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08:07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最后一个“知”同“智” “财”同“材” “淑”同“叔”,拾;“艾”同“刈”,取 动词,知道知晓 动词,了解 动词,识别 名词,见解 名词,交情 名词,知识 动词,启发 动词,显现 动词,起 动词,发作 动词,发送 动词,征发 动词,行 名词作动词,称王,征服 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使动用法,使……丰富 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用来……的方式。 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抬头对天无愧,低头于人无愧。 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义来约束 我的行为。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有达财者
C.有私淑艾者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解析] 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B项,“财”同“材”。C项,“淑”同“叔”,“艾”同“刈”。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        识:认识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诲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边侧
D.闻斯行诸 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解析] 识:记住。
[答案]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约我以礼      ②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B.①不知为不知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①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②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D.①滕更之在门也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解析] A项,①介词,用;②动词,认为,以为。B项,①判断动词,就是;②动词,做。C项,①②用来……的方法(方式)。D项,①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挟故而问 B.博我以文
C.欲罢不能 D.吾不试,故艺
[解析] A项,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故交;B项,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下来。D项“艺”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艺:学习技艺。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皆所不答也 D.何有于我哉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B、C两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我有何哉”。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诲人不倦。
(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
(4)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2)学而不厌 (3)不悱不发 (4)钻之弥坚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完成7~9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若圣与仁    若: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 抑:____________
(3)不愤不启 愤:____________
(4)不悱不发 悱:____________
[答案] (1)若:如果说,至于,连词。(2)抑:不过,表示转折的连词。(3)愤:心求通而未得。(4)悱:口欲言而未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孔子的“诲人不倦”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
9.请简要评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赞同。这是一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寻找规律,活用知识。
(示例二)不赞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施教,要诲人不倦。(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边或一角却不能推知其他三条边或三个角,便不再教他了。”
[语言表达层]
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③________________;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的每个空白处均需要考虑上下文,尤其需要关注代词与连词,它们是决定如何衔接的关键所在。①的后文是“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此”即是①的内容,那可以推知①是在提问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②的后文是渡渡鸟灭绝导致大栌榄树灭绝,之后的内容是“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那么可以推知前文的“因此”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而②是说“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③的前文是“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不过”表示转折,是对假设的一种不认同,可以推知③的内容是对“外来物种”的质疑。
[答案] ①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②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 ③此外来物种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入侵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字)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神像类、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
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审题是关键。考生要紧抓题目要求“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而很多考生按惯性思维把本题误认为是对材料的总体概括,造成答非所问。语段是从题材、主题、工序等方面来介绍杨家埠年画的,考生针对这些信息压缩提炼即可。
[答案] 题材丰富,主题是喜庆吉祥,工序复杂,精细。
12.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中“高处”“低处”的深层含义。树的“高处”是难以攀爬的,指代“艰险的地方”“困难的时候”等。“低处”就是“容易的地方”“得意的时刻”等。据此,结合语境“第一次”指没经验时,而“第二次”指有经验时,补写出答话。
[答案] (示例)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按图索骥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作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做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请你写出成语“按图索骥”的意思。
【参考答案】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找目标。索:找;骥:良马。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同“智”)
(2)有达财者(“财”同“材”)
(3)有私淑艾者(“淑”同“叔”,拾;“艾”同“刈”,取)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知
(2)发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征服)
(2)挟故而问(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3)博我以文(使动用法,使……丰富)
(4)欲罢不能(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古义:用来……的方式。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与“因为”连用。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丘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2)皆所不答也(判断句)
译文: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3)何有于我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译文: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状语后置)
译文:抬头对天无愧,低头于人无愧。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译文: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
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与学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本板块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等。
1.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两章?你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25、26章。
第25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态度。他说:对学问我没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处处留心,默然学习领会,永不厌倦。对学生不管智力如何,我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仅此而已。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能耐也没有。
第26章:强调只要学生好好求学,就教导他,而且“有教无类”,不管有钱没钱一视同仁,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
2.孟子在第34、37、39三章中,谈到的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他认为为师者应是虚心、才德兼备的贤才;教师教导别人,必须对所教之事先行彻底研究清楚之后,才能实行教育,使别人能清楚明白。“好为人师”是说有些人不懂装懂、自满自大,孟子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其三,孟子主张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对求学心不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值得作为学生。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而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异的。
3.孟子在第35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35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诲人以规矩,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矩。孟子既肯定了人在学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
4.孟子在第36章和第38章中,是怎样对因材施教进行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36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第38章:孟子提出了君子的五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告诉我们,对学生必因其材质之不同,而给予必要之辅导和教育,因其材质之不同而授以不同之内容。这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好注解。
阅读课文34~39,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且庸人尚羞之
[解析] A项,王:统治,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短:说……的坏话,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C项,弱:使……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羞:认为……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彼此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彼此活用,主要就是为了句意表达的需要,词性之间互相发生了变化。
常见类型
例句
译释
类似成语
①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厉兵秣马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
人尽其才
③动词用作名词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逃跑的人,此指逃兵
继往开来
④形容词用作名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激浊扬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我没有不教诲的。”
——《论语·述而第七》
27.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边或一角却不能推知其他三条边或三个角,便不再教他了。”
——《论语·述而第七》
28.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和你们不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论语·述而第七》
29.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道德行事,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
——《论语·述而第七》
30.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但老师之道)高峻卓绝,仿佛矗立于眼前。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论语·子罕第九》
31.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有父亲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亲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做吗,您说,‘听到就做’。(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论语·先进第十一》
32.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论语·宪问第十四》
33.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34.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离娄上》
35.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拉满弓;学习的人也总是期望努力拉满弓。高明的工匠教导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孟子·告子上》
36.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孟子·告子下》
37.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王道使天下归服这件事并不在当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于天无愧,低头于人无愧,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王道使天下归服这件事并不在当中。”
——《孟子·尽心上》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了两条。”
——《孟子·尽心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