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7 《李将军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7 《李将军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2:40

文档简介

李将军列传
一、读准字音
睨(nì)      辄(zhé)     麾下(huī)
愠怒(yùn) 遁走(dùn) 自刭(jǐnɡ)
上诫(jiè) 讷口(nè) 没镞(zú)
骠骑将军(piào) 糒醪(bèi láo) 悛悛(xún)
数困辱(shuò) 下自成蹊(xī) 数奇(jī)
二、识记通假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尝”同“常”)
(2)皆惊,上山陈(“陈”同“阵”,布阵)
(3)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
(4)军亡导,或失道(“或”同“惑”)
(5)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幕”同“漠”,沙漠)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纵
(2)从
(3)当
(4)走
(5)就
(6)所
四、词类活用
(1)上山陈(名词用作动词,列阵)
(2)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3)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名词用作动词,向前进发)
(4)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5)欲夜取之(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6)南绝幕(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7)从人田间饮(名词用作状语,在田间)
(8)尝夜从一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9)止广宿亭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10)即有急,奈何(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
(11)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大道理)
(12)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形容词用作名词,委曲详情)
(13)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迂回绕远的路)
(14)先死单于(形容词用作动词,拼死一战)
(15)广不近水(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16)用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17)破败广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溃败)
(18)胡兵终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五、古今异义
(1)以为前将军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2)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古义:确实感动和信任。
今义:诚实,守信用。
(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古义:这里指质朴的乡里人。
今义:①知识浅陋的人;②谦辞,对人称自己。
六、文言句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判断句)
译文: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
(2)是岁,元狩四年也。(判断句)
译文: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3)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被动句)
译文: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大,自己又被匈奴人活捉,应该斩首。
(4)其李将军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5)固自辞于大将军。(状语后置句)
译文:(李广)坚决向卫青辞免徙并。
(6)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定语后置句)
译文: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驰。
(7)汉下广吏。(省略句)
译文: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审问)。
(8)见匈奴三人,与战。(省略句)
译文: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
(9)居无何。(固定句式)
译文:过了不多久。
(10)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固定句式)
译文:敌人那么多,又那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资料链接]
“飞将军”——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攻掠的战争,为中郎、武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前134),为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侵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一代名将却得不到皇上的重用,遭受同僚的排挤,一生历尽坎坷,终生未得封赏。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他们或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因骁勇善战、纵横沙场而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颂扬。李广,抗击匈奴的大将,千百年来,他悲壮的经历使人们一直赞美他、惋惜他、怀念他。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之士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1.文体常识
“传”与“列传”之别
传: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称解说经书的著作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文化常识
(1)单于
单于,是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2)刀笔吏
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古时用笔在竹简、木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重写。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文本鉴赏]
本文围绕李广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一代名将李广的英雄形象,对李广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对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及其宠幸们排挤并残害李广的罪行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文本深读]
1.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作为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理想人物,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文章通过李广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天下人向他致哀。
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斩霸陵尉,暴露出李广性格中狭隘偏执的一面。
2.在李广身上,司马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司马迁实录“斩霸陵尉”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感情上司马迁是仰慕、同情李广的,他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李广高超才能的表现和对李广不公平遭遇的叙写上:赞其英勇神武,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尽管司马迁在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而且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实录“斩霸陵尉”这一事实,写出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在感情上的爱憎与对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这体现了一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3.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人,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是如何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衬托方法,来描写飞将军李广的鲜明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技。中贵人以数十人对付匈奴三人,中贵人还受了伤;李广面对三位匈奴射雕者,却显得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中贵人与李广,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之间,层层对比,突出李广神箭手的形象。
(2)与卫青、霍去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不幸遭遇和对士卒的仁爱。同为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廉洁仁爱,卫青以权谋私,但前者屡遭迫害,最终饮恨自刭,而后者却始终福星高照,一帆风顺,这就不能不激起人们对当权者任人唯亲、统治者赏罚不公的不满和愤恨;同时也使人们忍不住为李广掬一把同情之泪,为之大鸣不平。
4.探究李广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俗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
(2)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①透过“太史公叙广得意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本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李广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②李广的表现: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言少脾气倔,受不得半点委屈,这在家人面前,或许能得到谅解与宽容。到了外面,就是在普通的上司那里也要倒霉的,何况李广面对的是专制的君王,所以虽是战功卓著,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竟至“引刀自刭”。通过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③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应变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霸陵尉罪不至死,而倔人不管这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顾忌,做事过于冲动。对于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传到皇上那里?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李广没有考虑过。事实上这件事对李广也是有影响的,司马迁写这一段,恐怕也有所暗示,因为我们从传中看不出司马迁的彰表之意。
④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5.李广的形象对后世有怎样广泛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李将军列传》对汉以后的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影响,人们曾用许多种文学体裁表现李广的事迹。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做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如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卢纶、李商隐等,都有涉及李广事迹的诗作。
历代小说中,尤其是武侠类小说,更是随处可以见到李将军武艺高强、豪迈、洒脱的影子。如:《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直到现代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身上都能找到李将军的身影。
[文白对译]
  



















































































































































(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一生坦荡磊落,屡建战功,他死后,天下熟悉他的人和不熟悉他的人,都为之哀痛。司马迁在文中称赞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正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品德高尚,行得正,坐得端,就一定会感动他人,流芳百世的。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说与做”“谈真诚”“做最好的自己”“行动的力量”“付出与收获”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二)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廉洁、正直、善战。唐朝诗人王昌龄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用在与“命运”“挫折”“英雄”“不幸”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李广,一个让千年才子文人感怀的悲剧人物,在他自刎时,显出了男儿本色,英雄风流。也正是那一刎,让我们知道男儿的血性是要用生命去争取的。原来男儿血性竟是这样地沉重,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
我经常在想,飞将军自刎的那一刻,是否想到了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否想到了霸王那一声长叹:非战之罪,乃天亡我也!也许,在飞将军的心中,一定有着太多的遗憾,一定有着万端的感慨,也一定充满了对宿命的无奈。
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才。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致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精要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司马迁以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但这篇文章却抛开定论,独立思考,从专业视角审视,提出了一些醒人耳目的观点,再通过客观、理性的分析,得出了颇有说服力的结论。
课件101张PPT。不虚美 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李将军列传234567891011121314学习的人让……做15这里指质朴的乡里人确实感动和信任16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大,自己又被匈奴人活捉,应该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这一年是元狩四年斩首17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审问)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这样的人吧(李广)坚决向卫青辞免徙并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驰18敌人那么多,又那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过了不多久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七) 李将军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B.尝从行
C.皆惊,上山陈
D.军亡导,或失道
A [B项,“尝”同“常”;C项,“陈”同“阵”;D项,“或”同“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捉
C.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
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跟从
D [D项,从:接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虏多且近,即有急
B.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C.无老壮皆为垂涕
D.用坚其意
D [D项,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鞭马南驰数十里
②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③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④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向南;③动词,跟从,跟随;④使动用法,使……跟从。]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B.其将兵数困辱
C.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D.士以此爱乐为用
C [C项,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被动句。]
6.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单于,是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始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古时用笔在竹简、木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重写,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D.骠骑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骠骑将军一般为二品或从一品,高于大将军。
D [“高于大将军”有误,应该是“低于大将军”。]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传》曰“________________,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2)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答案](1)其身正 其身不正 (2)下自成蹊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  听:准许
B.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谢:辞别
C.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与世隔绝的
D.无老壮皆为垂涕 无:无论
C [绝:横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C [C项,均为代词,这。A项,副词,才/转折连词,竟然。B项,“所”字结构/介词,表被动,被。D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李广出战就不顺。
B.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自作主张,要他出东道。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最终导致李广悲愤自刭。
C.文章结尾写李广“引刀自刭”的悲剧,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质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B [要李广出东道,不是卫青的自作主张,而是因为暗中受到了汉武帝的吩咐。]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军中向导逃走,部队迷失了方向,后于大将军会师的约期。
(2)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到底不能再受刀笔吏的侮辱了。
(3)谚语说“桃树李树从不宣扬自己,树下不知不觉地自然被人踩出一条小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①,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视。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乃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 ①有服:有丧服在身,指处在服丧期间。
1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出壁门,莫敢前  壁:营垒
B.将军壮义之 壮义:认为……勇敢而有义气
C.丞相特前戏许灌夫 特:特意
D.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C [C项,特:只是,仅仅。]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B.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太尉乃固止之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D.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
其李将军之谓也
C [A项,以:连词,来/动词,认为。B项,乃:竟然/才。C项,之:均为代词,他。D项,其: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推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灌夫在父亲战死后,不肯随父亲的灵柩回老家,主要是因为他想斩取吴王或吴国将军的头,替父亲报仇。
B.汉武帝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
C.魏其侯听说丞相武安侯要来拜访,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可是武安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来,魏其侯很不高兴。于是,灌夫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
D.丞相武安侯在魏其侯家喝酒时傲慢无礼,灌夫不在乎丞相的威严,毫不客气地讽刺他。魏其侯见状,赶快把灌夫扶走,并向丞相表示歉意。
C [C项,“魏其侯很不高兴”有误,应为灌夫。]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现在更了解吴军里边的情况了,我要求再去攻打。
(2)您竟然肯赏光去魏其侯家,我怎么敢以丧服在身作推辞呢!
(3)灌夫赶紧来到魏其侯家,把他同武安侯说的话向魏其侯说了一遍。
【参考译文】 
灌夫是颍阴人。他的父亲叫张孟,由于张孟曾经在颍阴侯灌婴门下当过宾客,受到过灌婴的赏识,因此渐渐地被提拔到了二千石,也就由于这层关系张孟就用了灌家的姓改名叫灌孟了。吴、楚等国造反时,灌婴的儿子灌何被任命为将军,隶属于太尉周亚夫部下,于是灌何就请求让灌孟给他做了校尉。这时灌夫也以一个千夫长的身份跟着他的父亲一同出征了。当时灌孟已经年老,是灌何竭力向周亚夫请求,周亚夫才同意的,所以灌孟总是闷闷不乐,打仗时总是故意向着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冲,结果战死在了吴军的阵前。依照当时的军法规定,父子两个都在军队里的,其中有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就可以送丧回家。但是灌夫不愿意随着父亲的灵柩回去,于是悲愤激昂地请求说:“我一定要去取吴王或砍他的一个什么将军的人头,来为我的父亲报仇。”于是就披甲持戟叫上军中一向和他关系不错的几十个勇士准备一起去向吴军拼命。结果一出营门,许多人都不敢去了。只剩下两个士兵和他从自己家里带出来的十来个奴隶跟着他一起冲进了吴军阵内,他们一直冲到吴军大将的指挥旗下,杀死杀伤吴军几十个人。最后实在前进不了,才撤了回来。等回到汉营一看,跟着灌夫冲进吴营的十来个奴隶都没有回来,只有一个士兵跟着他一起回来了。这时灌夫身负重伤十多处,当时正赶上身边带着好药,所以没死。等到灌夫的伤势稍有好转时,他又向灌何请求说:“我现在更了解吴军里边的情况了,我要求再去攻打。”灌何认为他勇敢有义气,但担心他会因此送命,于是就把情况报告了周亚夫,周亚夫制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打败后,灌夫的名字也就传遍天下了。
灌何回朝后向景帝汇报了灌夫的表现,景帝任命灌夫为中郎将。结果只干了几个月,就因为犯法被免职了。后来他搬家到长安居住,长安城里的人们没有不称赞他的。孝景帝时他又被起用,做过代国丞相。孝景帝死后,当今的皇上刚刚即位,他觉得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改调灌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强正直,经常饮酒发脾气,不喜欢当面讨好人。那些皇亲贵戚权力比他大的,他偏对他们不礼貌,偏要欺侮他们;那些地位比他低下的士大夫,越是贫贱的,他反而越是敬重他们,同他们平起平坐。他在大庭广众之中,特别好推荐表扬那些地位比他低的人,因此使得人们都称赞他。
有一次,灌夫还在为他姐姐服丧,偶然到田蚡家里去了。田蚡随便地顺口说:“本来想和你一起去看魏其侯,不巧正好赶上你有丧服在身。”灌夫说:“您竟然肯赏光去魏其侯家,我怎么敢以丧服在身作推辞呢!请让我先去告诉魏其侯家准备酒席,请您明天一早大驾光临。”田蚡答应了。灌夫赶紧来到魏其侯家,把他同武安侯的话向魏其侯说了一遍。魏其侯一听就赶紧同他的夫人准备了许多酒肉,连夜打扫厅堂,摆设筵席一直忙到天亮。从天亮开始魏其侯就派人到门前去张望着。一直等到中午,田蚡还没来。于是魏其侯就对灌夫说:“丞相莫非是忘了吗?”灌夫也不高兴地说:“我昨天是不顾丧服在身邀请了他,他不应该不来,我可以去看看。”于是就赶着车子亲自去迎接田蚡。而田蚡昨天其实只不过是开玩笑随便说说,内心里就根本没有打算去。等到灌夫到了他家,田蚡还没有起床。于是灌夫进来问田蚡说:“昨天承蒙您答应去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为您准备筵席,从一大早到现在。因为您没有去,人家还一直不敢动筷子。”田蚡一听吃一惊,赶紧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了同你说过的话。”说罢前往,在路上又走得很慢,于是灌夫心里就觉得很恼火。等到在魏其侯家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灌夫站起来跳舞,然后又邀请田蚡接着跳,田蚡竟坐着不动,灌夫忍不住就在自己的座位上骂了起来,魏其侯一看赶紧起来打圆场,扶着灌夫离开了席面,他自己过去向田蚡解释道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