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修养的境界万物皆备于我“希”同“稀” “莫”同“暮” “之”同“其” “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适”同“啻”,但,仅仅 动词,站立 动词,发生、发作 动词,振作 动词,制作 动词,出现 动词,创作 动词,给予、授予 动词,赞同 连词,和、及 动词,结交、交好 介词,在、于 动词,等待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形容词作名词,小:小赞礼者; 大:大赞礼者 泛指军队。 诸侯会盟之事。 是好人,实在人。 没有人了解我。 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你怎么样? 那有什么妨碍呢? 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 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或“用礼让治理国家”) 一切我都具备了。 点击右图进入…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则曰 居:平时,在家的时候
B.摄乎大国之间 摄:逼迫
C.且知方也 方:礼义,道义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写作
[解析] D项,撰:才具、才干。
[答案] D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①②均为代词,自己。A项,①同“其”,指示代词,那;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动词,做;②句末语气词,呢。D项,①用来……的方法;②……的原因。
[答案] B
3.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以小害大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为国以礼 D.以俟君子
[解析] 例句中“以”,介词,因为。A项,连词,因为。B项,介词,因为。C项,介词,用。D项,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 B
4.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
B.鼓瑟希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解析] 例句中“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A、B、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B.万物皆备于我矣
C.未之尝闻 D.其李将军之谓也
[解析] 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6.名句填空。
(1)赤也为之小,________________?
(2)万物皆备于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欲之谓善,________________,充实之谓美。
[答案] (1)孰能为之大 (2)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3)有诸己之谓信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1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下列四句中有关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B.吾与点也 与:赞同
C.居则曰 居:平时,在家的时候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解析] D项,长:年长。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并列连词。A项,都是介词,相当于“于”,比。C项,都是假设连词,“如果”。D项,“或”都是不定代词,有人。
[答案] B
9.翻译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不吾知也”。
[答案] (1)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
(2)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10.孔子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持否定态度,有“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11.有人认为孔子“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治国之道不能实行),曾皙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海”心境的反映;也有人说孔子“与点”是因为曾皙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儒者大同理想实现后的写照。请结合你对孔子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语言表达层]
12.吕思勉曾就中国历史的研究从主要对象和方法两方面做过论述,请把这个研究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审清题干——描述研究框架。②观察框架图,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与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进行叙述。③组织语言。
[答案] (示例)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注释以及批评。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方法。
13.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__尚和精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续写的角度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的多种能力。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要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14.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要求描述画面的内容,首先应考虑画面由哪些内容组成,从画面看应是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后来变化为马的形状;然后考虑这两个人在干什么。根据这些进行描述。特别注意,不能写成说明性的文字。第(2)题考查漫画的寓意,也就是用抽象的内容揭示画面所表达的普遍意义。画面中前面被拍的人,最后却成了拍马者的坐下骑,其寓意不言而喻。
[答案] (1)画面内容:一人昂头挺胸凸肚,后面一人鬼祟而来,用手抚拍前人臀部,被拍之人渐次俯身变为马的形状,拍马之人跃马骑乘。
(2)寓意:受人之谀,为人所制(或:不可为拍马之举所挟制)。
万物皆备于我
【画面描述】 一条以“少儿图书”为头的毒蛇,口吐“成人化内容”的信子,追击一个背着书包,惊慌逃跑的孩童。
【寓意点评】 漫画揭示了“成人化”的图书正严重侵蚀着孩子们纯真童心的现象。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鼓瑟希(“希”同“稀”)
(2)莫春者(“莫”同“暮”)
(3)孰能为之大(“之”同“其”)
(4)则为狼疾人也(“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5)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适”同“啻”,但,仅仅)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作
(2)与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4)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赞礼者;大:大赞礼者)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加之以师旅
古义:泛指军队。
今义:军队编制单位。
(2)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诸侯会盟之事。
今义:跟有关方面联合起来。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善人也,信人也(判断句)
译文:是好人,实在人。
(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译文:没有人了解我。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译文: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4)尔何如(宾语前置)
译文:你怎么样?
(5)何伤乎(宾语前置)
译文:那有什么妨碍呢?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译文: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
(7)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译文: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或“用礼让治理国家”)
(8)万物皆备于我矣(状语后置)
译文:一切我都具备了。
孔子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
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
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
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
本板块是讲儒者经受了忧患的磨难,实现了仁爱的理想,享受了快乐的人生,达到人性完美境界。第19章,写孔子和他的学生自述其政治抱负,写出了学生们的性格、志趣,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第20~23章,孟子对于修养境界的论述。第20章讲,人应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要恰如其分。第21章讲,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第22章讲,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第23章,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人生的六个阶段。
1.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赞同曾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赤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2.第20章孟子认为人应当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要恰如其分。也就是说,人应当有内心的精神要求,有道德意识。有道德的自觉,这是人的价值所在。孟子是怎样具体论述了这个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但是事实上,人们恰如其分地“兼所爱”的人很少。从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爱护得出结论: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然后拿园艺师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讲究吃喝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难道还只是为了保一尺一寸的肌肤吗?孟子回过头来肯定耳目之官、饮食之事的一定价值,那就是:只要不因此而有害于良心的仁义,则耳目口腹其实是有助成仁义实现之功的。
3.第21章,孟子认为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孟子主要讲了哪三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尽心能知性知天。知性知天也就是知本心。此心之尽,是人自己自发去尽的,不依赖外在的力量。二是存心养性事天。存心,就是让本心存于体内,而不让它放失。“存心”的办法,消极的是节制私欲,积极的是时时检查自己。养性,即涵养本身之善性,而不加戕害。养性的功夫,也只能在心上做;养性的办法,就是不做违背本心(良心)的事,时时去做善事。这就是遵循天道。三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意思即生命有长有短,我们都应认真修身,以等待死亡到来的这一天。这种积极的态度,才是安身立命的正确方法。
4.第23章,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了人生境界的哪六个阶段?你怎样具体理解这六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人生境界的六个阶段:善、信、美、大、圣、神。这六个阶段先是自外而内(善-信);然后自内而外(美-大);再次自外而内(大-圣),以至不可知(神)。一个人的修养能到自外而内,像乐正子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如能继续前进,能够力行其善以至于实实在在充满其身,则美在其中。美在其中者,如颜回、曾子,一言一行皆可为外界取法,以至影响百世,可以说是“大”。“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如孔子,“不思不勉,从容中道”,可以说是“圣”了。圣人是人,是人修养的极点。如果圣人做到人所不能知,就是“神”了。
阅读课文20~23,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代词,人的。B项,①连词,就;②连词,却。C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助词,的。D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答案] A
“其”的用法分类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代词
第三人称
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
一般代人,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破璧
第一人称
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副词
测度语气
可译为“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
婉商语气
可译为“还是”“恐怕”
吾其还也
祈使语气
可译为“可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连词
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选择关系
可译为“还是”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助词
形容词尾
可译为“……的样子”
霰雪纷其无垠兮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着孔子坐着。
孔子说道:“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答道:“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只有来等待贤人君子了。”
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答道:“不敢说我能做什么,但是愿意去学习。诸侯祭祀祖先之事,或者诸侯会盟之事,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赞礼者。”
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孔子道:“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啊!”
曾皙便道:“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歌唱着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曾皙问道:“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
孔子道:“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又道:“您为什么对仲由微笑呢?”
孔子道:“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国之事吗?”
孔子道:“怎样见得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是一个国家呢?”
“难道公西赤说的就不是治国之事吗?”
孔子道:“有宗庙,有诸侯会盟之事,不是国家是什么?如果公西华只做一小赞礼者,又有谁来做大赞礼者呢?”
——《论语·先进第十一》
20.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肌肉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肌肉不保养。考察他护养得好或者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只是看他所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也有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损害重要部分。保养小的部分的就是小人,保养大的部分的便是君子。假若有一位园艺家,放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位很坏的园艺家。如果有人只保养他的一个手指,却丧失了他的肩头背脊,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糊涂透顶的人了。只是讲究吃喝(而不愿培养思想意识)的人,人家都轻视他,因为他保养了小的部分,丧失了大的部分。倘若追求饮食的人(既养护了口腹),又不失去心志的培养,那么,难道还能说对口腹的养护仅仅是为了口腹那一小部分的肌肤吗?”
——《孟子·告子上》
21.孟子说:“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22.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勉力推己及人,履践恕道,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孟子·尽心上》
23.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的人?”孟子答道:“是好人,实在人。”“怎么叫好?怎么叫实在?”答道:“那人值得喜欢便叫作好;好处实际存在于他本身便叫作实在;力行履践自身的善德使它充满而积实便叫作美;不但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便叫作大;光辉地表现出来了,又能融会贯通,便叫作圣;圣德到了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便叫作神。乐正子是介于善和信两者之间和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境界的人物。”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