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8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5:40

文档简介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胸脯(pú)   恪守(kè)   绰号(chuò)
窥视(kuī) 呛水(qiānɡ) 干瘪(biě)
琢磨(zhuó) 倔犟(jiànɡ) 确凿(záo)
枯槁(kū) 怔住(zhènɡ) 呱呱坠地(ɡ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供   (2)脯
(3)横 (4)缝
2.语境辨析法
(5)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6)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质疑·置疑
二者都与有疑难问题有关。
质疑: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的意思,如“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
置疑:是加以怀疑的意思,一般和否定词连用,如“这个问题不容置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在科学认知未普及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稀缺的燕窝有一种盲目崇拜。随着科学意识的普及及物质品类的丰富,燕窝的高价格逐渐受到质疑(质疑/置疑)。
②他已经来中国执教三年了,华夏幸福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虽然本赛季开赛战绩不佳,但他们的实力毋庸置疑(质疑/置疑)。
(2)权力·权利
二者都有某种力量的意思。
权力:①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构”;②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如“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顾名思义,简政放权,就是简化政府的职责释放恰当的权利,政府应该抓紧推进职能的转变,把该放的权力(权力/权利)放下去,把该管的事管好。
②一个国家有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权力/权利),少数群体也不例外,不能因为他们数目少或社会影响力不大就将其放到次要的位置,甚至抛弃他们。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目,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取。(×)
请说明理由:“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此句没有主次或者外来与原来的区别,属于望文生义。
(2)白宫在一份声明中称,法庭2月3日下令暂停执行特朗普入境限令的行为荒诞不经,并表示司法部会向法庭提出紧急请求加以制止。(×)
请说明理由:“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偏重在不正确,不近情理,语义较轻,此句语义较重,应用“荒谬绝伦”。
(3)动物园里有一种非常奇异的动物,虎头蛇尾,引起了游览者的注意。(×)
请说明理由:“虎头蛇尾”形容做事情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不能来形容客观环境中的动物。
(4)国家队的当家二传魏秋月,虽然受到伤病困扰,但是在联赛中还是有鹤立鸡群的感觉,目前她以平均每局有效传球18.02次,排名最佳二传首位。(√)
请说明理由:“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整体·感知]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冯骥才把视角转向市民文化心理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的引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标准,指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在这篇小说中,大多数人心目中美丽的爱情故事往往是有许多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美丽才符合众人希望的目光,才是完美的故事,用冯骥才的话讲这就是“习惯”。“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在一个人无知无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它。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婚姻正是受到了这种“习惯”的影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折,他们身边的许多人怀着难解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也是因为“习惯”。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小说刻意营造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 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3.分析矮男人和高女人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矮男人:其貌不扬,手臂、腿脚、嘴巴、鼻头,都和肚子一样滚圆,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学时绰号“武大郎”。他是化学研究所里的总工程师。人性的美最大体现在对妻子的恩爱和照顾,典型的描写是二人出门打伞,他总是把伞举得高高的,妻子死后多年,他独自打伞亦然。矮男人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外貌很一般但却成了总工程师,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可他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他的成就在专制者和愚昧而丑恶的百姓间灰飞烟灭。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他个人能扭转的。苦命的妻子死后,沉睡多年的社会终于醒来,重新给了他应得到的物质和地位。但是他仍保持着那种高女人的矮丈夫的心态,低调做人。仍然不被美色所诱,并回以铁青的脸色!此英雄也——是人都应该学习的始终如一的良知坚守者和美丑的坚决审判人!
高女人:高女人并不美,“身高一米七五”,“长得又干、又瘦、又扁”,“脸盘像没上漆的乒乓球拍儿”,“五官还算勉强看得过去,却又小又平,好似浅浮雕;胸脯毫不隆起,腰板细长僵直,臀部瘪下去,活像一块硬挺挺的搓板”。作者在文中给她的描写不多,但却足以让人震撼。在批斗大会上,大家都威胁她交出丈夫的黑书,“无论是脾气暴躁的汉子们跳上去,挥动拳头威胁她,还是一些颇工心计的人,想出几句巧妙而带圈套的话问她,都给她这恳切又断然的摇头拒绝了”。这是勇敢正义的一面,也是
对丈夫的支持和爱的最大体现。另外她还是个细致的好母亲,为了不让工作和政治风波波及无辜的孩子,她把孩子寄托到一个老奶奶家里。
4.这篇小说体现出冯骥才小说创作有怎样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语言有戏谑的一面,但又不失严肃;有夸大的一面,但又不失真实。例如裁缝老婆说:“这两人准有见不得人的事,要不他们怎么不肯接近别人?身上有脓早晚得冒出来,走着瞧吧!”一句,她那种自以为是、似乎了解他人内心隐秘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而事实上她永远也不可能明白这对夫妻的想法。
5.“团结大楼”有怎样的寓意?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团结大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时代的混乱、暴戾或不合理在其中得到体现,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幢“团结大楼”内的,没有“团结大楼”这特殊的环境,他们的悲剧未必会如此醒目,如此凄凉,如此具有代表性。
6.裁缝老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裁缝老婆是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习惯按照世俗的眼光和标准(“习惯”)去揣测评价“高女人和矮丈夫”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她的愚昧、荒唐和可笑,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荒谬性。同时也对主人公的高贵品质起到反衬作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留 白
小说结尾说“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空间对矮男人来说,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它让人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生活的悲剧。作者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留下这块艺术空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在这个空间里咀嚼复杂的人生内容与社会内容,获得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而细节描写的成功,丰满了这篇小说的人生内容。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文学创作中的留白,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作品的意蕴无限扩大,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
2.写法指导
在写作中,如何才能达到“留白”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化细为粗,板块组合。
一篇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如果过于密实,就会妨碍主要内容的表达。这时我们就要化细为粗,删除枝蔓,突现主要信息和显性信息,以板块组合的方法来结构文章。
(2)缺略过程,跳跃组接。
缓慢地交代故事,缓慢地推动情节的发展,本应拥有的文字量会被无益地占用。为了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出足够的容量和足够的层次,用有跨度的叙述来组接内容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它能减省不必要的描写,快速推进情节。
(3)去“头”割“尾”,意在言外。
把文章写得“有头有尾”,本是一件好事,但“头”一旦延长到不必要的地步,“尾”总要说穿说到底不结束,就不好了。因此文章入题快,收题妙,才是留白的技巧,艺术的写法。
3.迁移应用
余光中的《乡愁》,每一诗节都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请你选取其中的一节,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留白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其加以改写。(200字左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选取第________节
(2)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那是我小的时候,还在外出求学,每个日日夜夜,我都在思念中度过,而这思念,只能寄托在那每月几封的书信上。烛光摇曳,夜色朦胧,我拿着笔,书写着对母亲的思念:妈妈,儿子好想你啊!独自一人在外头,真的好孤单,没有你,遇到难题我与谁倾诉呢?妈妈,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回到你的身边啊?空荡荡的房间里,溢满了无尽的乡愁,求学在外的我,只能独守着那一份思乡的孤独,这枚小小的邮票,真的很重很重。
(二)
时光匆匆,那是新婚后的第二年,我独自去了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种思念的滋味真难受,我几乎夜夜都要尝到。看着这轮明月,我不禁想起故乡的她,从箱底抽出我的船票,就是它将我们分离,没有我的日子里,你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回家,和你相聚,想到这,我的脸上绽开一个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了。
(三)
竟然还是迟了,我呆呆地站在一方矮矮的坟墓前,泪水淌在脸上,天色已晚,但我全无察觉。为什么,老天要这么残酷,让我们母子分离呢?前几天还与母亲通过信,今天,我面对的竟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母亲哪,是儿不孝,让您受苦了,母亲,您怎么这样不说一句就走了,为什么让我独自品尝那苦涩的乡愁啊!
(四)
现在的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海岸边,眺望着。就是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和祖国母亲分开来。或许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祖国的热爱,是我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我遥望着,遥望着属于我的那片故土,那片令我梦魂萦绕的故土。相隔甚远,我却仍旧惦念,在那头的故乡,还好吗?在那头的朋友还好吗?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患难中的真情 呼唤对人的尊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不成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受到悲惨遭遇时,不离不弃,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之间可贵的真情,同时也看到了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人们啊,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不要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略事情的内在本质吧!
【应用角度】 “患难见真情”“警钟长鸣”“尊重”“看清真相”等。
2.精彩应用
盆景大师王永康认为,玩盆景应该是人对树的一种尊重。因为尊重,他把每一棵濒临死亡的枯树重新焕发了生命;因为热爱,他在每天清晨,都去观看盆景每个细微变化,而收获了开心快乐。世界上,有一种情感最为神圣;世界上,有一种行为最为可贵;世界上,有一种境界最为高尚,那便是尊重,世间最可贵的便是尊重。
尊重犹如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既然可尊重树木,为何不能对人也照样尊重呢?尊重他人其实并不难,有时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诚的祝愿,都会在被尊重者心中产生温暖,能够改变对他人的印象和看法,从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可是也有很多不和谐的情况在上演。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仍然不离不弃,可是周围那些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都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
课件60张PPT。人和故事的“家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质疑置疑权力权利× “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此句没有主次或者外来与原来的区别,属于望文生义。 × “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偏重在不正确,不近情理,语义较轻,此句语义较重,应用“荒谬绝伦”。 × “虎头蛇尾”形容做事情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不能来形容客观环境中的动物。 √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方面称,他们从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失事的A320空客机驾驶舱录音记录仪中取到了可用的录音资料,确定客机未发生爆炸。
B.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C.近年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建设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D.未来12天中,来自五大洲的近3 700余名青年运动员将在竞技场上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加深理解,收获友谊。
【解析】 B项,结构混乱,“借口……为名”杂糅,可表述为“借口……”或“以……为名”。C项,搭配不当,将“跻身”改为“达到”,或将“水平”改为“行列”。D项,约数重复,去掉“近”或“余”。
【答案】 A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解析】 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①是对③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⑤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用排除法,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两项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故②句应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B、C两项,也可排除A、D两项。列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③①,由此可选C。
【答案】 C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 ① ,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 ② 。其实,只要愿意, ③ ,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解析】 ①处前是“然而”,应填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表意相反的内容;②处前是“总之”,应填对上文的总结;根据下文“你可以……,你可以……”可知,③处应填“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之类的语句。
【答案】 (示例)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 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4.下面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图标,请写出该图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观察图标的各个构图细节:双手捧起小禾苗(孩子),四颗红心围绕着一颗红心。结合题干中的“中华慈善总会”,说明寓意。
【答案】 (示例)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多颗“心”汇聚,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变形的双手托举着儿童,寓意着共同呵护、关爱与援助儿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骗 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有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吧!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的。于是,我没有继续申辩下去。那个揪我脖领子的年轻人以为戳穿了我肮脏的伎俩,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姿态,恶狠狠地从嘴里吐出一个字——滚!其实,他不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这里的。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寻找生机了。
于是,整个冬天,我辗转于整个城市的各条街道。然而,每一条街道,我最多只能待上一个星期,因为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了,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判断成一个骗子。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运气一直是不错的。因为我总能在饥肠辘辘时得到10美元,而且不失去我的皮大衣。
哦,或许这样说对于那些掏钱的人不够公平,应该说,是那些掏了钱的好心人又把他们的皮大衣施舍给了我。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不止一次试图让那些掏了钱的人把我的皮大衣拿走,可是,我一直是个失败者。无奈,我只得采取另外一个办法:我坚持三天才卖一次皮大衣,而且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钱。
尽管如此,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还是被迫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去了。因为几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了我——用皮大衣来骗钱的骗子。他们已经把戳穿我骗人的把戏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节选自《天池小小说》)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及发生的地点,另外有渲染悲凉凄清气氛的作用。
B.小说讲述了“我”沦落为骗子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C.小说结尾“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巧妙呼应了开头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春天”意在指“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D.作者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解析】 A项“为故事提供了背景”系无中生有。C项中“春天”,仅仅指表层含义,季节而已。D项“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错误,还有心理等描写。
【答案】 B
6.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2)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3)使情境更为真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与可读性。
【答案】 ①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我”由不想成为骗子到最终沦为骗子的全过程。②第一人称写法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中“我”出售皮大衣时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就得益于此。③使情境更为真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与可读性。
7.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我”的出场和遭遇,分析“我”的心理变化和最终的结局,即可概括、归纳“我”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我”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穷困平民。②开始时还有感恩之心和些许自尊,但它们随着时间而流逝。③好逸恶劳,仅靠一次次出售皮大衣来维持生计。④结果自尊尽失,沦为笑料,辗转各地。
8.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小说情节,把握“我”在事件发展变化中的言行、心理以及周围人对“我”的反应,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
【答案】 (示例一)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文中的“我”在饥寒交迫之时没有低下身段向人乞讨,也许是仅存的自尊心在作怪,“我”决意卖掉自己的皮大衣来维持生计。第一次得到10美元时“接过了钱,正要把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内心充满感激,还感到有些尴尬,并决意祈祷。一次次地卖皮大衣后,“我”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也“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并愿意让对方拿走皮大衣,但一次次的行为和一次次的改换地方本身就说明“我”的自尊心的消失和底线的丧失。
(示例二)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小说中的“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有一些人施以援手,但更多的人却冷眼旁观,以至于“我”在第三次出售皮大衣时被赶走。文章结尾处更鲜明地体现这点。“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我”的痛苦竟然成为他们的笑料,戳穿“我”被他们当作十足的乐趣了。人情淡薄可见一斑。小说就是借这些人的表现来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