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能近取譬》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能近取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50:14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立言能近取譬“蚤”同“早” “翅”同“啻”,止,但 动词,牵、拉 动词,拉开弓 动词,拿、举 动词,招致 动词,导引 动词,自杀 名词,文体名,同“序” 名词;草木的根,文中引申指事物的基础 名词,根本 名词,农桑业,农业 形容词,自己方面的 副词,本来 名词,稿本 名词,顶端 名词,树梢 名词,晚年 形容词, 最后的 名词, 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情 名词作状语,每月 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这不是。 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 而丈夫还不知道妻妾跟踪他。 答复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 在庭中相互对哭泣。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奚翅食重
B.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C.皜皜乎不可尚已
D.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解析] A项,“翅”同“啻”;B项,“蚤”同“早”;C项,“皜皜”同“皓皓”、“皦皦”;“尚”同“上”。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待来年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以无厚入有间 D.以礼相待
[解析] A项,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B、C、D三项均为介词,用。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属于固定句式的一项是(  )
A.是非君子之道
B.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C.于答是也,何有
D.而良人未之知也
[解析] A项,判断句;B项,固定句式;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君子之道 B.其良人出
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D.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解析] A项,是非:古义,这不是;今义,正确与错误。B项,良人:古义,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今义,好人。C项,国中:古义,城中;今义,国家中。D项,餍:古今义均为“吃饱,满足”。
[答案] D
5.名句填空。
(1)如知其非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揣其本,而齐其末,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 (2)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孟子》中的选文,完成6~10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则:________
(2)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________
(3)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________
(4)与其妾讪其良人 讪:________
[答案] (1)则:副词,就。(2)目间:窥伺,侦察。(3)施:尾随,“斜”的古字。(4)讪(shàn):诋毁。
7.对这篇短文内容艺术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这篇短文的寓意是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廉耻礼义以卑鄙无耻的手段追求富贵显达的人或者说讽刺话撑面子死受罪的人的恶劣行径。
B.这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
C.“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露了齐人可笑的虚荣心。
D.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城中的富贵者都不愿与他站着说话。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解析] “城中的富贵者都不愿与他站着说话”有误。范围是不确定的,不单指富贵者,当是指一切人。
[答案] D
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部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物,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有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里来。
(2)于是同他的妾咒骂她们的丈夫,在庭中相对哭泣。
(3)最后一直走到东郊外的墓地,他走近祭祀的人那里,讨些残菜剩饭。
9.“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它是全文的伏笔,为下文其妻“将目间良人之所之也”以及“之祭者,乞其余”的描写蓄势。
10.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有力地揭露了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说明写作意图,讽刺为追求富贵显达,不择手段的可耻现象。
[语言表达层]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地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兼有几种长处,所谓业余嗜好成就胜过本行专业的,自然有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特殊天才虽可以超越那个限度,用极少精力和极少时间,成就发明创造的奇迹。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无可希望。一般人对于某种专门事业,无具体了解难说创造;无较深认识,决不能产生奇迹。不只严谨的科学是这样,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兼有几种长处”与后文“特殊天才”可知,此处应填“但这种人到底是少数”之类的语句;第②处前说的是“奇迹”,因而该处主语为“奇迹”,根据后文“无可希望”一词可知,此处表示转折,可填“然而这种奇迹对于一般人”之类的语句;第③处,根据前文“不只严谨的科学是这样”可知,生活中其他事情也如此,所以此处应填“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如此”等语句。
[答案] ①但这种人到底是少数 ②然而这种奇迹对于一般人 ③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如此
12.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新闻导语。
埃及开罗大学研究人员在《BMC生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将实验鼠分为3组,分别将它们置于无铅汽油烟雾、含铅汽油烟雾和清洁空气环境中,结果显示,与处于清洁空气环境中的实验鼠相比,两组暴露在汽油烟雾下的实验鼠出现了更多攻击行为。对这些实验鼠大脑的检查显示,实验鼠吸入的汽油分子会导致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出现明显波动,这可能是它们更具攻击性的原因。
研究人员说,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汽油分子,他们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帮助解释一些人在开车时为何常变得烦躁的问题,因此他们建议公共卫生部门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阅读所给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取能反映事件中心事实的各要素的相关信息。其次,把提取出的重要信息组织成一句话,整理为答案。
[答案] 《BMC生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吸入汽油烟雾会影响实验鼠的神经系统,使其变得更具攻击性。
13.简要概括下面漫画的寓意。
必须加大安全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揭示了某些部门在安全治理上存在的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启示人们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能近取譬
【画面描述】 漫画中,有两只蚂蚁在拉着王冠前行,漫画的上方有这样一句话:“有时一种力量很可怕,有时看起来很可怕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力量。”
【寓意点评】 貌似强大的势力,有时会败倒在弱小的势力面前。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蚤起(“蚤”同“早”)
(2)奚翅食重(“翅”同“啻”,止,但)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引
(2)本
(3)末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月攘一鸡(名词作状语,每月)
(2)请轻之(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是非君子之道
古义:这不是。
今义:①事理的正确与错误;②口舌。
(2)其良人出
古义: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今义:好人。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非君子之道(判断句)
译文: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
(2)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
译文:而丈夫还不知道妻妾跟踪他。
(3)于答是也,何有(宾语前置)
译文:答复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
(4)而相泣于中庭(状语后置)
译文:在庭中相互对哭泣。
孟子比喻的多种来源
孟子的比喻既然数量庞大,那么比喻来源当然十分丰富,孟子运用比喻的技巧高超,各种比喻信手拈来。
一、以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和生活常理作比
例如“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就是这一类的比喻。运用生活中的小事或道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大部分的人都能理解,自然是比喻的最佳素材,就如这禾苗的生长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一般的农夫对此也十分的了解,这就达到了说理的清楚明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用最经济的笔墨达到了最理想的效果。
二、引用故事进行比喻
这一类比喻大多篇幅较长一些,拥有自己的情节,这一类的文字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比喻,称之为“寓言”更为恰当一些。《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就是优秀的寓言,但它在文章中不仅是一个寓言,还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本体是如何培养“义”的问题。所以从功能上来说,《孟子》书中的寓言起到了和比喻一样的作用,可以认为孟子是用一个个大的寓言作为比喻的喻体,来进行说理,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它们划入比喻之中。
三、以“诗”、“歌”、经典进行比喻
这一类的比喻篇幅比较短小。孟子引用各种经典中的句子,特别是《诗经》中的句子,还有各地的民歌中的句子进行比喻和说理,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引用名人名言。
“一傅众咻”中以楚人学齐语的故事做比喻,说明了周围环境的重要性;“月攘一鸡”中以“月攘一鸡,以待来年”作比喻,揭露了为政者认识到错误并且愿改正错误却不坚决的复杂微妙心理;“齐人有一妻一妾”以齐人言行比喻官场中那些钻营富贵的利禄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第16章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比较两种不同的事物。
1.本板块中孟子所用比喻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本板块中孟子所用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喻,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情节简单,常可笑、夸张而怪诞,风趣幽默,寓意深长。
2.第15章,作者写到了一个什么寓言故事?这种寓言故事对说理有什么好处?本章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取得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人”去坟地乞求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大大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上就有人在做与“齐人”一样的勾当。在对主人公的叙述和描绘中,有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人物。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它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龌龊。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阅读课文13,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不是固定句式的一项是(  )
A.如之何其废之   B.独如宋王何
C.公伯寮其如命何 D.未知生,焉知死
[解析] A项,“如……何”,固定句式。译为“对……怎么样”。B项,“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C项,“如……何”,固定句式,译为“对……怎么办”。
[答案] D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句式
表陈述
语气的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
语气的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或恐怕……吧)
表反问
语气的
无乃……乎(恐怕……吧或只怕……吧)、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比,哪一个更……)、何……为(为什么……呢)
表感叹
语气的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
13.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王学善吗?我明白地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他呢?”答道:“找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打扰他,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假若带领他在临淄庄街岳里的闹市住上几年,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年龄大的小的,地位高的低的都是好人,那大王同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年龄大的小的,地位高的低的都不是好人,那大王又同谁干出好事来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孟子·滕文公下》
14.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商品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预备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然后完全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人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减少一些,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然后完全不偷。’——如果晓得这种行为不合道理,便赶快停止算了,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滕文公下》
15.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却说,全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物。他的妻子便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外出,总是吃饱喝足而后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部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物,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有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里来。我准备偷偷地看看他究竟到了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一早起来,她便尾随在她丈夫后面行走,走遍城中,没有见到站着同她丈夫说话的人。最后一直走到东郊外的墓地,他走近祭祀的人那里,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去乞讨了——这便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他妻子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他的妾,并且说:“丈夫,是我们指望而终身倚靠的人,现在他竟是这样的——”于是同他的妾咒骂她们的大夫,在庭中相对哭泣,而丈夫还不知道妻子跟踪他,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妻妾炫耀。
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乞求升官发财的方法,能不使他的妻妾感到羞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孟子·离娄下》
16.有一位任国人问屋庐子道:“礼和食哪样重要?”答道:“礼重要。”“女人和礼哪样重要?”答道:“礼重要。”问道:“如果按着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着礼节去找吃的,便会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礼节行事吗?如果行亲迎礼,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亲迎礼,便会得到妻子,那一定要行亲迎礼吗?”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便去邹国,把这话告诉孟子。
孟子说:“答复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揣度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而只比较其顶端,那一寸厚的木块,(若放在高处)可以使它比尖角高楼还高。我们说,金子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三钱多重
的金子比一大车的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婚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这样去答复他吧:‘扭转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着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邻的墙去牵拉女子,便得到妻室;不去牵拉,便得不到妻室,那会去牵拉吗?”
——《孟子·告子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