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孔子世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孔子世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3:11

文档简介


孔子世家
一、读准字音
陬邑(zōu)    圩顶(wéi)    怡然(yí)
黯然(àn) 弦歌(xián) 愠怒(yùn)
翕如(xī) 皦如(jiǎo) 下讫(qì)
避讳(huì) 听讼(sònɡ) 一顷(qǐnɡ)
匪兕匪虎(sì) 景行行止(hánɡ xínɡ)
二、识记通假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同“又”)
(2)由是反鲁(“反”同“返”)
(3)几然而长(“几”同“颀”,长,高)
(4)匪兕匪虎(“匪”同“非”)
(5)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
(6)夫子盖少贬焉(“盖”同“盍”,何不)
(7)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你)
(8)下至秦缪(“缪”同“穆”)
(9)周监二代(“监”同“鉴”,借鉴)
(10)所慎:齐,战,疾(“齐”同“斋”)
(11)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
(12)然心乡往之(“乡”同“向”)
(13)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祗”同“低”)
(14)师襄子辟席再拜(“辟”同“避”)
三、一词多义
(1)长
(2)益
(3)穷
(4)微
(5)病
(6)信
四、词类活用
(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2)推此类以绳当世(名词用作动词,按一定标准去衡量,规范)
(3)弟子皆服三年(名词用作动词,服丧,守丧)
(4)唯子贡庐于冢上(名词用作动词,建庐居住)
(5)纲而纪之(名词用作动词,制定法度)
(6)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名词用作动词,写序)
(7)以太牢祠焉(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8)学者宗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
(9)其先宋人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祖先)
(10)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羞耻的行为)
(1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2)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13)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五、古今异义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古义:耳聪目明。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2)乃因史记作《春秋》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指司马迁的《史记》。
(3)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古义: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今义:文雅的样子。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古义:文采显著,香气浓厚。形容丰富多彩。
今义:①(草木)茂密;②心里苦闷。
(5)吾道不行矣
古义:不能实行。
今义:不被允许,不中用或不好。
(6)中国①言六艺者折中②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①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②古义:取正,作为准则。
今义: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六、文言句式
(1)其先宋人也。(判断句)
译文: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2)孔子布衣。(判断句)
译文:孔子是一个平民。
(3)斥乎齐,逐乎宋、卫。(被动句)
译文:在齐国受到排挤,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4)不能为容。(被动句)
译文:不一定能被世人接受。
(5)孔子用于楚。(被动句)
译文:(如果)孔子被楚国任用。
(6)予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是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的人。
(7)人之不我信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别人不相信我们。
(8)天王狩于河阳。(状语后置句)
译文:天子到河阳狩猎。
(9)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听说富贵之人拿钱物送别。
(10)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省略句)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
(11)欲以通乎景公。(省略句)
译文:想通过(他)与齐景公建立联系。
[资料链接]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乘田等。后来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教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行之一年,四方则之”。后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私人办学之先河。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在哲学上、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他来到孔子故居之后,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见到与孔子密切相关的车服、礼器,孔子的形象就在他的眼前。司马迁在孔子故居还见到许多儒生按时在他的家中演习礼仪,儒生的习礼是那样虔诚,可见孔子的思想有着多么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马迁被强烈地吸引了,他挥笔写下了第一篇孔子的人物传记——《孔子世家》。
文化常识
(1)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形容文笔委婉。
它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被称作“微言大义”,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述而不作”。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2)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古人常用丧服表示亲疏,“五服”之内为亲,之外为疏。官员在守丧期间,必须解职,叫作“丁忧”,守丧结束,恢复原职,叫作“起复”,就是“服除”,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的生平活动和各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了他学而不厌、乐学会学、深思善悟、博学多才、因材施教、穷且益坚等优秀品格,以及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文本深读]
1.文中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主要活动?突出了孔子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活动
品格
问礼于老子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学鼓琴师襄子
周游列国
坚定执着
正道直行
被困陈蔡
办学授业
整理文献撰《春秋》
2.选文对孔子“厄于陈蔡”的描述很详细,这对刻画孔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现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的导师风范。
(2)表现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3.本文在写法上有何借鉴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善于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孔子一生事迹很多,头绪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2)倾注自己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司马迁写历史人物不隐晦自己的爱憎褒贬的感情,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不仅表现在文后对孔子的赞词中,在叙写故事的文字中也处处流露出来,加之引用了孔子大量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的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3)善于使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在描述孔子学习《文王操》的情形时,除了对孔子的语言、情态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师襄子的再三催促和最后的折服,从侧面反衬了孔子的乐学与善学。再如孔子一行人被困陈蔡之间时,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了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乐观和贫贱不移。
4.孔子并非诸侯,而司马迁却把他列为“世家”,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是一个极有政治理想的人物。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叙述了孔子潦倒落魄却不屈服于社会环境,不与世苟合的一生,极力赞扬了他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顽强精神,称之为“至圣”,可见司马迁在精神上对孔子的依恋和向往。
另外,孔子虽不是诸侯,但他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汉代更是香火不绝,孔子之庙也就成了世代不迁之庙,所以司马迁才将孔子写入世家。
[文白对译]

爱好与执着
孔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又向师襄子学鼓琴,反复操练《文王操》,屡次得到师襄子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艺,再到理解文王的志向,直练到演奏时,自觉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学琴,如此认真执着,确实让人敬佩,他的好学、乐学、会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从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的启示。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在“好学”“坚持”“执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心专一”“学会学习”等题目、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仁政的理想,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挫折、屈辱以及生死考验一直伴随着他周游的路途。孔子困于陈蔡,断粮七天;孔子到郑国,穷困得累累若丧家之犬。可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孔子前进的步伐,他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也顺便把他的文化随手一撒,让它们在大地上开花。对于孔子,我们是熟悉的,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永远烛照着我们中华民族一路前行。
孔子的另一面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大智大慧的圣人,他总是那么执着于诚信。但可能是过于热切的愿望,让孔子也显现出了变通乃至圆滑的一面。有时候的孔子,更像一个老练的政客,而不是那位端庄温良的“至圣先师”。
孔子准备去卫国推广他的政治理想,路过蒲国时被蒲人围困。孔子有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勇猛善战,红了眼睛跟蒲人玩命。蒲人遇到不怕死的也犯了怵,就跟孔子商量:“如果你们不去卫国,我们就撤退。”孔子当即和蒲人盟誓,于是蒲人解围而去。孔子转身就继续向卫国进军。
老实巴交的子贡忍不住问老师:“盟誓难道是可以违背的吗?”老先生满不在乎地回答:“这是在威逼之下的盟誓,哪怕破坏了,神灵也不会在意的。”
其实,孔子不止一次地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七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何现在和在陈、蔡受困时不同?”孔子答道:“我之前那样做是为了偷生,现在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
孔子与弟子云游于郑,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播儒学,不然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保证了不再讲学还……”。孔子哑然笑了:“请问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是无道的,对无道之人应该就要用无道的办法,那与无道之人的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孔子落魄于野,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让他说是什么字,弟子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非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一说就去了,说:“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不愧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古载有这样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是的,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为什么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呢?道理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见。但是不该讲、无条件讲的时候他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绝不死板,可谓达到了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的统一。所以他是孔子,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精要赏析】 在人们的心中,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历代君王所推崇的圣人,是一位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师长。但是,生活中的孔子却是温厚的、豁达的、超脱的、闲适的、俳谐不羁的。本文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孔子幽默风趣的一面,令人大开眼界。
课件103张PPT。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孔子世家记载历史的书耳聪目明文采显著,香气浓厚。形容丰富多彩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取正,作为准则不能实行中原地区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在齐国受到排挤,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别人不相信我们不一定能被世人接受(如果)孔子被楚国任用我是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的人想通过(他)与齐景公建立联系天子到河阳狩猎我听说富贵之人拿钱物送别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孔子世家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颇受业者甚众
B.意者吾未知邪
C.赐,而志不远矣
D.约其文辞而指博
A [B项,“知”同“智”;C项,“而”同“尔”;D项,“指”同“旨”。]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③④⑤
B [③竖子:童仆;④监:同“鉴”,借鉴;⑤盖:同“盍”,何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祷于尼丘得孔子
我于《易》则彬彬矣
B.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故吴楚之君自称王
故所居堂弟子内
D.足,则吾能征之矣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D [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B项,有:通“又”/与现代同义;C项,故:连词,所以/副词,原来;D项,均为连词,那么、就。]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道不行矣
B.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C.乃因史记作《春秋》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B [B项,“怡然”,和悦愉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不行”,古义:不能实行;今义:不被允许。C项,“史记”,古义:记载历史的书;今义:指司马迁写的《史记》。D项,“聪明”,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5.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B.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C.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D.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B [B项是判断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为司职吏”中的“司职吏”,是指管理牧场的小官。
B.文中的“六艺”即六经,指《礼》《乐》《书》《诗》《易》《春秋》。
C.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猪、牛、羊三牲全备的称“少牢”,只备羊、猪的称“太牢”。
D.“庐冢”是在坟墓旁建的房子。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其旁边盖屋居住。
C [C项,“少牢”与“太牢”互换。]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诗》有之:“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穷斯滥矣。”
[答案](1)景行行止 (2)君子固穷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郁郁:文采显著
B.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乐正:音乐(篇章)得到整理和规范
C.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文雅的样子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没世:终身、一辈子
C [彬彬: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D项,两个“焉”皆为助词,表停顿。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则”连词,表因果;第二个“则”副词,就是。C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第二个“以”介词,表地点的界线。]
10.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歇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D [汉代才奉为儒家经典。]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礼乐从此得到正确描述,因而完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编成了六经(《礼》《乐》《书》《诗》《易》《春秋》)。
(2)到撰写《春秋》时,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文字功夫很好的)子夏这类人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①。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②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③三都④。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fá):大盾。③堕:毁坏;拆毁。④三都: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邱,称三都。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必具官以从 具:具备,具有
C.为坛位,土阶三等 等:台阶的层级
D.齐有司趋而进曰 趋:跑,疾走
B [B项,具:配备。]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后者是连词,表转折。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C项,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便;后者是代词,表领属关系,你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孔子任宰相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惧怕而省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之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从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挠。
D.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A [A项,“中都宰”是指中都的地方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宰相”。]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齐)派人出使鲁国,告诉鲁国举办友好的会盟,会盟的地点定在夹谷。
(2)景公心里惭愧,就挥手让乐人下去了。
(3)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
【参考译文】
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中都的地方官,孔子才任职一年就很有绩效,四方的官吏都效法他。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和齐国讲和。到了夏天,齐国的大夫黎对景公说:“鲁国用了孔丘,照情形看,这是会危害齐国的。”于是(齐)派人出使鲁国,告诉鲁国举办友好的会盟,会盟的地点定在夹谷。鲁定公准备乘坐车辆友好前往。这时孔子正好代理宰相的职务,就对定公说:“我听说有非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军事方面的人才,有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从前凡是诸侯出了自己的国境,一定要让必要的官员随行。请您也带左司马右司马一道去。”定公说:“好的。”于是带了左右司马出发。定公和齐侯在夹谷相会,夹谷筑了土台,台上备好席位,上台的土阶有三级。两君就在台前行了相见礼,作揖让了一番才登上台。双方互相敬酒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急忙跑过来请示道:“请求开始演奏四方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都出了场,敲打吼叫着表演起来。孔子见了赶忙跑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便举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管事的官员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动。景公心里惭愧,就挥手让乐人下去了。过了一会儿,齐国管事的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许多戏子矮人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就说道:“你们竟敢打算迷惑诸侯,论罪是应该被正法的!请下令管事的官员执行吧!”于是管事的官员依法处治,受刑的人就手脚分离了。景公看到孔子的态度这样严正,不由得害怕动容,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心里很害怕,就对众臣说:“鲁国是用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主的,而你们却仅把夷狄那套歪理告诉了我,害我得罪了鲁君,这该怎么办呢?”主事的官吏上前回话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于是齐侯就把以前从鲁国侵夺来的郓、汶阳和龟阴的土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鲁定公十三年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子的家中不可私藏兵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三百丈长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家臣,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于是叔孙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当时的邑宰公山不狃就和叔孙辄率领费邑的人进攻鲁城。定公和季孙、叔孙、孟孙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处,登上了季武子台。费邑的人围攻他们,却攻不下来。孔子派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击他们,费邑的人败走。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打败了。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齐国,定公终于把费邑的城墙拆毁了。接着准备拆成邑的城墙,成邑的邑宰公敛处父对孟孙说:“拆了成邑的城墙,齐人必将逼近我们北边的门。况且成邑是孟氏的保障,没有成邑就等于没有孟氏了。我打算抗命不拆。”十二月,定公率兵包围成邑,没攻下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