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学问之道学而时习之“说”通“悦”,高兴,愉快 “或”通“惑”,怪 “轫”通“仞”,七尺为一仞 名词,过失 动词,怨恨、归咎 形容词,优异的、突出的 副词,尤其、更加 名词,技艺 名词,数目、数量 数词,几 副词,屡次、频繁 动词,点数、计算 动词,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指志同道合的人。 疑惑,一说为倦怠。 求,求取。 武断。 名词作状语,按一定时间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 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 只听弈秋的话。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C.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D.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析] A项,“说”同“悦”;B项,“或”同“惑”;C项,“轫”同“仞”。
[答案] D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罔:诬罔。一说为迷惘
B.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一说为倦怠
C.慎言其余,则寡尤 尤:尤其、特别
D.敏而好学 敏:天资聪明
[解析] C项,尤:过失。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与之俱学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予一以贯之 ②今夫弈之为数
[解析] A项,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B项,①②均为连词,因为。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承接。D项,①代词,它;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尤为弃井也
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C.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C.禄在其中矣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解析] A项,不知:古今意义均为“不了解,不知道”。B项,专心致志:古今意义均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C项,其中:古今意义均为“那里面”。D项,小数:古义,小的技艺;今义,数学的一个概念。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
[答案] (1)不亦说乎 (2)可以为师矣 (3)思而不学则殆 (4)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7~10题。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或:________
(2)一日暴之 暴:________
(3)今夫弈之为数 数:________
(4)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_______
[答案] (1)或:同“惑”,怪。(2)暴:晒。(3)数:技也。(4)援:取。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曝十寒”和“弈秋诲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解析] B项,孟子的“一曝十寒”是说君王整天被小人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使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2)虽然和那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
10.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曝十寒。
[语言表达层]
1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解说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首先明确要求——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解说服务流程。②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观察示意图,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内容。③语言得体,合理使用敬辞、口语。
[答案] (示例)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12.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说明介绍漫画内容。(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漫画的寓意。(2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画面,找出构图要素。(2)挖掘寓意。笼里纸折的鸟儿,远处的树桩暗示寓意。
[答案] (示例)(1)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只鸟笼,右手比划着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只纸折的鸟。在他身后,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
(2)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人们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学而时习之
【新闻速递】
请 客
一个姓张的商人请甲乙丙丁四个人吃饭,临近吃饭的时间了,丁还迟迟未来。
这个人着急了,一句话顺口而出:“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听到这话,不高兴了:“看来我不该来。”于是就告辞了。
这个人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对乙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乙心想:“原来该走的是我。”于是也走了。
这时候,丙对他说:“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那人辩解说:“____________。”丙一听,心想:“这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原来是说我呀!”也生气的走了。
请你补写出横线处的话,使语意前后连贯。
【参考答案】 我说的又不是他们。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怪)
(3)掘井九轫而不及泉(“轫”通“仞”,七尺为一仞)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尤
(2)数
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指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2)思而不学则殆
古义:疑惑,一说为倦怠。
今义:危险,几乎。
(3)子张学干禄
古义:求,求取。
今义:多与“湿”相对。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古义:武断。
今义:必须,一定要。
第4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名词作状语,按一定时间)
(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3)不耻下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判断句)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
译文: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
(3)惟弈秋之为听(宾语前置)
译文:只听弈秋的话。
孔子的教学特点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这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要求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的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本板块重点讲了如何学习的问题。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复习,要学会思考,要善于质疑。同时,还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要培养兴趣,要虚心好问,要求实,要有恒心。
1.结合第11章,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1章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求取新知识,“习”是将新知识巩固掌握,它的方法论意义不可忽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体现了孔子进步的教育理论。这是注重实践、理论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动态教学的典范,也是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的典范。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情绪、氛围的调控教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没有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但他却深深懂得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此语,似乎在启发学生体会:学习,并按时地温习、复习,是多么愉快啊!愉快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孔子的这种注重实践和“乐学”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结合第12章,应怎样理解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2章,“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结合这两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在能力范围内,应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含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并且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慧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亦有两解:一是这样的人才可以以之为师;二是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前者着重在知人,后者强调修己。这两解意义并不相同。虽然兼备这两重意义,可使得本章更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师”的意义的角度来看,可能还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许来解较为妥当。能做到二者结合,才算得上好学,才能当一个合格的教师。可见,孔子强调的是,不仅要有丰富的、牢固的知识,还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有新的见解和发明。
阅读课文11~15,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
[解析] 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与现代汉语这个词意思不相同的,就是古今形同义异词。A项,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不用以称父母。B项,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C项,朋:古义,指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答案] D
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的意义,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 “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没有发生变化,其余大多数都发生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所含的“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现代都没有了。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却大多是一个词组,意义往往相差很大,理解起来需作为重点来看待,如“祖父”、“形容”、“妻子”等。
情况大致有:
1.词义扩大: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例如“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以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2.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禽”原来是飞禽走兽的总称。《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这里的“禽”,显然是古义。今义的“禽”,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叫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例如:“走”,古义为“跑”、“逃跑”。《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赵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彩的变化。例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性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11.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这难道不值得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的作风吗?”
——《论语·为学第一》
12.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为政第二》
13.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论语·为政第二》
14.子张向孔子寻求做官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自己知道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自己知道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那里面了。”
——《论语·为政第二》
15.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孔子道:“他天资聪明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论语·公冶长第五》
16.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出他们的缺点而改正。”
——《论语·述而第七》
17.孔子说:“求学就好像来不及,(既得到了)还怕丢失了。”
——《论语·泰伯第八》
18.孔子杜绝四种毛病——(能够做到)不凭空臆测,不武断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论语·子罕第九》
19.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论语·子罕第九》
20.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牢记在心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用‘一’来贯串我的学问。”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1.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2.孟子说:“大王的不聪明不足为奇。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也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他冷淡得也到了极点了,齐王他即使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譬如下棋,这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和那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说:自然不是的?”
——《孟子·告子上》
23.孟子说:“做一件事情譬如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是一个废井。”
——《孟子·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