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2 《人之生也直》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2 《人之生也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01:05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第一个“知”同“智” “错”同“措”,安放,安置 “乡”同“向”,刚才 “亡”同“无” 直公正的人;后一个“直”,形容词作动词,成为正直、公正之人 前一个“直”,形容词作名词,正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形容词作名词,狂人 形容词作名词,操守矜持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护他人。 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这是说什么呢? 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举荐了伊尹。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问知。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
C.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D.今也或是之亡也
[解析] A项,第一个“知”同“智”;B项,“错”同“措”,安放,安置;D项,“亡”同“无”。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罔之生也幸而免       罔:不正直的人
B.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攘:窃,偷
C.人之生也直 直:正直
D.古之矜也廉 矜:矜夸之人
[解析] D项,矜:操守矜持的人。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B. 舜有天下
C.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D. 直在其中矣
[解析] A项,“直”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B、C、D项中均无活用,C、D项中的“直”均为“正直、坦率”之意。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人之生也直 B.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子曰:“爱人。” D.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解析] C项中“爱人”古义为爱护他人;今义为名词,是丈夫或妻子在跟第三者说话时,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
[答案] C
5.名句填空。
(1)人之生也直,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
(3)__________,德之贼也。
[答案] (1)罔之生也幸而免 (2)能使枉者直
(3)乡愿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8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迟未达         达:通达
B.举直错诸枉 枉:不正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同“向”,刚才
D.选于众,举皋陶 举:荐举
[解析] 达:明白。
[答案] A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荐、选拔正直公正的人,把他安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使不正直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
(2)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举荐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了。
8.子夏的回答是否领悟到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真正含意?试结合当今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夏领悟到了孔子的意思。 他说,舜得了天下以后,在众人当中选出了皋陶来辅佐他,不仁的人就自然被疏远了。商汤有了天下以后,从众人当中挑出了伊尹来做宰相,不仁的人也自然被疏远了。这是子夏以历史故事来解释孔子所说的“爱人”与“知人”的关系。舜和商汤能从众人中选出皋陶、伊尹,这就是“知人”,这就是“智”。什么是“智”?正由于舜与商汤有智慧,他们才能识别人,才能选出仁德的皋陶与伊尹。但选出皋陶、伊尹并不是目的,选出他们的目的是要以他们为榜样去教化那些不仁德的人,使他们都能改过向善。使不善之人都能向善,这才是“仁”,是仁者爱人。所以“爱人”是以“知人”为前提,“仁”是以“智”为基础,这正是樊迟所不解的地方。为政者要真正爱他的百姓,就要善于给百姓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焦裕禄这些榜样都感染、教育了无数的民众,使民众向仁、向善。
[语言表达层]
9.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图文转换题,首先要细读题干,根据题干提示准确把握图表中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表内容以及题目要求拟写答案。本题题干中说框架图表现的是“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细读框架图可以发现,四种反应代表了四种情绪,每一种反应都有相对的应对方式。将每种反应以及相对的应对方式准确清楚地描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怎样才能走进你所在乎的人的内心?心理学家告诉你,得与对方“感同身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你实实在在地“体验”对方的情感。这套由德国科学家们研发的“共情装置”,一端连接着“发送者”的脑电图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发送者”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时,大脑中传递的电信号会刺激“接收者”的穿戴设备,让他不由自主地做出各种表达情感的手势。要使用这套穿戴设备并不困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对方感到快乐,你的一只手臂就会被抬起;如果对方感到悲伤,你的手就会慢慢从胸前放下。
【解析】 文段主要介绍“共情装置”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①引出下文的“共情装置”。②承接上文,应填“另一端连接着……”,且由下一句可知,应填“‘接收者’的穿戴设备”。③是对使用方法的概括说明,联系上下句可推知,关键词应有“情感”“手势”,最好使用第二人称。
[答案] ①而科学家会推荐“共情装置” ②另一端连接着“接收者”的穿戴设备 ③你只需理解所规定的情感表达手势

人之生也直
【画面描述】 画面的前面是一个医生,正在用“人格”二字给另一个人测视力,而这个人坐在视力表前面的椅子上,头却朝后扭着,眼睛里是两枚铜钱,嘴里说着“看不见”。
【寓意点评】 讽刺了社会上的某些人只看重钱财而忽视人格。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问知。子曰:“知人。”(第一个“知”同“智”)
(2)举直错诸枉(“错”同“措”,安放,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同“向”,刚才)
(4)今也或是之亡也(“亡”同“无”)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一个“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后一个“直”,形容词作动词,成为正直、公正之人)
(2)不仁者远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3)古之狂也肆(形容词作名词,狂人)
(4)古之矜也廉(形容词作名词,操守矜持的人)
(5)古之愚也直(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子曰:“爱人。”
古义:爱护他人。
今义:对丈夫或妻子的称呼。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
译文: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2)何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这是说什么呢?
(3)选于众,举伊尹(状语后置)
译文: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举荐了伊尹。
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迄今为止,对于孔子人性观的伦理分析主要有人性善、人性恶、性无所谓善恶三类。笔者以为,上述几种观点均有失偏颇,不能概括孔子人性思想的全貌。通过对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及其“仁”、“礼”思想中隐含的人性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实质上是持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一、孔子人性观中的“善”
在《论语》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认为有天赋之德的存在。既然有天赋之德,此德自然是与生俱来的固有之德。孔子还说“人之生也直”(《雍也》),朱熹引程子注释为“生理本直”,“直”就是本真之性;而郑玄注曰:“始生之性皆正直。”由此可知,“直”应当有着孟子“诚”的含义,即实而无伪:“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是人性之中生而有之的善的因素。
二、孔子人性观中的“恶”
一方面,从孔子论求“仁”之途的艰辛看来,似乎应当有着性恶的阻力。另一方面,尚须看孔子对“仁”的第二个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以‘仁’释‘礼’,企图为这种古老的外在规范寻求某种心理依据”。那么,为何要努力寻求这样一种心理依据呢?这一行为本身即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纷乱时代,“礼”作为一种逐渐制度化的古老的外在伦理规范,已不足以仅凭本身的传统效力来约束人心的贪欲及恶行。何以至此?因为人心的伦理特性本就不全是“礼”所标志的善,至少当时如此。所以,孔子才不遗余力地宣扬“仁”之内在德行,以求将“礼”顺利地内化于心。他之推崇周礼显然不是要回归周时的社会,而是将周礼视为教化人心以救世的良方。之所以要用礼制救世,正是由于“克己复礼为仁”。之所以要强调“克己”,又正是由于对人性的了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
三、孔子人性观中有“善”有“恶”
从上述对孔子人性思想的描述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性的潜在评价其实是善恶并存的。孔子认为,个体人性之中普遍是有善有恶的,这是同;而有的人人性中善多恶少,有的人则是善少恶多,则为异。大同而小异,故为“近”不为“同”。这就为孔子的圣人、君子、小人,上智与下愚,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等级区分奠定了人性基础。同时,这也与恩格斯所言相符:“人本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而“摆脱得多些或少些”正是上述“善多恶少”与“善少恶多”之别,亦即孔子所谓“习相远也”的思想主旨之一。
本板块选录的这五章分别讲了以下内容:1.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2.孔子认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就能使邪者归正。3.孔子认为,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具有了“直”的品德。4.孔子认为,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5.孔子认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人们的毛病。
1.第一章谈正直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章谈正直对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对个人来说,以正直诚实之性自处于世,可以保全其身;若以不正直不诚实之性自处于世,往往会有各种灾殃降到他头上,即使获得保全也只能说是侥幸的。
2.第二章中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请阐述“举直错诸枉”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正直的君子放在邪恶的小人上面,小人就会离去,没有作恶的舞台和机会,甚至会受到感化,从而改邪归正;把君子放置于小人之上,深得民心,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3.第三章说父子相隐就是“直”。你对此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章是说父子相隐就是“直”。孔子的观点乍看很不易理解: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做儿子的不愿其事外扬,这种子为父隐,或者父为子隐,就是“直”,就是人之真性情。其实,孔子说的“直”是结合不同的价值标准综合考察的结论。“直”虽可贵,尚须“礼以行之”,即“直”的表现要符合“礼”的标准,真性情的表露要合乎“礼”才是好的。“礼”的实质是“仁”,“礼”体现的是“仁”。“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合乎“仁”,父子相隐也合乎“仁”。攘羊是小过,证之则伤大仁,两相比较,择优而取,孔子认为,父子相隐更能体现“直”。
4.第二章与第三章都指出了“直”与“仁”的关系,然而阐述却不相同,其不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章是从维护社会规范方面来说“直”与“仁”的关系。仁者必直,有真性情,相反,不仁者必不直,没有真性情。在上位者要从自身的“直”带来下位者的“直”,起到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和赏善惩恶的强制作用。第三章中父子相隐的“直”是通过破坏社会规范而实现的,事实上就是对两种社会规范进行轻重权衡而得到的结果,突出了“直”与“仁”的密切关系,因为父慈子孝是“仁”的重要基础。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温文尔雅,为什么对“乡愿”这类人充满道德义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斥骂老好人、伪君子是损害道德的贼子,是因为这些人貌似忠诚廉洁,赢得众人的喜欢,其实本质上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是一群没有是非原则的人。
阅读课文3~5,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子证之      证:做证
B.子为父隐 隐:掩藏
C.今也或是之亡也 或:或许
D.古之狂也肆 肆:肆意,不拘小节
[解析] A项,证:告发,检举。
[答案] A
文言实词推断法(二)
5.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如以下文段: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之妻之市 之:去,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女:女儿
C.妻适市来 适:往,到
D.是教子欺也 是:这
把A、C、D三项的义项代入到相应的语句中去,均解释得通,唯独B项,把“女儿”这一义项代入语句中去,解释不通。“女”在这里通“汝”,是第二人称代词。
局部探究第一题把“女儿”代入原文,讲不通。故判定B项错。
6.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甘:愿意
B.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谢:道歉
C.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守:等候
D.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质
正确答案为B项,联系本段中的“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遗布一端”以及“故以此激之”可知,“谢”字应解释为“感激、感谢”。其余三个实词的意义既可使用代入验证法,也可使用语境分析法。
1.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论语·雍也第六》
2.樊迟问仁。孔子说:“爱护他人。”又问智。孔子说:“善于了解别人。”
樊迟还不能透彻了解。孔子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把他安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使不正直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并向他问智,他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的人,把他安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使不正直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这是说什么呢?”
子夏说:“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选拔人才,举荐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了。”
——《论语·颜渊第十二》
3.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说:“我们那里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的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率就在这里面。”
——《论语·子路第十三》
4.孔子说:“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论语·阳货第十七》
5.孔子说:“古代的人民还有三种(可贵的)毛病,现在呢,或许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便放荡不羁了;古代操守矜持的人方正峭厉,现在操守矜持的人却只是一味意气用事罢了;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欺诈耍手段罢了。”
——《论语·阳货第十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