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家
一、读准字音
熊蹯(fán) 扞(hàn) 绔(kù)
弑君(shì) 谬误(miù) 拊手(fǔ)
鸟噣(zhòu) 不佞(nìnɡ) 稽首(qǐ)
左衽(rèn) 秫绌(shù chù) 骜民(ào)
齐衰(zī cuī)
二、识记通假
(1)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適”同“嫡”)
(2)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要”同“腰”,腰部)
(3)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见”同“现”,显现)
(4)韩厥告赵朔趣亡(“趣”同“促”,急速,赶快)
(5)衣以文葆(“文”同“纹”,绣花。“葆”同“褓”,襁褓)
(6)却冠秫绌(“秫”同“钅术”,长针)
三、一词多义
(1)为
(2)致
(3)适
(4)复
四、词类活用
(1)衣以文葆(名词用作动词,穿)
(2)赵武服齐衰三年(名词用作动词,穿)
(3)春秋祠之(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4)以长南藩之地(名词用作动词,称雄)
(5)及赵武冠(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6)王北略中山之地(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7)子必不绝赵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
(8)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9)国人哀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
(10)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形容词用作名词,羞耻)
(11)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苦)
(12)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
(13)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利;使……强大)
(14)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五、古今异义
(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古义:这违背。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口舌。
(2)于是肥义侍
古义:这时,当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3)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
古义:公认的行为准则。
今义:公开的行为。
(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明日,服而朝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6)臣闻中国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民族或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文言句式
(1)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判断句)
译文: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
(2)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判断句)
译文: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3)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被动句)
译文: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幸。
(4)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句)
译文:(他的)子孙还在朝为官,凭什么惩治别的罪人呢?
(5)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状语后置句)
译文: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
(6)衣以文葆。(状语后置句)
译文: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
(7)小人哉程婴!(主谓倒装句)
译文:程婴,你这个小人呐!
(8)程婴卒与俱匿山中。(省略句)
译文: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在)深山里。
(9)与楚庄王战河上。(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译文: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
[资料链接]
杰出的改革家——赵武灵王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他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使国力大增。同时,赵武灵王还建立了用于河流之上作战的水军。赵于东北消灭了中山国,于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从今天的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但是后来因宫廷政变,赵武灵王饿死在宫中。
义士程婴
程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朔,灭其族。程婴抱赵氏孤匿养山中,并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为赵氏家族报仇雪恨。程婴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
赵国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形势险恶,国势很弱。赵武灵王即位后,屡败于秦、魏,损兵折将,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赵武灵王毅然抛弃了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国力大增。这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文本鉴赏]
本文叙述了两则内容,赵氏孤儿的故事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赵武灵王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改变传统习俗的主张,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但是他力排众议,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借此,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魄力的改革家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司马迁本人不凡的政治眼光。
[文本深读]
1.怎样理解公孙杵臼、程婴的“义”字当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保全赵氏孤根,程婴、杵臼再次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为达到换婴救孤、匿山立孤的目的,程婴、杵臼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杵臼慷慨赴死,程婴隐忍苟活。一生一死两种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归于一个“义”字。
②作者行文紧紧围绕一个“义”字。写了杵臼争着“为其易者”慨然“先死”的英雄豪气,写了杵臼就义时抱儿高呼“独杀杵臼可也”的忠义壮举,同时作者还写了程婴明知生不如死却勇担重任的仁者情怀,写了程婴忍辱含垢甘做“小人”的气节。作者无论写二人的对话还是写二人的行动,虽然穿插在整个赵世家的故事当中并且着墨不算多,却始终以“义”贯之,使程婴、杵臼这两个义士形象凛凛然如在目前。
③程婴忍辱负重深山隐匿十五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出人意料的是“及赵武冠,为成人”,完成使命的程婴为回复九泉下的知己兑现自己的诺言竟慨然自尽,从而结束了这曲“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悲歌。作者借用对话的形式,把程婴自杀的原因交代得简洁沉静,不动声色,然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笔触,却起到了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程婴这一光辉形象也因此而悲壮而伟大。
④总之,作者借赵氏孤儿的故事,塑造了程婴、杵臼两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志士形象,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义薄云天、光照千古的义士悲歌。
2.分析“赵氏孤儿”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
表现
品质
形象
程婴公孙杵臼
二人在赵氏最危难时挺身而出。为保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不惜生命;程婴忍辱负重历尽艰辛,功成而不贪,自杀而亡
高尚伟大
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不贪念富贵的“义烈”的化身
屠岸贾
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赵氏全家,为斩草除根又搜查王宫,目无国君
奸邪残暴
独断专行目无国君、奸邪残暴的化身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次艰难的改革,改革自然要受到阻力。赵武灵王则从最顽固、最大的反对派起做思想工作,用无可反驳的道理说服反对派,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如果采用行政命令,那恐怕会是一次流血的改革。而赵武灵王是以“攻心”为上,获得了反对派的支持。
4.《赵世家》中的两个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程婴、公孙杵臼所代表的正义一方,虽屡遭毁灭性打击,历尽艰难,但最终报仇雪恨,扬眉吐气;屠岸贾所代表的邪恶势力,虽猖狂一时,得意一时,但终逃脱不了覆亡的下场,从而使作品显示出歌颂正义、鞭挞邪恶的光芒。
(2)进步必将战胜落后。赵武灵王根据赵国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是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反对,但赵武灵王毫不妥协,力排众议,最终经过论辩,终于使反对者同意了改革的主张。“胡服骑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给以充分肯定,正体现了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3)忍辱负重、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精神。公孙杵臼、程婴身上体现出的忠勇精神,司马迁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价值取向。
(4)不怕艰难、立志图强的革新精神。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何其艰难,而改变一种习惯势力更是难乎其难,而唯其艰难,则更显示出改革者的可贵。司马迁称颂赵武灵王就是称颂这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大无畏的精神。
《史记》中体现的种种人文精神,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使《史记》更具思想性、现实性,成为一部具有哲学意义的著作,具有永久的魅力。
[文白对译]
(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中心内容是穿胡人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施行之初,阻力很大,百姓接受困难,朝廷内的贵族官僚抵触情绪也很大。在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最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赵国的军事力量也随之得到加强,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力排众议,锐意改革使国家走向强盛,让我们认识到改革的巨大魅力。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以用于“人要有远见卓识”“勇气”“魄力”“为改革者呐喊”“走出思维定式的怪圈”“面对困难”“与时俱进”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二)赵氏孤儿
屠岸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赵盾的全家,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一人得免。程婴和公孙杵臼计议,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先将自家的婴儿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匿藏了赵氏的孤儿。结果,程婴的亲儿被害,公孙杵臼被杀。在以后的十五年中,程婴忍着舍弃儿子的悲痛,背着卖友求荣的骂名,终于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对他说明了真相,族灭屠岸贾,报了冤仇。这个故事相当令人感动,程婴和公孙杵臼令人敬佩。(注:部分内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与“情义”“忠义”“正义”“较量”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我们都知道,情义是无价之宝,古代的人把这个当作一种良好的美德,程婴因为重情重义所以留下了千古美传。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这种故事,不知我们发现了没有、留心了没有,朋友的友情,家长的亲情,还有同学的仗义,使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无价之宝。
不过,我认为,情义中,最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就是亲情,大家想想,每次我们受伤,最着急的是谁?每次我们生病,最担心我们的是谁?心里最焦虑的又是谁?当然是家长,爸爸妈妈们。
而友情与亲情相比,可能友情会让大家感到很亲切,但是,大家知道吗,友情慢慢地会变成亲情。正如故事中,程婴为了救赵武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公孙杵臼为了救赵武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最后,赵武活了下来,程婴把他抚养成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似乎一生下来就是为赵氏报仇而活。
不过,当我读到程婴的儿子被那个坏人哐当一下摔到地上的时候,我心中很惊讶,儿子被坏人摔到了地上他还要装成很高兴的样子,背后还要被人侮辱,被人骂,实在是让人感到心寒。
我终于知道,情谊是无价之宝,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情谊,无论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珍惜他们的情义。钱花光了可以再赚,食物吃光了可以再买,但是失去了情义却再也补不回来了。
电影与历史的不同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
赵氏孤儿故事的主题是宣扬公孙杵臼与程婴如何不惜牺牲一切以保全主人与朋友遗孤、血脉的“义”的精神。从另外的角度和层面对这个故事进行演绎和诠释,是一件见仁见智、无可厚非的事,只要能自圆其说、并且能把它讲的有意思,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演绎应让观众信服。我看到的赵氏孤儿的电影与历史“赵氏孤儿”有些不同。
第一个不同:程婴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并没有一开始就抱着誓死救孤的信念。电影里没有公孙与程婴商量如何保全赵氏孤儿的细节,并将本来是其他人的孩子,换成了程婴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将程婴及他的妻子作为一个普通的父母来描述。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改编,并且可以从中找出很多的矛盾冲突,尤其是程婴的妻子,作为一个可能要牺牲自己亲生孩子的母亲一定会有很多可以打动人的地方。但是,电影中除了程婴的妻子同时为两个孩子喂奶,表现了程妻对赵氏孤儿的关怀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她作为一个普通妈妈所面临的抉择的艰辛。相反,当她抱着自己的孩子面对屠岸贾时,突然大义凛然地说了一句话:“因为他没有了爹娘!”这样一个典型性、概念化的镜头,不能不让我们感觉到意外和无法接受!我们无法从她的转变之中感受到一种平凡母性的伟大与力量!一个本来应该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潸然泪下的场景,却让我差一点没有忍住笑出声来。这让我想起《唐山大地震》徐帆所演的母亲奔向长途汽车上下来的儿子的那场戏,一句台词也没有,单单是一个奔跑的身影,就让人无法忍住流淌的眼泪!
第二个不同: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不仅没有躲进深山老林,反而自投罗网的投进杀父仇人屠岸贾的门下。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且惊人的创举,不仅如此 ,程婴还让赵武认贼作父,将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认作干爹!不能不佩服导演这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创举,导演的这种创举基于他的一种说不上新鲜的复仇思想:让敌人爱上自己的敌人,并且让敌人死在自己满怀爱心地培养和教育的人的剑下!把这样一个复仇方法嫁接到赵氏孤儿的故事中,这绝对是对赵氏孤儿这一故事的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造。如果能把这样一个惊天改造演绎得合情合理,应该说是对这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故事的一个非常不错的丰富和补充,可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电影不仅没有让我们信服,反而因为很多硬生生强加给我们观众的概念和逻辑,而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和面目可憎!尽管我们能体会导演的良苦用心:通过赵氏孤儿在敌人的关怀、爱护、教育之下的成长,让敌人相互的爱起来,更增加敌人之间仇杀和复仇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痛苦的力量。但是,前后判若两人的屠岸贾让我们无法信服和接受。
第三个不同:关于韩厥。韩厥这个历史人物,史书上介绍的并不多,但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晋国在历经了春秋的辉煌之后,被一分为三的恰恰就是赵、魏、韩三个国家,中国的历史也因此由春秋五霸进入了战国七雄的阶段。作为晋国的一位重臣,韩姓宗室同样具备着相当的实力与基础,而且他不但没有参与制造赵氏宗族悲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阻拦、并为赵氏的复兴做出过贡献。但电影之中,将韩厥先作为屠岸贾谋反与清政敌的筹码之一,后因为仁慈恻隐之心而备受折磨的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来对待,只是一个为了复仇而存在的影子与策略而存在。
【精要赏析】 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电影赵氏孤儿与历史“赵氏孤儿”的不同。有情节的不同,有人物个性的不同。其实历史与电影可以有不同的地方,电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变与创造。但是,应在一种大原则下改编与创造。对于电影而言,让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是最重要的。
课件101张PPT。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赵世家234567891011这时,当时这违背12用来……的公认的行为准则13中原地区第二天14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幸15程婴,你这个小人呐(他的)子孙还在朝为官,凭什么惩治别的罪人呢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16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在)深山里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赵世家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韩厥告赵朔趣亡 B.故见龟策
C.而怫学者 D.而卒世不见也
D [A项,“趣”同“促”;B项,“见”同“现”;C项,“怫”同“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拦截
B.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 弑:杀(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C.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非:不是
D.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袭:仿效
C [C项,“非”应译作“违背”。]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A项,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助词,放在词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D项,均是助词,可不译。]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长南藩之地
B.子必不绝赵祀
C.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D.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D [A项,“长”名词用作动词,称雄;B项,“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C项,“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衣以文葆
A.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B.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C.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D.小人哉程婴
A [A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主谓倒装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穿弑灵公”中的“弑”指古代臣杀君或下级杀死上级。
B.“赵武服齐衰三年”中的“齐衰”,是古丧服的一种,粗麻布缝制,以其缉边,故称“齐衰”。仅次于子女为父母服丧的斩衰。
C.“吾欲胡服”中的“胡服”指古代西方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上衣下裤,窄袖穿靴,便于骑射。
D.“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中的“大朝”:帝王大会群臣叫大朝,以别于平日的常朝。
A [A项,古代臣杀君或子杀父母称为弑。]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夫有高世之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骜民之怨。
(2)臣闻疑事无功,________________。
(3)制国有常,________________;从政有经,________________。
(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________________,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答案](1)负遗俗之累 有独智之虑者 (2)疑行无名 (3)利民为本 令行为上 (4)因事而制礼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错:涂饰
B.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曲学:学识渊博
C.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制俗:改革风俗
D.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 攘:排斥,排除
B [曲学:偏颇浅陋的学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均为表凭借,“用来……”。A项副词,于是/介词,根据。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并列,而。]
10.下列句子不能作为赵武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②礼服莫同,其便一也 ③穷乡多异 ④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⑤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⑥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 ⑦顺中国之俗
A.①③⑤⑦ B.③⑦
C.②③⑤ D.①④⑥⑦
[答案] B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
(2)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改革风俗。
(3)公子成拜了两次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叩头拜了两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也。本出寒微,少以善于鼎俎,进饪出入。久之,拜中散,累迁冗从仆射、尝食典御。世宗以其质直,赐名刚焉。迁武卫将军,仍领典御,又加通直散骑常侍。诏曰:“太和之季,蚁寇侵疆,先皇于不豫之中,命师出讨。朕属当监国,弗获随侍,而左右服事,唯藉忠勤。刚于违和之中,辛勤行饪。追远录诚,宜先推叙。其以刚为右卫大将军。”后领太子中庶子。世宗崩,刚与侍中崔光迎肃宗于东宫。寻除卫尉卿,封武阳县开国侯。俄为侍中、抚军将军、恒州大中正。迁卫将军,表让侍中,诏不许。进爵为公,以给侍之劳,加赏散伯。熙平初,除左卫将军,余官如故。侍中游肇出为相州。刚言于灵太后曰昔高氏擅权游肇抗衡不屈先帝所知四海同见而出牧一藩未尽其美宜还引入以辅圣主太后善之。刚宠任既隆,江阳王元继、尚书长孙稚皆以女妻其子。司空、任城王元澄以其起由膳宰,颇窃侮之,云:“此近为我举食。”然公坐对集,敬遇不亏。及领军元叉执政擅权,树结亲党,刚长子,叉之妹夫,乃引刚为侍中,以为枝援。寻加仪同,复领御史中尉。刚启军旅稍兴,国用不足,求以封邑俸粟赈给征人,肃宗许之。孝昌元年,除领军,余官如故。初元叉之解领军也,灵太后以叉腹心尚多,恐难卒制,故权以刚代之,示安其意。寻出为散骑常侍。刚行在道,诏曰:“刚因缘时会,恩隆自久,擢于凡品,越升显爵。曾无犬马识主之诚,方怀枭镜返噬之志。莫大之罪,难从宥原,封爵之科,理宜贬夺。可征虏将军,余悉削黜。”刚终于家。
(选自《魏书·侯刚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刚言于灵太后曰/昔高氏擅权/游肇抗衡不屈/先帝所知/四海同见/而出牧一藩/未尽其美宜还/引入以辅圣主/
B.刚言于灵太后曰/昔高氏擅权/游肇抗衡不屈/先帝所知/四海同见而出/牧一藩/未尽其美/宜还引入/以辅圣主/
C.刚言于灵太后曰/昔高氏擅权/游肇抗衡不屈/先帝所知/四海同见/而出牧一藩/未尽其美/宜还引入/以辅圣主/
D.刚言于灵太后曰/昔高氏擅权/游肇抗衡不屈/先帝所知/四海同见而出/牧一藩/未尽其美宜还/引入以辅圣主/
C [梳理句意可知,“先帝所知”的是“游肇抗衡不屈”,其后的“四海同见”和“先帝所知”结构相似,“见”的也是“游肇抗衡不屈”,“同见”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未尽其美”的意思是“没有让他施展出所有才华”,“其美”后应断开,排除A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也称驾崩、山陵崩,是古代对天子、王后之死的讳称。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也指边防重镇。
C.领,授予某一官职,与文中的“拜”“加”“除”意思相同。
D.孝昌,年号名,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领”是兼任某一官职的意思,拜、加、除都是授予某一官职的意思。]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刚出身低微,因善烹饪而做官。他出身贫寒微贱,年轻时因擅长烹饪而入宫,后接连升任至冗从仆射、尝食典御等官。
B.侯刚朴实忠诚,得到世宗赏识。世宗因他质朴刚直,给他赐名“刚”,念及他对皇家的忠诚,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太子中庶子。
C.侯刚深受重用,为人胸怀宽广。肃宗即位后,他的官职一路提升;任城王元澄因他靠烹饪得重用而看不起他,但他仍恭敬相待。
D.侯刚结交朋党,最终失宠贬职。他与元继、长孙稚结为姻亲,并与权臣元叉结为亲党,后被朝廷下令革去了全部的官职。
D [“革去了全部的官职”错,根据文意可知,还保留了侯刚征虏将军一职,其余的职位全都被革除。]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刚启军旅稍兴,国用不足,求以封邑俸粟赈给征人,肃宗许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大之罪,难从宥原,封爵之科,理宜贬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侯刚上表启奏,战争逐渐兴起,国家财用不足,请求把自己的封邑和俸粟拿来赈济出征的士卒,肃宗准许了他的请求。
(2)侯刚犯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很难被宽恕原谅,所封的官职爵位,按理应当贬谪罢黜。
【参考译文】
侯刚,宇乾之,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是代国人。侯刚本来出身贫寒微贱,年轻时因擅长烹调,在宫中从事烹饪工作。许久以后,被授予中散之职,多次升官至冗从仆射,尝食典御等官。世宗因为他质朴刚直,给他赐名为刚。迁升为武卫将军,仍兼任典御之职,又加授为通直散骑常侍。世宗下诏说:“太和末年,蚁寇侵犯边境,先皇在生病的情况下,下令出兵征讨。我那时主持监管国事,不能随侍先皇,但左右之臣用心侍奉,唯一凭借的是忠诚勤勉。侯刚在先皇患病期间,辛苦勤劳地烹调饮食。追忆他过去的功劳和他的忠诚之心,应当优先推举,对他叙位授官。 因此授侯刚为右卫大将军。”后来侯刚又任太子中庶子。世宗驾崩,侯刚与侍中崔光在东宫迎接肃宗即位。不久被授予卫尉卿之职,封为武阳县开国侯。不久任侍中、抚军将军、恒州大中正。又升为卫将军,他上表辞让侍中之职,诏令未予准许。进升公爵,因为侍奉皇帝有功,加封散伯。熙平初年,授予左卫将军,其余官职照旧不变。侍中游肇出任相州长官。侯刚对灵太后说:“昔日高氏擅权,游肇曾经与之对抗而不屈服,这是先帝所知道的,全国有目共睹的,而现在让他任一个藩地的长官,没有让他施展出所有才华,应当把他召回京都,让他辅佐圣明的君主。”太后认为这个意见很好。侯刚受到的宠爱和信任是这样厚重,江阳王元继、尚书长孙稚都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司空、任城王元澄因为侯刚是由做饭起家的,私下里对他多有侮慢轻视,说:“这人最近曾给我端饭。”然而在公共场所当面相聚时,侯刚恭敬相待,并不亏于礼节。等到领军元叉擅权执政,树立和勾结亲信党羽,侯刚的长子是元叉的妹夫,元叉就召侯刚为侍中,以他作为亲党。不久加授仪同三司之职,再次兼任御史中尉。侯刚上表启奏,战争逐渐兴起,国家财用不足,请求把自己的封邑和俸粟拿来赈济出征的士卒,肃宗准许了他的请求。孝昌元年,侯刚被授予领军之职,其余官职照旧。当初元叉被解除领军的职务时,灵太后因为元叉的心腹还有不少,担心难以很快制服他们,所以暂且用侯刚来取代元叉,以表示让他安心。不久出任散骑常侍。侯刚前往赴任途中,皇帝下达诏令说:“侯刚碰上了好机遇,长久蒙受朝廷深厚的恩宠,出身于平凡低微的等级,越级升为显赫的官爵。但他并无犬马识主的忠诚之心,却怀有枭獍反食父母之志。侯刚犯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很难被宽恕原谅,所封的官职爵位,按理应当贬谪罢黜。可保留他的征虏将军之职,其余职位全部予以削除罢黜。”侯刚最终死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