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予岂好辩哉》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予岂好辩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51:33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立言予岂好辩哉“谟”同“谋”,谋略 “有”同“又” “路”同“露”,败,疲惫 “敷”同“溥”,遍 “倍”同“背”,背叛 “没”同“殁”,死 “暴”同“曝” “皜皜”同“皓皓”、“皦皦”,洁白的 样子;“尚”同“上”,达到 “贾”同“价” 动词,辩论 动词,治理 名词,变化,通“变” 动词,辩解 形容词,言辞漂亮,巧言 形容词,太平、安定 动词,治理、管理 名词,合理的行为 动词,修理 动词,建造 动词,经营 动词,整理 名词,诚信 形容词,言语真实,诚实 副词,确实、实在 动词,信任 名词,使者,此处指媒人 名词作动词,穿衣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名词作动词,至 使动用法,使……来 使动用法,使……正 中原地区。 把……作为。 虽然这样。 与“君子”相似,有时指有德者,文中指在位者。 平民百姓。 这是通行天下的共同原则。 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戴什么帽子? 为什么许子要那样一件件地和各种工匠做买卖? 攻击戎狄,痛惩荆舒,就没有人敢抗拒我。 在中原地区泛滥。 那种荒谬的学说,从心里产生出来,便会对工作产生 危害;对工作产生危害,也就对政治产生危害了。 害人的鸟兽也没有了。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文王谟          B.邪说暴行有作
C.予不得已也 D.师死而遂倍之
[解析] A项,“谟”同“谋”;B项,“有”同“又”;D项,“倍”同“背”。
[答案] 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以正无缺 咸:都
B.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至
C.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行:实行
D.愿受一廛而为之氓 氓:流氓
[解析] D项,氓:自外地迁来的民众。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B.许子冠乎
C.劳之来之 D.踵门而告文公曰
[解析] C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4.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劳力者治于人
B.奚冠
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解析] 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未闻道也
B.织席以为食
C.有大人之事
D.独居三年,然后归
[解析] A项,虽然:古义,是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项,大人:与“君子”相似,有时指有德者,句中指在位者;今义,指成年人或长辈。D项,然后:古今意义相同,均为连词,表示连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________________!
(2)作于其心,__________;作于其事,__________。
(3)劳心者治人,______________;治于人者食人,______________,天下之通义也。
[答案] (1)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害于其事 害于其政 (3)劳力者治于人 治人者食于人
[阅读提升层]
阅读《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
——《 孟子·离娄下》
【注】 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7.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稷处于治平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解析] 孟子认为禹、稷、颜回执守相同的仁义,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因应身处之位,而表现出合乎那时所应有的行为。
[答案] D
8.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
9.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人若能秉持良知善性,则不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得志与否,都可以体现大道,成就贤德。
(示例二)人若能体道而行,则不论他做什么事情,是“泽加于民”,抑或“独善其身”,都将有益于世道,有利于社会群众。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闭户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贤能。
(2)纵使把门关上都可以了。
【参考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贤能。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受淹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上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语言表达层]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
③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④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回答理解、分析文化经典的问题,要注重两个方面:①理解文化经典语句的意思;②分析语句说明的道理、哲理、思想等。这道题要求从“儒道互补”的角度分析孔子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回答问题时,可以先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隐含的思想,然后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样做与“儒道互补”有何关系即可。
(2)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儒道互补”的意义,然后分析“竞争”与“儒道互补”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思考“竞争”中利用儒家能够做哪些、利用道家可以做哪些,然后再分析如果不用“儒道互补”结果会怎样等即可。
[答案] (1)“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儒道互补”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12.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枯树风骨特点,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
[答案] 这是一首不屈之歌,树叶掉完了,但光秃秃的枝丫,毫不气馁,张扬着不死的遒劲,诠释着什么叫执着。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二: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对某一事物发表观点来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对校门建筑可持三种基本看法,一是赞成体现实用价值,但是不赞成过度体现文化功能;二是反过来;三是主张既要体现实用价值,又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功能,二者不可偏废。
[答案] (示例一)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示例二)校门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要实用美观,还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校门建筑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对该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的诠释。因此,它应该是校园建筑的点睛之作,和学校的其他建筑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校门设计上要讲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应注重体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予岂好辩哉
庄子观鱼
庄子晚年常于濮水(今蒙城南芡河)、涡水垂钓、观鱼,与鱼鸟同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一日,庄子与朋友惠子同在观鱼。庄子凝神关注水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自由自在游弋嬉戏的鱼儿,不禁赞曰:“水中之鱼,何其乐也!”惠子笑曰:“子非鱼,怎知鱼之乐?”庄子立即反驳道:“子非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无言以对。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文王谟(“谟”同“谋”,谋略)
(2)邪说暴行有作(“有”同“又”)
(3)是率天下而路也(“路”同“露”,败,疲惫)
(4)举舜而敷治焉(“敷”同“溥”,遍)
(5)师死而遂倍之(“倍”同“背”,背叛)
(6)昔者孔子没(“没”同“殁”,死)
(7)秋阳以暴之(“暴”同“曝”)
(8)皜皜乎不可尚已(“皜皜”同“皓皓”、“皦皦”,洁白的样子;“尚”同“上”,达到)
(9)则市贾不贰(“贾”同“价”)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辩
(2)治
(3)信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名词作动词,穿衣)
(2)许子冠乎(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3)踵门而告文公曰(名词作动词,至)
(4)劳之来之(使动用法,使……来)
(5)匡之直之(使动用法,使……正)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泛滥于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3)虽然,未闻道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可是”呼应。
(4)有大人①之事,有小人②之事
①古义:与“君子”相似,有时指有德者,文中指在位者。
今义:敬辞,指长辈或成年人。
②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地位低下的人也用于自称。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天下之通义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通行天下的共同原则。
(2)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 (判断句)
译文: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3)劳力者治于人(被动句)
译文: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4)奚冠(宾语前置)
译文:戴什么帽子?
(5)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宾语前置)
译文:为什么许子要那样一件件地和各种工匠做买卖?
(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宾语前置)
译文:攻击戎狄,痛惩荆舒,就没有人敢抗拒我。
(7)泛滥于中国(状语后置)
译文:在中原地区泛滥。
(8)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状语后置)
译文:那种荒谬的学说,从心里产生出来,便会对工作产生危害;对工作产生危害,也就对政治产生危害了。
(9)鸟兽之害人者消(定语后置)
译文:害人的鸟兽也没有了。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一书,七篇十四章,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除了其继承发展了孔子深得人心的仁政思想以外,恐怕还要归结到他那“雄论善辩”的艺术技巧吧。
一、善察人意,巧比设喻,诱人入套,畅谈己志
例如,在《梁惠王(上)》中,梁惠王自鸣得意地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接着又问道,“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妄图以此来难倒孟子。
可孟子一听,就明了其内心:表面是说自己在“救助灾民,实行‘仁政’”;而实则还是在妄想“增加国民,实行‘霸道’”。对如此心理,孟子则“明察秋毫”,随即答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是怎样的善察人意呀!除此之外,他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战争中的逃跑情况“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设套,让其钻入。结果那梁惠王不知就里,随口便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入了圈套;孟子看他入套,则拉紧套绳:“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随即便大谈特谈治国之道:首先应顺自然,遵农时,不扰民生;接着搞经济,增种植,创制民产——搞好物质文明;再接着,办教育,化子民,敬重老人——搞好精神文明。
二、善用对比,旗帜鲜明,批驳谬误,毫不留情
孟子在《滕文公(上)》与景春谈到什么是“大丈夫”时,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是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听罢立马反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认为纵横家“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是大丈夫,可是孟子却认为懂礼节的男女都是大丈夫!只要他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都只知道,这是一个男子汉应遵循的做人准则,岂知孟子是就女子守礼而提出来的呢?这是在对话中运用的独特对比,他旗帜鲜明,批驳谬误,毫不留情。
三、对比排偶,问句引用,层见叠出,气势磅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引起注意,能产生共鸣,能使人心悦诚服,在论辩中,孟子总是追求一种铿锵悦耳、气势磅礴、具有不可辩驳力量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是不能有的!
本板块精选了孟子的两篇文章。第一章,除开头一句公都子问话外,其余全是孟子一个人“自说自话”,解释自己本不好辩,是不得已而辩论。第二章,孟子具体批评了许行的农家理论,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学说,批评之中表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
说说孟子是怎样驳斥杨朱、墨子和农家的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杨派主张个人第一,这便否定对君尽忠,就是目无君上;墨派主张天下同仁,不分亲疏,这便是否定对父母的尽孝,就是目无父母;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如果像杨朱那样要求人人为我,当然就无法保证君的位置;如果像墨子那样要求爱无差等,爱他父犹己父,也属于大逆不道。孟子严正指斥这两种学说的倡导者是无君无父的禽兽,可谓击中要害。
农家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君民并耕”和“市贾不贰”。孟子对这两点都持否定态度。批判“君民并耕”时,先以倡导者许行的行为为例指出其理论内在的矛盾,然后列举事实令人信服地证明社会分工有其必然性;批判“市贾不贰”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指出农家的理论无视实际,闭门造车,不堪一击。
阅读课文11,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泛滥于中国
[解析] A项,第一个“于”表被动。B项,“见”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要熟悉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格式。如果看到形式上是主谓结构而把它当作主谓结构来翻译时,不合常理,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屈原放逐”就是“屈原被放逐”的意思。
[答案] D
被动句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作被动句。
常见类型
例句
类似成语
1.“为
……所”

①“……为……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为所
动古为
今用
②“……为……”(无“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见……于”式(三类归在一起,便于巧记) 
①“……见……于……”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信而
见疑
②“……见……”(无“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于……”(无“见”)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此外,也有用“被”表被动的,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还有一种所谓意义被动,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鹊巢鸠占” “弱肉强食”。这两种情况在文言文中较少见,是后起的用法
11.公都子说:“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呢?”孟子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不能不辩论呀。人类社会产生很久了,太平一时,又乱一时。当唐尧的时候,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大地上成为蛇和龙的居处,人们无处安身;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高地的人便打相连的洞穴。《尚书》说:‘洚水警告我们。’洚水是什么呢?就是洪水。命令禹来治理。禹疏通河道,使水都流到大海里,把蛇和龙赶到草泽里;水顺着河床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便是这样。危险已经消除,害人的鸟兽也没有了,人才能够在平原居住。
“尧舜死了以后,圣人之道逐渐衰落,残暴的君主不断出现,他们毁坏民宅来做深池,使百姓无地安身;破坏农田来做园林,使百姓不能得到衣服和食物。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随之兴起,园林、深池、草泽多了起来,禽兽也就来了。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周公辅助武王把纣王杀了,又讨伐奄国,三年之后又把奄君杀掉了,并把飞廉赶到海边也加以杀戮,被灭的国家一共五十个,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赶到远方,天下的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过:‘文王的谋略多么光明!武王的功业多么伟大!帮助我们,启发我们,直到后代,使大家都正确而没有缺点。’
“太平之世和仁义之道又逐渐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又起来了,有臣子杀死君王的,也有儿子杀死父亲的。孔子深为忧虑,撰写了《春秋》这部史书。撰写《春秋》这样的史书,按照礼法,是天子的职权,(孔子不得已做了)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怕就在于《春秋》这部著作吧!责骂我的,也怕就在于《春秋》这部著作吧!’
“(自那以后)圣王也不再出现,诸侯无所忌惮,一般士人也乱发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充满天下。于是所有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派主张个人第一,这便否定对君上的尽忠,就是目无君上;墨派主张天下同仁,不分亲疏,这便将否定对父亲的尽孝,就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上,那就成了禽兽了。公明仪曾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老百姓脸上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就是率领着禽兽来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发扬,这便是荒谬的学说欺骗了百姓,而阻塞了仁义的道路。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也就等于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也将互相残杀。我因而深为忧虑,便出来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反对杨、墨的学说,驳斥荒唐的言论,使发表荒谬议论的人不能抬头。那种荒谬的学说,从心里产生出来,便会对工作产生危害;对工作产生危害,也就对政治产生危害了。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会同意我这番话的。
“从前大禹制服了洪水,天下才得到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百姓才得到安宁;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畏惧。《诗经》说:‘攻击戎狄,痛惩荆舒,就没有人敢于抗拒我。’像杨、墨这样目无父母、目无君上的人,正是周公所要惩罚的。我也要端正人心,消灭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驳斥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不能不辩论呀。能够以言论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
——《孟子·滕文公下》
12.有一位研究神农氏的学说的人叫许行,从楚国来到了滕国,亲自谒见滕文公,告诉他说:“我这个偏远地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所,做您的百姓。”文公给了他房屋。他的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为生计。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也对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以前的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来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君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但是还不真懂得道理。贤人要和人民一道耕种才吃,自己做饭,而且也要治理民政。如今滕国有储谷米的仓廪,存财物的府库,这是损害别人来奉养自己,又怎能叫作贤明呢?”孟子说:“许子一定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陈相说:“对。”“许子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答道:“不,许子只穿粗麻织成的衣服。”“许子戴帽子吗?”答道:“戴。”孟子问:“戴什么帽子?”答道:“戴白绸帽子。”孟子问:“自己织的吗?”答道:“不,用谷米换来的。”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答道:“因为妨碍庄稼活。”孟子问:“许子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答道:“对。”“自己做的吗?”答道:“不,用谷米换来的。”“农夫用谷米换取锅甑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铁匠用锅甑和农具来换取谷米,难道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亲自烧窑冶铁,做成各种器械,什么东西都储备在家中随时取用?为什么许子要那样一件件地和各种工匠做买卖?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不是一方面耕种一方面能同时干得了的。”“那么,难道治理国家就能一方面耕种一方面又能同时干得了吗?(可见必须分工)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况且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具备各种行业的产品,如果每一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出来才去用它,这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我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供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共同原则。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安定,大水为灾,四处泛滥,草木密密麻麻地生长,鸟兽成群地繁殖,谷物却没有收成,飞鸟野兽危害人类,到处都是它们的脚印。尧一个人为此忧虑,把舜选拔出来总领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攻,伯益便将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用烈火烧毁,使鸟兽逃跑隐藏。禹又疏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并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泗水,引导流入长江,这样之后中原才可以种地吃饭。在这个时候,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纵是想亲自种地,可能吗?
“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便可以养育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也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便使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道理以及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放勋说道:‘慰劳他们,纠正他们,帮助并庇护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然后加以提携和教诲。’圣人为百姓考虑如此周到而不倦,还有闲暇耕种吗?
“尧把得不着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着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得不好作为忧虑的,那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的叫作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的叫作忠,替天下人民找到出色人才的便叫作仁。(在我看来)把天下让给别人比较容易,替天下找到出色人才却困难些。所以,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也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尧的圣德广阔无边呀,竟使人民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那么使人敬服地有了天下,自己却不享受它、占有它!’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是不用在种庄稼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华夏的文化来改变蛮夷的文化,没有听说过用落后的蛮夷文化来改变华夏的。陈良本是楚国人,却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到中原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几十年,他一死,竟完全背叛他!
“从前,孔子死了,(他的门徒都给他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各人收拾行李准备回去,走进子贡住处作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重新筑屋,独自住了三年,然后回去。过了些日子,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要用尊敬孔子之礼来尊敬他,勉强曾子也这样做。曾子说:‘不行!譬如曾经用江汉之水洗濯过,曾经在夏日的太阳里曝晒过,真是洁白得无以复加了。’(谁能再比得上孔子呢?)如今许行这南方蛮子,说话怪腔怪调,也来指责我们的祖先圣王之道,你们却背叛你们的老师去向他学,那和曾子的态度便相反了。(譬如鸟)我只听说过飞出山沟迁往高大树木的,没有听说过离开高大树木飞进山沟的。《鲁颂》说过:‘攻击戎狄,痛惩荆舒。’(楚国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攻击它,你却向他学,这简直是不善于变通。”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子的学说,那就会做到市场上的物价一致,国中没有诡诈;纵使打发小孩子去市场,也没有人来欺骗他。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钱便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钱便一样;谷米的多少一样,价钱也一样;鞋的大小一样,价钱也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自然的;(它们的价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要(不分精粗优劣)完全使它们一致,只是扰乱天下罢了。粗屦和细屦一样价钱,人难道肯干吗?听从许子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诡诈,哪能够治理国家呢?”
——《孟子·滕文公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