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传记(课件+学案+练习)3 《贝多芬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传记(课件+学案+练习)3 《贝多芬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21:47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心心相印 肝胆相照
——传主与作者贝多芬传yōnɡ xù tiāo pǐ chóu chú què suì ōu biāo chèn chēnɡ sānɡ sànɡ hùn hún 湍 惴 惴 滥 槛 旷 犷 蔓延 曼延 漫延 钳制 遏制 × “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 心。这里是指对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漠不关心,应该用“无 动于衷”。“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 断增长。符合语境。√ “如醉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 某人某事所倾倒。符合语境。√ “慷慨陈词”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符 合语境。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改正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玄虚(xián)   臃肿(yōnɡ)   酗酒(xù)
轻佻(tiāo) 废圮(qǐ) 缄默(jiān)
给予(yù) 踌躇(chóu) 深邃(su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玄xuán;圮pǐ;予yǔ。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解析】 本题从填关联词、副词等虚词的角度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综合运用确认法和排除法,可以快速确定答案。结合整个文段看,①处不能填“一定”,排除C项;③处是假设,填“如果”,这样就可以排除D项。再向下验证一下,④处表并列,填“而且”或“并且”,⑤处与③处的“如果”呼应,填“那么”。如此就可以确定答案为A。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孩子是天真________的,不肯拘束自己。他活着整个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________和规矩暂时都不在他眼里。________年龄的增长,涉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俗物。
A.烂漫 利益 由于   B.浪漫 利害 随着
C.烂漫 利害 随着 D.浪漫 利益 由于
【解析】 四个选项,共给出六个词语,三个一组。考生解题时可采用比较分析法。“烂漫”,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颜色鲜明而美丽。“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多就男女关系而言)。结合句意可知,第一空应填“烂漫”,答案范围缩小为A、C两项。“利益”指好处。“利害”指利益和损害。结合句意可知,第二空应填“利害”。这样就可选出C项。当然,考生若仍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或者想验证一下,可以再分析一下第三空应填的词语。“由于”(表原因)和“随着”(用在句首多指伴随某种趋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故选“随着”更好,这样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 本题从用错对象的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B项,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看得清楚明白。C项,外圆内方:指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D项,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用错对象。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成分残缺。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随着”或者“使得”。B.成分赘余。“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去掉“的时候”。D.语序不当。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答案】 C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1793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即在《第九交响乐》内,他也不曾打定主意。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把欢乐颂歌留下来,放在第十或第十一的交响乐中去。我们应当注意《第九交响乐》的原题,并非今日大家所习用的《合唱交响乐》,而是《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局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可能而且应该有另外一种结束。1823年7月,贝多芬还想给它以一个器乐的结束,这一段结束,他以后用在全集卷一三二的四重奏内。
要在一阕交响乐内引进合唱,有极大的技术上的困难,这是可从贝多芬的稿本上看到的,他做过许多试验,想用别种方式,并在这件作品的别的段落引进合唱。在Adagio(柔板)的第二主题的稿本上,他写道:“也许合唱在此可以很适当的开始。”但他不能毅然决然地和他忠诚的乐队分手。他说:“当我发现一个乐思的时候,我总是听见乐器的声音,从未听见人声。”所以他把运用歌唱的时间尽量延宕;甚至先把主题交给器乐来奏出,不但终局的吟诵体为然,连“欢乐”的主题亦是如此。
对于这些延缓和踌躇的解释,我们还得更进一步;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磨折,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的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当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地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6.怎样理解“他踌躇了一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歌颂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贝多芬想把这个主题放在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一直至创作《第九交响乐》时,也还没拿定主意是否放在《第九交响乐》上。
7.《第九交响乐》在艺术上是如何创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乐》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乐器演奏的基础上首次引进合唱,用歌颂欢乐的合唱掀起高潮,人们和乐队的巧妙结合,使《第九交响乐》获得了辉煌的效果。引进合唱,开交响曲创作之先河,这是贝多芬对交响曲极大的贡献。
8.第二段中的两个“一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表明贝多芬对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渝。后:表明贝多芬为实现歌唱欢乐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及时间。
9.第四段中的两个“永远”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表明贝多芬受忧患折磨的程度深和时间长。后:表明他对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渝。作用:说明贝多芬的一生是受忧患的一生,更是抗争命运和讴歌欢乐的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的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
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10.下列对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解析】 原文并没有明确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设工作是由谭云山主持完成的。
【答案】 B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解析】 B项,谭云山并非“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从原文推测他应该是从新加坡动身去印度的。C项,原文是“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见选项中“第一次”的说法缺乏依据,“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是夸大其词。D项,“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
【答案】 A
12.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②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13.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拟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可不讲究平仄)。
上联: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奏响华丽篇章。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对联的特点,注意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对或相关;其次要注意所给上联的主旨立意是对贝多芬的赞颂;第三要注意展开相关联想,选择与贝多芬有相似经历的中外伟人。
【答案】 (示例)司马迁挣脱人生桎梏,书写不朽史册
14.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续写的角度综合考查了语言表达的多种能力。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只能从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寓意的能力。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原因是“太阳”“云”“风”互相“怨”。
【答案】 (示例)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贝多芬传
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贝多芬传》选自《名人传》,《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前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作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臃肿(yōnɡ) 酗酒(xù)    轻佻(tiāo)
废圮(pǐ) 踌躇(chóu)(chú) 一阕(què)
深邃(suì) 讴歌(ōu) 狂飙(biāo)
(2)多音字
混 称丧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蔓延·曼延·漫延
三词都有“向前延伸”之意,都可用作动词。
“蔓延”的“蔓”是指细长不能直立的茎。“蔓延”,即像蔓草一样不断延伸、滋长,引申为传播、散布。如:火势蔓延。
“曼延”的“曼”是“长或远”的意思。“曼延”即连绵不断。如:群山曼延。
“漫延”的“漫”指水过满,向外流。“漫延”,即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扩展。如洪水漫延。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1792年11月,正当战事蔓延(蔓延/曼延/漫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德意志的首都维也纳去。
②前面是一条曼延(蔓延/曼延/漫延)曲折的羊肠小道。
③灼热的阳光下,无边的沙漠一直漫延(蔓延/曼延/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2)钳制·遏制
“钳制”指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如:钳制言论、钳制住敌人的兵力。
“遏制”指制止、控制。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没有一种权力能钳制(钳制/遏制)贝多芬的思想。
②在限购令等楼市调控政策影响下,楼市投资投机势头已被明显遏制(钳制/遏制),部分资金开始转而流向商业地产。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如果我们对地下水环境遭到破坏麻木不仁,无异于自绝后路,更有害于子孙后代。(×)
请说明理由:“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是指对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漠不关心,应该用“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2)随着新一轮“归国潮”的到来,我国的海归数量与日俱增,但海归人才群体层次不均衡,高层次海归人才比例低。(√)
请说明理由:“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符合语境。
(3)演员们以中国年的红火热闹,杂技的高难动作,升华了的杂技艺术境界,铸就出的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让现场观众如醉如狂。(√)
请说明理由:“如醉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符合语境。
(4)他率领代表团于1919年12月18日到北京,先后到总统府请愿7次,还向北洋政府慷慨陈词提出驱除张敬尧的要求。(√)
请说明理由:“慷慨陈词”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符合语境。
本文是一篇充满作者个性色彩和情感倾向的主观色彩浓烈的人物传记,是传主与作者合而为一、同频共振的经典传记。所塑造的贝多芬,具有伟大的心灵和坚忍的品格,他拥有超越了现实世界之上的高贵的憧憬和执着的信念,他成为人类的精神象征。
1.在《第九交响乐》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欢乐的追求这一情感是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形式的变化体现的。《第九交响乐》经历了和平柔美——坚强刚毅——激情澎湃的感情变化过程,具体来说经历了:(1)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忽然一片静默。(2)接着“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3)主题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4)“欢乐”抓住了生命,征服了痛苦。(5)沸腾的乐章回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6)整个人类拥抱着欢乐,音乐激情到达高潮,感情到达高潮,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2.如何理解课文中“悲苦”“欢乐”的含义以及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悲苦:指贝多芬物质、精神上的痛苦生活;
欢乐:是贝多芬一生从事音乐创作所讴歌的对象和追求的境界。
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体现他用艺术与命运抗争的坚定理想与意志。
3.文章中间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人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4.你觉得贝多芬哪一方面是最值得你学习的?贝多芬对你今后的做人有哪些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非凡的毅力;②超人的才华;③在悲苦中讴歌欢乐;④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⑤视艺术超过一切并肯为之牺牲。
(2)①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②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③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选择、剪辑表现传主思想情感材料的方法
罗曼·罗兰所写的传记主要是一种“思想的传记”。作者的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心灵轨迹,致力于捕捉他的灵魂成长的蛛丝马迹。因此,在本文中,作者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情感方面的材料,串联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传主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整篇文章都笼罩着浓郁的情感与深沉的哲思,对传主的评说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这篇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