治国
孔子积极主张“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力图发挥道德的作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他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为政以德形成了中国政法思想史上特有的德治主义。这一理论对于限制滥施淫威的暴政,维护社会安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以德去刑
面对社会动荡的局面,孔子提出了劝君治世的良策:“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可见,孔子是极力提倡德治的。 而其“为政者欲善则民善,为政者正则民从”的基本判断决定了儒家思想的重心在寻求为政者的善,其不顾一切地培养、选择、寻觅圣君贤相的努力必然与不顾君德臣行的法治主张相冲突。另外,需要指出,孔子在主张恢复周礼(包括礼法)的同时,又提倡摒弃周朝的法律制度,主张以德去刑,显然,这是其思想矛盾之处。
本板块孔孟都强调为政的自身素质,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提倡“行道”,名不同,本质一样,就是要求统治者自身端正,作民众的表率,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流露出他们对当朝统治者的忧虑和不满。
1.第1、12两章,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就能“无为而治”,孔子的“无为而治”与道家的观点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12章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当政者就会像北极星受到众星环绕那样获得民众的拥戴。孔子分析舜之所以能“无为而治”,就在于他能够“恭己正”。这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与道家的观点是不同的。孔子的意思是,像舜这样的圣人既能以身作则教化民众,又能任用贤者,自然不需再多做什么了。
2.第3、5、9三章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这也是孔子强调“政者,正也”的原因所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侧面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3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从中可以看到季氏作为大夫僭用天子礼制的不臣行为。当时执掌大权的贵族季孙氏居然用起了天子规格的舞队,在孔子看来,这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阐发了这通议论。在古代等级社会中,制度的僭越,向来是统治衰微的象征。第5章,“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子杀父、臣杀君、兄弟相残、权臣倾轧的混乱局面常见。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点是确立统治秩序、区分上下尊卑。孔子对齐景公说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朱熹说:“是时景公失政(没有处理好政务),而大夫陈氏厚施(丰厚的施舍)于国。景公又多内嬖(宠姬),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论语集注》)在第9章中,可以看到卫出公儿子对抗父亲这种“名不正”行为。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其孙辄继位,这就是卫出公。不久,晋国就把逃亡在外的太子蒯聩(辄的父亲)送回,卫晋的关系很紧张,父子俩一下子变为敌对关系。孔子就此提出了“正名”这一很有针对性的问题。孔子认为,出公以儿子对抗父亲是“名不正”,由此将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后果,所以主张首先要“正名”。在这一点上子路没有孔子想得那么深,后来他死于卫国内乱与此不无关系。
阅读课文10,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左右欲刃相如
[解析] D项,“刃”是名词用作动词,杀。A项,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B项,名词作状语,用背婴儿的宽带子。C项,名词作状语,用船。
[答案] D
名词用作状语
一般情况下,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名词用在动词前,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但是有些名词位于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与动词一起构成偏正关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
常见类型
译释
例句
类似成语
①表比喻
使……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风起
云涌
②表态度
当成……一样
吾得兄事之
③表工具
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管窥
蠡测
④表趋向
向……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奔
西走
⑤表处所
在……(地方)
而相如廷叱之
草行
露宿
⑥表时间
在(从)……(时候)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夙兴
夜寐
⑦表频率
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新
月异
1.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论语·为政第二》
2.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就会严肃认真了;你孝顺父母,对幼小慈爱,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论语·为政第二》
3.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件事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容忍呢?”
——《论语·八佾第三》
4.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有充足的粮食,足够的军队,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军队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队。”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心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论语·颜渊第十二》
5.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论语·颜渊第十二》
6.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论语·颜渊第十二》
7.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即使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论语·颜渊第十二》
8.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德行好比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一定向哪边倒。”
——《论语·颜渊第十二》
9.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道:“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不当吧!”
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这又何必纠正?”
孔子道:“由啊,你怎么这样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一般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他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苟且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论语·子路第十三》
10.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孔子道:“樊迟真是个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着他们的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论语·子路第十三》
11.孔子说:“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
12.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恭敬端正,南面临朝罢了。”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3.孟子说:“大家有句俗语,都这么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
——《孟子·离娄上》
14.孟子说:“本人不依道而行,道在妻子和儿女身上都行不通(更不要说对别人了);使唤别人不合于道,要去使唤妻子和儿女都不可能(更不要说使唤别人了)。”
——《孟子·尽心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