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6张PPT。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秦始皇本纪然而后来“行”为“品行”,“为”为“确定”“命名”成就功业在家里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土地方圆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我就叫作始皇帝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事情,还没有听说过靠谁来救援呢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驾崩强令起用他,派(他)率领军队去攻打楚国熔化(兵器)后把(兵器)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韩非死(在)云阳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秦始皇本纪
一、读准字音
邺(yè) 颍川(yǐnɡ) 井陉(xínɡ)
眇眇(miǎo) 谥号(shì) 仇雠(chóu)
暨(jì) 蓍草(shī) 卜筮(shì)
黔首(qián) 辟禁(bì) 强起之(qiǎnɡ)
二、识记通假
(1)寡人以眇眇之身(“眇”同“渺”)
(2)毋以填之(“填”同“镇”,镇压,安定)
(3)异取以为高(“取”同“趣”,趋向)
(4)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同“藏”)
(5)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羡”同“埏”,墓道)
(6)虽万世世不轶毁(“轶”同“迭”)
三、一词多义
(1)军
(2)患
(3)发
(4)假
(5)并
四、词类活用
(1)王翦将上地(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2)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4)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5)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名词用作动词,朝拜)
(6)皆坑之(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7)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8)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9)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0)降越君,置会稽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降服)
(11)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打败)
(12)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13)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14)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满)
(15)人善其所私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好的)
(16)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17)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五、古今异义
(1)死而以行为谥
古义:“行”为“品行”,“为”为“确定”“命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古义:然而后来。
今义:表示发生一件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3)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在家里。
今义:主持家务。
(4)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古义:成就功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
(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当地。
(6)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六、文言句式
(1)朕为始皇帝。(判断句)
译文:我就叫作始皇帝。
(2)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判断句)
译文: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
(3)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宾语前置句)
译文: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
(4)何以相救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靠谁来救援呢?
(5)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状语后置句)
译文: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驾崩。
(6)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定语后置句)
译文: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事情,还没有听说过。
(7)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译文:熔化(兵器)后把(兵器)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
(8)非死云阳。(省略句)
译文:韩非死(在)云阳。
(9)强起之,使将击荆。(省略句)
译文:强令起用他,派(他)率领军队去攻打楚国。
[资料链接]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是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13岁时继承王位,因年幼,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朝政。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等,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秦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国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统一天下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健全和巩固了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应该说,秦始皇做出的贡献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昏庸的秦二世接着又变本加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文化常识
(1)古代皇帝的称谓
“皇帝”这一称谓,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时代相沿不变,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皇帝还有特定的称谓。
天子:“天子”一词的出现,早于皇帝制度的产生。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称天子。皇帝制度产生后,皇帝也称天子,但为他称。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朕:“朕”是皇帝的自称。秦王嬴政称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称朕,嬴政称帝后,朕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称。
陛下:人臣对皇帝或临朝皇太后的称呼。
乘舆:本意是指皇帝所乘之车或皇帝的衣冠器物,由于皇帝至尊无上,便用“乘舆”作代表。
车驾:古籍中以车驾称皇帝者,比比皆是,所以用车驾作为皇帝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引颜师古曰:“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不敢指斥也。”
寡人:古代侯王自谓孤、寡人、不谷,意为少德之人,以示自谦。唐以后唯皇帝自称寡人。
至尊:意谓极其尊贵。皇帝至尊无上,故时常用至尊代表皇帝。此外,还有代称为元后、元首、天王、宫里、万岁、龙等,不一而足。
(2)古代百姓的称谓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黎民,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黔首”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除此之外,百姓还被称为庶民。“氓”也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如《诗经·卫风》中就有《氓》篇,写了一个负心的小伙子。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丁口也都有百姓的意思。
[文本鉴赏]
本文历数了秦始皇南征北伐、统一天下的经过,叙述了他在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既表现了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也表现了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的性情。为了自己生前死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骄奢淫逸。
《秦始皇本纪》
[文本深读]
1.本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概述这两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部分(1~9段)
在前人的基础上,调兵遣将吞并六国的过程
第二部分(10~15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
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事件?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态度: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性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秦始皇的杰出才能和卓越贡献却是不可抹杀的,同时,他的暴政和凶残也是其在历史上难以清洗的污点。
4.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展示了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采用逐年叙写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战国末期波谲云诡的社会图景。一方面秦国依仗自己的强大,东征西杀,旌旗指处,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六国残余势力苟延残喘,虽想尽千方百计,竭力避免覆亡的命运,但节节败退,被蚕食鲸吞,终至覆亡。另外,中间还穿插了一系列似有预兆的自然现象,如彗星出现、地动、民大饥、大雨雪等,为这幅波澜壮阔的图画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增添了传奇色彩。
[文白对译]
善始不善终的秦王朝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郦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秦始皇已经成为历史,但对秦始皇的功与过,后人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兴与亡”“阴谋”“改变”“功与过”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有人说: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你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帝王,而在百姓眼里,你却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君主。从郑国渠到灵渠,从郦山陵墓到万里长城,哪里没有百姓的血汗与辛酸?哪里没有尸横遍野、饿殍满地的惨状?可是,若没有你,又怎么有杜牧的《阿房宫赋》的盛誉?没有你,又哪里有万里长城的雄伟巍峨?没有你,又哪来兵马俑——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诞生?
你给中国文化设置了太多的悬念,你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你给后辈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想象阿房宫的繁华峻丽,去体味孟姜女与望夫石的动人传说。
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敬畏,敬畏你的严刑峻法;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感叹,感叹你的盖世无双;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思索,思索你的雄韬伟略;你留给后人太多的警示,警示你的仁义不施而导致强秦二世而终。
你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是时事造就了你,给了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也好,错也罢,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翻腾的浪花。秦始皇——这个名字穿越了时空,响彻至今。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言人,你的雄才大略,你的非凡气质和过人气魄必将激励华夏儿女重整旗鼓,重振雄风,再展宏图,再创辉煌。
秦始皇是大英雄吗?
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在学者们的笔下,大多是负面评价: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由于负面评价太多,所以就有人要给他翻案。张艺谋就曾拍摄电影《英雄》,以那些武艺超群的侠士英雄去衬托秦始皇这个大英雄,甚至这些侠士英雄为了证明秦始皇是大英雄,而不惜一切。就像大道理要管小道理一样,大英雄也要管小英雄。侠士这样的小英雄,当然要给大英雄让路了。
张艺谋的翻案电影引来了诸多抨击,许多人认为张艺谋的历史观有问题,对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居然也能写出歌功颂德的文章。
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不假,但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也符合历史事实。有人曾经开玩笑说,如果秦始皇没有焚书坑儒,纵然有一万个孟姜女哭长城,估计也不会落得如此糟糕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的君主多了去了,却并没有像秦始皇这般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个中奥秘在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的是知识分子,是儒生。历史是知识分子写的。政权虽然在你秦始皇手中,但人物的历史评价权却在知识分子手中。知识分子不一定有把你谤于当朝的胆子,让你遗臭万年则是小事一桩。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这是峄山的始皇纪功石刻里的一句话。用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话来讲,即是把一个处于自然状态的“天下”,归整为一个政治社会的“天下”。何谓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是没有规矩没有权威的状态,互相你争我夺,没有止歇。在自然状态里,“一切人是一切人的敌人。”这种描述跟秦朝之前的中国历史颇为相似。“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莫能禁止。”终于,七国乱世,止于始皇,分土建邦,归于一家。以前无人能做到的事,秦始皇做到了。此其英雄事迹一。
大家都知道科举制。科举制演变到西方,便成了西方文官制度,科举制除了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开通了下层人士通过考试而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缓解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个人认为,最早的科举制,不应该从隋唐算起,而应该从战国时的秦国算起。隋唐时的科举制,实质是文官科举制;另一种科举制是武功科举制,那要从秦国开始算起。秦国开创了以军功授爵的制度,在秦国的霸业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科举制的实质是平等制。文官科举制是在文章面前,人人平等;武功科举制,是在军功面前,人人平等。可以说,没有平等,就没有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此其英雄事迹二。
“百代皆行秦政”,这是对秦始皇英雄事迹的最好概括。如果秦始皇不是一个英雄,那为什么自秦以后的百代,都要把秦朝的政治制度作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呢?百代皆行秦政,恰恰说明了秦朝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超级合理性,也恰恰说明了秦始皇的宏图伟业和开天辟地的巨大功勋。正是以这样一个政治结构为载体,才有了中华民族,才有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灰飞烟灭的时候,是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制度,把中华文明传诵至今。所谓大一统,就是天道一统、江山一统、治权一统、政令一统、帝位一统、王道一统、文化一统。平心而论,不能不承认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制度在历史上相当的合理性。此其英雄事迹三。
人们可能会问,既然秦始皇是这样的英雄,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呢?“百代皆行秦政”与“二世而亡”之间,横亘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固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业。但是,面对一个新出生的帝国,秦始皇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起相应的治理能力,手段难免苛酷,技术难免粗糙。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反应也无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二世而亡就是另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这可以从汉初的无为而治得到佐证。汉初的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信奉黄老哲学,不如说是如秦始皇一样,尚不具备治理一个全新政治国家的能力,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才真正具备了治理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能力。
张艺谋希望通过一部电影,来证明秦始皇是大英雄,吃力不讨好,真是难为他了。
【精要赏析】 文章作者谙熟抑扬之法:先从张艺谋拍《英雄》替秦始皇翻案遭受抨击说起,然后通过客观的分析,揭示了导致秦始皇遗臭万年的社会根源——得罪了书写历史的人,最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层层深入地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可谓欲扬先抑,顺理成章。这样做,既顺应了读者的接受心理,又显得颇具说服力。另外,文章结尾与开头照应,更显构思严谨。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秦始皇本纪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毋以填之
B.虽万世世不轶毁
C.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
D.异取以为高
C [A项,“填”同“镇”;B项,“轶”同“迭”;D项,“取”同“趣”。]
2.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之:①动词,到;②代词,代这件事。为:③介词,给;④动词,担任。]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游至郢陈 游:巡游,游历
B.是以诸侯并作 作:兴起
C.群臣皆以为便 便:方便
D.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 机:机关
C [便:有利,适宜。]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王翦将上地
B.大雨雪
C.以古非今者族
D.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D [D项为名词用作状语,“向东”。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率领”“下(雪)”“灭族”。]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B.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C.死而以行为谥
D.甚无谓,朕弗取焉
D [D项“无谓”古今义相同,均为“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意思。A项“地方”在古代汉语里是两个词“地”和“方”,地,土地;方,方圆。指“土地方圆”。B项“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C项“行为”在古代汉语里是两个词“行”和“为”,行,品行;为,确定,命名。]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即御史大夫,秦汉三公之一,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又负责监察执法讨奸治狱,地位仅次于左右丞相。
B.“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谓“三皇”,传说中五帝以前的三个帝王。
C.“朕”原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听政的太后专用的自称。 “谥”是帝王、贵族死后,根据生前事迹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寝庙”:古代宗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遗物的地方叫“寝”,前面祭祀的地方叫“庙”。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 [C项,“褒扬”改为“褒贬”。]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以诸侯为郡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之万世。
(2)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人自安乐 无战争之患 (2)使荆轲刺秦王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去‘泰’,著‘皇’。”
著:附着,这里有“保留”之意
B.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唯:希望
C.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则:就
D.郡置守、尉、监
置:设置
C [“则”应为“就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A项介词,凭借/介词,用。B项代词,这/形容词,正确。C项动词,认为/把……铸为。D项结构助词,的。]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应该在天下分封诸侯,其他大臣们也都认为应该这样做,只有廷尉李斯反对这种做法。
B.李斯认为在全国设置郡县,国家用征收的赋税赏赐给皇子功臣,就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也会安定,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C.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在全国设置郡县,统一全国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的尺寸和全国的文字,秦始皇也完全同意。
D.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郡县,统一法律制度,统一度量衡、车辆的尺寸和文字等措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 [“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文中无根据。]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而以行为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制定谥号。
(2)(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白起者,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_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 币:礼物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由是与应侯有隙 隙:隔阂
C [C项,怨:怨恨,仇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B.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C.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D.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C [断句标志:时间副词“良久”不是“曰”的主语,其后应断句,排除B项和D项。“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是个主谓短语, 中间不能断开;动词短语“坑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安君”是秦将白起的封号。“君”是国君给臣子的一种封号。
B.“应侯”即秦时名相范雎。“侯”是仅次于“公”的第二等爵号。
C.“三公”是一种尊称,并无实权。白起为秦国立下大功,秦昭王特尊称他为三公。
D.“士伍”亦作“士五”, 引申指军队,这里指曾经有爵位但因为犯罪而被剥夺爵位贬为士卒的人。
C [“三公”是我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得三个官职的合称,是官职,不是一种称呼。在秦朝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具有实权,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龅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B [B项,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关键词语“沉”的活用;“河”,秦汉时专指黄河。第(2)句注意关键词“因”“割”“无以”的翻译。第(3)句注意关键词“绝”“应”。
[答案](1)(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
【参考译文】
白起,是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城改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俘获了魏国三员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获了马服君的儿子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与应侯有了感情裂痕(嫌隙)。
九月,秦国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龅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