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动词,临近、靠近 动词,趋、赴 动词,赴任 动词,成就 动词,完成、成功 介词,因、随 动词,谦让 动词,责备 动词,辞、拒 动词,让与、转让 动词,退让 靠近,临近。 学习的人。 坐下。 爱好学问。 残害。 借。 名词作动词,学习技艺 意动用法,以……为乐 我干什么呢? 这有什么关系呢? 遇到行仁义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直
B.吾何执 执:专执,擅长
C.斯害也已 已:止
D.其蔽也贼 贼:残害
[解析] 正:匡正。
[答案] A
2.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试,故艺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吾师道也 D.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 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3.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何执 B.不吾知也
C.奚有于是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②均为介词,“对”。B项,①助词,无意义;②助词,表反问,可译“吗”。C项,①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②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D项,①代词,代指“道”;②助词,“的”。
[答案] A
5.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学者为己,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今之学者为人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6~9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①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②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文公上》
【注】 ①成覸:齐国勇士。②公明仪:曾参弟子。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滕文公为世子 世子:太子
B.夫道一而已矣 已:罢了
C.世子自楚反 反:同“返”,返回
D.厥病不瘳 厥:大,重
[解析] D项,厥:代词,他的。
[答案] D
7.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章内容中,滕文公与孟子见面两次,有两次交谈。
B.滕文公之所以再次见孟子,是孟子的话触动了他,又使他有所疑虑。
C.孟子自知说理已经很难说服滕文公,于是举了三个例子来力劝。
D.引用《尚书》的话,孟子是要告诫滕文公,要下猛药,用猛力,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解析] C项,“自知说理已经很难说服滕文公”错,孟子非常自信。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将要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
(2)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9.孟子再见滕文公时说“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道理就这一个而已。请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道”所指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所说的道理包含了“道性善”与“称尧舜”两个方面。首先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仁义是人天生的禀赋,即“不忍之心”。同时推广施行“不忍人之政”,即实施仁政,以尧舜的“王道”治国,这样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译文】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将要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说这话的)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他的病是治不好的。’”
[语言表达层]
10.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几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您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您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莅临”是书面语、敬语,多用于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用在考试的同学身上,不合适。“诸君”是文言词语、敬语,一般不用在口语中。“全部”与“全不”谐音,用于广播稿,有歧义。“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不能误用为表示对他人的帮助。“优异”与“佳”语意重复。
[答案] ①“莅临”改为“到”或“来”;②“诸君”改为“您”或“你们”;③“全部”改为“全”或“全都”;④“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⑤“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任答四处即可)。
11.下面的小剧本,是由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所讲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的。请根据情境或提示将剧本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写出来。
【故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无意间多算了一位买白菜老人的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放学回家时,我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手里捏着一毛钱,然而,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剧本】
(菜场,一驼背老头,蹒跚上场)
我:(指着秤)大爷,您看五斤二两,算五斤,三分钱一斤,正好两毛五。
大爷:(从口袋里摸出,细细地数着钱,递上)①语言,15字以内。
我:(高兴)谢谢大爷,您走好啊!娘,这钱给你,我上学去了。
(哼小曲,上学去。下场)
……
(放学回家,蹦跳着。上场)
我:(欢快)娘,我放学了。(②神态,5字以内)你怎么哭了?
娘:(③动作、语气,10字以内)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设身处地地思考。在“故事”中已经作了交代,多收了大爷的一毛钱,可知①处应是大爷给了“我”两毛五。回到家中看到母亲哭了,当然会感到很吃惊。母亲仅仅是指出了我犯的错并没有责备“我”,故在③处把反映母亲这种心情的动作神情写出来即可。
[答案] ①孩子,给你两毛五 ②吃惊 ③捏着一毛钱,轻轻地
12.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写作时紧扣“读《论语》,谈交友”这一活动主题。其次,要明白写的是赠言,注意要写得得体并富有文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要注意所写语句不能超过30字。
[答案] (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 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古之学者为己
“君子好逑”的“好”怎么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其中的“好”字该怎样读?电视剧《精忠岳飞》播到第五集,宋徽宗追着一只鹦鹉进入大殿和众位官员一起教鹦鹉学舌,鹦鹉只会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皇帝和官员教鹦鹉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记住了,是好(hǎo)逑。”这首《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因为朗朗上口,又充满浓情蜜意,特别适合男女爱情告白,很多电视剧都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好逑”到底怎么读才正确呢?
【参考答案】 “君子好逑”的“好”是形容词,“好逑”指的是好的配偶。而“好”读四声是喜欢的意思,是动词。《关雎》中的发音应该是三声,读四声是误读。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君子的理想对象就是窈窕淑女”。
第1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就
(2)让
第2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就有道而正焉
古义:靠近,临近。
今义:连词,表示假设让步。
(2)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居!吾语女
古义:坐下。
今义:住的地方;住所。
(4)好仁不好学
古义:爱好学问。
今义:爱好学习。
(5)其蔽也贼
古义:残害。
今义:指小偷。
(6)可以假馆
古义:借。
今义:与“真”相对。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吾不试,故艺(名词作动词,学习技艺)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吾何执(宾语前置)
译文:我干什么呢?
(2)奚有于是(宾语前置)
译文:这有什么关系呢?
(3)当仁,不让于师(状语后置)
译文:遇到行仁义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4)吾不试,故艺(被动句)
译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孔子重视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发展生产、 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既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又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结晶。
本板块主要讲述了学习的目的和内容问题,各章内容如下:
1.君子应不过多讲究饮食和居住。
2.要敢于批评错误的观点。
3.孔子强调“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4.极力赞扬孔子的伟大,学问的广博。
5.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
7.古人与今人学习的目的。
8.孔子强调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9.阐述了学习的必要性,即可以防止这些弊端。
10.阐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孔孟是如何谈“学”的内容是做人,是修身,是完善人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章:提醒人们治学应时常反躬自省,审查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是否偏离轨道。攻击或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其危害就可以得到制止。
第4章:孔子治学的目的在于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不在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孔子面对达巷党人的评价,以风趣而幽默的话语,委婉道出了自己的志向。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是板着脸孔做人的老学究,而是一位诙谐风趣、平易近人的人。
第5章:孔子自己认为能够多才多艺的原因,是没有被国家重用。意思是说,自己不曾被国家予以重用,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所以学会了不少生活的本领。
第6章:学问求知,必虚心始能有得。如何从无知到有知,孔子采取的办法是“叩其两端”,意思是通过叩问整体事物的本末、始终、正反、内外等两个方面,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的本质。
第8章: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合于仁义,那就什么人都不必谦让了。成语“当仁不让”即出于此。
总之,孔孟反复告诫弟子的,都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塑造君子型的人格,自觉主动地向圣贤的精神高峰攀登。
阅读课文4~6,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助词,表反问语气,吗。B项,均为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C项,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答案] C
“乎”的用法分类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语气
助词
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揣测语气
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呀”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句中停顿
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
用作
助词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论语·为学第一》
2.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论语·为政第二》
3.孔子曰:“(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雍也第六》
4.达巷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吗?做射击手吗?我赶马车好了。”
——《论语·子罕第九》
5.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论语·子罕第九》
6.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论语·子罕第九》
7.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在培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论语·宪问第十四》
8.孔子说:“遇到行仁义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9.孔子说:“仲由!你听过有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答道:“没有。”
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很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爱诚实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急躁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胆大妄为。”
——《论语·阳货第十七》
10.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话吗?”孟子答道:“有的。”曹交问:“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有九尺四寸多高,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才成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己以为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便是毫无力气的人了;如果说能够举重三千斤,便是很有力气的人了。那么,举得起乌获所能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慢点儿走,走在长者之后,便叫悌;走得很快,抢在长者之前,便叫不悌。慢点儿走,
难道是人所不能的吗?只是不那样做罢了。尧舜之道,也不过就是孝和悌而已。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所作所为,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所作所为,便是桀了。”曹交说:“我准备去谒见邹君,向他借个住的地方,情愿留在您门下学习。”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