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3 《我欲仁,斯仁至矣》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3 《我欲仁,斯仁至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04:03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矣”同“也”,表示停顿 形容词作名词,亲人 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使动用法,使……行得通 形容词作动词,距离……远 匆忙,仓促。 “仁”的意思就是“人”。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 我不曾见到(它)罢了。 假如有这么一个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 活得很好的人。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有之矣        盖:大概
B.无以尚之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克己复礼为仁 复:复辟
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济:救助
[解析] 复:反。这里有符合、践行的意思。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盖有之矣        ②我未之见也
B.①是人之所欲也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C.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②有杀身以成仁
D.①回虽不敏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解析] B项,①②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A项,①指示代词,这样的人;②代词,他。C项,①介词,用;②目的连词,可译为“来”。D项,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 B.非礼勿视
C.请事斯语矣 D.仁远乎哉
[解析] A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得住;B项,无活用;C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践;D项,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距离……远。
[答案] B
4.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我未之见也
B.何患于丧乎
C.何如
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解析] D项为状语后置句,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造次必于是
B.颠沛必于是
C.请问其目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解析] A项,造次:古义,匆忙,仓促;今义,轻率。B项,颠沛:古今均为“颠仆困顿”之意。C项,目:古义,纲领,条目;今义,眼睛。D项,非常:古义,意外事故;今义,异乎寻常,十分。
[答案] B
6.名句填空。
(1)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
(2)仁远乎哉?我欲仁,____________。
(3)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
[答案] (1)己欲达而达人 (2)斯仁至矣 (3)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有杀身以成仁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0题。
(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
(乙)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克己复礼为仁    克:__________
(2)天下归仁焉 归仁:________
(3)回虽不敏 不敏:________
(4)礼云礼云 云:__________
[答案] (1)克:约束。(2)归仁:“与仁”,“称仁”的意思。(3)不敏:迟钝,愚钝。(4)云:语气词,呀。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而不仁,如礼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2)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9.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
10.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约束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参考译文】
(乙)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语言表达层]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③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解析] ①与上一句一起介绍古代劳动人民累积大量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经验的原因,另外,根据下文“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可知,此处应填“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②引出下文的歌诀。③承接上文,介绍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且应与首句中“指导农事”有关。
[答案] ①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③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12.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主要由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来完成。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两船并行”与“八音齐奏”
明朝永乐年间的兵部尚书陈洽,自幼聪明过人。据说他八岁那年,一次随父到河边散步,看见两船驶来,有帆的一只比摇橹的一直行驶得快,父亲即景出联: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陈洽正思索下联时,忽然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牧笛声,于是高声念道:
八音齐奏,笛清莫若箫和。
上下联各涉及哪几个历史人物?各有什么含意?
【参考答案】 上联“橹速”“帆快”分别谐音“鲁肃”(三国时名臣,文官)、“樊哙”(汉朝刘邦的大将,武官)。意思是文不如武。下联“笛清”“箫和”分别谐音“狄青”(北宋名将,武官)、“萧何”(汉朝刘邦的名臣,文官),意思是武不如文。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其为仁矣(“矣”同“也”,表示停顿)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亲亲而仁民(形容词作名词,亲人)
(2)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3)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
(4)仁远乎哉(形容词作动词,距离……远)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造次必于是
古义:匆忙,仓促。
今义:轻率。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仁也者,人也(判断句)
译文:“仁”的意思就是“人”。
(2)恭则不侮(被动句)
译文: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
(3)我未之见也(宾语前置)
译文:我不曾见到(它)罢了。
(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状语后置)
译文:假如有这么一个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的人。
孔子的“仁道”
“仁道”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本板块所选的这九个章节,主要讲了以下内容:1.孔子的仁德修养观。2.孔子的理欲观。3.“仁”的内涵和作用。4.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5.“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6.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8.孟子的“仁”学思想。9.“仁”的体现。
1.第一、二章中,孔子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二章是孔子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发出的感慨。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背离仁德。所以孔子说,看不到喜好仁爱的人、厌恶不仁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力量实行仁德,但却没看到有人哪怕只用一天的时间放在对“仁”的追求上。对于一个君子,哪怕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按仁德去办事。
这里还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对于富贵,孔子认为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也不去享受富贵。朱熹注中说:“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2.你是如何理解孔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第七章中,子张问“仁”,孔子具体指明了仁人具有哪五种品德?这五种品德用现代语言应怎样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张问“仁”,孔子在前章对“仁”进行抽象要求的基础上,又具体指明了仁人具有的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孔子说,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这五种品德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仁者追求的道德目标。
4.从第九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孔孟所说的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九章可以看作本板块的总结。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所以,儒家之仁,在于“爱人”,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阅读课文1~4,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解析] 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B项,均为动词,做,行。C项,均为代词,他的。D项,均为介词,在。
[答案] A
“以”的用法分类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余船以次俱进
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
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
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并列或递进关系
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承接关系
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目的关系
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作《师说》以贻之
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以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1.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花一天的工夫在仁德上用力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有这样的人,我不曾见到罢了。”
——《论语·里仁第四》
2.孔子说:“财富与权贵,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能安处。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能背离。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连吃完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论语·里仁第四》
3.子贡说:“假若有这么一个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的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他们都有所不足!‘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拿自己比方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论语·雍也第六》
4.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论语·述而第七》
5.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乎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能实现它要做的纲领。”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践您这话。”
——《论语·颜渊第十二》
6.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因为想获取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7.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
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用人。”
——《论语·阳货第十七》
8.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去亲爱自己的亲人并由此亲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孟子·尽心上》
9.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仁’和‘人’合并起来说,便是‘道’。”
——《孟子·尽心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