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
——传主与时代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23456kē shàn suì zhuàn zhēn zhuó jiù qì róu lìn mèi sǒnɡ huì 7hé hú dù duó suì suí zǎn cuán 8聘 骋 阑 澜 黜 拙 910往往 常常11申明 声明 12考察 考查 13√ “爱人以德”指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爱人, 爱护别人;德,德行。泛指对人不偏私偏爱,不姑息迁就。14×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指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 道理和根据。此处强调字数少,应该用“言简意赅”。“言简意 赅”指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15× “再接再厉”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而此处 强调收费现象比原来更严重,应该用“变本加厉”。“变本加厉” 指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政府曾一度任命胡次珊君__________,而为学生所反对,不能到校。
(2)我离校时本预定决不回去;度一种劳而无功的生活,所以__________上有“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等语。
(3)这些应用科学的研究__________,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
A.继任 启事 时期 B.继任 启示 时期
C.到任 启事 时代 D.到任 启示 时代
【解析】 继任:指接替前任职务。到任:仅指“担当充任”的意思。启事: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名词。如:征稿启事。启示:启发,既作动词,也作名词。如:文章给人很大的启示。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石器时代。时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如:抗战时期。时代,还指人生的某个时期。如:青年时代。有的词既可与“时代”也可与时期搭配,其意义不同。如:五四时代/五四时期。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总理的关心,《泰囧》导演兼主演徐峥回复称:“感谢总理的关心,我们一定再接再厉,更希望能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块垫脚石!”
B.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偏听偏信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C.蔡先生一句话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D.中纪委根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和反腐新形势,不断重拳出击,推出各项反腐廉政规定,还定期公开发布违反八项规定典型事件以儆效尤。
【解析】 A项,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B项,偏听偏信:片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应改为“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C项,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D项,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三个角度设误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大街”和“启动”主谓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主语不能是“实时性”,应在“是通过”前面添加“新媒体”。D项,句式杂糅,“兼有……特点”与“受……影响”杂糅,应为“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或“又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⑤②③⑥④①
C.⑤①②⑥③④ D.②④⑥③①⑤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中国珠算”,围绕“中国珠算”的特点及优点分别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承接上句,总说算盘的结构,第④句紧接第②句,介绍算盘蕴含的原理;第⑥句承接上文,介绍珠算口诀,第③句紧接第⑥句说明口诀的作用;第①句进一步描述“中国珠算”的优点,第⑤句描述珠算可以与电子计算器相媲美。
【答案】 D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等到学期、学年或毕业的考试,教员认真的,学生就拼命的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就永远不再去翻一翻了。要是教员通融一点,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及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于是他们不用功的习惯,得了一种保障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那时候因《新青年》上文学革命的鼓吹,而我们认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到北大任教授。胡君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沈”的一个人,所以一方面与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马幼渔、刘半农诸君以新方法整理国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因胡君之介绍而请到的好教员,颇不少。
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我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作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也好。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君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
那时候各科都有几个外国教员,都是托中国驻外使馆或外国驻华使馆介绍的,学问未必都好,而来校既久,看了中国教员的阑珊,也跟了阑珊起来。我们斟酌了一番,辞退几人,都按着合同上的条件办的,有一法国教员要控告我;有一英国教习竟要求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来同我谈判,我不答应。朱尔典出去后,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我也一笑置之。
5.作者为什么要对北大的陈规陋习作详尽的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北大学生的习惯问题,描述可谓细致入微,一是表明作者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更重要的是为其改革提供依据。
6.概述蔡元培到北大后遇到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生学习状态松散;老师的学术能力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
7.蔡元培以写字为例旨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蔡元培以写字为例旨在说明什么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正是北大精神的真正体现,开一代新风。
8.从辞退外国教员这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蔡元培先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辞退外国“学问未必都好”的教员,从中我们看到先生何等无畏的勇气;从他的“一笑置之”更表现出他内心的大度和从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努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想法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年12期)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人类理想的社会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地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解析】 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错,原文为“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说的是“泰戈尔和甘地对印度民族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答案】 A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其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D.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解析】 B项,范围缩小,并非只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而是传递给包括他三人在内的“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另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文无据;C项,根据文中第一段“历经世变”可知王国维“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错;D项,“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无中生有,“他认为……”没有写在给女儿的家书中。
【答案】 A
11.“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概括“不逐时流的新人”的特点,相关信息在第四、五段,摘取阐释“不逐时流的新人”的关键句子作答,如“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等。第二问,分析梁启超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的原因,摘取文中的相关句子整合作答。如“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等。
【答案】 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
12.北大才子开猪肉连锁店,有人觉得浪费,而其本人说自己的科技含量很高。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是浪费。首先我们要对北大学子的这种创业精神表示敬佩。北大才子开猪肉连锁店表明了我们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和成才关系的理性认识。成功成才的途径是千差万别的,只要我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我们没有理由因为社会的偏见而放弃。
(示例二)北大学子所说的科技含量高,应该包括猪肉的品质、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方式等要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因为按照我们传统的经营模式,卖猪肉本身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所以高素质人才走向传统领域,会促进整个行业的更新换代。
13.(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启事片段,应为书面语体。“下水道时常堵住”“管子陈旧”“需要换掉”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将“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答案】 ①“堵住”改为“堵塞”;
②“管子”改为“管道”;
③“换掉”改为“更换”;
④“打算”改为“计划”;
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14.(2019·全国卷Ⅱ)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明确新闻报道的特点,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二是要以句为单位,抓住句中关键信息,并概括整合。本题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交代主要事件及其时间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第二句交代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第三句交代为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停用发电站;第四句交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据此提炼出关键信息即可。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6年10月,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础,并为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才,影响深远。本文回顾了他主持北大12年的不凡经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瞌睡(kē) 嬗继(shàn) 邃密(suì)
篆书(zhuàn) 斟酌(zhēn)(zhuó) 引咎(jiù)
汔可(qì) 蹂躏(róu)(lìn) 献媚(mèi)
惭悚(sǒnɡ) 贿选(huì)
(2)多音字
核 度
遂 攒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往往·常常
“往往”侧重某种条件下发生,有规律性。如:考证典故,往往要查许多书。
“常常”侧重经常发生,频率高。如:他常常到店里帮忙。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及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往往/常常)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
②谦虚也是为了进步,虚伪的谦虚,不仅不受人欢迎,而且常常(往往/常常)妨碍团结。
(2)声明·申明
“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如:声明作废。②声明的文告。如:发表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一定要向厂里申明(声明/申明),这个事故的发生,固然有主观因素,但也存在着客观原因。
②我也常常作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声明/申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也好。
(3)考察·考查
“考察”侧重观察、调查、研究。如:南极考察。
“考查”侧重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如:考查业务、考查年代。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在私情上,罗君是我在北大的同事,而且于考察(考察/考查)教育时为最密切的同伴,他的操守,为我所深信。
②本次军校面试主要考查(考察/考查)学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语言逻辑、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了制度护航的信用体系,才可能使公民行必信,信必果;有了制度护航的道德建设,才可能使公民修身洁行,爱人以德。(√)
请说明理由:“爱人以德”指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爱人,爱护别人;德,德行。泛指对人不偏私偏爱,不姑息迁就。
(2)在社区的微博上,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信息发布,字数不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发布居委会活动通知,或者是转发街道、区内重要活动信息。(×)
请说明理由:“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指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此处强调字数少,应该用“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指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3)有关部门曾表示会对这种私自收费现象进行处理,可是时至今日,收费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再接再厉:电动车存放费从曾经的1元涨至2元。(×)
请说明理由:“再接再厉”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而此处强调收费现象比原来更严重,应该用“变本加厉”。“变本加厉”指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作者在这篇回忆录中,客观而扼要地叙述了自己担任北大校长以来所经历的主要事件,表现了自己对北大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的基本认识。
1.概述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北大学生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学是为了文凭;②上课“或瞌睡,或看看杂书”;③考试阅读讲义;④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
2.第三段写的是蔡元培先生是在频繁更换校长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频繁更换校长,说明北京大学的校长确实难做,原因就是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有碍于自己的名声。这一点蔡元培先生是知道的,但他还是毅然就任,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表现了蔡先生整顿北大腐败的决心和勇气。为作者的就任做铺垫。
3.在整顿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上,蔡元培有哪些具体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整顿教师队伍,聘请积学而热心的人做教员。如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胡适为教授;聘请不同学术派别的人;辞退不负责任的外籍教师。
(2)学科建设,北大原有文、理、工、法、商五科,没有重点学科,蔡元培到后做了调整。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商科并入法科。把北大原来的五科改为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地位;他认为传统的文理分科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理不能分科”;废科设系。
4.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是什么?做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所以学生游行,他曾“力阻他们”,也“引咎辞职”。五四远动爆发后,学生被捕,“北大学生居多数”,蔡元培“力保,始释放”。
5.从作者注意于美育并亲自教授美学说明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这和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正表明作者作为一名教育家高瞻远瞩的博大思想。
6.蔡元培不再担任北大校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看北京政府的情形,日坏一日,我处在与政府常有接触的地位,日想脱离。”
(2)民国十五年,为罗君打抱不平,“递辞呈,离京”。
7.从这篇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锐意改革。做教育总长时就想着改革大学,到北京大学后更是锐意进取。
(2)思想自由。“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素来不赞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孔氏的主张。”“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
(3)不畏强权。“有一法国教员要控告我;有一英国教习竟要求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来同我谈判,我不答应。朱尔典出去后,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我也一笑置之。”
(4)民主意识和爱国热情。“北大学生居多数;我与各专门学校的校长向警厅力保,始释放。”
1.篇幅短小,有文献价值
全文约三千余字。篇幅不长,但真实反映作者在北大十余年的经历,尤其是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五四运动、北大教育改革等等,作为重要的当事人,蔡元培都在回忆录中作了客观的记述,为后人研究中国这段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
2.语言平实,叙述客观
作者离开北大六年后,重新思考他曾在北大工作的经历,是持一种冷静的态度。所以,从回忆录的行文看,作者叙述经历很简要,表明观点也很直率。如“我那时候有一个理想”,“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等,极富口语化,不加任何修饰和渲染。所以,让人读后尤其感到所叙之事真实,所谈观点独到,所言认识有理。文如其人,这也恰恰体现了蔡元培伟大的
人格魅力。任鸿隽在《蔡先生人格的回忆》一文中写道:“凡与蔡先生相识有素,有相当机会观察先生举动行为的人,都可以承认平生不曾看见蔡先生有过疾言厉色的时候。他这样谦让和蔼,温良恭俭,纯是发乎自然而不是拿这些道德来引发人家好印象、好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