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2 《滑稽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2 《滑稽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42:02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说明:因《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必修模块(必修三)已学习过,故本书不再编写具体内容。
滑稽列传
一、读准字音
眙(chì)     髡首(kūn)    赘婿(zhuì)
三年不蜚(fēi) 棺椁(ɡuǒ) 赍金(jī)
苑囿(yòu) 禳田(ránɡ) 抵掌(zhǐ)
豚蹄(tún) 穿圹(kuànɡ) 楩枫(pián)
滑稽(ɡǔ)
二、识记通假
(1)三年不蜚又不鸣(“蜚”同“飞”)
(2)黄金千溢,白璧十双(“溢”同“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3)髡帣韦冓鞠月卺(“月卺”同“跽”,长跪,挺直上身,双膝着地)
(4)日暮酒阑,合尊促坐(“尊”同“樽”,盛酒器)
(5)微闻芗泽(“芗”同“香”)
(6)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尝”同“常”)
(7)楩枫豫章为题凑(“章”同“樟”)
(8)铜历为棺(“历”同“鬲”,鼎一类的东西)
(9)赍以姜枣(“赍”同“剂”,调配)
(10)病且死,属其子曰(“属”同“嘱”,叮嘱)
(11)若无远有所之(“无”同“毋”,不要)
(12)此知可以言时矣(“知”同“智”,智慧)
(13)陛楯者皆沾寒(“楯”同“盾”)
三、一词多义
(1)一
(2)闻
(3)属
(4)恶
四、词类活用
(1)衣以文绣(名词用作动词,穿)
(2)置酒而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3)优孟前为寿(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4)东至函谷关(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5)幸雨立(名词用作状语,在雨中)
(6)韩魏翼卫其后(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9)使群臣丧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服丧)
(10)先生少之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
(11)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贱;以……为贵)
(12)六艺于治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的)
五、古今异义
(1)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古义:不问政事。
今义:不治理。
(2)左右莫敢谏
古义:皇帝身边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表示概数;动词,支配,操纵。
(3)齐威王横行
古义:率意而行。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4)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古义:都城里边。
今义:国家里边。
(5)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六、文言句式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判断句)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
(2)二世杀死。(被动句)
译文:秦二世被杀死。
(3)淳于髡说之以隐。(状语后置句)
译文: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齐威王。
(4)赍金百斤,车马十驷。(定语后置句)
译文:携带百斤黄金,十套车马。
(5)威王大说,置酒后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置办了酒席。
[资料链接]
凡人的外衣,智慧的内核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应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于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时稷下之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优孟,春秋时代楚国艺人。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曾谏止楚庄王以大夫礼葬马。又善模仿。曾模仿楚国的已故宰相孙叔敖,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趁机讽谏,使楚庄王终于把封地给了孙叔敖之子。
优旃,秦国的一个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且都能合乎大道理,善于以反面论述来突显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让秦王在玩笑中,也能体会施政方向的错误,以反面温和柔软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正是优旃的厉害之处。
在秦汉时代,优伶、赘婿的社会地位异常低下,常为人们所不齿,尤其是赘婿,甚至受到法律的歧视,常被派去戍边。尽管如此,他们侍奉在君王左右,为君王解闷开心,这就决定了其特定的优势,那就是“优言无罪”。
文化常识
(1)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避讳
避讳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以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虽然地位很低,但都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勇敢地仗义执言。表现了他们“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赞扬了他们“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
[文本深读]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安之徒的不满。
2.作者要给滑稽者立传,为什么开篇就写“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六艺之文虽不同,但它们用于治化之道是殊途同归的,所以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司马迁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这三个人采用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起到了治化的作用。司马迁借用孔子的话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对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治化作为加以褒扬。
3.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所用手法相同吗?细读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文作为一篇传记,在人物塑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异:记淳于髡时用了记录趣语以见神采的办法,而写优孟、优旃时是通过罗列轶事来展示个性的,而且在记录时有详有略,塑造优孟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叙述淳于髡的时候,作者大量地使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办法,句式参差错落,对偶、排比等修辞的使用,特别是在叙述自己能饮几何而醉的时候,作者极力铺陈夸张,从而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4.《滑稽列传》是《史记》中较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详在以对话描写为主。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在写故事。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面对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君王,臣下犯言直谏,常常会带来性命之忧,所以对臣子来说往往要讲究劝谏的艺术,淳于髡等人就是如此,君王也乐于接受他们的意见。
[文白对译]










































































































































































小人物大智慧
淳于髡作为齐国的一个赘婿,他用“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进行讽谏,用“操蹄禳田”的寓言进行类比,用“纵酒淫乱”的场面推演进行劝阻,从而使齐威王“威行三十六年”;优孟是楚国的一个乐人,他用反语归谬讽谏“贱人贵马”的楚庄王,劝君王爱惜民力,用“优孟衣冠”来体恤故吏之家;优旃是楚国的一个艺人,他解陛楯郎之困,谏阻扩大苑囿、漆城墙这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行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很低,但他们都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改变君王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敢谏善谏是他们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用在“换个角度处理问题”“投其所好”“说话的艺术”“小人物的智慧”“劝与听”“平凡与伟大”等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直言进谏的美谈,更有许多人因冒死进谏而青史留名。然而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很多事情的解决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如果能因势利导,转换一下思维的角度,变通一下做事的方法,也许就能收到豁然贯通的奇效。
威王沉溺淫乐,不理朝政,淳于髡从威王喜好的隐语着手,使威王幡然醒悟,也使齐国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威名。所谓一言兴邦,说话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灵活的思路,机智的应对,不是阿谀,不是溜须,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思维一转天地宽,令人心仪的无边幽境,也许就在那曲径之后。
劝谏的艺术
劝谏是一门艺术。会劝谏的人不但能把人说服,而且通过劝谏能够使劝方和被劝方和谐相处,关系更加融洽。“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不会劝谏的人就有可能把本来融洽的关系搞得很僵,在君主暴怒之时却加以强谏,与之争辩,最后的结果是不但劝谏毫无结果,反而招来杀身之祸。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能说会道的谏臣,比干、伍子胥、文种三人都有一身正气,敢于犯颜直谏,但结果却是让人痛心的。
纣王继位后昏庸无道,宠爱妇人妲己,整天沉湎于声色之中,动辄杀人,连国家大事也不放在心上。比干多次上朝强谏。他说:“皇天为了百姓,才安排一个君王来为民做主,并不是做了君王便可以随意虐待人民。现在您无休止地横征暴敛,压迫人民,人民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您整天住在深宫哪里知道百姓死活!现在国家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怎么还可以随随便便地杀人?人心失尽了,国家也就要跟着灭亡。我们的祖先当年是怎样地艰难创业,才奠定了国家今天的地位,现在把国家轻易地断送了,这能对得起祖先吗?”比干的这些忠正良言,对贤明的君王也许会产生一些作用,但对商纣这样出名的昏君,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比干犯颜强谏,最终激怒了视杀人为儿戏的商纣王。比干初谏纣王不听,即留在宫中,得空便谏,三日不曾离去。纣王问他:“是什么力量使你这样固执?”比干回答:“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是有七窍的,但不知道是否符实。”当即命人把比干拉出去,挖出心来验明真假。商纣王在杀比干不久就被周武王斩首示众,商朝也因此亡了国。
越王勾践求和之时,伍子胥进言夫差:“大王,勾践隐忍,不灭越后患无穷!”而夫差挥手而斥:“汝已老昏,灭越不如让其世代进粮米金银、奇珍美女!”伍子胥摇首太息:“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之吴宫恐已为其池沼!”夫差听后大怒,令人驱伍子胥回府。越王勾践求和之后,又进献美女西施,吴王沉迷。伍子胥见吴国亡日已快,便借出使齐国之际将其全家托付齐大夫鲍牧,一人独自回吴。吴王夫差以伍子胥心有异志,遂赐属镂宝剑,让其自死。伍子胥临终前对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然后,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听到他的临终遗言,说:“伍子胥你死都死了,还能看见什么?”于是命令下属砍下伍子胥的头颅,将其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还恶狠狠地说:“你不是想看吗?就让你看个够吧!”并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
文种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文种动辄就“臣愿以死进谏”,勾践说:“你别总拿命和寡人相搏,你当真以为寡人不能杀你?你既然这么想死,寡人就成全你的心意。”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
【精要赏析】 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利于行”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法。文中比干、伍子胥、文种三人都是忠臣,可是他们的劝谏不但使自己遭受诛杀的横祸,就连君主也为他背上了暴虐无道的罪名。如果领导有过失,做群众的应当批评,但自己不能乱了方寸,要用理智的心来观察大局,注意把握时机,找到合适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有时,直言相劝,不但不能给予对方提醒,反让对方更加意气用事,便失去了劝谏的最初用意。
课件92张PPT。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滑稽列传23456789101112皇帝身边的近臣不问政事13都城里边率意而行14多少 15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齐威王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秦二世被杀死16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置办了酒席携带百斤黄金,十套车马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滑稽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B.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C.三年不蜚又不鸣
D.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D [A项,“尝”同“常”;B项,“尊”同“樽”,盛酒器;C项,“蜚”同“飞”。]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形容口齿流利,圆转自如
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傍有禳田者
田:收割庄稼
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
C [C项,田:田神。]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若:①代词,你;②连词,假若,如果。而: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转折。]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韩魏翼卫其后    B.三日而为相
C.先生少之乎 D.一鸣惊人
B [A项,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D项,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异。]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淳于髡说之以隐
B.侍酒于前
C.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D.祭以粮稻,衣以火光
C [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赘婿:入赘于女家的女婿。自秦至汉赘婿地位低贱。
B.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共十二个棋子,黑、白各六,多人相博,每人各六棋,故名。
C.投壶:古代宴会的游戏,宾主依次向一种特制的壶投矢,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D.避讳: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
B [B项,应为“两个人对博”。]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太史公曰:“__________,岂不大哉!_________,亦可以解纷。”
(2)___________,一飞冲天;不鸣则已,__________。
(3)太史公曰:_______,齐威王横行。_________,负薪者以封。__________,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答案](1)天道恢恢 谈言微中 (2)此鸟不飞则已 一鸣惊人 (3)淳于髡仰天大笑 优孟摇头而歌 优旃临槛疾呼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喂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同“嘱”,叮嘱
A [辩:言辞漂亮,巧言。]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B [②是优孟所用的计策,③是优孟计策的实施,④是优孟的迂回计策,含②③④的选项可排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到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儿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楚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亡,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C [“商定三日之后为相”错。]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埋葬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2)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
(3)楚相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直至死去,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 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 ①晏驾: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 [“起丰沛”,意为“从丰沛起兵”,这里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乎”为句末语气词,意为“吗”,后面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宫,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迫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 [文中的“迁左丞相”,指的是升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让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B [“面对项羽的威胁”有误。]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情。
(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
【参考译文】
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帐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赏赐给樊哙一大杯酒和猪腿。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作“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绛、灌等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就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的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您不见我们(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
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