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2 《杀人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2 《杀人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7:43

文档简介

杀人者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熏肉(xūn)   胳膊肘(zhǒu)
短铳(chònɡ) 霰弹(xi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绷   吓
2.语境辨析法
(3)敌人的恐吓(hè),吓(xià)不倒他。
(4)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大概·大约
大概:副词,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
大约:①大致,大体。②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③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5月猪价最低达到了5.7元每斤,这样算下来每头猪大概(大概/大约)亏损超过200元。
②他们进一步查找,在大约(大概/大约)20吨的垃圾中发现更多一万日元碎钞,总重量1公斤左右。
(2)镇静·镇定
镇静:平稳,冷静。
镇定:稳定,不慌乱。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面对培训市场乱象,工商和物价部门可以先为天价补习费打一针镇静(镇静/镇定)剂。
②在考试中,发现自己熟悉的不要过分狂喜,发现自己不会的也不要过分紧张,要保持镇定(镇静/镇定)的心态。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中国突然解密其战略核潜艇部队,对于一个始终宣称中国核潜艇从未进行战备执勤的霸权国家讲,不可能不紧张,美国的淡然表态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故作镇静!(√)
请说明理由:“故作镇静”意为故意装作心情安定。实际上是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用于此处符合语境,正确。
(2)《新天龙八部》中,王语嫣将会以全新的形象登场,性格和情感变得丰满而真实,在依然温婉羞涩的外表下,王语嫣将拥有独立坚强、自以为是的豪迈和自信。(×)
请说明理由:“自以为是”意思是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词语色彩属于贬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常识·速览]

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
海明威(1898-1961),美国现代作家,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文学史上的卓越成就与英雄神话般的人生传奇星光交织,使他成为和马克·吐温一样的明星式大作家。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剧本《第五纵队》。

《杀人者》写于一战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美国生活的众生相。
[整体·感知]
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杀手麦克斯和艾尔到亨利餐室等待一个名叫奥尔的常客,打算杀掉他。他们绑架了餐室里的厨子塞姆和一个小伙子尼克,并紧紧看住老板乔治。但是被追杀者奥尔没有出现,两人离开。随后乔治让尼克给奥尔报信,但当尼克找到奥尔时,后者并没有逃跑的意思。尼克回到餐馆,向乔治说明情况,并打算离开。
小说通过涉世未深的男孩尼克·亚当斯的眼睛揭示了一个混乱、充满暴力、没有规则的世界。
[文脉·梳理]
[文本·精析]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阅读全文,请简述小说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杀手艾尔和麦克斯来到亨利开的快餐店,寻杀一个叫作奥尔·安德瑞森的人,他们进入店里,先是一番不着边际的闲聊,然后制服了亨利、尼克和黑人塞姆,而安德瑞森那天恰好没到这家快餐店吃饭,两个杀手也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本来什么事也不想做似的走了。然后,尼克到旅馆通知安德瑞森,可安德瑞森明明知道有人要杀他这事是确实无疑的,竟冷淡极了,简直就是无动于衷地等死。
2.通过阅读小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如果要给这个故事选一个主人公的话,你觉得应该是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混乱、黑暗的社会。
①“杀人者”并非实指两个闯进餐室的杀手,而是罪恶的现实社会。两个阴险毒辣的杀手正是暴力社会的象征。在餐室中,他们根本无意掩饰自己的身份,反而颇为自得地告诉乔治他们是受人雇用来杀人的,他们自恃身份而无所顾忌,凶恶本性暴露无遗。杀手凶残冷酷、肆意横行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②奥尔面对死亡威胁时表现漠然,他知道两个杀手是社会罪恶现实的代表,要杀死他的是充满混乱与罪恶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个人显得软弱渺小,根本无法逃避。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暴力社会的可怕。
(2)小说的主题其实是一场未遂的凶杀事件(代表暴力世界)给尼克造成的心理恐惧。海明威用简练的笔触揭示出他从正直、善良到茫然、迷惘的心理变化过程。因为这次事件,尼克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对于邪恶的发现——这个世界是个罪恶的世界,因此,他要远离邪恶。由此可知,这篇小说真正的着眼点不是杀手、不是奥尔,而是尼克。小说其实表现了尼克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过程,他才是贯串全文的中心人物。
3.关于“杀人者”的故事,有很多情节海明威并未交代,他有意略去了哪些内容没有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凝练简洁地叙述制造了许多悬念和谜团,比如:杀手来自什么地方,受何人雇用?他们为什么要追杀奥尔?奥尔自身有什么样的特殊经历?他的反应为什么那样漠然,那样无所谓?这些通常在一篇小说中都应该有所交代的内容,作者却无一字触及。
(2)在作者看来故事的来龙去脉没有必要一一交代,因为这不是他的目的,更多的东西需要让读者从阅读中自己体会。①小说这样处理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即通常映入读者眼帘的文字部分仅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的顶尖,而八分之七则藏在水面以下。②小说采用纯客观叙事角度,使得故事发展无须依赖叙述者的讲述,而是客观地被“显示”出来,所有的一切都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外部对话和行动来展开,比如杀手为什么要杀奥尔,全文中唯一知情的是奥尔自己,但是他却选择保持缄默。
4.尼克、乔治、塞姆三人对这件事在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尼克最后说“我要离开这里”,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尼克希望能够帮助将遭杀害的人,乔治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塞姆的态度更多的是恐惧。所以尼克最后表示“我要离开这里”,是对另两人麻木不仁的态度地不满和抗议,也表明其天真、单纯的性格。
5.第三场景中,当尼克去报信,奥尔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漠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中多次描写奥尔“望着墙壁”,这恰恰反映出他内心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去追问为什么会有人要杀害自己,更拒绝采取任何行动来保护自己。他反复强调自己“没有什么办法”,打定主意宁愿待在家中等待杀人者。这个职业拳击手在邻居贝尔太太看来“还挺和气”,是一个“大好人”。但这个“大好人”也许得罪了什么人而被追杀,一直生活在无休止的逃亡中。当他意识到最终无可遁逃时,决定平静坦然地接受死亡。
6.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安德瑞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德瑞森是一位职业拳击家,被人追杀却并不愿回避,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西方一代人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海明威的笔下,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大都是具有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性格,都能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这些“硬汉”正是战争和严酷的现实造成的一代人物。在小说中,杀人者代表着社会恶势力,是充满混乱和罪恶的现实世界。安德瑞森虽然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却不愿面对死亡而失去做人的尊严——逃避死亡,这正是安德瑞森临危不惧的原因。在安德瑞森身上,体现了海明威的“人可以是被摧毁的,但却是不可被打败的”思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潜台词
本篇通篇由对话组成,人物的对话简练干脆,却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聪明人”是常常出现的名词,这些称呼有的是对乔治和尼克的警告,以此暗示他们要听自己指挥,不要轻举妄动,有的则是对处处配合、机灵老成的乔治的夸赞。“你应该多看看电影。像你这样聪明小伙子,多看电影有好处。”实则是对于恐怖和暴力的暗示。海明威将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的藏在对话之中,而给读者留下了最大思考空间。简洁的对话同样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丝毫不亚于细致的人物刻画。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义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
2.写法指导
分析“潜台词”的技巧
(1)应该明白,既然题目要求分析潜台词,那它就不可能按照平常的思维理解,也就是说,第一步就是要把平常的理解(往往是第一印象)剔除。
(2)要充分发挥你的联想能力,以那句话为一个点,从这个点开始发散思维,把所有可能的意思罗列出来(可以在脑海略陈,也可以用笔写下来)。
(3)将对那句话的各种理解放回它的具体语境和特殊背景来分析理解,筛选出最合适的答案。
3.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上下文,利用“分析潜台词的技巧”补充嵇康的话。
据说,一个不孝之子,有一天把他的母亲给杀了。许多人对此事都感到十分气愤,大骂此人是个不孝之子。就在人们齐声谴责的时候,“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也在现场,但他对这件事情一直一言未发,保持沉默。有人见嵇康不说话,就主动询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嵇康说:“这小子,如果他把他的父亲杀了,似乎还说得过去,可是,他杀害的,竟是他自己的母亲!这真是太不通情理了!”
大家一听,都纷纷指责嵇康说话不妥!面对大家的指责,嵇康明白人们没有真正理解他话语的意思。于是,只好不慌不忙地解释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一听,都连连点头,由衷地佩服嵇康话语的机警和幽默。
【答案】 禽兽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杀了父亲是禽兽的行为,而现在这个不孝之子,杀掉的竟然是他的母亲!这不是连禽兽都不如吗!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硬汉海明威
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辛,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应用角度】 “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信念”等。
2.精彩应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是啊!当我们遇到厄运和不幸时,与其埋怨命运的不公,还不如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态度与厄运抗争。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不也是这样的吗?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老人也说过一生令我最难忘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一定不要被挫折压倒啊!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失败,但我们如果能够从失败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发现成功的曙光,把失败看成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那才是从失败中获取的最大的收获。
课件54张PPT。一个完整的世界杀人者大概大约镇静镇定√ “故作镇静”意为故意装作心情安定。实际上是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用于此处符合语境,正确。 × “自以为是”意思是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词语色彩属于贬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畅销一时,他也因此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
B.无论是进口车,还是国产车,无论是新下线的车还是“刷新”的老车,现行价格都与消费者心目中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汽车降价是众望所归。
C.春节期间新华书店精心策划了“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大型阅读活动,活动中给出了低廉的折扣,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D.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非议的。
【解析】 A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含贬义。句中属望文生义且褒贬误用。B项,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期望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用于人,指得到群众的信任,不能用于“汽车降价”的事。仍为望文生义。C项,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不能用于拿出钱来买东西。D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运用正确。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日的四川大学以江河奔涌之势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推动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
B.为了梦想,我们常常急于向前赶路,但或许我们也应该不时驻足回望,等一等父母日渐蹒跚的脚步,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等我们那样。
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雾霾、酸雨、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正在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成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D.马尔克斯创造《百年孤独》是为了替民族留下一部史诗,这其中既有对民族伟大传统的肯定与褒奖,但她的落后与愚昧也是他毫不留情加以针砭的对象。
【解析】 A项,成分残缺,“推动”后缺中心语。C项,搭配不当,“增加”和“强度”不搭配。D项,结构混乱,后半句应改为“也有对她的落后与愚昧毫不留情的针砭”。
【答案】 B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
B.深重的灾难使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守卫和平
C.和平来之不易,一段段深重而难忘的记忆使得中国人民备珍和平
D.中国人民对民族自信心的重拾,对战争的摒弃加深
【解析】 首先浏览所给的句子,把握中心;再依据关联词、指示代词或前后的照应看句间的关系。本题主要应看横线前后的内容,后面说“中国人民希望……”,从语句连贯的角度来看,前一句的主语也应是“中国人民”,故排除B、C两项;前面说“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讲,后面应是说对这一历史的记忆,然后再说对今天的珍惜。
【答案】 A
4. 请根据提示,给下面的灯谜给出谜底。
在猜灯谜中,字形分析法(也叫增损离合法),是灯谜猜制两大法门之一。它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这类谜往往虚实结合,须仔细推敲斟酌,才能求出谜底。
(1)增补法
示例:谜面:反(打四字常言)  谜底:吃现成饭
谜面:为中国多作一点贡献(打字一)
谜底:______
(2)减损法
示例:谜面:收件人(打字一) 谜底:牛
谜面:明月当空人尽仰(打字一)
谜底:______
(3)半面法
示例:谜面:柴扉半掩(打字一) 谜底:棑
谜面:只对一半(打字一)
谜底:______
(4)方位法
示例:谜面:口才(打机构简称二) 谜底: 党中央,团中央
谜面:孔雀东南飞(打字一)
谜面:______
(5)移位法
示例:谜面:奋力改革(打字二) 谜底:大男
谜面:国内有点变化(打字一)
谜底:______
【答案】 (1)蝈 (2)昂  (3)叹  (4)孙  (5)主
5.下面是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类 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重整体阅读。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2)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3)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4)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作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答案】 (1)80后、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7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把握三个“比较”:出生类别、身高体重、机能综合素质。意思相近即可)
(2)生活条件好了(营养好了),但身体锻炼少了。(其他理由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唐小虎的理想
王海椿
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伯虎。但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但唐小虎有一个习惯或者叫爱好,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唐小虎特别爱干净,爱整洁。
他的举动起初被同事们认为是洁癖,甚至认为他是爱表现。比如,有的同事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走廊上会留下一些拖把没有拧干滴下的水渍,唐小虎就会默默把水渍拖了。单位厕所有雇用的钟点工早晚各清理一次,但单位二十几个人你冲我洗,洗手池难免有污渍,唐小虎经常顺手把洗手池的污渍擦了。
使同事惊诧的是一天唐小虎和同事去银行办事,银行门口有一泡狗粪,很多路过的人都绕开走,银行的保安也视而不见。唐小虎让同事等一下,他跑到马路对面的报亭买来一份报纸,把狗粪包了,扔到垃圾箱里。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也发现了唐小虎的怪癖,那是个周末,这个同事去看朋友,因为好久没去看这个朋友了,加之街道改建,到了朋友家附近,却找不到路,于是停下来问旁边一个正在清理墙上广告单的人。众所周知,大街上、巷道里常见疏通下水道、代办证件之类乱七八糟的广告。当时这个人正在揭一个医疗广告,同事在后面叫:“师傅,请问兰花巷58号怎么走?”这个人回过头来,吓了同事一跳——却是唐小虎。同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唐小虎却像没事人似的,说看着碍眼。还感叹道,唉,哪一天这些乱张贴的事才能彻底管好呢?同事哭笑不得,说唐小虎,这么大的城市,你管得过来吗?
其实,同事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唐小虎家附近有个公园,他每天晚饭后喜欢到公园散步,看到有人随手丢弃的纸巾、易拉罐、饮料瓶,他都弯腰一一捡起扔进垃圾箱。时间久了,他逛公园仿佛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专为公园打扫卫生的。许多人误认为他是捡垃圾的,他也不生气。
这个城市有一条城中河,河两边的护栏上装了几排霓虹灯管,有关部门称之为“亮点工程”。时间长了,缠绕霓虹灯的铁丝锈蚀脱落,有些灯管就下垂,不在一条线上。一次唐小虎路过城中河堤,发现了这个情况,就取来了钳子、铁丝把灯管一一扶正,重新绑好。恰巧这一天一位领导在一行人陪同下视察市政工程,看到唐小虎的举动,领导亲切地握着唐小虎的手说:小伙子,干得好,我们市政部门就需要像你这样一丝不苟敬业的人!
谁也没想到唐小虎会出意外,事故就发生在城中河堤边。这一次唐小虎又发现河堤护栏的霓虹灯管有几处因铁丝脱落下垂了,就去重新捆绑,结果有一处漏电,他被电倒后跌落水中,当时没人发现,不会游泳的他就再没能起来!
人们在整理唐小虎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小学时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们小时候差不多都写过这样的作文,理想大多是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还有解放军等等。我当时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的售货员,因为我有几次都在我家附近的商店看到一个售货员阿姨随手从大玻璃柜里摸出一颗糖就吃,我想当售货员就可以天天吃糖。当然我不会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而是说当售货员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唐小虎这篇作文,让我震惊了!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环卫工”。我们不知道小小的唐小虎怎么没听老师的教诲,写上当“科学家”之类的伟大理想,而写当一名环卫工。毕竟我当年写当售货员还有糖吃,而当环卫工除了起早摸黑、流大汗、吃灰尘外还会有什么好处?而那时候他怎么就想起当环卫工呢?难道他所有的行为,业余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圆环卫工的梦?
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讲唐小虎经常被人们戏称为唐伯虎,是暗示他的资质没有可让人赞赏之处,为他确立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埋下伏笔。
B.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同事认为唐小虎有“洁癖”“爱表现”,实际上他是一个为自己崇高理想奋斗终生的人。
C.小说通过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来塑造唐小虎的形象,揭示了他身上那种与庸常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D.小说点明环卫工起早摸黑、流大汗、吃灰尘,除了表达对环卫工人吃苦耐劳的敬意,也表示出对唐小虎的理想无法理解。
【解析】 A项,理解有误,小说的开篇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但是”的转折引入下面的故事。B项,“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有误,写同事的感觉是用来对比的。D项,“表示对唐小虎的理想无法理解”错。
【答案】 C
7.本文为什么以“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一题的阅读区间在倒数第二段,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把结论直接说出来显得太直白,乏味,故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要从效果和含义两方面入手。要树立“全面”的意识。
【答案】 ①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直接对唐小虎的理想发表评论,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②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对唐小虎以自己的行动圆环卫工之梦的理解。③委婉地批评了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
8.小说在刻画唐小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故事中分析,然后分条概括。
【答案】 ①做事认真,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如他在银行门口、公园的举动。②质朴踏实,写作文不虚伪,实话实说,而且为“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自觉以市政卫生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③坚韧执着,以理想鞭策自己,直至终生。
9.唐小虎在缠绕城中河边霓虹灯的铁丝时,领导对唐小虎说,我们市政部门就需要像你这样一丝不苟敬业的人。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点明了“情节安排”,就要从情节的关联方面加以组织答案。这样的情节安排运用“误会”,关键是突出了“市政部门”,而唐小虎恰恰不是,为后文埋下伏笔。领导说的 “一丝不苟”,概括地评价了唐小虎做事认真,毫不马虎。
【答案】 ①情节安排合情合理。②“一丝不苟”是对上文讲述的唐小虎的故事总的评价。③领导认为他是市政部门的人,为后面揭示唐小虎“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作了铺垫。④河边是唐小虎出意外的地点,缠绕霓虹灯的铁丝是缘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