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传记(课件+学案+练习)7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传记(课件+学案+练习)7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28:13

文档简介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摹本      痉孪      游手好闲
污诟 骚动 纵横交错
阐述 笑柄 专心志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孪-挛;诟-垢;志致-致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B.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C.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D.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解析】 本题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用错对象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合手语境。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此处望文生义。C项,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句中指“专利申请质量”不断提高,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应当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的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要激发这种潜能”和“就要看能否培养……”一面对两面,可以改为“就在于培养……”。B项,结构混乱,“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的主语为“荷兰”,“逐渐流入……仍有不少收藏”的主语是“马剑银币”,暗换主语,可把“铸制”删去。C项,搭配不当,“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主谓搭配不当,把“企业”前面的“使”改为“给”。
【答案】 D
4.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________。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__。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解析】 本题以排序题的形式考查语言的连贯。本题的话题是“机会”,围绕中心词,本题分为三组句子。第三组句子最好确定,联系语境,“尽量发挥你的潜能”应该是“发现机会的存在”的条件,由此,可以选出第⑥句。其次是第二组,可以从连贯性上加以考虑,上文是“你等待多少年”,下文是“(你)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所以应该选择第③句。此时,用排除法,已经可以选择出D项。最难判定的是第一组,考查的是关联词“只”和“则”的区别,“只”强调“只有、仅有”之意,更符合“悲观的人”看问题有局限性的特点。
【答案】 D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
阿尔的太阳狠刺文森特的眉心,把他的双眼逼得睁大开来。那是一个螺旋形的、柠檬黄液体的火球,飞过碧蓝的天空,在空气中塞满了眩目的光亮。空气的酷热和澄明透亮,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陌生世界。
清晨,他走下三等车厢,踏上一条弯弯曲曲的路——通向拉马丁广场,这个市集广场的一边,以罗纳河的堤岸为界,另一边以咖啡馆和下等旅馆为界。阿尔就在前面,沿山脚延伸开去,犹如泥水匠的一把干净的泥刀,在热带的炎日下瞌睡。
文森特离开市府广场,穿过一条短巷,踱向山背后主要的市集路,漫步经过小公园,然后,跌跌撞撞地下山,朝罗马竞技场走去。他像山羊似的在看台上一级级地往上跳,一直跳到顶层。坐在石头上,两脚悬在一个千百万双脚踏出来的凹印上,点燃烟斗,俯瞅着这片他自封为主的领土。
脚底下的市镇,像一条万花筒似的瀑布,直泻到罗纳河边。屋顶组成了一幅纵横交错的图案画。屋顶原来都是红瓦,但是,经过烈日不断地烘烤,现在已经变成五光十色了:从最亮的柠檬黄和优雅的贝壳红,到刺眼的淡紫和土黄。
宽阔湍急的罗纳河沿着阿尔的山脚,来了个急转弯,向地中海直冲下去。河两岸都有石头堤防。对岸的特兰凯塔耶像一座着色的城市闪烁着。文森特的背后是群山,高峰直刺净明的白光中。在他面前展出的是一幅全景画:耕过的田地、开花的果园、蒙马儒尔隆起的丘陵、耕成千万条田畦的肥沃山谷,这一切都集聚于无限远的一点上。
然而,是乡野的色彩,使他举手在惊讶的眼睛上搭个凉棚。天空那么蔚蓝,一种如此严酷、无情、深沉的蓝色,简直完全不是蓝的了,而是毫无颜色。在他下面展开的无垠田野的绿色,是绿色的真髓,绿得发狂。太阳的炙人的柠檬黄、土壤的血红、蒙马儒尔上空孤云的雪白、果园里年年复生的玫瑰花……这些颜色都令人吃惊。他怎么来描绘呢?即使他能够把这些颜色搬上调色板,他又怎么能够使人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呢?柠檬黄、蓝、绿、红、玫瑰红,大自然以此五种折磨人的色调飞扬跋扈。
文森特从通货车的路走向拉马丁广场,掮着画架、颜料和画布,沿罗纳河吃力地走着。处处杏花怒放。太阳照在河面上的晶晶闪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他的帽子忘记在旅馆里。太阳烧透他的红头发,把他体内的巴黎的寒冷、城市生活在他灵魂中填塞的疲惫、沮丧和饱食,统统吸了出来。
沿河下行一公里,他看到蔚蓝的天空衬托出一座吊桥,桥上一辆小车徐徐而行。河水就像井水那样碧蓝,橙黄色的河岸点缀着绿草地。一群穿着罩衫、戴着五颜六色小帽的洗衣妇女,正在一棵孤树的荫下捣洗脏衣服。
文森特立起画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没有一个人能睁着眼睛捕捉到这样的色彩。在这儿,修拉的科学点彩法的谈论、高更的原始装饰性的高谈阔论、塞尚的坚实表面下的揭示、洛特雷克的颜色的线条和乖戾的憎恨的线条,统统摈弃了他。
这儿只剩下了文森特。
5.第1段中“崭新的陌生世界”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凡·高来说是一个不同于以前生活场景的所在,但又是一个等待他去描绘的地方。
6.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描写瑰丽而夸张。不但辉映了凡·高绚烂而狂躁的内心,又契合了这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
7.谈谈你对“这儿只剩下了文森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的答题区间在此句的上一段,尤其是后两句。
【答案】 凡·高在阿尔真正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摆脱了别人理论的束缚,走向成熟,成就了他伟大的艺术。这才是他自己。
8.合理的想像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像在传记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像在传记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有:(1)弥补了客观事实在叙述中的缝隙;(2)使传主的形象得以丰满;(3)使作者的情致在想像的审美中得到张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刘东生: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
刘世昕
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87岁老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刘东生提出,240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中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土壤系列,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古气候信息。黄土中那些丰富的生物遗迹,就像一部非常丰富的典籍,记录了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变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从1964年起,刘东生先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多次登上海拔 6 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那种境界,人类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韵味,陶醉于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畅想。只有被自然打动,才能不断地有兴趣去探寻自然的奥秘。”每每回忆起那些贴近自然的日子,刘东生总是很动情。
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
1991年,74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5年后,快80岁的老人禁不住北极的诱惑,又远征那里的斯瓦巴德岛,并不畏险阻,登上一座冰川。他说,去两极不是想创造什么纪录,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什么东西都想亲自看看。刘东生的脚步就是停不下来。2001年这位耄耋老人居然在南海科考船上度过了一个多月。家中客厅里那张他最喜欢的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是他85岁去西藏考察时拍的,对他来说,青藏高原、中国黄土还有太多的故事。
熟悉刘东生的人都听他讲过这样一则典故:19世纪一位西方地质学家在他的中国之行后说,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科学领域或可发展,唯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大进展。刘东生偏要证明,中国学者不仅懂风花雪月,更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受刘院士影响最深的是搞古生物研究的老伴,她回忆说:“我们夫妇俩的青春都献给了野外考察。攀高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都是家常便饭。年轻的时候,家里常常连续好几个月都大门紧闭。”
2002年,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授予了刘东生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两人都致力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刘东生研读的是中国黄土,布洛克的“书”是深海沉积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半个多世纪对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刘东生揭示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地球自然研究的先进行列。
B.刘东生一生都在为地球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研究。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冰川、南海等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C.刘东生及其带领的科研小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沉积序列资料,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D.中国学者不仅懂得风花雪月,还能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刘东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他在世界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解析】 “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表述不当,原文是“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
【答案】 C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20世纪50年代,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后,刘东生提出了“新风成说”理论,它比“水成说”理论更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B.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和时空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创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否定了国外学者一直奉行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
C.刘东生认为,研究黄土以及其中丰富的生物遗迹,不仅能够揭示古气候信息,而且还能了解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乃至欧亚大陆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
D.刘东生结合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相结合,使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
【解析】 A项,“它比‘水成说’理论更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B项,“否定了国外学者一直奉行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D项,“使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说法错误,原文是“1964年至今……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答案】 C
11.刘东生院士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应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其他人物的评价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第三段的“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体现了刘东生的探索求真精神。第五段的“刘东生先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和倒数第三段的“74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等内容说明刘东生在科学研究中重实践,脚踏实地。从倒数第二段刘东生夫人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他在科研中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答案】 ①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亲临研究实地,提出“新风成说”,研究中国黄土,建立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开辟地球科学研究新领域。②脚踏实地,勤奋实践。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足迹遍布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海及南北极。③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在科学考察的道路上,攀高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多次登上海拔 6 000 米以上的高峰。

12.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 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结合话剧语境考查语言的准确、简明。回答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回答出理由。不管是哪种理由,都应紧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13.(2018·全国卷Ⅱ)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④“征询”改为“征集”;
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14.吕思勉曾就中国历史的研究从主要对象和方法两方面做过论述,请把这个研究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审清题干—描述研究框架。②观察框架图,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与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进行叙述。③组织语言。
【答案】 示例: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注释以及批评。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方法。






PAGE



10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


简介 欧文·斯通(1903-1989),美国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其传记被称为“传记小说”,是因为他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人物的对话,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常有“尽管无据可查,然而我相信有可能发生的小插曲”。他一生写了25部传记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1934)。他还为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在欧美各国很有影响。

欧文·斯通所著《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的主要材料来自凡·高写给他弟弟泰奥的三卷本书信集。欧文·斯通又循着凡·高生前的踪迹,访问了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地,得到了凡·高的当时还在人间的亲友们以及当地许多凡·高的崇拜者的协助,从他们的回忆和所提供的资料中发掘出好些传记材料。尽管如此,“对话不得不重加想像”,“在一两个地方,我添写了一些小小的情节——我相信那是可能有的,虽然我拿不出原始材料加以佐证,例如塞尚和凡·高在巴黎的短时期的会晤”。而且作为一部揭示艺术家内在心灵的传记,《渴望生活》的景物描写瑰丽而夸张,既与其内心契合辉映,又体现了凡·高的绘画风格。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崭新(zhǎn)  田畦(qí)    苍穹(qiónɡ)
内疚(jiù) 掮客(qián) 乖戾(lì)
烟囱(cōnɡ) 憎恨(zēnɡ) 荏苒(rěn)(rǎn)
鞭挞(tà) 褴褛(lán)(lǚ) 搭讪(shàn)
摈弃(bìn) 无垠(yín)
(2)多音字
好 吓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消亡·消失
“消亡”,灭亡;消失。“消失”,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他回到书本中去。读书一直是他最好的、最经常的乐趣,在别人成败苦乐的经历之中,他发现萦绕心头的、自己的彻底失败的幽灵消亡(消亡/消失)了。
②我在这样的地方,视觉本能几乎消失(消亡/消失)了。
(2)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两者都有“做错”之意。“误入歧途”指因失误而走上错误的道路。“走火入魔”形容某人做或参与某种事情十分痴迷,到了不可自拔的程度,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左拉把我描绘成一个空想家,又一个误入歧途(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的可怜虫——自以为在对艺术进行革命,可是他之所以不用传统的方法描绘,只不过是由于他压根儿没有足够的本领而已。
②针对各地掀起的“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复古”浪潮,如部分学校让学生穿古装、诵三字经,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直言此种行为有点“走火入魔”(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她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请说明理由:“有条不紊”指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用于形容物件摆设不对。
(2)一些官员总自诩是“官太爷”,手握大权,高人一等,又有权力的“金钟罩”和“铁布衫”、“护体”,动辄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口出狂言”最终导致“祸从口出”。(√)
请说明理由:“飞扬跋扈”指骄横放肆。此处符合语境。
(3)谈不通,教育不来,给了点颜色看,我不反对,可要用群众的颜色,不是用干部的颜色,要不然,人家会说我们当干部咄咄逼人。(×)
请说明理由:“咄咄逼人”指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此处强调干部以骄横的气焰压人,用“盛气凌人”比较好。
(4)木门企业要防止经销商误入歧途,就应尽可能地保证经销商在木门门店的经营中“有利可图”。 (√)
请说明理由:“误入歧途”指因失误而走上错误的道路。此处符合语境。
(5)樊先生因一起与政府的合同纠纷整整折腾了十年,已是筋疲力尽。(√)
请说明理由:“筋疲力尽”指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此处符合语境。
(6)如果企业会识才、培才、用才的话,那么,弱狼型员工就会成为一匹匹超级狼王,强壮加团结,会让老虎、狮子都敬而远之。(×)
请说明理由:“敬而远之”指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此处强调即使是“老虎、狮子”看见也害怕,应该用“望而生畏”。“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


凡·高一生仅仅活了37个年头,从学画到把绘画作为职业也只有短短十载,可是他留下了惊人的艺术财富:800余幅素描、水彩和粉画,以及700余封书信。凡·高生前默默无闻,只“卖掉”过一幅油画,连生活也要靠兄弟泰奥供给。凡·高逝世的第二年,即1892年,他的主要作品和苦难深重的身世才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凡·高生前是一位热爱生活、醉心于艺术的人,然而他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却失败了,尽管他在社会生活中屡遭碰壁,身心饱受摧残,但他献身于艺术的意志从未动摇,艺术创作的热情至死不衰。他是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1.阅读课文“博里纳日”部分,试概括此部分的大致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部分主要写了凡·高如何身处逆境而不馁,潜心思索生活的意义,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
2.阅读选文,仔细体会作者虚构凡·高与塞尚的会面以及凡·高与高更在阿尔的生活经历对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灵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想像了凡·高与塞尚会面的故事情节,其中塞尚也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与凡·高可以说是情投意合。因此,二人的会面就显得尤为可贵,他们谈生活,谈创作,很投机,这样就丰富了凡·高的形象,把凡·高纳入同时代的伟大的画家队伍中,以此体现凡·高在当时的影响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凡·高与塞尚的相识以及凡·高与高更在阿尔的生活经历,但欧文·斯通给我们描绘的他们邂逅的情景,他们生活的经历是如此真实。通篇都是对话,虽是杜撰,但这些对话基本取材于文森特·凡·高的书信集。他传不是自传,斯通不可能将这些揭示凡·高内心世界的书信成篇累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斯通通过技术性的虚构,设计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场景,将这些独白变成对话,让它们发出声响。作为后印象主义的三巨头,高更的直率、机智,凡·高的敏感、孤独,塞尚的慷慨、豪爽尽现笔端。
3.仔细阅读选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部分,并结合凡·高的绘画风格,体会景物描写在传记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描写瑰丽而夸张。不但辉映了凡·高绚烂而狂躁的内心,又契合了这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
4.奥弗是凡·高生活的最后一站,作者对凡·高生活的最后一幕的描写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在全书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了对凡·高一生中所经历的人和事简略回忆的形式,展现了艺术家的疯狂与正常人的理性之间的差距。冷静的笔调浸润着浓浓的深情,高度概括了凡·高一生的酸甜苦辣,爱情、亲情、友情,对艰难人生的感慨,对艺术理想的向往。
5.思考凡·高的人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高的个人生活史是一部英雄史诗的最好题材。我们从凡·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以至狂热的追求中,看到了殉道者的榜样。这榜样一直在激励着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至今默默无闻的天才。



合理的想像与虚构
传记本来是真实事迹的陈述,但传记又是文学作品的一类,那么想像与虚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合理的想像与虚构就是传记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者欧文·斯通合理地加入了一些想像与虚构的故事情节,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对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起到
了很好的补充,从而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了凡·高,一个有血有肉的著名画家。由此,我们在进行传记创作时,也要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入一些想像与虚构的情节,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PAGE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