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3 《鲁周公世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3 《鲁周公世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49:09

文档简介

鲁周公世家
一、读准字音
谮(zèn)    大钺(yuè)    箕子(jī)
笃仁(dǔ) 商纣(zhòu) 践阼(zuò)
开籥(yuè) 有瘳(chōu) 吐哺(bǔ)
逋逃(bū) 糗粮(qiǔ) 召公奭(shì)
昃不暇食(zè) 敷佑四方(fū)
鸱鸮(chī xiāo) 刍茭(chú jiāo)
二、识记通假
(1)太公、召公乃缪卜(“缪”同“穆”,虔诚)
(2)无坠天之降葆命(“葆”同“宝”,宝贵的)
(3)我以其璧与圭归(“归”同“馈”,奉送)
(4)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匮”同“柜”)
(5)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强葆”同“襁褓”)
(6)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辟”同“避”,逃避、躲避)
(7)武王蚤终,成王少(“蚤”同“早”)
(8)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9)周公乃自其蚤沉之河(“蚤”同“爪”,指甲)
(10)乃泣,反周公(“反”同“返”,召回)
(11)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飨”同“享”,享有)
(12)诞淫厥佚(“佚”同“逸”,安乐)
(13)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
三、一词多义
(1)训
(2)归
(3)傅
(4)相
(5)于
四、词类活用
(1)王朝步自周,至丰(名词用作动词,步行)
(2)遂国之(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3)周之官政未次序(名词用作动词,安排得当)
(4)王出郊,天乃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5)东伐至盟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北面就臣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北)
(7)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名词用作状语,在郊外)
(8)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
(9)诸侯咸服宗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10)不义惟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不义)
(11)乃泣,反周公(动词的使动用法,同“返”,使……回,召回)
(1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3)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14)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5)至于小大无怨(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
(16)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17)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18)宁淮夷东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平定)
(19)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忧愁,劳苦)
(20)昔周公勤劳王家(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辛勤,劳苦)
五、古今异义
(1)用事居多
古义:主持朝廷政事。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2)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3)久为小人于外
古义:平民。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周公北面立
古义:面向北。
今义:方位词,北边。
(5)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古义:简便易行。
今义:(性情或态度)谦逊和蔼或(文章)浅近易懂。
(6)未可以戚我先王
古义:能够用(它)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许可。
(7)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古义:现在上天。
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天或现在。
六、文言句式
(1)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判断句)
译文: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
(2)奸神命者乃旦也。(判断句)
译文:冒犯神命的是旦。
(3)是为鲁公。(判断句)
译文:就是鲁公。
(4)禾尽偃,大木尽拔。(被动句)
译文:禾稼倒伏,大树都被连根拔起。
(5)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译文:只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
(6)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状语后置句)
译文: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
(7)鲁人三郊三隧,歭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定语后置句)
译文: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的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
(8)伐纣,至牧野。(省略句)
译文:讨伐殷纣,(军)至牧野。
(9)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省略句)
译文: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
(10)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固定句式)
译文: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资料链接]
中华先圣——周公旦
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今陕西岐山县境)为采邑,故称周公。
周公旦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至今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鲁,始建国于公元前11世纪,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到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1.文体常识
世 家
《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就是为诸侯作的传记,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把他们的传记叫作“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世家共有30篇。
2.文化常识
(1)公
我国古代有君主往往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它是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公,是最高爵位,一般授予功勋卓著、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唐朝时有国公、郡公、县公等三级。
(2)诰书
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诰作为王命文书开始于西周。如《尚书·周书》载有《大诰》《汤诰》《康王之诰》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诫臣工的文书。秦废不用。汉代偶一用之,不为常式。唐代大除授、大赏罚用制诰。
[文本鉴赏]
《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厚重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表达了司马迁对周公的褒扬之情。
[文本深读]
1.周公旦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司马迁是怀着深厚的景仰之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
(2)影响:①以伟岸君子形象,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②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周公这一伟大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幼时的周公与群子对比,表现他的笃仁纯孝。(2)将周公与管叔、蔡叔对比,表现其光明磊落的情怀。同为武王的弟弟,周公一心为国,忠心耿耿,凡事不计安危名利,而管蔡二人却汲汲于个人私利,甚至率众谋反。周公的形象在这些反面人物的衬托下更为鲜活。(3)将周公与儿子伯禽治国做对比,表现了周公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为政理想,也显示出周公的远见卓识。
4.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但是本文中提到,当武王患病之时,他却在祷词中极力夸赞自己,这一做法是否有损周公那“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武王患病之时,周公虔诚地向上天祈祷,在祷词中夸赞自己的灵巧能干,其目的是希望上天允许自己代替周王去死,去侍奉神灵。周公以自身为质,足见其对武王的虔敬,愿代替武王去死,是他为国家的安定着想。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以国家社稷为重、关键时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谦虚谨慎、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忠臣形象,周公在祷词中对自己的褒扬,不但无损周公那“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形象,而且成为塑造这一形象不可多得的事例。
(一)捉发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辅佐成王非常尽心。传说他每天宵衣旰食,起早贪黑处理政务。他在洗头的时候,有人前来报告事务,他马上把洗头的事情停下来。我们的古人一生不理发,长着长头发。他就先把头发挽起来,先处理事情。这样,他洗一次头发中间就要中断好几次,叫“一沐三握发”;吃饭的时候,也办公,刚扒了一口饭想咽下去,又有重要的事情要他处理了,他急忙把要咽下去的饭吐出来,先处理事情。这样他吃一顿饭也要被打断好几次,叫“一饭三吐哺”。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作者以周公自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招纳贤才,创立了千秋功业。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人才”“善待人才”“精神”“包容”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二)一片忠心昭日月
周公是有历史记载治理国家最尽心的人。他忠心耿耿,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忠心的代表。在他的治理下,周初社会安定,农业丰收,作物长出了大穗,他就写了一首诗来记述,把功劳都归结到周天子成王的身上,把诗献给成王,这就是有名的《嘉禾》诗。周公身上体现了君子风度和舍己忘私的伟大精神,值得后世人们学习。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忠诚”“功绩”“丰碑”“君子风度”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曹操《短歌行》诗云:山不在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中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为了辅佐成王,将封地鲁交给儿子伯禽管理。周公以自己善待贤才之举告诫其子:“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只要有贤人求见,周公吃饭时会把嘴里的饭吐掉,洗头时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迎接,使士子大为感动,纷纷依附效力。
人们通常都是以“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的,人才是每个时代、每个单位都需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才兴、事业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说他们不需要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能否找到真正的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公捉发吐哺,赢得天下归心,被传为千古佳话。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当效仿古人,虚怀纳贤,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在人才开发上施良策,奏响和谐社会的最强音。
伟大的周公
(一)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也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华文化,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就是耻辱和愚昧。
(二)韩非子心中的始祖
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毋逸》《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们仍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是周公设计的。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后被定为全国哀悼日,那是因为周公当初确定“天子逝世后停丧七天”。
周公甚至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大聚解第三十》记载:“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
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
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三)周公主义——中国文化的源头
按照我们固有的评价体系,最早的基础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是思想,而具体的做法是理论。譬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华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公,所以,我们把周公的治国思想、哲学理论和设立的各种制度合称为周公主义。
伟大的周公,伟大的周公主义。
周公之后,将他的主义全面发扬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们把管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制度称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后,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达到学说的水准,也就是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等,孙子、商鞅、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称为理论。
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诸子理论,中华文化的脉络实际上是非常清楚的。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人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拆拆补补而已,不是吗?
没有周公,行吗?
周公说了许多,就此打住吧。
陕西咸阳岐山周原,有周公庙。山东曲阜,有周公庙。但是,周公的香火实在令人汗颜,即便去磕头烧香的,多半也是求签算命之徒。
《易经》里面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为祖宗的德厚,能庇荫到如今。可惜的是,我们对祖宗实在是太怠慢了。
日本人喜欢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国人的愤慨。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连祖先都不参拜,连我们的至圣周公都不知道,我们是一群数典忘祖之徒。
韩国人喜欢抢我们的文化,甚至想抢我们的祖宗,这也令我们愤慨。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吗?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吗?多少年了,我们的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孔夫子成了孔老二。好的东西,你不要,别人自然要来抢。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们不仅不能梦见周公,我们甚至连周公是谁都不知道。
愤慨吧,对我们自己愤慨吧。
【精要赏析】 文章从三个方面讲了周公的伟大。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只是对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一。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就是我们的耻辱,周公制定了各方面的制度,至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二。一个中国人如果只知周公是看风水、算命的祖师爷,那就是我们的耻辱。周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周公搭建了中华文化的框架,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三。一个中国人如果仅仅在做梦时想到周公,那就是我们的耻辱。尊重我们伟大的周公,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基本的做人准则。
课件64张PPT。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鲁周公世家23456789101112131415把……当作主持朝廷政事16面向北平民17能够用(它)来简便易行18现在上天以至于19就是鲁公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冒犯神命的是旦20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禾稼倒伏,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只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21讨伐殷纣,(军)至牧野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的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22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三) 鲁周公世家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有疾,不豫  豫:安适,快乐
B.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忧愁,悲伤
C.发书视之,信吉 发:拿出
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 集:集中
A [B项,戚:感动;C项,发:翻开;D项,集:安定。]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B.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C.无坠天之降葆命
D.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
D [A项,“归”同“馈”; B项,“飨”同“享”; C项,“葆”同“宝”。]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
④子孙骄奢忘之
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⑥发书视之,信吉
⑦子之鲁
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
⑨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A.①③/②④⑥⑧⑨/⑤/⑦
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
C.①③⑦/②④⑥⑧/⑤/⑨
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
A [①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⑨句中的“之”为代词,并且都是作前面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王朝步自周,至丰 B.至于小大无怨
C.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D.诸侯咸服宗周
D [A项,步,名词用作动词,步行。B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告纣之罪于天
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C.维长终是图
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
C [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公是最高爵位,一般授予功勋卓著、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
B.诰,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
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践阼,就是登上帝位。阼,庙、堂前两台阶中的东阶,众大臣主持祭祀时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
D [“众大臣主持祭祀”有误,主持祭祀的应该是天子。]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以待士,________________。子之鲁,________________。
(2)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子可不慎乎!
[答案] (1)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慎无以国骄人 (2)子孙骄奢忘之 以亡其家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  责:同“债”,债务
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用:任用
C.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摄:代理
D.于是卒相成王 卒:终于
C [A项应为“需要”。B项应为“因而”。D项应为“始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D项均为动词,到。A项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分别为副词,表期望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C项分别为连词,和/介词,和。]
10.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现周公深沉果敢的一项是(  )
①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②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③诫守者勿敢言 ④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⑤成王少,将以成周 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B [⑤不是表现,是目的;⑥是延揽人才的品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兹道能念予一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们的长孙周武王姫发,辛劳成疾。
(2)这种方法能保佑您。
(3)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C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B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C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D项,“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交锋”,正确。]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A [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则”,均为连词,就。B项,“为”,第一个为介词,相当于“给”“替”;第二个为动词,给予。C项,“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均为副词,第一个意为“才”;第二个意为“于是,就”。]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B [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1)“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2)“……也”表判断。“审”,清楚。
[答案] (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物,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对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