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女”同“汝”,“画”同“划” “说”同“悦” 名词,行为 动词,步、趋 名词,行程 动词,离去、前往 动词,实行、施行 动词,做、办 代词,哪一个 副词,仔细、周详 代词,谁 代词,什么 名词,过错 动词,走过、经过 副词,过分、过于 动词,胜过、超过 动词,犯有过错 动词,责备 动词,拜访、探望 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名词作动词,把墙抹平 指能学习掌握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等。 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 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 竟然问由和求呀。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迁怒,不贰过 贰:再,重复
B.自牖执其手 牖:窗户
C.然则师愈与 愈:更加
D.非不说子之道 说:同“悦”,喜欢
[解析] C项,愈:高过,胜过。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亡之,命矣夫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B.①回也非助我者也 ②朽木不可雕也
C.①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②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D.①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
[解析] A项,①助词,无义;②代词,他。B项,①②都为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C项,①为句末语气词,吗;②连词,表并列。D项,①连词,表转折,竟然,却;②连词,表顺承,使,就。
[答案] B
3.下列各项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B.博我以文
C.闻弦歌之声 D.朽木不可雕也
[解析] A项,杇: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博:使动用法,使……丰富;C项,弦、歌:即弹琴、唱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B.何有于我哉
C.吾以子为异之问
D.曾由与求之问
[解析] A项是判断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言语:宰我、子贡
B.文学:子游、子夏
C.君子学道则爱人
D.不迁怒,不贰过
[解析] A项,言语:古义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今义,动词,说话;名词,说的话。B项,文学:古义指学习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等;今义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C项,爱人:古义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恋爱中男女的一方。D项,迁怒:古今之义均为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身上,或者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不迁怒,____________。
(2)后生可畏,____________?
(3)君子学道则爱人,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贰过 (2)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完成7~9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割鸡焉用牛刀 焉:____________
(2)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__________
(3)偃之言是也 是:____________
(4)前言戏之耳 戏:____________
[答案] (1)焉:疑问代词,怎么。(2)莞尔:微笑貌。(3)是:正确。(4)戏:开玩笑,逗趣。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任的君主,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解析] A项“割鸡焉用牛刀?”不是批评子游,而是体现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治的欢愉之情,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感到惋惜。
[答案] A
9.“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孔子对子游礼乐之治实践的充分肯定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观是:一是可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二是“弦歌之声”不仅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以教化普通百姓;三是“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以牛刀杀牛”,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语言表达层]
10.下面是某大学的一则社团招新的声明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近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发现,部分未经批准注册成立,就假借学校社团名义的学生或社会团体潜入新生寝室,进行宣传招新,并收取20元至100元不等的钱。根据《××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一经发现,校团委将联系相关学院,并报保卫处给予负责人相应的纪律处分。请全体同学共同遵守,若发现非官方组织打着社团的幌子招收新生、收取资金,请尽快向校团委办公室检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潜入”,暗中进入,不合语境,改为“进入”;“钱”,口语化,改为“费用”;“不可以”,口语化,表示程度也不够,改为“违规的”;“打着社团的幌子”,口语化,改为“以(假借)社团的名义”;“检举”,指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不合语境,改为“举报”。
[答案] ①“潜入”改为“进入”;②“钱”改为“费用(会费)”;③“不可以”改为“违规的(不被许可的)”;④“打着社团的幌子”改为“以(假借)社团的名义”;⑤“检举”改为“举报(反映)”。
11.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的构思框架, 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 含标点在内不超过 10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班级学习分享活动,由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两部分构成。其中,小组分享包括主题、书目、作业三部分;班级分享有海报展示、笔记漂流、投票评比三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12.仿照下面句式的特点,另写两句话,使其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我喜欢呐喊的生命,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注意要在选择关系的句式中形成对比,表达对生命价值或意义的追求。
[答案] 我追求坚贞的生命 宁做绝壁倒挂的松 不做随波逐流的萍 我向往奔放的生命 宁做殒身飞落的瀑 不做波澜不惊的塘
弟子孰为好学
【画面描述】 一个人站在镜子前正在照镜子,他衣服的前面从镜子里看是整齐的西装,还系着领带,而衣服的后面却打满了补丁。
【寓意点评】 所谓中国式装腔,就是一些中国人为了衣锦还乡,不得不在家乡亲朋好友面前撑面子,装有权、装有钱、装成功人士的现象。中国式装腔的核心是物质,普遍存在于70后、80后。这些“装腔”一定程度上等于撒谎,无可避免地暴露了一些人的虚荣心。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
(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同“悦”)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行
(2)孰
(3)过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名词作动词,把墙抹平)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言语:宰我、子贡
古义: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今义:动词,说话;名词,说的话。
(2)政事:冉有、季路
古义: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今义:政府的事务。
(3)文学:子游、子夏
古义:指能学习掌握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等。
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4)君子学道则爱人
古义: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判断句)
译文: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
(2)吾以子为异之问(宾语前置)
译文: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
(3)曾由与求之问(宾语前置)
译文:竟然问由和求呀。
孔子最喜爱的弟子
一、颜回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做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二、闵损
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向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三、冉耕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四、冉雍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五、冉求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本板块的内容多为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它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孔门部分弟子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孔子眼里的“好学生”的内涵。
1.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非常欣赏他?请结合第41章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41章:颜回,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是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认为颜回好学的原因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是指心理修养;“不贰过”,是指行为实践。可见,这里的“好学”不是指纯粹的知识的进修,而是指心性修养和实践,这也体现了孔子要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颜回,31岁即早逝,孔子语气中流露出了深深的哀伤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对颜回的欣赏。
2.第49章,孔子告诫过头或过分的人,做学问和为人应该把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孔子告诫过头、过分的人,做学问、为人应该把握一个“度”。“不及”固然不好,但“过了”同样有害。但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是很不容易的。他在《论语·雍也》中曾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阅读课文48~51,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曾由与求之问
B.古之人不余欺
C.籍何以至此
D.夫战,勇气也
[解析]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 D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百喻经》)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0.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我还怎能责怪、教诲呢?”又说:“最初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论语·公冶长第五》
41.鲁哀公问道:“你学生中谁最用功?”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用功,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再没有听说这样的人了。”
——《论语·雍也第六》
42.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道:“不能活了,这是命啊!这样(好)的人竟有这样(恶)的病!这样(好)的人竟有这样(恶)的病!”
——《论语·雍也第六》
43.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论语·雍也第六》
44.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论语·子罕第九》
45.孔子谈到颜渊,说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没看见他停滞不前。”
——《论语·子罕第九》
46.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论语·子罕第九》
47.(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第十一》
48.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论语·先进第十一》
49.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贤德呢?”孔子道:“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道:“那么,师强一些吗?”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论语·先进第十一》
50.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道:“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竟问由和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他用最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行不通,就宁肯辞职不干。如今由和求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了。”
季子然又道:“那么,他们是不是唯命是从的人呢?”孔子道:“杀父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论语·先进第十一》
51.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怎么用宰牛的刀?”
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礼乐之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之道,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
孔子便向学生们道:“诸弟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论语·阳货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