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3 《魔 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3 《魔 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8:21

文档简介

魔 桶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撮合(cuō)  窘迫(jiǒnɡ)    履历(lǚ)
尴尬(ɡān)(ɡà) 瘸腿(qué) 虔诚(qián)
挑剔(tī) 咕哝(ɡū)(nonɡ) 皈依(ɡuī)
呷茶(xiā) 罪孽(niè) 蹓跶(liū)(dɑ)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亲    (2)削
(3)觉 (4)处
2.语境辨析法
(5)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6)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熟悉·熟习
熟悉:知道得很清楚;如:熟悉情况。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熟习业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王大哥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的地势和水情十分熟悉(熟悉/熟习)。
②从2015年加入该公司,他已经熟习(熟悉/熟习)了摩托车的各个装配工序。
(2)徘徊·徜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西安一男子疑受刺激欲轻生,在高压线杆上徘徊(徘徊/徜徉)3小时,最后被消防战士救了下来。
②徜徉(徘徊/徜徉)在这油菜花的海洋,令前来踏青的游人流连忘返。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 李老师退休后,回到老家生活,虽然老家经济条件不好,但环境很好,开门见山,山下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
请说明理由:“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2)在展馆一楼展厅,市领导与中外嘉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各大品牌车系的汽车。(√)
请说明理由:“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兴头很高。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3)老李这下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自言自语道:“难怪我钓不到鱼,原来鱼都上这儿来了!”(×)
请说明理由:“恍然大悟”,猛然醒悟的样子,指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4)加拿大警察扮圣诞老人向黑帮寄卡,劝其改邪归正。(√)
请说明理由:“改邪归正”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这里是指警察劝黑帮,显然恰当。
[常识·速览]

犹太文学的代表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二十二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194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他长期在大学任教,是战后重要的美国犹太小说家。他的大部分作品用怜悯而扭曲的幽默描绘美国犹太人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所有的犹太作家中,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生前两次获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文学奖。其代表作《伙计》曾获美国全国文艺院颁发的罗森塔尔奖。马拉默德坚持以犹太背景及犹太人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展示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辛酸的经历和他们在苦难中坚定不渝地追求道德法则的心路历程。 人们试图从多重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其中有人从父子关系,象征主义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析。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伙计》《呆头呆脑的人》《店员》《新生活》《修配工》《房客》《杜宾的传记》,短篇小说集《魔桶》《白痴第一》《费德尔曼的写照》和《伦布兰特的帽子》。

马拉默德为了体现自己所谓“人人都是犹太人”的理想,其作品大多描写美国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人物多为受尽苦难和折磨的下层人民,如小店员、杂役、裁缝、鞋匠、小店主和失意的知识分子等。他刻画这些小人物的朴实善良的性格,反映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的理想的幻灭,尤其是通过这些人物所受的苦难,着重探讨人的坚韧的毅力、同情心和高尚道德的价值,从而使他的人物具有“赎罪自救”的要求,并使作品具有抑恶扬善的寓意,这从小说《魔桶》中可见一斑。
[整体·感知]
以介绍婚姻为职业的犹太老头宾尼·沙兹曼为犹太大学生列奥·芬克尔介绍结婚对象,他极力向列奥推荐了几个家庭境况很好、陪嫁丰厚的姑娘,可是这些姑娘里没有一个是列奥中意的。最后,在沙兹曼给列奥的一堆照片中,列奥发现了令他着迷的姑娘,当他得知这个姑娘就是沙兹曼的女儿时,他依然爱她,却也产生了疑虑:“事情朝这个路子发展,是不是沙兹曼一手策划的?”这样的情节似乎只是平淡中多了点巧合而已,但是列奥的疑虑为这个情节增加了奇妙的一笔:原来,表面上是媒人沙兹曼在帮列奥找对象,实际上却是沙兹曼在为自己的女儿和列奥牵红线。作品写得幽默、诙谐,这是马拉默德的一贯特色。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中作者是怎样塑造斯妲拉这一人物形象的?这对列奥的性格塑造有什么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斯妲拉这个人物和列奥的形象形成了互补。因为在小说中,除了沙兹曼的片言只语之外,对斯妲拉的描写全是通过列奥的眼睛和心理来完成的,可以说,小说中的斯妲拉其实是列奥心中的斯妲拉。无论是列奥从照片上看出来的她的心灵创伤和个性,还是最后见面时,列奥看到的她眼睛中流露出的无比的纯洁,都是列奥一见钟情、一心所想的形象。列奥对斯妲拉的心有灵犀的认识,实际上也暗示了列奥不同于世俗常规的叛逆心理。这和马拉默德一贯所提倡的改革宗教、复兴道德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2.如何理解“魔桶”的隐喻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将列奥的爱情与婚姻置于沙兹曼超自然的魔力控制之下。当列奥无意中发现了斯妲拉的照片时,他近乎疯狂地寻找沙兹曼,打算告诉沙兹曼他的选择和发现。他在沙兹曼家扑了个空,就打听沙兹曼的办公室,一个瘦女人给了他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回答:“在天上。”至此,“魔桶”的隐喻意义显现出来。沙兹曼储藏求婚者个人资料的小桶看似普通,却魔法无边,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列奥在跳进“魔桶”之前,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他结婚只是为了当拉比。他曾说:“没人爱他,他也不爱人”,还说:“我看我皈依上帝,不是因为我爱他,而是因为我不爱他”。而当他从“魔桶”里跳出来后,他却找到了爱情,开始真正地去爱别人,说:“爱情终于来到我的心上。”而且,他还通过所爱的人(斯妲拉)重新审视自己多年研读的犹太教义:他最终下了决心,让她向善,而自己皈依上帝。“魔桶”不仅蕴含着作家对人生真谛的哲学思考,而且使沙兹曼的父亲形象越来越清晰地走近读者。它既使列奥自觉地皈依了上帝,又拯救了沙兹曼的女儿。列奥在走近世俗之父的同时,也真正理解了自己终身信奉的精神之父——上帝,轻松的爱情故事与严肃的“寻父”主题由此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试分析人物对话对推动小说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替使用两种引语再现了列奥的内心痛苦,反映的是第三人称内心视角,即有限的全知叙述模式。全知叙述者在透视人物的内心时一般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常常仅集中解释某些重要人物或正面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他”,却赋予了“他”全知全能性。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他”的故事,同时能读到“他”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对人物有一种更好的认识。《魔桶》中有不少对列奥的内心描写,却很少有对媒人沙兹曼的内心透视,由于读者对沙兹曼的了解有限,因此,容易像列奥那样置身于故事之中,直到故事结束才知晓媒人的一系列有意无意地安排,使得列奥对救赎命运的悲壮抉择有了一丝喜剧的亮色,无形之中也表达了众多小人物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无论他们是多么努力和向往;这样适当隐瞒沙兹曼的内心活动有助于产生悬念,增加情节的吸引力。在这部小说中,列奥便是反映者,通过他的视角,我们能够深入、全面了解他对犹太人传统命运的理解和抉择的艰难,正如作者所言,人人都是犹太人。
4.阅读全文,请分析沙兹曼是怎样一步一步引诱列奥走到“魔桶”中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沙兹曼在对列奥的婚姻诱骗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深沉老练的经验和智慧。他先是提供三个分别有不同弱点的姑娘的情况给列奥,并不负责任地大肆渲染不实之情,再将其弱点和盘托出。用这种方式考验列奥的耐心并摧毁他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此基础上设置圈套,假装把女儿照片错装进信封。使列奥看到斯妲拉时与上述三个候选人产生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好感的错觉。沙兹曼则趁热打铁,假意推脱,吊起列奥的胃口。在列奥的苦苦要求下,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列奥和斯妲拉终于相见,沙兹曼则在街角祈祷,庆幸自己的计划成功。
5.小说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人物外貌的?有什么特别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善于通过小说中一个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另一个人物的外貌。虽然小说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叙述,但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并不仅仅从全知角度来描摹,更多的是通过小说中另一个人物的观察来呈现。沙兹曼的温柔而又悲哀的眼神是通过列奥的眼睛看到的,列奥的深藏着学问的眼睛是沙兹曼偷偷看到的,斯妲拉的无比纯洁的眼神是列奥老远就看到的。通过这些人物的互相观察和审视,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还透过外貌,赋予了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灵上的某种微妙的,甚至是有力的联系。
6. 综观全文,分析父爱在沙兹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篇没有一句提到父女之爱,但几乎每个细节都在为父爱这个主题服务。沙兹曼的提包就像一个魔桶,能变幻出姻缘的魔桶。作为媒人,父亲自然阅人无数,他绝对有眼力为女儿挑选佳偶。他选中了列奥,他用自己的魔桶向列奥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显而易见不可能有结果的人选,以这些人选来衬托女儿的纯洁和青春气息。欲扬先抑,假意推托,从而将列奥的心紧紧抓住,好姻缘也要有智慧才能达成。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关爱,直至最后真相大白时,读者才明白了父爱的真挚感人。作者写的不着痕迹,层层推进,对父爱做了真实完整的表达。
7.小说几次写到“桶”?小说为何要命名为“魔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描写“桶”的情节有三处,一是沙兹曼第一次来到列奥住处时,沙兹曼安慰列奥好多卡片放在“桶”里。第二次是列奥发现斯妲拉的照片被扔在“桶”里。第三次是列奥因思念斯妲拉而寻找“魔桶”。
从表面看,魔桶是指待嫁女子之多,从深层看则是表现爱情之桶的魅力。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本文的主人公列奥·芬克尔是个学习犹太教律法的学生,有较好的前景,为人也很好,被一个以说媒为生的沙兹曼所看中,沙兹曼生活十分穷困,一心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像列奥这样的年轻人为婿,但是他欲擒故纵,在使得列奥几乎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才让他与女儿见面,故事十分生动地刻画了沙兹曼的形象。沙兹曼的性格写得生动活泼,他摆噱头、吊胃口,活像个老滑头,却不失善良的心地。列奥的性格优柔寡断,是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在与沙兹曼的交锋中则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列奥的纯真呆板来衬托出沙兹曼的老辣深沉。
对比手法是指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的一种写作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2.要建立合理的参照标准。如高尔基的《海燕》,选择海鸥、海鸭、企鹅们和海燕形成对比。比较双方都是海鸟且都处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 这样更能突出海燕的无畏和英勇。
3.迁移应用
用对比手法描写一处景物,并在对比中看出特点来。(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杭州西湖的水景雍容华贵,浓墨重彩,诗人文学家多咏诵其华美;而天山滇池的水景却清凉透彻,飘逸绝美,它诞生于高耸的冰原之中,孤傲的品性不被世人所了解,像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独立于纷繁世间,却依旧保持高洁傲岸的情趣。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不幸者的人道主义
马拉默德作品中故事大都集中在一些不幸的小人物身上,他们在充满矛盾和残杀的社会里受到无穷无尽的倾轧和困苦,通过马拉默德独特的心智和炽热的情感出现在小说里,使读者跟着书中人物时或抑郁无以自解,或翱翔于幻觉世界而达到感情上的升华。他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慧眼独具的洞察力,用适度的笔触,寥寥数笔,就把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披露无遗;同时又能以非常纯朴的语言说出小人物的细微心绪。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对这些小人物的同情,也可以看到他们,尤其是犹太籍移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坚忍的生活毅力,赞扬了他们的高贵品质,并通过他们反映出更广大范围的人类世界。有人把马拉默德这种写人的精神从痛苦和孤独中得到升华的基调称之为“不幸者的人道主义”,而马拉默德正是这种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代言人。
【应用角度】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坚韧”“人道主义”“代言”等。
2.精彩应用
“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
古代,有一个学士叫周豫,一次在烹煮鳝鱼时,发现热锅里有只鳝鱼总向上曲拱身体。他甚为不解,剖开鳝鱼,发现肚里有子。原来,这条母鳝极力向上曲折身体避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母鳝护子的举动触动了周豫悲悯的心弦,从此他不再烹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情怀。
马拉默德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慧眼独具的洞察力,用适度的笔触,寥寥数笔,就把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披露无遗。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对这些小人物的同情;悲悯之心彰显无遗。有人把马拉默得这种写人的精神从痛苦中得到升华的基调称之为“不幸的人道主义”,而马拉默德正是这种不幸的人道主义的代言人。
课件60张PPT。一个完整的世界魔 桶2345678熟悉熟习910徘徊徜徉11×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12√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兴头很高。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13× “恍然大悟”,猛然醒悟的样子,指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14√ “改邪归正”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这里是指警察劝黑帮,显然恰当。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1.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1)记者在现场看到,李克强召集参与救灾工作的各部门负责人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打着手电筒,________今晚的救灾工作。
(2)市民吐槽5年买房________历史,被房产中介忽悠成家常便饭。
(3)受到诸多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的制约,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规范完善。创新理财产品的结构设计是________解决的问题。
A.部署 心酸 亟待
B.布置 辛酸 急需
C.布置 心酸 急需
D.部署 辛酸 亟待
【解析】 “部署工作”和“布置工作”都是正确的说法,只是所表述的范围不同。“部署工作”是对大的范围而言的,如中央部署反腐败工作,是对全国而言的,具有较为宽广的领域和统领的意思。而“布置工作”通常所指的范围较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容也较为细致,如某处长对所领导的下属布置工作等。“辛酸”,形容痛苦和悲伤,如“辛酸泪”“辛酸的往事”;“心酸”指心里悲痛,如“心酸落泪”。“急需”,动词,紧急需要,急需处理;“亟待”,迫切等待,急切需要。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首尔国际图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与相关国家的文学版权交易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逐步走向规范。
B.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 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苏州面临着养老服务的严峻挑战。
C.一个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不断成熟、主动推广并被社会所认识和认可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有的成果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仍可持续可能衍生商业价值。
D.环保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区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解析】 A项,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C项,语序不当,把“可能”移到“在几十年”前面。
【答案】 D
3.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唯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恐怕主要是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民间流传。
B.推其原因,是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
C.细心分析,似乎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D.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解析】 从上文“唯独”“至今依然生气如故”等表述的肯定语气来看,宜保持语气的一致性,也用肯定语气的表述,A、C两项中“恐怕”“似乎”不妥当。“如故”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已成为精神食粮”而不是“在民间流传”,所以选B项。
【答案】 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 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 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内容,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第一处根据“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填写“回望历史 ”;第二处根据“或许”“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填写“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第三处根据“镌刻进历史”填写“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答案】 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5.节日期间“抢红包”成为最热的话题。“过节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的接着派发。“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节日期间火爆的“抢红包”行为?请明确表态并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至少列出两条理由;③语言简明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所给语段按要求写文段的试题,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和表达应用的能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考生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理和概括。比如,根据对本题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我觉得很好。①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抢红包”,都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②网络抢红包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③网络红包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和社会认同。当然,也可以概括为:我认为不好。理由合理,语言简明连贯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觉得很好。①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抢红包”,都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②网络抢红包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③网络红包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和社会认同。
示例二:我觉得不好。①冲淡了节日的味道,让传统佳节成了“抢红包节”。②冷了亲情,“抢红包”成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新隔阂”。③伤了身体,有人不分昼夜,机不离手,以致眼迷离、手抽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冬 雨
王 蒙
今年冬天的天气真见鬼,前天下了第一场雪,今天又下起雨来了,密麻麻的毛毛雨,似乎想骗人相信现在是春天,可天气明明比下雪那天还冷。我在电车站等电车,没带雨具,淋湿了头发、脖子和衣服;眼镜沾满了水,连对面的百货店都看不清。
下午有几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传纸条,使我生了一顿气。说也怪,作了20年小学教员了,却总是不喜欢小孩子,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我。校长常批评我对学生的态度不好。细雨不住地下,电车老不见来,想想这些事,心里怪郁闷。
当当当,车来了,许多人拥上去,我也扯紧了大衣往上走,在慌忙中,一只脚踩在别人的鞋上,听见一个小伙子叫了一声。
我上了车,赶忙摘下了沾满了水的眼镜,那年轻人也上了车,说:“怎么往人脚上走呀!”我道了对不起,掏出手帕擦眼镜,又听见那人说:“真是的,戴着眼镜眼也不管事,新皮鞋……”
我戴上眼镜,果然看见他那新鞋上有泥印子。他是一个头发梳向一边的青年,宽宽的额头下边是两道排起来的眉毛,眼睛又大又圆,鼻子大而尖,嘴里还在嘟哝着,我觉得这小伙子很“刺儿”,对成年人太不礼貌,于是还他一句说:“踩着您的新鞋了,我很抱歉。不过年轻人说话还是谦和一点好!”
“什么?”他窘住了,脸红了,两道眉毛连起来。我知道他火了,故意轻轻地、倚老卖老地咳嗽了几下。
就在纠纷马上要爆发的时候,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我们俩回过头,只见那边一部分人离开了座位,一部分人探着身子,注视着车窗,议论着、笑着。
我不由得走过去。原来大家是围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梳着小辫子,围着大花围脖,跪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对着玻璃。再走向前一步看,才知道她是在玻璃上画画;乘客呼出的气沾在密闭的窗玻璃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雾,正好作画板。那小姑娘伸出自己圆圆的小指头,在画一座房屋。她旁边座位上跪着一个更小的男孩子,出主意说:“画一棵树,对了,小树,还有花,花……”小姑娘把头发上的卡子取下来画花,这样线条更细。我略略转动一下目光,呵唷,左边的几个窗玻璃上已经都有了她的画稿了,一块玻璃上画着大脑袋的小鸭子,下面有三条曲线表示水波,另一块玻璃上画着一艘轮船,船上还飘扬着旗帜,旗上仿佛还有五颗星;哈哈,这一块玻璃上是一个胖娃娃,眼睛眯成一道线,嘴咧得从一只耳朵梢到另一只耳朵梢……回头来看,她的风景画刚刚完成,作为房屋、花、树木的背景的,是连绵的山峰,两峰之间露出了太阳,光芒万丈。
“这个更好!”一个穿黑大衣的胖胖的中年女人说。
“好孩子,手真利落!”一个老太太说。
车停了,下车的人在下车以前纷纷留下了夸赞小画家的话。那女孩好像根本没有听见这些议论,只是向身旁的男孩说:“弟弟,再画一个好不好?”男孩连连说:“好,好,再画一架大飞机!”两个人就从座位上下来,向右边没有画过的窗玻璃走去。车上的人本来不少,又聚在一端,就显得很挤,但大家自动给他们让了路和座位。隔着许多人,我只看见那小画家的侧面,她的额上、鬓上的头发弯曲而细碎,她的头微扬着,脸上显出幸福和沉醉的表情;她弟弟的样子却俨然是姐姐的崇拜者,听话地尾随在姐姐后面。
车到“平安里”了,小画家已经在所有的玻璃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她拉着弟弟准备下车,别人问她在哪儿上学,叫什么名字,她只是嘻嘻地笑,没回答。我退到车门边,欣赏着她天真活泼而又大方的样子。她就要下车了,忽然目光停留在我身上,然后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大躬:“赵老师!”她的弟弟也随着给我鞠了个躬。
“这难道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大吃一惊,想看看她胸前戴着校徽没有,她已经下去了,在车外边一蹦一跳地走在细雨里,很快地消失了矮矮的身影。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到我身上了,都友善地、羡慕地、尊敬地看我,使我一时手足无措,只好哼着哈着往电车的另一端走,一转身,正好看见那被我踩了新鞋的小伙子,才想起这儿还有一场未了的纠纷。那小伙子看见我,想躲开,又躲不开了,露出了一种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电车上的乘客亲切地互望着,会心地微笑着,好像大家都是熟人,是朋友,好像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赋予了这平凡的旧车厢以魅力,使陌生的乘客变得亲近,使恶劣的天气不再影响人的心绪了。
1957年(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技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开头部分,通过冬雨、寒冷,拥挤的人群,不文明的推搡与碰撞,渲染了低郁的心情,为后文作了铺垫。
C.小说叙述小女孩姐弟俩画画的过程,综合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让画画的过程生动细腻,充满诗意。
D.差点儿与“我”发生纠纷的小伙子最后“怪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明白了“我”的身份,知道“我”是一位老师。
【解析】 A项,“欲抑先扬”判断错误,应为“欲扬先抑”;B项,正确,此项具有概括性;C项,“议论”判断错误,小说该部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D项,错误,此原因不是根本的。
【答案】 B
7.小说中小女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小女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窗玻璃作画板面对乘客大胆画画,表现出她的天真活泼大方;②在乘车的车厢中也要用窗玻璃作画板画画,并且画得很好,还用发卡来画线条,表现出她热爱绘画并具有绘画的特殊才能;③认出了“我”是“赵老师”,“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大躬”,并称呼起来,表现出她很懂礼貌。
8.王蒙在《我看小小说》一文中说“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微’,多半在于一个‘妙’字。”本篇小说的结构在伏笔与照应上就很‘妙’,请联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篇的坏天气与扰心的事让人心情郁闷是伏笔,结尾“……恶劣的天气不再影响人的心绪了”是对此的照应;②开头第二段写“我”是小学教员是伏笔,后文写小女孩认出并称呼“我”“赵老师”是对此的照应;③开头部分因心情郁闷即将爆发一场冲突是伏笔,后文“……怪不好意思的样子”是对此的照应。④有了伏笔与照应,使小说结构严密、紧凑、巧妙,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9.小说中小女孩姐弟俩在车窗玻璃画画的举动,让即将爆发一场纠纷的车厢中的“陌生乘客变得亲近”, 有人认为这是“莫名其妙”“虚无缥缈”的。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意这种看法。①小女孩姐弟俩在车窗玻璃画画的举动,使粗鄙的乘客们出现了笑容,车厢这个环境中出现了美好的光辉。②作者感受到了天真纯洁的童真童心的美好,也让读者看到了天真纯洁的童真童心的可贵,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而且也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③小说表达的是作者对童真童心的渴求,对纯洁、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望。④艺术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重在以高妙的技巧反映生活,写意抒怀,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或模仿,那种要求小说作品中的一切都必须在现实中实际存在或发生的看法是不符合小说创作的规律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