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以小见大 妙笔生花
——传记的细节与事件居里夫人传jiǒnɡ xiè pián zhī yū ti yán lào è tài rèn suǐ ɡōnɡ ɡònɡ xuē xiāo dài dǎi yūn yùn 炼 练 挛 孪 孤寂 孤独 寂静 寂静 安静 √ “了无生气”指一点活力也没有。此处符合语境。 × “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此处强 调卫灵公不专心,精神不集中。应该用“心不在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褥子(rù) 汤匙(chǐ) 迂回(yū)
抽屉(tì) 款待(kuǎn) 喘气(chuǎn)
乳酪(luò) 晕倒(yūn) 惊愕(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匙chí;屉ti;酪lào。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用心: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②怀着的某种念头。“匠心”是指巧妙的构思,带有褒义的色彩。结合语境,此处意思是强调“构思巧妙”,所以第一组应该选用“匠心”。“别树一帜”,是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别有洞天”,是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显然,第二组应该选“别有洞天”。至此,已经可以选出答案。“饱满”,指丰满,充足。“浑成”,意为“自然”。此处强调的是“景物的自然,没有刻意修饰”,所以应该选“浑成”。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解析】 本题从表意不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否定失当,表意不明。“提防不被念歪”应去掉“不”。B项,搭配不当。“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分担”的只能是“责任”。可在“矛盾”后加“的化解”。D项,成分残缺。应是“执法部门对……的人员”,缺少中心词。
【答案】 C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________。________,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________。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以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解析】 本题从语段中句子逻辑关系的角度考查语意的连贯。⑤句中有“维持生存的需要”,紧承第一句中的“过度的欲望”,故⑤句排首位。据此可排除A、B两项。文段第三句中有“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而第一句中有“生产能力的增强”,缺少与第三句照应的“科学技术”,而③是“科学技术的发达”,可知第二空应填③,据此即可确定前两空的顺序为⑤③,排除C项,确定答案为D项。
【答案】 D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
在1892年,一个异国女子如何能一月只用四十卢布,在巴黎过不太难堪的生活呢?这只合三个法郎一天,而她必须付自己的衣、食、住、书籍、纸墨等用费,还须缴大学学费,怎么办才能够?这真是个极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来还没有一个问题是玛丽所不能解决的!
1893年3月17日玛丽写给哥哥约瑟的信上说:
“我决定搬到离学校近一点的地方住,毫无疑问,父亲已经告诉你了;为了几种原因我不得不移动,尤其是这一个学期不得不如此。这个计划现在已经实现了,事实上我是在新居福拉特路三号给你写信。这间小屋子很合适,也很便宜,一刻钟我就可以到化学实验室,二十分钟就可以到索尔本。当然啰,若是没有德卢斯基们的帮助,我决不能把一切安排得这样好。
……
你的妻子是否照她答应我的那样照料父亲呢?不过她须小心一点,不要把我在家里的地位完全夺去!父亲已经开始对我很亲爱地谈到她,我恐怕不久父亲就要把我忘了……”
……
玛丽不屑学这种聪明榜样,她喜欢安静,不肯同朋友合住。她一心注意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到自己的舒适。而且,即使她愿意这样做,她也不会。这个女子十七岁就在生人家里作女老师,一天教七八小时功课,从来没有工夫学习料理家务。布罗妮雅给父亲管家的时候学会的事,玛丽完全不知道。波兰侨民区里传遍了“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不知道汤是什么东西做成的”。
她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为什么要用一早晨工夫学做牛肉汤的秘诀?有这种时间她可以读几页物理学,或是在实验室里做一个有趣味的分析。
她有意地把分心的事都由日程中除去,不参加朋友聚会,不与别人接触。同样她断定物质生活毫不重要,以为这种生活并不存在。这种原则使她的意志很坚定,自己给自己一种斯巴达式的奇特的不近人情的生活。
福拉特路,柏特华雅大道,佛扬替纳路……所有玛丽居住过的屋子都是同样便宜,同样不舒服。第一处是在一所带家具的房子里,许多学生、医生、附近驻军的军官住在里面。后来这个青年女子要得到极端安静,租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住房的顶阁,像是仆人的住房。她用十五法郎或二十法郎一个月找到那样极小的一间屋子,斜屋顶上有一个天窗透进光线,而且由这个“鼻烟匣”向外望,可以看见一方天空。没有火,没有灯,没有水。
……
她没有仆人,一天来一小时打扫屋子的女工的费用,已是远超过她的支出预算。交通用费是取消了,玛丽永远走到索尔本去。煤炭钱极少,这个青年女子一冬天只用一两袋煤块,她由街角的商人那里把煤买来,自己一桶一桶地搬着走上那陡峭的楼梯,到七层楼,在每一层停一会喘喘气。灯也用得极少,天一黑她就跑到“圣日内维埃尔图书馆”那个幸福的收容所去避难,那里有煤气灯,而且比较暖和。这个可怜的波兰女子,坐在一张长方形大桌子前面,手抱着头,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钟图书馆关门的时候才走。家里只须有足够的灯油,可以那时候撑到夜里两点钟就行了……然后,疲倦的两眼通红,玛丽才放下书,躺到床上去。
……
玛丽不承认自己会冷会饿。为了省得买煤——同时也完全是由于漫不经心!——她不去烧那装着弯曲烟筒的火炉,在写数字和方程式的时候,她不觉得手指渐渐麻木,两肩也颤动起来。有一碗热汤,有一块肉,她就可以舒服,但是玛丽不会做汤!她不能用一个法郎再费半小时工夫去作肉片。她差不多没有去过肉铺,更不用说饭馆,那太贵了。一连几个星期,她只吃抹了黄油的面包,喝茶。若是她想吃一次筵席就到拉丁区一个卖乳酪的地方去吃两个鸡蛋,要不然就买一块巧克力糖,或者一些水果。
这种饮食,使几个月前离开华沙的健壮鲜艳女子很快就成了贫血的人。时常她由书桌前一站起来就发晕,刚刚抢到床前躺下,就人事不知。醒转来的时候,她自问为什么昏过去,她相信自己有病,但是她对于疾病也和对于别的事一样,极为轻视。她一点没有想到,她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晕倒的,也没有想到她唯一的病乃是饥饿。
……
可是有一天,玛丽在一个同伴面前晕倒了,那个女子赶紧跑到德意志路去。一小时后,卡西密尔跳上楼梯,进了顶阁。这个青年女子,面色有点苍白,已经在读明天的功课。他检查他的小姨,尤其注意察看那干净的碟子和空的蒸锅,他在全屋子里只找到一种食物——一小包茶叶。他忽然明白了,开始查问:
“你今天吃了什么东西?”
“今天?……我不知道——我刚吃完午饭……”
“你吃了什么东西?”卡西密尔不肯放松地追问。
“一些樱桃,还有……还有一大堆东西……”
到后来玛丽不得不说实话了,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只慢慢地嚼了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工作到清晨三点钟,睡了四小时,起来到索尔本去。她回到家里,吃完剩下的小萝卜,然后就昏过去了。
这个医生没有多说话,他气极了。他生玛丽的气,玛丽的灰色眼睛,带着极深的倦意和愉快的天真神色,正看着他。他也生自己的气,责备自己没有专心地注意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托付他照料这个“小东西”。他不理会他的小姨的抗议,把她的外衣和帽子拿给她,叫她带着下一个星期须用的书籍和笔记本,然后默默地,不满意地,不高兴地把她带到拉维垒特路,他在门口就喊布罗妮雅,布罗妮雅接着就向厨房跑去。
二十分钟后,玛丽一口一口地吞着卡西密尔命令给她预备的药:一大块带血的烤牛肉和一盘油煎的脆马铃薯。好像奇迹一般,她的脸上有了血色。当晚十一点,布罗妮雅亲自到她给妹妹放了一张床的屋子里去熄灯。几天工夫,因为吃得好,照管得好,玛丽的病治好了,体力也恢复了。然后,牵挂着快要举行的考试,她又回到她的顶阁,答应他们说她从此懂事。
5.“这真是个极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来还没有一个问题是玛丽所不能解决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抒情性的议论,这种议论常常出现在对前事叙述的基础上,所以是对主题的揭示。目的是表现居里夫人顽强的生活态度。
6.“这种原则使她的意志很坚定,自己给自己一种斯巴达式的奇特的不近人情的生活。”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近人情”,不合乎人之常情。多指性情、言行怪僻。这个词在句中用的是它的反语意义。表现了居里夫人用一种苛刻的生活态度为自己赢得尽可能多的学习研究时间。
7.“然后,牵挂着快要举行的考试,她又回到她的顶阁,答应他们说她从此懂事。”这句话中“懂事”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懂事”指居里夫人答应卡西密尔他们,在她回到顶阁后要吃好,照管好自己。
8. 玛丽·居里的上述做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形象,她似乎是一个生活在世俗生活边缘甚至以外的人,但文中的一个细节却又说明事实并非如此。试找出这一细节,并指出这一细节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玛丽在致哥哥的信中写道:“你的妻子是否照她答应我的那样照料父亲呢?不过她须小心一点,不要把我在家里的地位完全夺去!父亲已经开始对我很亲爱地谈到她,我恐怕不久父亲就要把我忘了……”这几句话说明即便伟大的居里夫人也和普天之下的小姑子一样,对嫂子这个“外来者”抱着本能的抵触情绪,深恐她改变自己的地位,这样写出的居里夫人不再是被供在圣殿上的偶像,她是真实的,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细节在这里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作用,它使人物的性格得以完整地、立体地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我的父亲俞师傅
俞宁
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欢人们怎样称呼他。
大概是1974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迎面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用沧州一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父亲也用那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我问父亲:“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有力气,是把好手。”
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21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解。
父亲1958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到了“文革”,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
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劳动改造”。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锃亮!”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横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
1971年和1972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开始,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升级到上脚手架“跑大墙”的“大工”。1974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父亲的手艺不比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这个角儿,是我把的。”把角儿的“把”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我用瓦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
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实在是窝囊。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略胜一筹,给儿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高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桥音。
一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师’字好懂,‘傅’字就有点儿微妙了。”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傅”字的来龙去脉。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我是一窍不通。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傅”字原是指侍弄花草的人。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才能和品质的官儿。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
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那个师傅的概念,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我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父亲是一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
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
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自己却甘居幕后。
【解析】 “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错,父亲没有受到伤害,不是受到优待,而是因为父亲内心强大和豁达。
【答案】 C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一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
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
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口中的“四级瓦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
D.“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过时代的风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
【解析】 A项,不是“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自己;C项,“任劳任怨”不妥;D项,主要是对父亲的钦佩和自豪。
【答案】 B
11.俞敏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面对厄运时,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在猛烈地批判和劳动改造期间,俞敏先生始终坦然面对,内心豁达。②无论做什么都应投入全部的精力,争取做得更好。俞敏先生在打扫厕所和走廊卫生以及做瓦工时都认真投入,找窍门。③无私奉献。俞敏先生在给学生补课后从紧张的口粮中拿出一些接济学生,并且在生命的最后一周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序。
12.以“欧洲的知识分子”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欧洲的知识分子哪怕只要有居里夫人的一小部分品德力量和热忱,就会给欧洲带来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3.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
选 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82%
72%
74%
35%
69%
23%
6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读表能力和表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观察两个年龄段的人在各项指标中的百分比变化,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 相同点:都认为对职业履历和自身才干的发挥有益。不同点:18-25岁的志愿者大多注重了技能的获得和自身才干的发挥,而忽视了社会关系的拓展;26-40岁的志愿者重视自身才干的发挥和社会关系的拓展,而对获得某些技能不感兴趣。
14.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本着语言得体与逻辑严密的要求,第一句中“事情传来”搭配不当,应将“事情”改为“消息”或“喜讯”;“顷刻”用在这里不合逻辑,“顷刻”指极短的时间,多用于写天气或行动,且从语境来看,“流下了眼泪”说的是过去的事,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多用“顿时”。第二句“预想”指事先料想,事前推想,重在“想”,不合语境,这里应是“本来”,“原本”之意。第三句“用力”指使力气,使劲,根据语境,“攻坚”是花精力、下功夫的事情,因此应改为“努力”。最后一句中“难点”使用有误,一是语言不得体,二是“面对难点”搭配不当,“难点”应改为“困难”。
【答案】 (示例)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居里夫人传
简介
艾芙·居里(1904-2007),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法国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了她巨大的影响。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居里夫人传》一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了母亲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表现了母亲的高尚品质。她在《居里夫人传·前言》里这样概括母亲的高尚品质:“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我希望读者在人生暂时的荣枯浮沉中,能随时加以辨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窘乏(jiǒnɡ) 不屑(xiè) 胼胝(pián)(zhī)
迂回(yū) 抽屉(ti) 筵席(yán)
乳酪(lào) 惊愕(è) 淘汰(tài)
烹饪(rèn) 骨髓(suǐ)
(2)多音字
供 削
逮 晕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孤寂·孤独
“孤寂”指孤独无依,寂寞无聊。
“孤独”指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只身独处;孤单寂寞。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她在德意志路住的几个月,是一个使她服水土的时期。现在这个青年女子就慢慢地陷于孤寂(孤寂/孤独)了。
②虽然虎妞能替他招待,可是他忽然感到自家的孤独(孤寂/孤独),没有个老伴儿,只有个女儿,而且长得像个男子。
(2)寂静·安静
“寂静”指没有声音,安静,多用于形容环境。
“安静”指①没有声音;②安稳平静。用于形容环境、心情或人的状态。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她的时间差不多完全在寂静(寂静/安静)中度过,很难有谈话声打破这种寂静(寂静/安静)。
②不要吵闹和喧哗,病人需要安静(寂静/安静)。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许多企业、组织之所以了无生气,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的员工考核体系、奖罚制度出了毛病。(√)
请说明理由:“了无生气”指一点活力也没有。此处符合语境。
(2)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问题。谈话间,卫灵公听见雁叫就仰视天空,漫不经心。孔子很失望,决定离去。(×)
请说明理由:“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此处强调卫灵公不专心,精神不集中。应该用“心不在焉”。
本节选自居里夫人小女儿艾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文章记叙了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居里夫人科研过程中钋的发现和命名以及居里夫人逝世时社会的反应,表现了居里夫人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
居里夫人传
1.选文写到了居里夫人的哪些“坏毛病”?作者运用了哪些细节来表现她的这些“毛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居里夫人的“坏毛病”包括不肯同朋友合住、不与别人接触、不会照顾自己。
表现这些“坏毛病”的细节有:(1)不会做汤。(2)宁愿住小阁楼,却不住带家具的房子。(3)一冬天只用一两袋煤块。(4)每晚熬到夜里两点钟才休息。(5)想不起来给自己做新衣服,衣服旧了,破了,却照穿不误。(6)为了学习,忘记吃饭,饿晕了过去,身体刚有所好转,又犯老毛病“喝风过日子”。
2.选文中,人物对话自然是作者想像的细节之一。这些对话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会怎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中的对话不多,主要有两处。一处是玛丽饿晕了过去,姐夫卡西密尔对玛丽的盘问,玛丽的回答:“今天?……我不知道——我刚吃完午饭……”,“一些樱桃,还有……还有一大堆东西……”我们自然会想到玛丽怕善良的姐夫担心,并对她日后的学习时间加以限制,所以便撒了一个谎,但她撒谎的功夫又实在蹩脚,很快露出破绽,从这儿我们可看出玛丽的努力、善良和可爱。
另一处是居里夫妇的对话,居里夫人说:“我们可否叫它‘钋’?”居里夫人用心良苦,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语言是灵魂的体现,文章中成功的对话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话双方处在特定的语境中,不必说得那么详细,只求对方能懂就可以,这就给读者留下想像、揣摩的空间,这也是阅读的快乐之一。
如果删去这些对话,当然会大大削弱以上作用及效果。
3.“1934年7月6号星期五下午,居里夫人谦卑地到了死人的住所;没有演说,没有仪仗,没有一个政治家或官吏在场。她的近亲、朋友和合作者,看着把她葬在梭镇墓地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哪些优秀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她的葬礼“没有演说,没有仪仗,没有一个政治家或官吏在场”,“谦卑地到了死人的住所”。她从事科学工作的目的是纯粹的,不带世俗功利目的,并非为了个人的显赫,所以居里夫人始终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必要显得高人一等,她不愿铺张,大造声势。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再加上高尚的人格才可以称为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正是这样的人,无怪乎爱因斯坦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腐蚀的人。”
4.选文结尾只一句话:“书名只是一个庄严灿烂的名词:放射性。”试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意隽永,一语双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放射性”是居里夫人的研究课题,“放射性”的研究使人类文明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居里夫人也因此两获诺贝尔奖,它在学术史上将永放光芒,其意义将永远不可取代。当然作者以“放射性”三字结束全文更多的是指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居里夫人那为了科学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漂泊天涯、心系故国的爱国赤忱将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它给了我们巨大的勇气、力量和信心!
5.在叙述某一事件时,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时会借助一些叙述技巧。本文在叙述玛丽因为饥饿而晕倒这一事件时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作者运用了倒叙的技巧。倒叙的手法是为了设置悬疑,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阅读下文后产生恍然大悟之感。而且,全文主要采用顺叙手法,倒叙手法的运用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惯性,调整了读者的思维,有助于读者发挥想像力。
1.以小见大
艾芙·居里在表现居里夫人时,没有择取她作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伟大的一面,而是将笔墨投向生活的细节,以细节来塑造人物,用细节的真实来感动人。无论是简陋的居室,还是简朴的生活,都与她对事业追求坚定执着,与她为事业献身的精神相呼应,让人感觉到伟大的奉献源于坚定执着的追求。
2.语言朴素,富含深情
全文语言不算华美,但却能以朴素取胜,隐约中与居里夫人简朴的生活相合,同时又在这种简朴的语言中透露出艾芙·居里对母亲的爱和自豪。如“这是一双工作了这么多的手”,一句抒情性的议论足以体现出作者爱与自豪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