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4 《河渠书》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4 《河渠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0:16

文档简介

河渠书
一、读准字音
蹈毳(cuì)    荥阳(xínɡ)   瓠(hù)
食鄃(shū) 河壖(ruán) 多阪(bǎn)
旰旰(hàn) 啮桑(niè) 疏浚(jùn)
潺湲(chán yuán) 离碓(duì) 田蚡(fén)
搴(qiān) 灵轵(zhǐ) 艾安(yì)
大邳(pī) 功施(yì) 汤汤(shānɡ)
二、识记通假
(1)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同“导”,疏导、疏通)
(2)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同“斯”,分开)
(3)九川既疏,九泽既洒(“洒”同“酾”,分流、疏导)
(4)则通菑济之间(“菑”同“淄”,水名)
(5)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罢”同“疲”,疲惫)
(6)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邸”同“抵”,抵达)
(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并”同“傍”,依靠,沿着)
(8)渠就,用注填阏之水(“阏”同“淤”)
(9)鱼沸郁兮柏冬日(“柏”同“迫”,逼近)
(10)北渡污兮浚流难(“污”同“纡”,纡曲回转)
(11)颓林竹兮楗石菑(“菑”同“剚”,树立,插入)
(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佗”同“他”)
三、一词多义
(2)数
(3)胜
(4)卒
(5)既
四、词类活用
(1)水行载舟(名词用作状语,在水上)
(2)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名词用作动词,向南流;向东流)
(3)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4)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5)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
(7)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名词用作动词,漕运)
(8)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9)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名词用作动词,测量标记)
(10)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名词用作动词,种田)
(11)漕从山东西(名词用作动词,西行)
(12)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名词用作动词,砍下,砍伐)
(13)下御史大夫张汤(名词用作动词,交给)
(14)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五、古今异义
(1)漕从山东西
古义: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山东省。
(2)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古义:难行的地方。
今义:①不容易相处;②困难。
(3)其明年,旱,干封少雨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山东从沔无限
古义:没有阻隔。
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5)便于砥柱之漕
古义:比……更方便。
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
(6)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7)过降水,至于大陆
古义:泽名,亦称巨鹿泽。
今义:特指我国领土的广大陆地部分。
(8)害中国也尤甚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文言句式
(1)中作而觉。(被动句)
译文: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
(2)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
译文: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
(3)拟于巴蜀。(状语后置句)
译文:可以与巴蜀相比。
(4)佗小渠披山通道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
(5)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主谓倒装句)
译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6)筑宫其上。(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
(7)欲罢之,毋令东伐。(省略句)
译文: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
(8)瓠子决兮将奈何?(固定句式)
译文:瓠子决口了啊将怎么办?
(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定语后置句)
译文:命令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资料链接]
都江堰奇迹的创造者——李冰
李冰,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也称“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无辩论者——西门豹
西门豹,战国时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百姓。
战国末水利专家——郑国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以此耗费秦国国力,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行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利秦,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此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了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大量、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研究,所以,写来不但真实性强,而且有许多地方三言两语切中肯綮。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等就准确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为写禹迹,司马迁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勘察,提出了很多别人很少提出来的真知灼见。
1.文体常识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不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它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即溯源于此。
2.文化常识
(1)少府
少府,古代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掌山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供皇室所用,为皇帝的私府。
(2)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明朝洪武年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3)奉邑
奉,同“俸”,指俸禄。春秋以前的俸禄以田邑为主,战国时以实物为主。奉邑,即皇帝赐给官吏作为世禄的采邑。汉代赐封官吏采邑,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赋给他作俸禄,天子另派人管理该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务,古称奉邑。
[文本鉴赏]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表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尤其是客观地介绍了有关河道开凿治理制度形成的背景、实施的过程及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水利事件的极大热情与深入思考。作者还赞扬了西门豹引漳溉邺的事迹,表明了司马迁将发展水利灌溉与国家强盛统一联系起来的进步观点。
[文本深读]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鲜明态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有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治水工程
效果
大禹治水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西门豹兴水利
富魏之河内
郑国渠的开凿
关中无凶年,秦以富强
元光年间瓠子决口
田蚡及望气者以为天意
郑大司农开凿漕渠
益肥关中之地
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
河移徙,渠不利
御史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
水湍多石,不能漕
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
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
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
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3.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水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并客观评价了各项工程的功效,为后世兴修水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3)←→
这些对比都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
水之利害
司马迁在阐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时举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面的有: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结果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结果水湍多石,不可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结果“水颓”,未得其饶。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的结果。相反,成功的例子也有许多:大禹治水,九泽既洒;西门豹、郑国兴水利,使国富强;郑大司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实践”“重视调查”“思路”“实事求是”“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鲧奉命治理洪水,鲧用“堙”法,愈堙愈决,不可收拾,结果“九年而水不息”,治水无功而被杀。禹改用“导”法治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结果消弭了水患,“钟水丰物”。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上善若水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蹚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碓,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碓,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精要赏析】 本文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文章写都江堰,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课件57张PPT。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河渠书234567891011121314难行的地方崤山以东地区15没有阻隔第二年16到处比……更方便17泽名,亦称巨鹿泽中原地区18可以与巴蜀相比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19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20命令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瓠子决口了啊将怎么办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河渠书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鱼沸郁兮柏冬日 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③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④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⑤余从负薪塞宣房 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B [①“柏”同“迫”;②“道”同“导”;③“佗”同“他”;⑥“厮”同“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A项,道,道路/引导;B项,绝,尽/穿过;C项,限,均为险阻、阻隔的意思;D项,田,田地/使……成为田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入于勃海
C [A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连词,并列关系,又。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C 项,既:已经。D项,于:介词,在/介词,至,到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A [A项,并:都是同“傍”,依靠、沿着的意思。B项,罢:同“疲”,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作罢。C项,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到了……。D项,于是:这时候/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B.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C.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D.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
D [A项,陆:在路上,名词用作状语。B项,西方:在西方,名词用作状语。C 项,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D项,西:西行,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是中国古都之一,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B.“岁百余万石”中的“石”,容量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升、斛(石)、斗、钟。
C.“少府”是汉代朝廷九卿之一,掌山泽收入和皇宫手工业制造,供皇室所用,为皇帝的私府。
D.“奉邑”是指皇帝赐给官吏作为世禄的采邑。
B [B项,应为“升、斗、斛(石)、钟”。]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九川既疏,________________,诸夏艾安,________________。
(2)甚哉,________________!余从负薪塞宣房,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九泽既洒 功施于三代 (2)水之为利害也 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数:术数
B.塞之未必应天 应:符合
C.此损漕省卒 损:损失
D.更砥柱之限 更:经过
C [损:减省。]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河之决皆天事 久之,河东渠田废
B.而河决于瓠子 蚡言于上曰
C.民茭牧其中耳 其孰能讥之乎
D.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用事者争言水利
D [D项,均为“……的人”。A项,助词,的/助词,凑音节,无实义。B项,介词,在/介词,对。C项,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反问。]
10.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田蚡为了自己的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等来做借口,使得天子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B.郑当时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好黄河水灾,使得黄河水只能用来灌溉,变水害为水利。
C.在治理水患的态度上,田蚡和郑当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通,以槽,大便利。其后槽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分别突出了水之“害”、水之“利”,从而证明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
B [B项“只能”一词用错。治理好黄河水灾,一举多得,既可运输,又可灌溉。]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把决口堵塞了。
(2)这时武安侯田蚡当丞相,他的奉邑是鄃。
(3)天子认为说得对,命令齐人水利工匠徐伯测量标记,发动士卒数万人开凿漕渠,三年开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意为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C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1)“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虔”,恭敬。“必”,一定。“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2)“尝”,曾,曾经。“救正”,指纠正弊病。“讥”,讥讽。“固宠”,加固宠幸。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