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 《天之未丧斯文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 《天之未丧斯文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59:49

文档简介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予私淑诸人也
C.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D.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解析] A项,“而”同“尔”。B项,“淑”同“叔”,取,拾。D项,“内”同“纳”。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与:掌握,知晓
B.耰而不辍 耰:播种之后,再用土盖上
C.使先觉觉后觉 觉:觉悟的人
D.天之将丧斯文也 斯文:文雅
[解析] 斯文:这种文,即这种文化传统。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介词,把、让;②连词,因为。B项,①②都是指示代词,这个人。C项,①判断动词,是;②介词,替。D项,①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
[答案] B
4.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畏于匡         B.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C.吾何为不豫哉 D.而谁与
[解析] 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非其君,不事      B.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C.可以仕而仕      D.柳下惠不羞污君
[解析] 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
(2)君子不怨天,__________。
(3)君子之泽__________ ,小人之泽__________。
[答案] (1)来者犹可追 (2)不尤人 (3)五世而斩 五世而斩
[阅读提升层]
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完成7~9题。
10.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1.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危殆
B.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C.是鲁孔丘与 是:趋向
D.夫子怃然曰 怃:怅然失望
[解析] C项,是,指示代词“这”。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
(2)我不是与人群在一道还与谁在一道呢?
9.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示例一)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示例二)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语言表达层]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分析示例特点。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②巧分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 (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
11.下面是某市“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从图表看,还书流程分两种情况。读者入室验证还书时,如果借书不过期就直接还回,管理员将书归库上架;如果借书过期则由管理员根据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后再还回,并把还回的书归库上架。此外,管理员还要按月统计逾期费并上缴财务。把握该逻辑顺序,组织语言即可。
[答案] 读者入室验证还书,如果借书不过期,归还书后,管理员直接把书归库上架;如果借书过期,管理员要根据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并把还回的书归库上架。管理员每月统计当月图书借阅逾期费金额,上缴财务。
天之未丧斯文也
【画面描述】 上边是各种各样的摄像机和话筒;右边是记者在做采访,被访者是一位头戴官帽的人,他说:“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
【寓意点评】 作为政府官员,在众目睽睽之下,出言如此低俗,这不只是文化水平问题,更多的是思想态度问题。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而谁以易之(“而”同“尔”)
(2)予私淑诸人也(“淑”同“叔”,取,拾)
(3)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内”同“纳”)
(4)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而”同“则”)
(5)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由”同“犹”)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使先觉觉后觉(动词作名词,觉悟的人)
(2)柳下惠不羞污君(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天之将丧斯文也
古义:这种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今义:文雅。
(2)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古义:指音乐的脉络节奏。
今义:层次、秩序等。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子畏于匡(被动句)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宾语前置)
译文: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忧没有官做?
(3)吾何为不豫哉(宾语前置)
译文: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
译文:我不是与人群一道还与谁在一道呢?
(5)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状语后置)
译文: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
(6)问于桀溺(状语后置)
译文:向桀溺去问。
(7)子路行以告(省略句)
译文: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及形成
很多人说是因为汉朝的董仲舒的尊儒而造成的,因而妨碍了中国学术的进步,这说法到处流行,又有说是因为儒家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为历代帝王所提倡,四书五经为考试的内容,故孔子有崇高的地位,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所讲的道理,对统治者有帮助,如三纲五常之说,这些说法都极普遍,亦可说是事实,外国之汉学家亦视中国为儒教国家,重视儒家的政治意义。
儒家影响政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究竟是因呢,还是果呢?若是因,则孔子思想便先天地限制于政治上;若是果,则这些都是因为中国人推尊孔子而产生的结果,由于中国人的推尊孔子,而致使帝王提倡儒学。
孔子地位的形成,并不是在某一个时候完成的,而是逐渐由各时代对孔子的推尊而渐次形成的,为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领域的人所共同推尊而形成的,政治与帝王的力量,只是果,而不是因。
本板块各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8.仪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4.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1.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请分析“斯文”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孔子的自白和与隐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所担当的文化责任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天之未丧斯文也”他们把继承礼乐制度等传承文化(斯文)作为己任,有责任感,所以,在被匡人囚禁的困境中,在“天之将丧斯文也”礼崩乐坏的危难之中,卓然坚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复兴、传承文化奔走游说,鞠躬尽瘁。可见文中的斯文主要是指古代(西周)的礼乐制度等文化。
2.孟子总结的古代圣人有几种?为什么他说孔子是“集大成”者?他又是如何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有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这四种古代圣人。
孔子是集大成者,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人特点的大成,二是集巧与力、圣明与智慧的大成,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
孟子拿演奏音乐做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孔子集大成的特点。集大成就是“金声而玉振”。金声起头,开始有条理;玉音收尾,结束有条理。金玉之声前呼后应,条理贯穿始终。最后又用射箭来做比喻,说明孔子巧与力兼备,能在百步之外射中目标。这就是集大成,这就是孔子的境界。
阅读课文8、9,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丧:失掉官位
B.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与:和
C.仪封人请见 请见:请求(孔子)接见他
D.子畏于匡 畏:拘囚
[解析] B项,与:掌握,知晓。
[答案] B
文言实词推断法(一)
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1.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禾”与谷物有关,“月”与肉有关,“目”与眼有关,“贝”与钱有关。暂举一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罩、罹、罟”等。
2.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如: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其中,“消”和“长”是邻近的且意义相反的一对词,由“消”可推知“长”为“增长”之意。另外,本句中的“盈”与“虚”也是一对相邻的且语意相反的词语,由“虚”可推知“盈”为“充盈、圆满”之意。
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①句中的“爽”字,联系成语“屡试不爽”,可推知该字有“差错”之意。②句中的“暇”字,联系成语“目不暇接”以及词语“闲暇”,可推知该字有“空闲”之意。
4.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词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如: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脊轩志》)
句①中的“侣”“友”原本做名词“伴侣”“朋友”解,但从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做名词是说不通的,只有做动词,解释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句②中的“乳”字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做动词,解释为“喂奶、哺育”。
另外,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在这些句子或短语中,相对应的一些词语常常以对称状呈现,这些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与之对称的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
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赤壁赋》)
句①中的“夙兴夜寐”和句②中的“正襟危坐”均是并列短语,“夙”和“夜”、“正”和“危”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同。所以,由“夜”可推知“夙”有“早晨”之意,由“正”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
8.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忧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的日子很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将要让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论语·八佾第三》
9.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便道:“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种文化了;天若是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论语·子罕第九》
10.楚国有个接近孔子车乘的狂人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品德这么衰败?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诸公是多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逃开,孔子没法同他谈。
——《论语·微子第十八》
11.长沮、桀溺两人一同耕田,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长沮问子路道:“那位驾车子的人是谁?”
子路道:“是孔丘。”他又道:“这个人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子路道:“是的。”他便道:“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向桀溺去问。桀溺道:“您是谁?”子路道:“我是仲由。”桀溺道:“您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答道:“是的。”
他便道:“社会纷乱如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同谁来改变它呢?再说,你与其跟从‘辟人之士’,哪里赶得上跟从‘辟世之士’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工作。
子路回来将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怅然失望地说道:“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我不是与人群在一道还与谁在一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来改变社会了。”
——《论语·微子第十八》
12.孟子离开齐国,在路上,充虞问道:“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但是,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今天又为什么如此呢?)”孟子说:“那时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情况不同啦)。(从历史上看来)每过五百年一定有位圣君兴起,而且还会有命世之才从其中出来。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论年数,自周以来已超过了五百年;论时势,现在正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孟子·公孙丑下》
13.孟子说:“君子的影响五代以后便断绝了,小人的影响五代以后也断绝了。我没有能够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向人学习来的。”
——《孟子·离娄下》
14.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用。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去居住。他以为同俗人相处,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土或者炭灰之上。在商纣暴政肆虐的时候,住在北海海边,等待天下的清平。所以听说伯夷节操的人,贪得无厌的人都廉洁起来了,懦弱的人也都有独立不屈的意志了。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人民不可以使用?’因此天下太平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并且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我是这些人之中的先觉者。我将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这些人。’他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沾润尧舜之道的好处,便好像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这便是他把天下的重担让给自己挑起来的态度。柳下惠不以侍奉不好的君主为羞耻,也不为官小而辞掉。仕进做官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他的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同俗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哪能就沾染着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节操的人,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孔子离开齐国,捧着已经淘湿的米,不待做饭便要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道路啊。’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孟子又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叫作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镈钟,最后用击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先敲镈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击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孟子·万章下》
课件39张PPT。从孔子到孟子天之未丧斯文也“而”同“尔” “淑”同“叔”,取,拾 “内”同“纳” “而”同“则” “由”同“犹” 动词作名词,觉悟的人 意动用法,以……为耻 这种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指音乐的脉络节奏。 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 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忧没有官做? 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我不是与人群一道还与谁在一道呢? 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 向桀溺去问。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