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9 《士志于道》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9 《士志于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55:49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儒家之道士志于道“材”通“哉” 名词,早晨 名词,日、天 名词,朝代 名词,朝政 动词,拜访 介词,对、向 形容词,周全、齐全 动词,具备 动词,防备 动词,准备 副词,毕、都 名词作动词,有病,指病情严重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使……扩大 使动用法,使……高尚 圣人。 指诗、书、礼、乐等学问。 老天说了什么呢? 士做什么? 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所居住之处在哪里呢? 君子依循大道得到高深的造诣(修养)。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我者,其由与       从:跟随、随从
B.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资:积
C.子好游乎 游:游说
D.人不知,亦嚣嚣 嚣嚣:嚣张的样子
[解析] 嚣嚣:自得无欲的样子。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关于“穷”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穷不失义        B.穷则独善其身
C.穷山恶水 D.人穷则反本
[解析] C项,穷:荒,僻。A、B、D三项均为不得志,困窘。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衣冠而见之 B.人人亲其亲
C.长其长,而天下平 D.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解析] A项,“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衣,戴着冠。B项,“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C项,“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D项,“弘”,使动用法。
[答案] A
4.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天何言哉 B.士何事
C.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D.君子深造之以道
[解析] D项,为状语后置句,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人之事备矣
B.夫子之文章
C.子疾病,子路请祷
D.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解析] A项,大人:古义,圣人;今义,成年人。B项,文章:古义,指诗、书、礼、乐等学问;今义,泛指著作。C项,疾病:古义,病重;今义,病的总称。D项,得志:古今均为“志愿实现”之意。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士志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命,______________;不知礼,______________;不知言,__________________。
(3)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
(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2)无以为君子也 无以立也 无以知人也 (3)达则兼善天下 (4)任重而道远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孟子》中的文字,完成7~9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知之,亦嚣嚣 知:____________
(2)尊德乐义 尊:____________
(3)达不离道 达:____________
(4)泽加于民 泽:____________
[答案] (1)知:理解。(2)尊:崇尚。(3)达:得志。
(4)泽:恩惠。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困窘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
(2)不得志时便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9.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士立身的原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穷达,都应该不失道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语言表达层]
10.仔细观看下面图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揭示上面图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第(1)题,应体现“餐桌”“节约”两个关键词;第(2)题,能体现“餐桌”“节约”的主题。
[答案] (1)“年年有余,餐餐无余”的寓意是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2)餐桌上不浪费,人格上显高贵。
1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寓意的能力。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原因是“太阳”“云”“风”互相“怨”。
[答案] (示例)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12.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 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结合话剧语境考查语言的准确、简明。回答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回答出理由。不管是哪种理由,都应紧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士志于道
【画面描述】 一位年轻人从老人身上掏空他们赖以生存的积蓄,换来砖头,垒成房子。
【寓意点评】 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下楼市中存在的“啃老”购房的现象。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无所取材(“材”通“哉”)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朝
(2)备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子疾病(名词作动词,有病,指病情严重)
(2)人人亲其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3)长其长,而天下平(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4)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使……扩大)
(5)何谓尚志(使动用法,使……高尚)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大人之事备矣
古义:圣人。
今义:成年人。
(2)夫子之文章
古义:指诗、书、礼、乐等学问。
今义:①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②泛指著作。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天何言哉(宾语前置)
译文:老天说了什么呢?
(2)士何事(宾语前置)
译文:士做什么?
(3)何如斯可以嚣嚣矣(宾语前置)
译文: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4)居恶在(宾语前置)
译文:所居住之处在哪里呢?
(5)君子深造之以道(状语后置)
译文:君子依循大道得到高深的造诣(修养)。
中国文化中的“士”与“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
中国文明在复苏,首先要恢复“士”的自觉。
“士”的自觉,在于视野;视野辽阔,故不拘于窄隘之地。“士”的自觉,在于格局;格局宏大,故不执于六尺之躯,虽恶衣恶食,亦不足为耻。
中国读书人这“士”的自觉,历数千年,始终不辍。有此自觉,中国文明遂得以屡仆屡起;有此自觉,遂使中国文明向来是,有亡国家,而无亡天下。
这“士”的传统,后来断裂于五四运动。西方无此传统,故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士便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
“士志于道”,“道”本为修行之事,对士而言,志在天下与一己修身,两者本为一体;澄清天下与自家安顿,原是一而二,二而一。在中国文明里,志士的一生,就是一生的修行。
知识分子会因不公不义而浮躁难安,也会因社会乱象而愤懑怨怼,更会为了忧心时局而郁郁难解。但,士不然。
“士志于道”,志士心里明白,士之首务,是自己心中,时时都要有个清平世界;如果自身都不得清安,如何期盼使天下人清安?一如孔子当年,外头的干戈,列国的倾轧,终究撼动不了他心头礼乐的风景明丽。那心头撼动不了的孔子,才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两千多年来,因为孔子心头的风景明丽,因为孔子的笃定自在,遂有中国文明的横亘绵长。而今往后的千万年呢?中国文明在复苏,我们也期待着士的新起!
(选自《时代周报》)
本板块从不同角度讲了“道”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行道应持的态度:“道”对于人生是不可缺少的、人行道的主观能动性、人鬼之辩、行道不言放弃、行道当知天命等。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贪夫徇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作——“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2.第16章是孟子的修身之论,在这里孟子强调的“自得”主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我们必须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得到高深的造诣,这就是“自得”。“自得”,即自觉地有所得,就是学问、道理自己真正体会了,变成了自己的血肉,换言之,即内心对某种外在的规定真诚地承认、接受并愿意主动地按照这一规定去行事的状态。学习能“自得”,才能有积累,有深入,有提高,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3.如何认识第18章中,孟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即“达则兼善天下”,指政治清明时,君子得志,“道”也因而得到施行;“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即“穷则独善其身”,指政治黑暗时,君子守道,不惜为“道”而死。“道”是君子行事的一个崇高的原则,是须臾不可离的。不管身处何种境况,“道”都存留于君子心中,使君子成为君子。孟子说“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其实并不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恰恰是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有些人为牟取私利,不惜背弃“道”,迎合王侯。这就放弃了做人的崇高的原则。孟子这样说,只是要表达他的痛心疾首之情,因为儒家的“道”是克己而利他的。
阅读课文17,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句中对“备”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事前的准备)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准备)
C.前人之述备矣(完备)
D.圣心备焉(具备)
[解析] A项,应为“周全、齐全”之意。
[答案] A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把握这些现象就要注意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假借义。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词的意义。词义的衍生分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理解文言实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根据上下文意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词义
解说

义项
例句
本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重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蕃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通“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论语·里仁第四》
2.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穿破衣吃粗粮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同他讨论道的。”
——《论语·里仁第四》
3.孔子道:“人生的道理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没有什么可取的啊!”
——《论语·公冶长第五》
4.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师关于本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修养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论语·述而第七》
6.孔子不谈怪异、暴力、悖乱和鬼神。
——《论语·述而第七》
7.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中说过:‘替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论语·述而第七》
8.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死后才能停止,不也遥远吗?”
——《论语·泰伯第八》
9.子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道:“活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死人?”子路又道:“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论语·先进第十一》
10.孔子说:“人能够把道扩大,不是用道来扩大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1.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会饿着肚皮;不谋食而去学习,追求大道,也会得到俸禄。(因此)君子只担心得不到道,不担心得不到财。”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2.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量。”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3.孔子说:“老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老天说了什么呢?”
——《论语·阳货第十七》
14.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论语·尧曰第二十》
15.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近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离娄上》
16.孟子说:“君子依循大道得到高深的造诣(修养),就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孟子·离娄下》
17.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孟子答道:“士要使自己的志行高尚。”问道:“怎样才算使自己的志行高尚呢?”答道:“行仁和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所居住之处在哪里呢?仁便是;所行走之路在哪里呢?义便是。居住于仁,行走由义,圣人的工作便齐全了。”
——《孟子·尽心上》
18.孟子说:“天下清明,(君子得志)‘道’因之得到施行;天下黑暗,(君子守道)不惜为‘道’而死;没有听说过用‘道’来屈从于世俗的人和社会。”
——《孟子·尽心上》
19.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宋勾践说:“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答道:“崇尚德,喜爱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困窘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离开道。困窘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惠泽普施于百姓;不得志,修养个人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不得志时便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孟子·尽心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