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6 《高祖本纪》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6 《高祖本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1:58

文档简介


高祖本纪
一、读准字音
刘媪(ǎo)    晦冥(huì)    大泽之陂(bēi)
须髯(rán) 长揖(yī) 折券弃责(quàn)
酒阑(lán) 轵道(zhǐ) 跂而望归(qǐ)
告谕(yù) 氾水之阳(fàn) 黥布(qínɡ)
章邯(hán) 献飨(xiǎnɡ) 帷帐(wéi)
垓下(ɡāi) 绐为谒(yè) 郦食其(yì jī)
二、识记通假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同“债”)
(2)高祖常繇咸阳(“繇”同“徭”,服役)
(3)无所诎(“诎”同“屈”,理亏、不安)
(4)诸所过毋得掠卤(“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
(5)秦人憙(“憙”同“喜”)
(6)秦军解(“解”同“懈”)
(7)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8)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同“纳”)
(9)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同“佯”,假意)
(10)兵罢戏下(“戏下”同“麾下”)
(11)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同“向”)
三、一词多义

(2)因
(3)让
(4)谢
(5)引
四、词类活用
(1)沛公引兵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进军)
(2)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3)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名词用作动词,从事)
(5)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6)欲约分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词用作动词,驾着白马白车)
(8)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10)先入关者王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
(11)会项伯欲活张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12)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降服)
(13)沛公从百余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4)及见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现象)
(15)大王起微细(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的身份)
(16)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7)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18)公始常欲奇此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奇)
(19)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20)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21)沛公然其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对)
五、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古义:普通百姓。
今义:一家人。
(2)常有大度
古义:远大的抱负。
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3)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古义:有大作为的人。
今义:相对儿童所说的年龄大的人。
(4)诽谤者族
古义:非议。
今义:造谣中伤。
(5)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义:规约。
今义:制约,限制。
(6)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义: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今义:山东省。
(7)项羽仁而爱人
古义:爱人民。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方或女方。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9)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古义:老相识,老朋友。
今义:已去世的人。
六、文言句式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译文: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
(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
译文: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
(3)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
译文:这三个人都是众人中的俊杰。
(4)开封未拔。(被动句)
译文:开封没有被攻下。
(5)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
译文:这就是项羽被我捉住的原因。
(6)不然,籍何以生此!(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做呢?
(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
译文: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
(8)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句)
译文: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
(9)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定语后置句)
译文:项羽封有功的将领做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
(10)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省略句)
译文: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11)因与俱攻秦军。(省略句)
译文:于是就与(他)一块攻打秦军。
(12)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固定句式)
译文:(可是)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二哥比较,哪一个的多呢?
[资料链接]
大汉天子——刘邦
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国,定国号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称。
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垓下一役,他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汉朝。汉朝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常识
(1)庙号
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汉朝对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所以汉代不少皇帝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2)谥号
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带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刘盈是西汉第二位皇帝,死后的谥号为汉孝惠帝。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文本鉴赏]
《高祖本纪》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文本深读]
1.《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的这种评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体现了《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优点。司马迁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般不作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人”,他有乐善好施、大度的性格优点,也有流氓无赖、贪酒好色、言行粗鲁的缺点,他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说真话,突出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
2.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为丰富、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举例讨论刘邦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表现
作用
有远见卓识
①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②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③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赢得人民拥护
智谋超人
①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②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
分化敌人、笼络人心
知人善任
此三者(子房、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将士们心甘情愿为刘邦冲锋陷阵
无赖鄙陋
①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②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③好酒及色
凡夫俗人本相
随机应变
鸿门宴上,化险为夷
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基础
3.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关于刘邦,《项羽本纪》中有下面两段记载,但在《高祖本纪》中却未记载,这是为什么?从下面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性格特点?
(1)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2)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详细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 再到统一全国、建号称帝的全过程。文中对刘邦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如顺应时代、善结人心、知人善任,以及所采取的恩威并施、团结内部、分化敌人等措施,都做了生动的描述,而把他的恶劣品行分散写在其他篇中。这种写法,除了因组织材料、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避讳。
第一则记载中刘邦为逃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足见他的自私自利和凶狠残暴。
第二则记载中刘邦面对项羽威胁要烹死他的父亲的话,满不在乎地说那就分他一杯肉汤喝,充分暴露了他自私无赖、残酷寡情的性格特点。
4.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手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体会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物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文白对译]
























































































































































































知人知己的汉高祖
刘邦在还是一位普通人时,就把秦始皇当成自己的偶像。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一次,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刘邦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礼贤下士,胸怀宽广。当辩士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刘邦开始很傲慢,郦食其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就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座。刘邦对自己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他能正确认识自己,并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认识到自己在远见方面不如子房,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方面不如萧何,在带兵打仗方面不如韩信,于是他重用这三个人,并靠着他们取得了天下。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理想与追求”“胸怀”“招贤”“认识自己”“扬长补短”“谈成功”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拨开云雾,你会看见满天的阳光。——雪莱
翅膀若是足够坚硬,雄鹰便开始展翅;水滴若是足够丰富,小溪便开始流淌;心志若是足够坚强灵敏,人便开始前行。
于是,伸出双手,拨开漫天的乌云,在黑暗中寻求光明,是下一个道尔顿、下一个安藤百福,抑或是下一个乔利。
曾经,乌云笼罩楚汉之地。
项羽,那个曾经仰天长啸的西楚霸王,拥有将阿房宫付之一炬的超然霸气,拥有横扫江北的赫赫战功,可最终,垓下四面楚歌,草木皆兵,虞姬的鲜血染红利剑,过不了这片心的乌云,过不了江东。
刘邦之智也许尽在于“愚”。“愚”忍鸿门之宴,“愚”纳敌之降将。他真正懂得眼前只不过是一时阴霾,能够用聪颖去寻求光明,就能最终夺得天下。就像是衣袖上的污点,项羽沉浸于它的肮脏,任凭它扩散;刘邦设法将它洗净,化为生命的亮点。
人生终究不能够完美。乌云遮天之时,是留在大观园中浅吟低唱,用一曲《葬花吟》来葬魂,还是摆脱束缚,用飞翔来成就人生?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莫畏浮云遮望眼》
刘邦得天下的“秘籍”
刘邦出身低微,且颇有顽劣之名,而能成为四百多年汉家王朝的开国皇帝,人们对其缘由议论两千年不绝,难有定论,最佳答案仍然是刘邦自己给出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最近与友人聊天,偶涉这一话题,我把自己的看法与友人分享,竟获击掌称道,故此把主要观点罗列于下,供方家品评。
第一,刘邦真想得天下。这话听起来特别像一句废话:刘邦想得天下,谁不想得天下?所以我特别在前面加一个“真”字。天下大乱的时候,确实可能有很多人想得天下,但绝大部分人只是想想而已,甚至想都不敢认真想,甚至具备了得天下的条件仍然不敢认真想。比如说宋朝的宋江。刘邦只是用了“三杰”,宋江都聚起“一百单八将”了,可惜他的最高目标只是“受招安”而已。
第二,刘邦给得起。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天下者,只能寻找真想得天下、真能坐天下者追随,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能够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空间供他施展,只有这样的人能够按照他的能力和贡献给他足够大的价值承认。对于刘邦来说,因为他想要的是天下,因此能帮他得天下的人要的东西只要小于天下,他都给得起也愿意给;相形之下,项羽表面上想要天下,实际上想要的只是天下的东西而已,想要天下和想要天下的东西可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码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项羽在给自己的功臣封赏时那种千般无奈、万般不舍的可笑之态了。
第三,刘邦容得下。在对刘邦的种种恶评中,说他起事前不务正业、泼皮无赖者居多。岂不知,正是这段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的经历使他有了洞悉人性的机会和资本。而唯有洞悉了人性,刘邦才可能在识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现出罕见的大度和雅量,就连所谓“盗嫂昧金”的“反覆乱臣”陈平都能得到重用,最终成为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之一。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刘邦看似表现自己懦弱无能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为之奈何”的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啊!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打天下,到头来反落个徒增笑柄呢?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案例教学的各种教材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至于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学到多少,那就看各自的需要、各自的造化了。
【精要赏析】 不是态度决定一切,而是胸怀和眼光决定一切。刘邦看似流氓,却有着非一般的胸怀和眼光,这就是领导力的最关键要素吧。
课件126张PPT。不虚美 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高祖本纪234567891011121314远大的抱负普通百姓15非议有大作为的人16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规约17没有出息爱人民18老相识,老朋友 19这三个人都是众人中的俊杰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20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开封没有被攻下这就是项羽被我捉住的原因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做呢21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项羽封有功的将领做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22(可是)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二哥比较,哪一个的于是就与(他)一块攻打秦军多呢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高祖本纪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③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A [①“案”同“安”,②“内”同“纳”,③“距”同“拒”,⑤“详”同“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木欣欣以向荣
C.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沛公然其计,从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 [A项,前一个“因”是“于是”;后一个“因”是“依照、根据”。B项,前一个“以”是“来”的意思,表目的;后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项,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乃”是“竟然”的意思。D项,“其”都作代词,“他的”讲。]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项伯欲活张良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为使动用法,使……活下来;②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③④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小。]
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秦人大失望
D.常有大度
C [A项,“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B项,“约束”,古义:名词,规约;今义:动词,限制使不超出范围。C项,古今义均为因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D项,“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A.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B.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C.不然,籍何以生此
D.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A [A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B.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而给予评价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生前自己拟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C.文中“郦生不拜,长揖”中“长揖”是拱手的意思,用于平辈之间的礼节,而“拜”一般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礼节。
D.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以金或玉制成。据说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命李斯在上面刻的篆书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B [“帝王的谥号生前自己拟定”有误,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____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______________,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答案](1)诽谤者族 偶语者弃市 (2)决胜于千里之外 战必胜 攻必取 (3)大风起兮云飞扬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了,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 纵观:纵目观看
D [“纵观”任人自由观看。这里是说秦始皇准许人们瞻仰他的车驾。]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A [B项,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C项,动词,做/介词,被。D项,助词,表句中停顿/……的人。A项,都是连词,表并列。]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
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2)萧何说:“刘季本来只会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众多宾客,他干脆就坐到了上座,一点儿也没有不安的感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故选A。]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D项,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生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C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以偏概全。]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金人想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这天晚上,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带他们离开。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