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0 《屈原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0 《屈原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40:35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
一、读准字音
谗谄(chǎn)   枯槁(ɡǎo)    蝉蜕(tuì)
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
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
娴于辞令(xián) 濯淖污泥(zhuó nào)
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 zǐ)
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 yú)
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 xiàn)
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
二、识记通假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
(3)靡不毕见(“见”同“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
(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
(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
(11)不忘欲反(“反”同“返”)
(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
(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三、一词多义
(1)伐
(2)疾
(3)属
(4)疏
(5)迁
(6)举
四、词类活用
(1)泥而不滓(名词用作动词,染黑)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
(4)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
(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色彩;颜料或染料。
(4)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
(4)为天下笑。(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
(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译文:不被事物拘束。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
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资料链接]
操守坚定的爱国者——屈原
屈原(前340 -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但仍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念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诗作的基调。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亡的时期。当时楚国内外都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斗争:内政上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外交上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以楚怀王稚子子兰等为代表的楚国贵族集团保守堕落,亲秦误国,而屈原则主张对内立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见疏、放逐,以致投汨罗江而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果。
1.文体知识
“楚辞”与《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题材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2.文化常识
(1)上古时代的姓和氏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2)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去,罢免。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文本深读]
1.诵读全文,选用文本中的词语来分别概括屈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屈原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任→疏→绌→放流→迁→自沉。
2.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眜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
(2)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一身而系楚国的安危,其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了。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也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
3.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内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
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文学才能
《怀沙》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炽热的感情
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4.阅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从中表现出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2)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3)感情:从对话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因李陵案而受宫刑,而他本是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这个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为自己表明心态。
6.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议论中含强烈情感,褒赞高洁,斥贬邪恶,评价作品和作者,蕴含赞颂之情。
(2)叙述蕴含作者情感。如叙述屈原保持操守,含敬重之情;叙述屈原遭遇,含悲愤之情。
[文白对译]
宪令:国家法令。属(zhǔ):写作。而:就,承接连词。夺:
改变,更改。之:代指屈原的草稿。见而欲夺之,是“见
的意思。帝喾(kù):传说中“五帝”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齐桓:齐桓公(?-前643),春秋
前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汤:商汤王,商朝
词。用事者:当权者。设诡辩:编造骗人的假话。
设,编造。诡辩,骗人的假话,谎言。姬:帝王或诸
侯的妾。竟:竟然。复释:又释放。张仪第一次
至楚,曾以六百里商、於地欺骗楚王。这是第二次
景差同时受业于屈原,他以赋著称,如《高唐赋》《神女
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楚辞《九辩》被认为是
他所作。唐勒:楚大夫,与宋玉同时。景差:楚人,楚辞
《大招》一篇有人认为是他所作。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一)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辉
屈原在其作品《涉江》中写道:“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遭受奸臣谗毁,被楚王流放之时,在郁闷愤激之中写下的诗句。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迫害,他总能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所以司马迁深情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用于“责任”“理想”“执着”“直面苦难”“忠诚”“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
(二)“醉”与“醒”
屈原和渔父在江边的对话中,通过“混浊”与“清”的对比,“醉”与“醒”的对比,表现了屈原对社会、对国事清醒的认识,可以看出他高洁的人品和不妥协的态度。屈原最后明确表达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志,这更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操守和高尚的人格。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气节”“理想”“人格”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更好的选择。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你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进行最后的抗争!
拜谒屈原祠
杜 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荫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挡住了芜杂的尘世喧嚣。
走到祠堂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近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他本可以做一位归隐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洪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却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小小的汨罗河,成了他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唯一的结果。屈原的一生是入世的、积极的。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原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态度。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这样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的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鱼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的抚慰。那些安魂的手,一直抚慰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是抚慰了一个忠魂,更是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身着广袖长袍,头戴翘头巾,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塑像是青铜制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抽搐,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橘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祠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
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豁然开朗。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者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投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精要赏析】 这篇文章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先写屈原故里的牌坊,简单交代牌坊所处的环境;再写来到祠堂的山脚下仰望屈原,重点写了屈原的傲骨、正直、大爱和忠魂;最后写来到屈原面前,作者对屈原祠的观察以及对屈原的思考。这样,就使得本文结构清晰明朗,便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读者对人物的认识。
课件114张PPT。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屈原列传骗人的假话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形体,容貌脸色,面容执政,掌权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被天下人耻笑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不被事物拘束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吟唱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 [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D [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 [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 [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 [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 [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B.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B [A项应为“明”。C项应为“含蓄精深”。D项应为“污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事其君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以刺世事 ④以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意义不同。①指代他的;②文章的;③表目的的连词;④从而,表结果的连词。]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心术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在楚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B [称道先贤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
11.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处境困难时,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在劳苦、疲惫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2)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B.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C.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D.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D [“言出而罪至”与“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与“为此则受祸”结构相同,是并列关系,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B、C三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秀才原指才之秀者。宋代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B.仆,是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D项,“会试”应为“殿试”。]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C [C项,“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作者写时文获得赏识和荐举。]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册,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殷勤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
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相关部门,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年幼时,父亲死了,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学习圣人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世俗作些所谓“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府误加采纳,多次列名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府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出便召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种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真是效果鲜明呀。
时文虽说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你现在正值少年之时志向远大,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风气大变。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质彬彬,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你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还能与两汉名家比肩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既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却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就是这个原因。
《易经》的《困》卦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在困境中,说的话也没有人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了,怎么能够被你所取信呢?承蒙你多次来信,态度又是那样恳切,不敢不予答复。希望你体谅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