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立言有德者必有言动词,开创 名词,创伤 名词,同“疮” 动词,增加人、物形貌的华美 动词,掩饰 动词,整治、修治 形容词,善、美 动词,号令 名词,命令 动词,使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愤怒、小事情 名词作动词,唱歌 一个人研究而后提意见。 古代外交官。 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事要勤奋敏捷。 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拒绝。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语言迟钝
B.刚、毅、木、讷近仁 木:愚笨
C.行人子羽修饰之 行人:古代外交官
D.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少
[解析] 木:质朴。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世叔讨论之 B.知之为知之
C.宋何罪之有 D.东里子产润色之
[解析] C项,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B、D三项均为代词。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取瑟而歌 B.小不忍,则乱大谋
C.因小失大 D.勇者不必有仁
[解析] A项,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B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则小子何述焉
B.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C.孔子辞以疾
D.辞达而已矣
[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介词,对于;②介词,从。B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判断。C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D项,①②均为连词,都表示修饰关系。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有德者必有言,__________________。
(2)巧言乱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言令色,__________。
(4)君子欲________而敏于行。
[答案] (1)有言者不必有德 (2)小不忍 则乱大谋 (3)鲜矣仁 (4)讷于言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8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7.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两段文字分别截取于《论语》和《韩非子》。“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品,主张以法治国。
[答案] 孔子:为政以德 韩非子:依法治国
8.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法家学说强调“法”(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子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的法家代表人物。所以本题只要抓住了以上几点就不难回答了。
[答案] 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于人们的自我完善,而是靠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人们靠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了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9~10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9.以上选文是关于人际交往的,这样做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怎样的重要原则?用四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庸之道(或适度适中)。
10.孔子教导子贡的交友之道,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朋友不负责任,但还有人认为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体现了以自主、独立、平等的个体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准则,对后一种说法,你认同吗?请阐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同。因为孔子说作罢以免自取其辱,其前提是自己在尽忠告并劝过改善的道义职责后朋友仍然不听,这不能说是不负责任。交友之道,要尊重对方也是自主、平等的独立主体,要保持分寸,不能过度,不宜强加于人。这是交友的基本准则。(若谈不认同的,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那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语言表达层]
11.将“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卢挚《秋景》)扩展成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一路登上山腰,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举目远望,西边那陡峭山崖上,悬挂着一棵苍松,枝叶下垂,紧贴崖壁。远处,如血的残霞映红了半边天空,一群野鸭排成一线,渐渐消失在天际。
12.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年龄
人数
作品
20岁前
21~
25岁
26~
30岁
31~
35岁
36~
40岁
41~
45岁
处女作
72人
95人
36人
7人
代表作
8人
31人
96人
50人
25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的高峰年龄段是20~30岁,发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的高峰年龄段却是31~45岁,这两者相差十年左右,这十年,就是写作逐步成熟的时期。
[答案]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有德者必有言
【画面描述】 一棵大树被狂风拦腰折断,压坏了一所房子,而房子的主人却巧借大树的断枝悠然地荡起了秋千。
【寓意点评】 面对灾难,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
第1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创
(2)饰
(3)令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小不忍,则乱大谋(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愤怒、小事情)
(2)取瑟而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世叔讨论之
古义:一个人研究而后提意见。
今义: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2)行人子羽修饰之
古义:古代外交官。
今义:出行的人。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
译文: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状语后置)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事要勤奋敏捷。
(3)孔子辞以疾(状语后置)
译文: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拒绝。
孔子的语言艺术
孔子通常被定义为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其实,孔子更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文人,他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章,语言非常有艺术性。
从《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曰)看,孔子的语言不少是富有文学性的,值得我们欣赏、借鉴。为了醒目起见,下边分成若干类,分别举一些例子,以示佐证:
形象生动。孔子为了说明某件事情、某个道理,往往不是抽象地说教,而是利用若干具体可感、形象鲜明的事物,进行叙述、描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通过箪、瓢、陋巷三件具体事物名词,就把颜回安贫乐道的德行凸显了出来。
富有感情。孔子不但不是假道学,实际上还相当性情,感性。被围困陈国,想念故国、牵挂在家乡的弟子,他就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对于远在祖国的弟子,既为他们的狂放粗略感到担忧,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喜忧交织,情见乎辞。
善用比喻。弟子宰我大白天在睡觉,不努力学习,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咒骂不长进人物,这两句话堪称千古绝唱。
对句精辟。孔子深刻了解汉语言的对偶句式可以精确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奥秘,加以利用,便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卫灵公》)。
气势磅礴。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凌云,气象磅礴。子贡问齐桓公杀死公子纠,身为公子纠大臣的管仲没有殉职,是不是不符合仁道。孔子马上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恪守小节的意思)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宪问》)气势凌厉,不容置辩。
本板块选文的主要内容是:1.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2.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3.对外发布的公文必须反复酝酿、修改润色。4.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5.小不忍则乱大谋。6.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7.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8.我厌恶用伶牙俐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9.我想不说话了。10.孔子爱憎分明。
1.第1、2两章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2两章中孔子教育弟子要严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语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与《学而篇》中“敏于事而慎于言”一句意思相近。孔子告诫弟子,在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一定要认真谨慎。第2章中,他甚至认为言语不轻易出口堪与刚强、果决、朴质并列为近于“仁”的美德。
2.第3、6两章反映的孔子对“文辞”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言辞”落实到文字上,便是“文辞”。“文辞”是要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比口头表达更重要,所以更需经过反复推敲润色,即对语言本身要进行艺术加工。“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作为政治生活中社交辞令的“辞命”,要经过反复斟酌、推敲,语言的修饰极为重要。修辞和达意相比较,孔子仍坚持认为,达意是语言的主要目的。运用语言首先应该表达清楚,才能进一步修饰;其次,不在根本的目的上下功夫,单纯注重辞藻华丽,乃是本末倒置。
3.第4、5、7、8章中,表现了孔子对语言和它所表达情感的辩证认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4章,孔子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语言艺术二者应是和谐统一的。所以,“有德者必有言”。但是,语言作为一种外在文饰,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言者不必有德”,无德之人往往也会借语言来粉饰自己,制造有德的假象。孔子曾说:“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第5、7、8章,孔子总结得出“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结论。可见,他反对花言巧语,认为那往往是不仁德之心的外露,倡导发自内心的真诚朴质之语。
阅读课文1,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表承接,译为“就”、“接着”。B项,前者表转折,“但是”;后者表假设,“如果”。C项,均表修饰关系。D项,均表转折。
[答案] B
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推断法(二)
5.特殊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根据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例如:“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前句“所”后面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句“所”与“为”连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表被动。根据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标志确定二者的异同。
6.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就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连词,才”,表条件。
7.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因为其在语句中的位置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的疑问代词用法和代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乎”相当于“于”的介词用法。比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介词,对)。
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决定了其意义和用法。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句中“乎”用于句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
1.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事要勤奋敏捷。”
——《论语·里仁第四》
2.孔子说:“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论语·子路第十三》
3.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的子产作文辞加工。”
——《论语·宪问第十四》
4.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但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
5.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6.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罢了。”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7.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种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论语·阳货第十七》
8.孔子说:“紫色逐渐取代朱色的正色地位了,可憎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可憎恶;巧嘴利舌颠覆国家,可憎恶。”
——《论语·阳货第十七》
9.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论语·阳货第十七》
10.孺悲要会晤孔子,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拒绝。等传话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让孺悲听到。
——《论语·阳货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