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2 《夏本纪》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2 《夏本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48:09

文档简介


夏本纪
一、读准字音
鲧(ɡǔn)    殛(jí)    祗台(zhī)
陂(bēi) 橇(qiāo) 稽首(qǐ)
皋陶(yáo) 沟淢(xù) 为嗣(sì)
后稷(jì) 涤原(dí) 巡狩(shòu)
二、识记通假
(1)女平水土(“女”同“汝”,你)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同“敷”,分布)
(3)致费于沟淢(“淢”同“洫”,田间水道)
(4)四奥既居(“奥”同“墺”,可定居之地)
(5)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原”同“源”)
(6)于是帝锡禹玄圭(“锡”同“赐”)
(7)六府甚修,众土交正(“正”同“征”,征收)
(8)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躲开)
三、一词多义
(1)视
(2)度
(3)是
(4)道
(5)其
四、词类活用
(1)陂九泽(名词用作动词,筑堤防)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深感痛心)
(3)劳身焦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薄衣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简朴)
(5)可种卑湿(形容词用作名词,低洼潮湿的地方)
(6)行山表木(名词用作动词,作标记)
(7)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名词用作状语,在陆上;在水中;在泥沼中;在山路上)
(8)南面朝天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9)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
(10)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五、古今异义
(1)中国赐土姓
古义:指九州之中。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古义:百官。
今义:黎民百姓,人民。
(3)于是帝尧乃求人
古义:这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左准绳,右规矩
古义:测量工具。
今义:准则。
(5)四海会同
古义:四方诸侯。
今义:天下。
六、文言句式
(1)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判断句)
译文: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
(2)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被动句)
译文: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政务。
(3)以告成功于天下。(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译文: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4)致孝于鬼神。(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祖先神明的祭祀丰厚尽礼。
(5)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让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的地方种植。
(6)而使续鲧之业。(省略句)
译文:任命他继续从事鲧(未完成的治水)事业。
(7)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被动句)
译文: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
[资料链接]
治水天子——夏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成功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他采用疏导法根治水患,亲自参加劳动,废寝忘食。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大家做出了榜样。后人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都失败了。这时,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禹出现了,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凭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了成功,使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也因此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本纪》由司马迁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编撰而成。
1.文体常识
本 纪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记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2.文化常识
(1)九州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来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2)表暂任代理官职的词语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本文中的“摄行天子之政”的“摄”。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文本鉴赏]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选文所述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们才拥护他。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文本深读]
1.本文是记叙夏禹的一篇文章,而文章第二段穿插了关于鲧治水不成功的史实,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夏禹治水的背景;(2)说明治水之艰难,刻画夏禹治水的不易,以突出其治水的功绩;(3)与下文夏禹治水成功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夏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和领袖风范。
2.禹有哪些功绩?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文章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比描写。主要体现在父子二人治理水害的对比上。禹父鲧治水九年不成而死,禹却最终除害兴利,这种对比体现了夏禹的明智聪慧,高瞻远瞩,特别是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更显示出禹的出众脱俗,他不仅要治理水害,而且要变害为利,这也正是他能成为一代君主的原因。
(2)行动描写。作者用详细的笔墨写禹治水过程的艰辛,劳身焦思,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不辞劳苦,这些行动直观地刻画了一个为民造福、敢于吃苦、谦让有加的领袖形象。
4.大禹治水给了我们哪些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大禹治水这件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仆后继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拼搏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其敬业和大公无私的精神。(3)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从完成先人的遗愿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秀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大禹治水
禹是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禹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太平盛世景象。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责任与担当”“无私奉献”“传统美德”“平凡与伟大”“征服”“敬业”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一代先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毅力和奉献。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凭借什么“人定胜天”的。大禹治水,成功当之无愧吧?
一代圣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中我们看到了谦虚、好学的品质,看到了教育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一代文圣,为何千年之后世人仍去祭拜他。孔子名垂千古,怎能不令我们敬仰至今呢?
一代明主刘备“三顾茅庐”,从中我们看到了礼贤下士,以诚待人,也看到了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诸葛孔明为何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最终三分天下,谁还能说“不”呢?
一个“三”字包罗万象,一个“三”字浓缩了大千世界。
大禹的另一面
牟丕志
我们常说,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万民的拥护,乃圣人一个。仔细琢磨起来,这些话很值得怀疑。我觉得,从总体上说,大禹不能算圣人,这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曾起到过极坏作用的世袭制就是大禹发明的,世袭制导致了几千年的制度腐败。
在大禹之前,天下治理者的地位实行的是禅让制,实际上就是大家推举贤人当领导人,而且这些领导人不是终身制,一般来讲,领导人感到年老体衰时就让位。据说,尧觉得自己年老体衰,想要找一个接班人,便向全国各地发出公告,号召人们推荐贤能的人。过了不久,人们推荐了舜,于是舜就接替了尧。后来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业绩不凡,舜就把君主的位置让给了大禹。按“禅让制”规矩,后来人们又推举伯益为大禹的继承人。然而,大禹却怀有私心,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开了天下世袭制的先河。
据说,伯益为捍卫“禅让制”,曾召集东夷部族向启进攻,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启把伯益的军队打败了。此后,还有一个部族首领有扈氏站出来指责启,要求他把王位还给伯益,启大怒,又发兵把有扈氏打败了。从此,选贤任能的“公天下”制度变成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
在我看来,大禹治水确实功不可没,确实是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特别是他在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然而,相对于他所建立的坏制度世袭制来讲,这显然是一毛对九牛,也就是说一毛的善对九牛的恶。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至关重要,坏的制度会使民族走向衰落,好的制度会促使民族走向振兴。正所谓“好制度使坏人变好人,坏制度使好人变坏人”。这是常识,毋庸置疑。翻开二十四史,世袭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实在太深重了,罄竹难书。老子当了皇帝,不论儿子是傻子、疯子、呆子,不论是阿猫、阿狗、阿猪、阿鼠,照样有继承老子地位的权力,老子一完蛋,他们便堂而皇之地登上至高无上的龙椅,君临天下,治理国家,全国百姓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在封建社会,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位置常常坐着一位素质很差的人,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而发明这一制度的大禹难辞其咎。
大禹为古人,我们是没办法去追究他的“历史责任”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现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比如,喜欢战争的民族把战争狂人奉为英雄,爱好艺术的民族把艺术家视为精英,热爱体育的民族把体育明星举得很高等。美国人崇尚选举制,把华盛顿视为英雄,因为华盛顿建立了总统选举制和任期制,并创下了任期不超两届的先例。法国人注重法制,就崇尚拿破仑,因为拿破仑建立了《拿破仑法典》,成为法制理论的奠基石。
如今我们仍然奉大禹为圣人,说明很多人仍对大禹建立的世袭制持认可或默许态度,可见我们大脑中的封建思想还远远没有消除,近年来出现的影视剧粉饰皇帝、赞美皇帝、弘扬“吾皇圣明”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制度上的落伍是最可怕的落伍,当我们把建立先进制度的人奉为英雄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精要赏析】 这篇文章的新颖之处在于敢力排众说,独树一帜,体现了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批判性。作者在文中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既体现了丰富的学识,又展示了敏锐的视角,痛陈时弊,有感而发,具有醒人耳目的时代价值。
课件49张PPT。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夏本纪百官指九州之中测量工具这时候四方诸侯 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政务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对祖先神明的祭祀丰厚尽礼他让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的地方种植任命他继续从事鲧(未完成的治水)事业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夏本纪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B.六府甚修,众土交正
C.致费于沟淢
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A [B项,“正”同“征”;C项,“淢”同“洫”;D项,“辟”同“避”。]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泽既陂   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傅土 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 被:遭遇
D.摄行天子之政 摄:执行
B [A项,陂:筑堤防;C项,被:覆盖;D项,摄:代理。]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②女其往视尔事矣
③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④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D [①其,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②其,语气词,表命令,可译为“还是”;③是,代词,这;④是,形容词,正确。]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C.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D.陂九泽,度九山
D [D项和例句一样,属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表记。陂:筑堤防。A项,伤: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深感痛心。B项,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C项,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简朴。]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致孝于鬼神
A.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B.其德不违,其仁可亲
C.以告成功于天下
D.而使续鲧之业
C [C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D两项为省略句。]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五帝”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包括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
B.“九州”是指大禹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C.“崩”是指古代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南面朝天下”中的“南面”指称帝。在封建官场中,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
C [“崩”,古代专指天子之死。]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禹为人敏给克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言可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________________,居外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______,______,度九山。
(4)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德不违 其仁可亲 声为律 身为度 (2)劳身焦思 过家门不敢入 (3)左准绳 通九道 陂九泽 (4)声教讫于四海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其往视尔事矣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C.致费于沟淢
D.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D [A项,“女”同“汝”。B项,“傅”同“敷”。C项,“淢”同“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相”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B.两个“相”相同,两个“为”不同
C.两个“相”不同,两个“为”相同
D.两个“相”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A [相:考察/扶持者。为:作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0.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塑造了一位品德端正、仁爱诚信、勤恳敬业,以身作则、勇于奉献的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形象。
B.节选部分第四段,作者运用大量排比,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夏禹治水的艰辛劳苦,句式整齐,节奏短促有力。
C.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命令诸侯及老百姓征集民夫分治九州水土。
D.四岳的推荐从侧面烘托了大禹的才能。
C [“百姓”在文中是“百官”的意思。]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帝尧寻求能够治水的人才,群臣和四岳都说鲧行。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他。”
(2)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的仁心人人可亲,他的言语诚实可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业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B.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C.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D.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B [由整句话的意思可以推断出,“至国”“修政”是两个句子,主语都是“太公”,中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修政”的措施用两两对称的四个句子来表达,可以排除D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
B.黄钺,指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C.龟兆,殷商时期,人们灼龟甲以卜吉凶,龟甲因灼而坼裂之纹理名为“龟兆”。
D.会盟,是古代诸侯君主之间结为兄弟的一种仪式。
D [会盟,是古代诸侯之间会面和结盟的一种仪式。“结为兄弟”错。]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吕尚。
B.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琊,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那里的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D [原文为“其天性也”,而D项却误以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属于强加因果。]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业就国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2)我听说时机难得而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参考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的人。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而被诗人称道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执持黄钺,右手握着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军队到达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的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太公共同写了《太誓》。
又过了两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群臣都害怕,只有太公强烈地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商纣军队彻底崩溃。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的牲口,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商纣罪行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囤积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的坟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向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这话,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上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太公死时一百余岁。
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琊,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两千里,那里的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的天性。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