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传记(课件+学案+练习)4 《梅兰芳画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传记(课件+学案+练习)4 《梅兰芳画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25:55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异彩纷呈 千姿百态
——传记体类举隅梅兰芳画传dié kàn dài kǎn zhì jiǒnɡ jiǎn miǎn yùn xuàn liáo cǔn jué jiǎo hè hé 妄 忘 泄 泻 畔 胖 扰 拢 滞留 停留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退化 蜕化 √ “荷枪实弹”指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 察等处于戒备状态。此处符合语境。√ “众星捧月”指比喻众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 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此处符合语境。√ “锦衣玉食”指形容奢侈豪华的生活。此处符合 语境。× “乔装打扮”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此处强调 梳妆打扮。此处不符合语境。× “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 不再费事了。此句中“局势”是指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 的发展情况,它是动态的,绝不可能“一劳永逸”,故不合语境。√ “经久不息”指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用在此处 符合语境。× “退避三舍”指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此处 不合语境。×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 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是褒义词,不能带宾语。× “登堂入室”指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不合语境。× “唾手可得”指比喻非常容易得到。不是容易实 现,不合语境。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旦角(jiǎo)        迭出(dié)
俯瞰(kàn) 心宽体胖(pànɡ)
怠慢(dài) 调侃(kǎn)
滞留(zhì) 痴心妄想(wà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旦角jué,心宽体胖pán。
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_______有加。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_。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________“宝库”“殿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公园”。
A.崇敬 望而生畏 不仅是 而且是
B.尊崇 望而生畏 不应是 而应是
C.崇敬 敬而远之 不应是 而应是
D.尊崇 敬而远之 不仅是 而且是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崇敬:推崇尊敬,一般是对人和事物的敬仰。尊崇:尊敬推崇;庄严高大,用以形容庙宇、宫阙等建筑;显贵。根据语境,人们把图书馆当成“宝库”,对其应持的态度是“崇敬”。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畏,恐惧,害怕。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由前面语境可以看出,人们对图书馆的态度是“敬”而不是“畏”,所以排除“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不应是……而应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语境看,本段文字否定了图书馆作为“宝库”“殿堂”的身份,而肯定了它作为“知识公园”的身份,所以应用“不应是……而应是”。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IT技术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本身也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创新、淘汰,再创新、再扬弃,永无止境。
B.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
C.她似乎过惯了“清贫”的生活,现在突如其来的锦衣玉食生活让她有点受宠若惊。
D.先生看着俩人的背影,只是满脸讳莫如深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埋首于文件之中去了。
【解析】 A项,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B项,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C项,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D项,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发生”与“案情”不搭配,“案情”是案件的情节,可将“案情”改为“险情”。B项,语序不当,应将“每当”提到“火车”前。C项,缺谓语,在“从过去……”前面加“经历”。
【答案】 D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通读材料,可发现文段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然后举音乐的例子加以说明。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直接提出观点,排在第一位,故排除A、B两项。④紧承⑤谈物理学家窘困所在,并引出后文,故排除C项。
【答案】 D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梅兰芳住的靠近日本驻港领事馆的公寓成了他的不少朋友避难的好地方,但那儿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有一天早上醒来,他们居然在女佣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枚穿墙而入的炮弹,幸好在这之前梅兰芳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女佣才避免遭难。
梅兰芳不但要保障大家的安全,更要为十几口人的三餐操心。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已不能下山购买粮食,他只有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但他又无法预测香港究竟要被围困多久,而有限的存粮和罐头总有吃完的一天。因而,此时的梅兰芳一改平日的慷慨大方,变得“斤斤计较”起来,他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规定:每顿饭每人只有一碗饭,不许再添,每顿饭只打开一个罐头,由他分配一人一筷子,有时候炸一小块咸鱼,每人只能分到一丁点儿。
所有的人围坐在桌边暗淡的灯光下,仔细而小心地剔干净那一小块咸鱼身上的小刺。此时,梅兰芳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但梅兰芳又和他们不一样,他是艺术家,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曾经有王府花园般精美的处所,有锦衣玉食,有前呼后拥众星捧月般的境遇。这一切生活上的奢华其实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唾手可得。然而,他却不屑于此,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筷子罐头或者一小块咸鱼,甚至提心吊胆地时刻警惕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就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在苦熬了18天之后,香港终于沦陷,日军全面占领香港,粮食和水全部中断,偏偏在这时,家里的存粮和罐头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全家十几口人面临挨饿的威胁。梅兰芳思忖良久,毅然将两个儿子乔装打扮后,派他们下山偷运粮食。正如上次他让其他人退避三舍而派儿子将那颗登堂入室的炸弹运出房间扔进山坳一样,在危险时刻,他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换取大家的安全。作为主人,他必须这么做,但作为父亲,他感受到椎心刺痛。
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耐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直面,但他难以压抑精神上的苦闷,也深知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他用过太多的拒绝的借口,已经难以为继,他要重新设计新的理由,那便是“蓄须”。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虽然猜到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实有些无可奈何,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
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三番五次登门,或者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或者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和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诸如此类的话。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
从上海到香港再回到上海,梅兰芳不断地和日伪周旋,拒演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蓄须”外,牙疼、心脏不好不能坐飞机等都被他用做挡箭牌。尽管年复一年,生活因不能登台而逐日困窘,但他坚持着。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6.第3段中说“梅兰芳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又说“梅兰芳又和他们不一样”,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说他“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是因为梅兰芳和其他人一样过着清苦的日子,一样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没有任何特殊;说他“又和他们不一样”是因为他是艺术家,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可以过那种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这体现出他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
7.从文中看,梅兰芳退避香港和返回上海后面临哪些困境?试分条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活上的困顿。(2)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3)精神上的苦闷。(4)时时刻刻的骚扰。
8.梅兰芳是如何应对困境的?找出相关信息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
(2)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当存粮不多时毅然派两个儿子下山偷运粮食。
(3)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
(4)不惜自伤身体。
9.从课文选文看,你觉得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先概括,再具体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可从梅兰芳的民族气节、时刻为别人着想等方面谈。
【答案】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几十年来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95岁的人生。他就是导弹专家黄纬禄。
黄纬禄1916年生于安徽芜湖。1943年,他被英国工业协会招收为实习生。两年后,考上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获硕士学位,当年10月回国。
1957年12月,黄纬禄正式加入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1960年,苏联单方撕毁协议,从中国撤走专家,带走设备。中央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出中国的“争气弹”!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从成功发射第一枚仿制导弹到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的进步震惊世界!黄纬禄所在的国防部二院在1964年成功地仿制了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1号”,并成功地击落了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两年后“红旗2号”研制成功,再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紧接着“红旗3号”又研制成功。第一代防空导弹定型并装备部队后,结束了外敌侵犯我国领空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在英国“喝过洋墨水”的黄纬禄,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他一边照顾着担惊受怕的家人,一边牵挂着导弹工作。黄纬禄每天给同事们打开水,送报纸;清理现场,打扫卫生;一有机会,他就帮着送仪器,做记录,或者提点工作建议,谈点技术设想;有时还把当天的问题带回家去,晚上偷偷计算好之后,第二天再把结果告诉有发言权的人。经历四年“文革”磨难后,1970年4月,年过半百的黄纬禄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他一方面感到责任重大,一方面又感到诚惶诚恐。
黄纬禄带着“巨浪一号”研制团队,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和戈壁深处,而后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即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为了节省时间和财力,黄纬禄和同事们放弃了在西部挖建大池做水下实验的计划,大胆提出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弹体落水试验!通过12年默默无闻的卧薪尝胆,“巨浪一号”总算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黄纬禄带着他的团队在渤海进行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试验动用舰船近百艘,参试人员上万人!试验这天,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喷火的“蛟龙”裹着水柱刚刚跃出海面,便偏离方向,超出安全控制,瞬间横空爆炸!这让黄纬禄痛心疾首,无地自容。当晚,试验队全体队员们滴水不进。第二天,试验队传出信息:有人要追查这次试验失败的责任!黄纬禄在会上说的第一句是:“我是总设计师,这次试验失败,我负主要责任!”
第一枚导弹失败的原因很快被找到,第二枚导弹是否发射,何时发射,试验队内部认识不一,只有等待上级的命令。黄纬禄心急如焚。中国此前向世界发布的禁海时限只剩几天时间了,若就此被动等下去,将错失发射时机;加上海上波涛滚滚风卷浪涌,气候时时刻刻变化多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发射窗口”也不允许等!经过再三分析,黄纬禄自告奋勇,向上级反映情况并提出要求:希望尽快发射第二枚导弹!
1982年10月12日,第二枚导弹正式发射。发射这天,全体试验队员列队码头,黄纬禄只简单说了几句话:“现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少汇报,大胆做主!该做什么做什么,按程序执行,出了问题,我来负责!”结果,发射成功,举国同庆。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可以自己研制潜地导弹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从而拥有了应对核威胁与核讹诈的有效反制手段。
当晚,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会上,一向情感内敛的黄纬禄豪情激荡,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龙腾虎啸刺九霄,群情振奋心暗焦。航程段段传喜讯,忧虑之情渐渐消。忽闻落区传捷报,万众欢腾齐跳跃。弹头中靶精度高,胜者心潮如惊涛。”
诗中“惊涛”二字,足见此次发射,黄纬禄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摘自李鸣生《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
相关链接
①黄纬禄,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1年11月23日去世。
②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在苏联专家撤走的不利形势下,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仿制导弹,导弹专家黄纬禄功不可没。
B.“文化大革命”中,在英国“喝过洋墨水”的黄纬禄,虽然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仍然牵挂着导弹工作。
C.12年的卧薪尝胆,黄纬禄作为总设计师的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终于横空出世,一举发射成功,举国欢庆。
D.潜地和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解析】 并非“横空出世,一举发射成功”,而是一波三折,充满艰辛,第二次才发射成功。
【答案】 C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年英国工业协会实习生的经历和两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的学习,使他萌发了“导弹梦”,也为他以后负责导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1号”“红旗2号”都成功击落了美国U-2高空侦察机,这大大鼓舞了黄纬禄所在的国防部二院,也结束了外敌入侵我国领空的历史。
C.黄纬禄提出“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这与其说是他们的大胆假设和创新,不如说是他和他的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调研实践的结果。
D.黄纬禄和他的团队研制潜地导弹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探索出了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让中国拥有了应对核威胁和核讹诈的有效反制手段。
【解析】 A项,“使他萌发了‘导弹梦’,也为他以后负责导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文无据。B项,“结束了外敌入侵我国领空的历史”是在“第一代防空导弹定型并装备部队后”。D项,根据“相关链接②”中的内容,“探索出了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是在“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和“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两项技术基础之上的。
【答案】 C
12.黄纬禄常说:“一个人的品德,比技术更重要!”请结合文本分析黄纬禄有哪些优秀品质,并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默默无闻,与世无争。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几十年来隐姓埋名,无私奉献;②有责任感,刻苦钻研。不论是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还是出任“巨浪一号”总设计师,他和他的团队刻苦钻研,敢挑重担,攻难关,求突破;③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带领团队进行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敢担当,敢做主,有一颗承受得住压力的强大内心。
13.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②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答案】 (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14.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可就近联想与“弯月”相似的事物,如“残花”“飞絮”“晨霜”等。
【答案】 (示例)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15.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
狐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需注意动物的性格特点及图画中所画事物的寓意。看到图中内容,应该联想到相关成语,就更容易悟出动物格言。
【答案】 示例:狐狸:如今干什么都得有靠山!
兔子: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梅兰芳画传
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演青衣,兼演刀马旦。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推为首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迭出(dié)  俯瞰(kàn)    怠慢(dài)
调侃(kǎn) 滞留(zhì) 困窘(jiǒnɡ)
张謇(jiǎn) 沉湎(miǎn) 蕴含(yùn)
绚烂(xuàn) 寂寥(liáo) 思忖(cǔn)
(2)多音字
角 荷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滞留·停留
“滞留”指停留不动,有被动意味。
“停留”指暂时留在某处,不继续前进,用于人时有主动意味。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让一部分戏迷继续滞留(滞留/停留)在戏院,以此达到分散人流的目的。
②他打算在北京停留(滞留/停留)三天,以游览名胜古迹。
(2)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不能过分指责。
“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作为演戏只为生存的演员来说,梅兰芳即使答应也似乎无可厚非(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②你们的盛情是可感的,动机是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无可非议)的。
(3)退化·蜕化
两者都有“向坏处变化”之意。
“退化”一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二指事物由优变劣。
“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于是,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偷唱,而将此作为练嗓以防止嗓子退化(退化/蜕化);他也不再将打羽毛球作为消闲的方式,而是将此作为锻炼身体以防止身体发胖的手段。
②在诱惑面前,这个出身贫寒的优秀干部蜕化(退化/蜕化)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美国耶鲁大学11月25日一度被称发现枪手,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到场戒备并封锁附近街道,当局还派出直升机在校园上空盘旋。(√)
请说明理由:“荷枪实弹”指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此处符合语境。
(2)创下美国大师赛最年轻参赛纪录的14岁广州小将关天朗,享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待遇。(√)
请说明理由:“众星捧月”指比喻众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此处符合语境。
(3)王父将王宝钏和薛平贵二人双双赶出家门,使王宝钏瞬间由锦衣玉食的相府千金成为穷人妻,过上了普通百姓的清贫生活。(√)
请说明理由:“锦衣玉食”指形容奢侈豪华的生活。此处符合语境。
(4)如果你圣诞节要去参加派对的话,一定要乔装打扮得独特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请说明理由:“乔装打扮”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此处强调梳妆打扮。此处不符合语境。
(5)这次中东之行,并未解决美伊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请说明理由:“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此句中“局势”是指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是动态的,绝不可能“一劳永逸”,故不合语境。
(6)郎朗以精湛的琴技和饱含深情的演奏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起立鼓掌和热烈喝彩,音乐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请说明理由:“经久不息”指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7)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人退避三舍,不问时事,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请说明理由:“退避三舍”指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此处不合语境。
(8)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让投资者拭目以待中国市场有望涌现的新机遇。(×)
请说明理由:“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是褒义词,不能带宾语。
(9)在展览会上,稻壳餐具登堂入室,让人们大开眼界。(×)
请说明理由:“登堂入室”指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不合语境。
(10)要实现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并非唾手可得, 这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请说明理由:“唾手可得”指比喻非常容易得到。不是容易实现,不合语境。
本文撷取了梅兰芳戏剧生涯中最辉煌的两个片断:“‘四大名旦’排座次,梅兰芳位列首席”;“退避香港,蓄须明志”。表现了他高超的戏剧才能和坚贞的爱国情怀。
1.根据“‘四大名旦’排座次,梅兰芳位列首席”一章的内容,简析旦行抢了生行风头的原因,同时,具体分析梅兰芳等人取得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旦行抢了生行风头的原因:(1)梅兰芳自排新戏,勇于创新。(2)其他旦角紧随其后,蔚然成风。(3)生行沿袭前辈传统。
梅兰芳等人取得成功的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大风报》首提,《顺天时报》投票活动,“四大名旦”评选。(2)个人努力:出身梨园世家,最早接触新文化、排新戏、将京剧传播到国外,注重与文化新闻企业界建立良好关系,引导旦角演员走出低谷跃居生行之上。(3)智囊团的调研帮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认识,精通西方戏剧理论。
2.在“退避香港,蓄须明志”一章中,作者说“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点明:梅兰芳虽然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艺术是他的生命;但更重要的是梅兰芳是一个中国人,民族气节是他艺术生命的前提,因此,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艺术大师。
启示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特别是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选择时,应舍弃个人利益,顾全国家利益,把国家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国家兴盛,个人才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3.“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耐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直面,但他难以压抑精神上的苦闷。”文中“精神上的苦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法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还要为了拒演想方设法,这给梅兰芳以极大的精神压力。
4.节选的文字撷取了梅兰芳戏剧生涯中最辉煌的两个片段,请你结合节选文字与图片总结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以及他的人格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节选了《梅兰芳画传》中两个重要的章节,表现了梅兰芳高超的京剧表演艺术和深沉的爱国精神。“‘四大名旦’排座次,梅兰芳位列首席”一章叙述了梅兰芳和其他名旦的京剧表演艺术,展现梅兰芳作为旦角领袖的卓越的表演才能。
“退避香港,蓄须明志”叙述了梅兰芳想尽办法拒绝为日本帝国主义演出的种种事迹,表现了梅兰芳真挚的爱国之情,显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艺术家的风范。
5.试分析梅兰芳传记使用画传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作为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完全流动在舞台上,他的艺术造型绝美但转瞬即逝,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奇妙但是难以用语言再现。面对这些精彩的舞姿、独特的造型,文字便显得极为苍白而蹩脚。而记录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剧照图片则真切生动地再现了他的艺术神韵。此时,珍贵的剧照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画传的主体内容,传主的艺术成就以及他的传奇人生因为有了“图画”而愈加丰富传神了。
图片配文字,传主形象丰富
作为画传,本传记不再限于文字表述,而是较多地辅以图片来介绍传主,在信息的传达上,图片的表现力甚至有超过文字的地方。
本文所选撷取了梅兰芳戏剧生涯中最辉煌的两个片段:“‘四大名旦’排座次,梅兰芳位列首席”,“退避香港,蓄须明志”。其中所附的大量图片直观生动并且富含诸多难以言表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能够为我们还原一个本真的传主。“青年时代的梅兰芳”照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青年梅兰芳的风采。“《顺天时报》旦角名伶评选投票用纸”则为读者还原出当时的风尚;“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照片,意态从容,目光坚定,透露出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气度。这些,都是文字所难以表达的。
文字表述部分,对刻画传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作者对梅兰芳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社会因素,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梅兰芳的智囊团、他的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梅兰芳平素为人随和,但在民族大节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从无丝毫动摇。传记中有关“蓄须明志”的文字叙述部分,对于展示梅兰芳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