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9 《管仲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学案+练习)9 《管仲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3:57

文档简介

管仲列传
一、读准字音
颍上(yǐnɡ)   鲍叔(bào) 仓廪(lǐn)
匡正(kuānɡ) 少姬(jī) 枝柯(kē)
衰微(shuāi) 燕王(yān) 商贾(ɡǔ)
不肖(xiào)
二、一词多义
(1)善
(2)去
(3)与
(4)知
(5)乎
三、词类活用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用作动词,辅佐)
(3)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4)桓公实北征山戎(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5)南袭蔡(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6)管仲因而信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7)召忽死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8)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
(9)富国强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强大)
(10)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四、古今异义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困难;贫穷。
(2)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3)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4)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古义:两个词,“因”是趁机,“而”是就。
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5)贵轻重,慎权衡
古义:指经济的发展。
今义:重量的大小。
(6)故上下能相亲也
古义:两个词,“相”是互相,“亲”是亲近。
今义:①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②为寻找结婚对象,男女双方经人介绍见面。
五、文言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
译文:管夷吾,是颍上人。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译文: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
(3)管仲囚焉。(被动句)
译文:管仲被囚禁。
(4)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
译文:分财分利时经常多分给自己。
(5)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固定句式)
译文:这话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
(6)任政于齐。(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齐国施政。
(7)不以为言。(省略句)
译文:不把(这种事)对外人说。
(8)管仲世所谓贤臣。(固定句式)
译文: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
[资料链接]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前645),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一带)人。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管仲少年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增。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公元前686年,齐襄王被杀,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夺取君位。鲍叔牙辅助公子小白成功即位,他就是齐桓公。桓公为齐国强盛,接受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了曾为公子纠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
起初,桓公并未听取管仲的治国求霸之策,导致长勺之战失败。战后,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很快使齐国强盛起来,在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辅佐下,齐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联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因功勋卓著,被桓公尊为“仲父”。
文化常识
友谊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文本鉴赏]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叙述了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任政相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故事,表现了管仲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施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也表现了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文本深读]
1.文章题目是“管仲列传”,为什么文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写鲍叔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鲍叔牙是为了衬托管仲的贤能。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管仲有如此多的缺点而鲍叔牙始终不以为意,可见管仲之“贤”已远远掩盖了他身上的不足,足见其人格魅力。
2.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管仲在政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其次是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他“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并因势利导地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失误。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
3.这篇传记篇幅不长,读后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传记,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抓住了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取材典型,叙述简洁,语言生动,并有大量直接引用,借管仲之口来抒情,在叙事后加以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从政的才能,因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从《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牙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文白对译]































大。俗:指百姓。其称曰:他的主张是。服:遵循。
度:礼法。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四维:指礼、


















(一)管鲍之交
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交往,管仲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两人一起做生意,管仲分钱财时总是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以这些小事来认识评判一个人,他知道管仲贤明、能干,始终很好地对待他。而管仲也能认识到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是鲍叔牙,对鲍叔牙也充满着感激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管鲍二人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而行。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以用于“知己”“友情”“理解”“宽容”“感恩”等题目、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二)千古知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一句话写出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美,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鲍叔牙不以管仲为贪,知其贫也;不以管仲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不以管仲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不以管仲为怯,知其有老母也;不以管仲为无耻,知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管鲍之交,回肠荡气,透骨入髓,让人钦佩不已。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知己”“朋友”“友谊”“真诚”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从古至今,传诵着多少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嵇康和阮籍、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友情像一根火柴,光亮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友情是救生圈,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刻套在你的身上;友情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友情好比冬日里的阳光,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暖洋洋、亮光光。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受友谊,珍惜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
中国两千年最大悲剧:错误地重孔子轻管仲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孔子而不是管仲,即便是在过去一百年中反孔最激烈的年代里,也没有多少人想到要重视管仲。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大的悲剧,就是错误地重视了孔子的思想而没有重视管仲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果断地纠正这一错误,中国将继续错误下去。
管仲(?—公元前645)出生于当时的齐国,即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出生于当时的鲁国,即今天的山东曲阜,从时间上来说,管仲是孔子的前辈老师,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孔子实际上只继承了管仲思想的十分之一二,管仲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孔子继承和发扬了管仲的这一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但是却没有理解或者说否认了管仲同时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为孔子既不懂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也不赞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是最重要的,甚至鄙视立志务农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公然把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的樊迟说成是小人,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家思想崇尚空谈、追求意识形态,把空谈和意识形态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其继承者甚至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
管仲的才华,除了表现在伦理道德上面,还表现在经济、哲学、政治、法学、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等方面。管仲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怎样治理国家的理论总结,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也被人称之为“儒道法思想的先驱”。管仲在齐国国君初亡、全国陷于一片混乱的状况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三年便使这个边陲小国民富国强,然后使其国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执政四十余年而善终。孔子虽然也在《论语》中自夸:“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孔子52岁的时候,曾被鲁国国君重用过,但是到孔子55岁离开鲁君的时候,完全没有出现三年有成的局面。孔子不懂经济、不懂军事、不懂外交、不能像管仲那样教育农民怎样种庄稼。也不懂得怎样从全国选拔人才,只会重复那一套恢复周礼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实现了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就能治国安邦平天下了,一切的国计民生的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孔子的空谈和强调意识形态的治国理念是被他的时代所唾弃的,所以尽管他周游列国十几年,却没有一国聘用他,因为当时的国君都知道,凭孔子的那一套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然而,汉朝之后的封建君主们为什么反而重孔子而轻管仲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汉朝之前,尤其是秦朝统一之前,国君们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甚至把得人才看得和得天下一样的重要,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管仲这样的有实际治国安邦才华的人是得到尊重的。但是汉朝之后的国君,往往都觉得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至高无上的天子,所以从内心上不再重视人才,因为他们更加需要的不再是人才,而是孔子一样的奴才顺民,需要的是儒家思想这样的顺民忠君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能不能让老百姓富裕、能不能发展经济、能不能治理好军队、能不能管理好国家等都不重要,只有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君主的皇权统治的安稳才最重要。
宋朝由于儒家思想的发达,被文化欠发达的蒙古族灭亡了;明朝也由于儒家思想的发达,被文化欠发达的满族灭亡了;清朝的皇帝们被儒家思想汉化后高喊着“孝治天下”,结果被西方列强和革命党的枪炮灭亡了。“文革”中我们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搞得天怒人怨,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现在一些人又在高呼要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或者以自由主义治理国家等,其实不管是什么主义,都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中国人两千多年来重孔子而轻管仲的最大悲剧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点:总以为只要推行了一种意识形态就能治理好国家,两千多年来的中外历史已经证明这样的思维其实是错误的。
国家是一个由多种系统构成的复合体,怎样治理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最粗略地划分也可以分为经济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政治体系、军队国防外交体系等,而意识形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历代封建皇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文革的极端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冷战思维下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较量,使得意识形态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了,以至于给了许多的爱国志士一个错误的观点:只要推行了某种意识形态就能治理好国家了,就像孔子当年所幻想的那样“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使得许多很有才华的能人志士误入“务空不务实”的歧途,整天热衷于空谈,无心立志于实干,实在是害人不浅啊。所以,现在应该是中国人从重孔子轻管仲的悲剧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了。
当然,孔子的儒家思想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孔子的《论语》作为一部劝学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书,还是非常值得看的,但是作为一部治国安邦的书,实在不值一读,甚至应该多加批判,以免被误导。相反,管仲的《管子》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治国安邦的好书,值得有此志向的人们认真学习,多多借鉴。
【精要赏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睿智的眼光透彻地分析了孔子与管仲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和地位,特别指出来管仲的贡献和孔子对中国发展的羁绊,发人深省。
课件66张PPT。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管仲列传没有才能困厄,处境艰难两个词,“因”是趁机,“而”是就交换货物两个词,“相”是互相,“亲”是亲近指经济的发展管仲被囚禁管夷吾,是颍上人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不把(这种事)对外人说分财分利时经常多分给自己这话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在齐国施政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管仲列传
[基础运用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合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欺负,占便宜
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游玩
D [D项,游:交际,交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故论卑而易行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C [C项,连词,表并列/表转折;A项,介词,为、替;B项,介词,表被动;D项,代词,他。]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B.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C.贵轻重,慎权衡
D.岂以为周道衰微
D [A项,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B项,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C项,古义:经济的发展;今义:重量的大小。]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管仲既任政相齐
B.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贵轻重,慎权衡
D.然孔子小之
A [A项,“相”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B.任政于齐
C.管仲囚焉 D.管仲既用
B [B项,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B.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C.古有“行商坐贾”之说,“贾”指在固定店面的商人,而转运贩卖的称为“商”。
D.“四维不张,图乃灭亡”中的“四维”指孝、悌、忠、信。
D [四维指礼、义、廉、耻。]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
(2)生我者父母,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仓廪实而知礼节 (2)知我者鲍子也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遇之  遇:对待
B.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合:集合
C.吾尝三战三走 走:逃跑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将:扶持
B [B 项,“合”应为“会盟”之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句中的“之”是代词,代“管仲”;②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③句中的“因”是介词,“趁机”;④句中的“因”是介词,“凭借”。]
10.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A [④是对管仲境遇的一般陈述;⑤是说管仲的政治才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
(2)我曾经多次从政却多次都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这是没有遇到时机。
(3)人们家里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扃入歌人虞,变齐音。”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 [虚词“也”表判断,后面一般要停顿,句中“力多足以胜其长”和“勇多足以弑君”构成对偶句。据此可判定正确选项。]
13.下列句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B.稽首:跪拜礼,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C.觞:古代饮酒的一种器皿,出现于春秋,延续至魏晋。
D.社稷:古代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C [出现于战国。]
1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 “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C [君王如果喜爱淫靡鄙下的音乐(新乐)才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制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
(2)品尝美酒的味道,欣赏乐器的乐音,希望先生不要干预。
(3)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生病的发给两年的粮食。
【参考译文】
齐景公酒喝得很畅快, (对陪酒的众臣)说: “今天我想要和各位大夫快活地饮酒,请(大家)不要拘泥于礼。”晏子(听了)惊讶不安,脸色都变了,说: “君王的话错了!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讲礼。力大的人足够凭力气欺凌长辈,勇猛的人足够凭勇猛刺杀君王,而礼就不便施行了。禽兽凭借勇力施行统治,强者欺凌弱者,因而天天都在改换首领,现在君王抛开礼,那么这就和禽兽一样了。群臣凭借勇力治理政事,强者欺凌弱者,因而会天天更换君王,君王将如何稳固君位!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讲究礼,所以
《诗经》说:‘人如果不讲礼,何不快点去死!’礼是不可以没有啊。”景公背过身去,不听晏子的劝告。过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站起来,景公进来,晏子(还是)不站起来;相互举杯晏子比景公先饮。景公很生气,脸色都变了,手按桌子怒目而视说: “刚才先生告诉我不可以没有礼,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立,相互举杯你却先饮,这合乎礼吗?”晏子起身离开坐席两次叩首跪拜,恭敬地说:“我岂敢把和君王说的话忘记呢?我只是用这种做法来表达没有礼的结果。您如果想不要礼,这就是了。”景公说: “如果这样,这是我的过失。先生请入座,我听从您的劝告了。”君臣举杯三次后,就(按照规矩)结束了酒宴。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仪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
晏子上朝,看见杜扃待在朝堂上远望。晏子问:“君王为什么不上朝呢?”杜扃回答说:“君王昨夜兴致勃发没有睡觉,不能上朝。”晏子说:“(君王)什么缘故(不睡觉)?”杜扃回答说:“梁丘据秘密进献一个名叫虞的歌者, (演唱)改变了齐国音乐。”晏子下朝回去,命令宗祝按照礼法规定拘捕了虞。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说:“为什么拘捕虞?”晏子说:“因为她用新的音乐惑乱君王。”景公说:“诸侯间往来的事务,管理百官的政事,我愿意求教于先生。品尝美酒的味道,欣赏乐器的乐音,希望先生不要干预。音乐,为什么一定要(听)旧曲呢?”晏子回答说:“雅乐消失了礼仪会随之废弃,礼仪废弃了政治会随之衰颓,政治衰颓了国家会随之衰败。国家衰败,我害怕君王背离政治教化的行为。有关歌乐的事,殷纣王作《北里》舞曲,周幽王、周厉王作的乐曲,不过是创制了淫靡鄙下的乐曲,却都因此导致国家灭亡,君王为什么要看轻改变旧的音乐这件事呢?”景公说:“我不幸拥有国家这份基业,不加考虑而说出了那些话,我愿接受您的指教。”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殿堂侧边台阶上方。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吃饭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冻,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指教了。”于是就下令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下令在路上看到这些人,不要问他是哪个乡的;在乡里看到这些人,不要问他是哪一家的;巡视全国统计这些人的数目,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生病的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表明自己希望做的事,景公能做他认为好的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