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有”同“又”;②“嘑”同“呼”。B项,①“尔”同“耳”;②“辟”同“避”。C项,①“得”同“德”;②“乡”同“向”。D项,无通假字。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出
B.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C. 老者安之 安:使……安逸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困厄,不得志
[解析] D项,穷乏:贫困。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①连词,于是,就;②连词,表转折。B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C项,①②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①语气词,可不译;②兼词,“于此”。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饭疏食,饮水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析] A项,“敝”,使动用法,使……敝,弄坏;C项,“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D项,“安”、“信”、“怀”为使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夫子自道也
[解析] 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6.名句、文学常识填空。
(1)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主要记录________时期思想家和____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是关于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6)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________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记载________的言行的书。
[答案] (1)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2)不义而富且贵
(3)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4)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5)春秋 教育家 20 文学 教育思想 儒 《孟子》 《中庸》 《大学》 (6)轲 子舆 战国 儒 孟轲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7~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踩,踏
C.死亦我所恶 恶:厌恶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到
[解析] D项,得,同“德”,感激。
[答案] D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修饰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D项,分别译为假设连词,“如果”;副词,表确认关系,“就、就是”。
[答案] C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关键词“甚于生”“得生者”)
(2)这种本性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关键词“非独”、“是心”)
10.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1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语言表达层]
12.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请你简要介绍画面内容并提炼出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介绍画面不超过80字,写出寓意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面:图中有两人用杠子抬着另一个人。坐在杠上的人背后的这个抬杠人竖起尾指,杠上人的面前的这个抬杠人竖起大拇指,而坐在杠子上的人则拿着锯子锯背后的杠子。
(2)寓意:身居高处的人若只想接受奉承而不愿意接受批评,甚至要与批评自己的人断绝关系,结局无疑是让自己从高处重重地摔下来。
13.下面是福州市教育系统“有福之州 文明同行”志愿服务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构思框架的层次和内容。观察可知,框架图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活动主题;第二层是活动的三组主要内容,即分别在某地举行某活动;第三层是对整个活动的宣传报道。具体作答时,注意按照层次和顺序来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要遗漏信息。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本次“有福之州 文明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在街心公园义务书写春联,在十字路口和公交车站进行交通文明宣传,走进社区与养老院关怀慰问老人,所有活动结束后应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夫子自道
【画面描述】 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 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
(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
(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
(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
(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
(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
(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不对
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也
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
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
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
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
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二、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本板块选录的这七章分别写了以下内容: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只是非常好学。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7.孟子认为,君子应“舍生取义”。
1.第一章中孔子用年龄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对此,你怎样认识?这一千古名言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立命安心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路标,是中国人人生自我评价的普遍标准,成为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
2.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他们各自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子路的回答显示了他重承诺、讲义气的豪勇气概;颜回的回答则显得谦虚、谨慎,很有修养;孔子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的“仁德”,已成为千古名句。
3.第三至六章是孔子的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至六章都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好学好问,乐以忘忧,智、仁、勇。简单的几句话,生动平易,描绘出孔子超越世俗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孔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4.理解孟子所强调的“义”的内涵。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它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者所强调的“义”是儒家的道义,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要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作者能有这样的抱负,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我们更要发扬“舍生取义”的精神。
阅读课文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解析] A项,“没”通“殁”,去世。B项,“卒”,完毕、终了。C项,“辟”通“避”,躲、设法躲开。D项,“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答案] B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 ,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来考查。
通假字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替代。其一是以声旁字(独体)替代同音的形声字(合体),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2.音近替代。一种是声母相同,即双声通假。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和“纳”的声母都是n,故相通。另一种是韵母相通,即叠韵通假。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与“披”因都含“皮”而通。
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1.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够做到自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岁,一切都能听之入耳,并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第二》
2.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道:“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罢了。”
——《论语·公冶长第五》
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很多乐趣。不符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
5.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做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第七》
6.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论语·宪问第十四》
7.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道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本是我所喜欢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所以有的祸害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免祸害的事情,哪有不干的呢?(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便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避免祸害,却不去干,由此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喜欢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这种本性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着便活下去,得不着便死亡,呼喝着给予他,就是过路的饿人都不会接受;脚踏过再给予他,就是乞丐也不屑于要。万钟的厚禄如果不问是否合于礼义便欣然接受了。万钟的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着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便叫作丧失了他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
课件39张PPT。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有”同“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 “尔”同“耳”,而已,罢了 “辟”同“避” “嘑”同“呼” “得”同“德”,感激 “乡”同“向”,一直 名词作动词,吃 使动用法,使……敝,弄坏 使动用法,使……安逸 使动用法,使……信任 使动用法,使……怀念 不回答。 做人。 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 实的人。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得不到(它)便死亡。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