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修养的境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同“饩” “慊”同“惬”,满足,畅快 “闵”同“愍”,忧愁 “诐”同“颇”,偏颇 名词作动词,捕鱼之法,用大绳横断水流,上 系许多钓钩捕鱼 意动用法,以……为外 在这(天)。 托人给在别的诸侯国的朋友问好送礼。 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使胜食气
B.行有不慊于心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乡人饮酒,杖者出
[解析] A项,气:同“饩”。B项,慊:同“惬”,满足,畅快。C项,闵:今作“悯”,同“愍”,忧愁。D项,无通假字。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少,必作 作:起
B.丘未达,不敢尝 达:达到
C.至大至刚 至:极
D.以直养而无害 直:正义
[解析] 达:了解,通晓(药性)。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直养而无害 ②以其外之也
B.①子钓而不纲 ②子与人歌而善
C.①见之,虽少,必作 ②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D.①朝服而立于阼阶 ②问人于他邦
[解析] A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假设,如果。C项,①代词,他们;②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①②均为介词,在。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沽酒市脯 B.问人于他邦
C.敢问夫子恶乎长 D.食不厌精
[解析] A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今日病矣
C.子于是日哭
D.行李之往来
[解析] A项,浩然:古今均为“盛大的样子”。B项,病:古义,疲倦;今义,疾病,生病。C项,于是:古义,两个词:于,在;是,这。今义,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D项,行李:古义,使者、使节;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 A
6.名句填空。
(1)食不厌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酒无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诐辞知其所蔽,________________,邪辞知其所离,____________。
[答案] (1)脍不厌细 (2)不及乱 (3)淫辞知其所陷
遁辞知其所穷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7.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句读的不同所显示的语意的不同。(1)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2)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
[答案]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8.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分析评价,要透过现象认识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要值钱得多的。但是,孔子以人道主义关怀,先问人后问马,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值得尊敬。
[答案]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语言表达层]
9.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日常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将内容按性质的不同分类。所给6句话要求分为两类,综合分析这6句话,①②⑤强调的是应聘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③④⑥说的是具体的工作任务,也即岗位职责。
[答案] 第一类:③④⑥ 命名:岗位职责
第二类:①②⑤ 命名:任职要求
1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本着语言得体与逻辑严密的要求,第一句中“事情传来”搭配不当,应将“事情”改为“消息”或“喜讯”;“顷刻”用在这里不合逻辑,“顷刻”指极短的时间,多用于写天气或行动,且从语境来看,“流下了眼泪”说的是过去的事,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多用“顿时”。第二句“预想”指事先料想,事前推想,重在“想”,不合语境,这里应是“本来”“原本”之意。第三句“用力”指使力气,使劲,根据语境,“攻坚”是花精力、下功夫的事情,因此应改为“努力”。最后一句中“难点”使用有误,一是语言不得体,二是“面对难点”搭配不当,“难点”应改为“困难”。
[答案] (示例)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绝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
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就如同一个坦诚长者,把爱推己及人乃至整个世界,他的弟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日,极端利己主义的膨胀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自私、焦虑、仇恨如同瘟疫威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一个呼唤安全、责任和道义的世纪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显得光辉灿烂,面对战争和恐怖,孔子所说的“和为贵”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不使胜食气(“气”同“饩”)
(2)行有不慊于心(“慊”同“惬”,满足,畅快)
(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同“愍”,忧愁)
(4)诐辞知其所蔽(“诐”同“颇”,偏颇)
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子钓而不纲(名词作动词,捕鱼之法,用大绳横断水流,上系许多钓钩捕鱼)
(2)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以……为外)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于是日哭
古义:在这(天)。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问人于他邦(状语后置)
译文:托人给在别的诸侯国的朋友问好送礼。
(2)敢问夫子恶乎长(宾语前置)
译文: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出自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话,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然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本板块是讲在平凡的生活中磨炼砥砺自己的品格,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获得道德的自我完善。第10~17章记载了孔子言谈举止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这些是日常生活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对自己品格的严格要求和修炼,启发我们如何在道德上努力追求。第18章是孟子论应当如何养气。
1.在第10~17章中,分别从哪八个不同方面记载了孔子言谈举止的某些规矩?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0~17章,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对自己品格的严格修炼,启发我们在道德上努力追求。
第一,孔子因吊死问疾而哭泣过,当日不再歌唱。这体现了孔子不喜怒无常,绝不放纵自己的感情,注意理性节制。
第二,孔子只钓鱼,不网鱼;只打飞鸟,不打巢中歇宿的鸟。这源自孔子的仁德之心。
第三,孔子跟别人一起唱歌时,发现别人歌声悠扬悦耳的唱段,一定请人家再来一遍,自己也跟着应和。说明孔子乐于从善,勤于学习,尤其反复研习音乐,借以陶冶情操。
第四,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说明孔子善于把握分寸,举手投足无不吻合“中庸”原则。
第五,记述孔子对待三种人的礼节礼貌。对于家有丧事者、尊贵者、盲者,所见者尽管年轻,孔子一定以礼相待。说明孔子极其尊崇礼制,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第六,孔子讲究饮食。孔子善于养生,热爱生活,对饮食十分精心,并以此来磨砺道德,提高修养。
第七,孔子尊敬别人。培育良好的生活秩序,敬老尊贤,尊重民情风俗,对友人富有人情味,理性待人、直道待人。体现了孔子尊敬别人最核心的两点:敬,诚。
第八,孔子重人不重财。孔子听到家里马棚失火被烧掉的消息,首先想到的是是否伤了人,对财产置之度外,表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2.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怎样理解“浩然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浩然之气”,“至大”,无可限;“至刚”,不可屈挠。所以“浩然之气”是一种极其宏大,极其刚健而正直的道德正气。
3.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本用此寓言故事作比,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阅读课文18,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助语,的;②代词,它。B项,均为介词,在。C项,①代词,他;②代词,它。D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连词,然而。
[答案] B
“于”的用法分类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得复见将军于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可译为“比”“胜过”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词与它相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复音
虚词
“于是”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古今义不同,可译为“在这”“从这”
于是秦王不怿……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0.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论语·述而第七》
11.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巢中的鸟。
——《论语·述而第七》
12.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应和他。
——《论语·述而第七》
13.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论语·述而第七》
14.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
——《论语·子罕第九》
15.饭不嫌做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腐败变味,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走,但不多吃。
——《论语·乡党第十》
16.坐席摆得方向不合礼制,不坐。行乡饮酒礼后, 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本地方的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托人给在别的诸侯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论语·乡党第十》
17.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问:“伤了人吗?”不问马。
——《论语·乡党第十》
18.(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就难以说得明白了。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不要有所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一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长期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也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不要学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些的人,十分疲倦地回去,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培养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干的,就是种庄稼不锄草的懒汉;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这种助长行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它。”
(公孙丑问:)“怎么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呢?”孟子答道:“不全面的言辞我知道它片面性之所在,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失足之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辞我知道它与正道分歧之所在,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这四种言辞,从思想中产生出来,必然会在政治上产生危害;如果把它体现于政治设施,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各种具体工作。如果圣人再出现,也一定会承认我的话是对的。”
——《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