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修养的境界君子不忧不惧“曾”同“增” “拂”同“弼” 名词作动词,加冠 形容词作动词,缺乏,缺少 使动用法,使…… 淫逸,使……动摇,使……屈服 使动用法,使……困苦,使……辛劳,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震动,使……坚韧 意动用法,以……为疚,感到内疚 替别人。 男子 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这是做妇女的方法啊。 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 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 男子汉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或这样才叫男子汉) 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 这样,就可以知道从忧愁患害中得到生存,在安逸快 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相信
C.中庸之为德也 中:折中,无过而又无不及
D. 闻义不能徙 徙:徙移而从
[解析] B项,信:诚。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介词,替;②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B项,均为助词,①句中表停顿;②句末表判断。C项,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①②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 D.内省不疚
[解析] 疚:意动用法,内疚,感到有愧。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夫何忧何惧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孙叔敖举于海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A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大丈夫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所以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 A项,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B项,敌国:古义,抗衡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C项,所以:古义,所用来……;今义,表原因。D项,忧患:古今均为困苦患难。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答案] (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必先苦其心志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3)君子坦荡荡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0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 B项,两个“恒”都是常常的意思。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在。C项,第一个“举”是动词,被举荐;第二个“举”是动词,举行。D项,第一个“拂”是动词,违背;第二个“拂”同“弼”,辅弼。
[答案] B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便可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的能力。
(2)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奋发而创造。
9.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多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答案]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10.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表达层]
1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 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压缩语段题。这段话一共三个句子,第一句交代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一项活动及其要求,第二句是介绍活动开展的情况,第三句是总结这次活动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团中央发起了网络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响应;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除此之外,本题还需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1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并加以评论。要求: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准确。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首先确定“孟老头”指的孟子,亦即儒家的代表。然后可以就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关系作出相应的评论。文辞要简洁平和,不能过分偏激。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在教材中学过的孟子的思想和文句。
[答案] 时间的长河并不能卷走传统的智慧,正如悠远的思想可以成为一剂现实的良药。当孟子说出“鱼,我所欲也”的时候,他难道没有劝诫我们要在浮躁与沦落之中坚守一轮心灵的明月?
君子不忧不惧
【新闻速递】
还债局长
担任10年乡镇企业局局长,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贷款69万余元,帮助他们办厂致富;作为担保人,在企业倒闭导致11户农民无法还债时,他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10年来,山西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退
休局长胡丙申上街卖对联、卖鞭炮、开饭馆,甚至当过剃头师傅,最终替老百姓还清了39万元债务。
【评论文摘】 作为局长他宁愿退休后走10年还债路,也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这种干部很难得。他是诚信重义的典范,是“爱民为民”的清官。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加冠)
(2)民鲜久矣(形容词作动词,缺乏,缺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淫逸,使……动摇,使……屈服)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困苦,使……辛劳,使……饥饿)
(5)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动,使……坚韧)
(6)内省不疚(意动用法,以……为疚,感到内疚)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为人谋而不忠乎
古义:替别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吾忧也(判断句)
译文: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2)妾妇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做妇女的方法啊。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
译文: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
(4)夫何忧何惧(宾语前置)
译文: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
(5)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
(6)些之谓大丈夫(宾语前置)
译文:男子汉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或这样才叫男子汉)
(7)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
译文: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译文:这样,就可以知道从忧愁患害中得到生存,在安逸快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儒家的“忧”与“乐”
儒家将“忧”分为两类:一为外感的,因困难挫折而招致的“忧”,亦即物欲或难满足之忧;一为内发的,欲实现理想而生起的“忧”,亦即善性力图扩充之忧。前者如在陈绝粮,如箪食瓢饮,这类外忧,是平常人心目中的“忧”,也是君子作平淡想时的“忧”。但君子自觉其为君子时,或能达性命之情时,这一类的“忧”便不足为“忧”或不复为“忧”,所以有“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乐以忘忧”等等否定和排除“忧”的说法和办法。
简而言之:前者是物质的“忧”,起于欲,后者是精神的“忧”,生于性;前者是外感的“忧”,非我所致,后者是内发的“忧”,乃我所求。物质上的不足谓之“贫”,精神所追求者谓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外感的“忧”叫作“患”,应该不动乎心,内发的忧才是“忧”,必须念
兹在兹,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者是也。这就是儒家的“忧”论。
儒家将“乐”也分为两类:一为感性的“乐”,近于欲;一为理性的“乐”,偏于性。儒家不是禁欲主义者,不排斥悦耳愉目佚体赏心之“乐”,但要求节制,因为它对人有损(“损者三乐”),不仁者久耽则乱(“不仁者不可长处乐”)。而且,这种“乐”不宜独享,应该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上》)。因为这样做了的结果,百姓既可得到实惠,君子也以此使原来的感性之乐上升到理性,这叫作“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谁都知道《论语》是以“乐”开篇的。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没有多少普遍意义。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或这叫“反身而诚”之乐。所谓不愧、不怍,也就是诚,或者叫实实在在。
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儒家讲的道德修养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升级的过程。本板块讲的就是君子应该好德求仁,内省不疚,忍心忍性,历经磨难,这样就能够达到不忧不惧的境界。
1.第一章,孔子称赞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有理想追求,面对人生苦难,做生活的强者。孔子称赞颜回乐而忘忧,说明有了理想和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可以自得其乐。“孔颜乐处”的成语即出自这里。这一章写得情韵悠长,“贤哉,回也”重复两次,充分表达了孔子称赞颜回的内心情感。
2.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确立和弘扬中庸思想。“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所谓不偏,就是对人对事不偏听、不偏信、不偏见、不偏向、不偏激、不偏执、不偏爱、不偏私、不讲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所谓不倚,就是随时、随处、随事坚持中庸原则。如果做事做到中庸,就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样就不忧不惧了。
3.第四章中写孔子之忧:进德修业不够。具体讲是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之忧:进德修业不够。具体讲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在他看来,进行道德修养,学习各种知识,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知识才可以丰富,修养才可以完善。
4.第五章中,孔子刻画了君子和小人两种人,二者在这里形成怎样鲜明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追求的境界:做一个胸襟宽广的君子。孔子刻画了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君子,有道德、有修养,乐天知命,因而胸怀宽广,能容忍别人各种事情;小人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与人为难,与己为难,因而时常忧愁、烦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运用对偶手法,读来朗朗上口,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言。
5.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言。这一章先列举反面观点,再类比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批驳分析有说服力,议论很有特色。
阅读课文8,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动词,叫,称;②介词,替。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均为语气助词,吗。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答案] A
“为”的用法分类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译为“做”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译为“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译为“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译为“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为“认为”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介词
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作、行为的替代
“替”“给”等
公为我献之
动作、行为的时间
“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动作、行为的目的
“为着”“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介词
动作、行为的原因
“因为”“由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被动关系
可译为“被”
恐为操所先
语气
助词
表疑问、感叹、反诘语气
可译为“呢”
何辞为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论语·学而第一》
2.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论语·雍也第六》
3.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大家已经很长久地缺乏它了。”
——《论语·雍也第六》
4.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论语·述而第七》
5.孔子说:“君子心地坦荡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论语·述而第七》
6.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论语·子罕第九》
7.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
——《论语·颜渊第十二》
8.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吗?一发脾气,诸侯便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事。”孟子说:“这个怎能叫作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惕,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最大原则的,这是做妇女之方法啊。(至于男子)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男子汉。”
——《孟子·滕文公下》
9.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拔起来,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被提举起来,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被释放而提举起来,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提举起来。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乏之苦,使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
性情坚韧,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奋发而创造;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持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这样,就可以(使人)知道从忧愁患害中得到生存,在安逸快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