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4 《鉴赏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4 《鉴赏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2:59:10

文档简介

鉴赏家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米糠(kānɡ)  丝篾篮(miè)  香橼(yuán)
哔哔剥剥(bì) 时髦(máo) 抻纸(chēn)
枇杷(pí)(pa) 怅然(chà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应  (2)卜
(3)奔 (4)模
2.语境辨析法
(5)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6)假(jiǎ)如到了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迟钝·愚钝
二者都有“不灵活”的意思。
迟钝:是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
愚钝:是指愚笨,不伶俐,语义较“迟钝”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国际上很多科学家对比研究发现,生活饮食的不良习惯会使儿童大脑变得迟钝(迟钝/愚钝)。
②苏可章是凌家大姐的儿子,小时候发高烧引发脑膜炎,至今还有些愚钝(迟钝/愚钝),后来在大理石厂做搬运工,练得一副好体力。
(2)辨认·辨别
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别: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警察辨认(辨认/辨别)犯人除了可以通过脸部特征,还可以通过犯罪嫌疑人的身材和声音。
②大家可能常喝贡菊和杭菊,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怎样辨别(辨认/辨别)这两种茶叶。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日方道听途说,刻意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人为制造紧张,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样无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请说明理由:“道听途说”指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此处强调日本的言论没有丝毫的事实根据,可用语义较“道听途说”重的“捕风捉影”。
(2)在网球世界里,有人用嘴巴说话,有人用球拍说话;有人在高谈阔论,有人在默默付出;有人沦为了笑话,有人成就了神话。(√)
请说明理由:“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感彩为贬义。用于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3)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请说明理由:“情不自禁”的对象主要是感情,不能作“颤抖”的状语,属于适用对象错误。
(4)有名女子在一家服装店内装模作样地挑选衣服,结果趁店主不备,将一件上衣塞进包内就跑了。(√)
请说明理由:“装模作样”侧重指故意做作,故作姿态,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5)一个平时在学校里爱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一件小事,让老师对他另眼相看。(×)
请说明理由:_“另眼相看”侧重于从“横向”看人,是拿此人与另一人或一般人相比,此语境显然是指“此学生”前后表现相比较,应用“刮目相看”。
[常识·速览]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一代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弟子。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比如3岁丧母,17岁经历战乱,后又因战争未能从西南联大如愿毕业,一度谋职无望艰苦备尝,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起大落的经历,使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式,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于是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这些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淳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主要作品: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汪曾祺的《鉴赏家》写于1982年。他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他的作品往往融进风俗的内涵,“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其实往往是对故土的追怀;人到了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整体·感知]
《鉴赏家》一文写了普通市民的高山流水式的精神交流,体现了市井人际关系的协调,反映了作者朴素的道德理想和儒家以“伦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也对市井小人物的美好品性进行了颂扬。普通市民虽然地位卑微,但却极富人生智慧,果贩子叶三虽然出身卑微,识字不多,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质朴的艺术鉴赏力,他能一语道出大画家季匋民所画的佳处何在,也能凭借丰富的阅历指出其中失实之处,使得这位颇具名士风范的画家感慨不已,甚至一改不当众作画的习惯,邀请叶三观其泼墨挥毫,并且专门为叶三作画题款相赠。画家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人来高价购买,叶三坚决不卖,临终时让儿子把画放在棺材里以求永生相伴。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篇小说开头简短,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这段,简略节省,不拖泥带水,点出了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简略营造空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白描式的开头也体现了汪曾祺清淡自然的独特风格。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彼此欣赏的朴素情谊。
3.这篇小说情节简单,读起来却很“有味儿”,结合本文,试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视觉化,即他笔下所写,大体是可见的,这与他尽可能不直接描写心理是相关的。他重视视觉化,与他具有深厚的书画视觉艺术素养有关,从视觉化这一特点,可以见出其作品具有色彩明丽、意境淡远等特色。《鉴赏家》寥寥几个人物,基本没有心理描写,但在作画赏画的细节上舍得用笔,极富笔记小说神韵。
汪曾祺小说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淡化主题。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基本上不是他的艺术追求,所以他的作品大体没有思想主题。《鉴赏家》基本上没有矛盾,没有戏剧冲突,更没有戏剧高潮,甚至没有大部分小说通常具有的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第三个特色是反抒情。他的小说是不直接抒情的,这一特点,与视觉化是相关的。由于抒情和议论(这是公式化的现代文学中的两大要素)都缺乏视觉性,所以被重视作品可见性的汪曾祺自觉地加以排斥。然而不直接抒情,恰恰使汪曾祺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中最抒情最优美的乐章,这也是发人深省的。
汪曾祺小说的第四个特色是特殊的语言魅力。汪曾祺是“五四”以后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汉语的语言魅力的少数作家之一。汪氏小说不注重情节,乃至常常情节不完整,结构又是“随便”(哪怕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因此他的作品常常有一种未完成感,但即便如此,未完成感并不成为他的作品的缺陷,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极富魅力的语言趣味,他的代表作,即便很不像小说,也就是看上去很不完整,也总是具有美学上的浑然一体感,留白甚多而不让读者觉得是未完成品。这正是他作为语言大师最值得自豪的地方。汪曾祺的小说明显不注重细节描写,而主要致力于白描式的勾勒,这使他的小说节奏紧凑如行云流水,语言朴素如疏云淡月,语言富有韵律,且颇有情致。
4.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用“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结合本文的具体情节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在小说中,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运,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明确、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
小说在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饶图。作家用水果表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5.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以“鉴赏家”为题,写的却并非那些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这位果贩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而一个从心底喜欢画的果贩,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叶三鉴赏的并非只是画;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象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意,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6.分析果贩叶三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果贩叶三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都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才有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 喻
汪曾祺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咀嚼却意味无穷。在文中经常使用大量精巧新颖的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清新优美。比如本文的第三段中,作者就用一系列的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每个时节水果的特点,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2.写法指导
(1)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即形似;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即神似。
(2)注意创新。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
(3)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比喻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3.迁移应用
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大画家季匋民认为,叶三虽然只是一个果贩,但他是用最纯真的眼光去欣赏绘画,不掺杂任何的私心杂念与功利色彩。而且,他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评论绘画,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而一些所谓的名士的高谈阔论却为季匋民所不齿,因为他们常常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而且往往为浓厚的功利色彩所覆盖。
【应用角度】 “简单是一种境界”“知己”“利与义”等。
2.精彩应用
世上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的句子。贾岛却满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是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追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对于季匋民来说,叶三是一个真正的布衣“鉴赏家”,因为他心地纯正,襟怀坦白,重情重义,不慕虚名,不图浮利。
课件55张PPT。一个完整的世界鉴赏家2345678迟钝愚钝910辨认辨别11× 12 “道听途说”指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此处强调日本的言论没有丝毫的事实根据,可用语义较“道听途说”重的“捕风捉影”。 13√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感彩为贬义。用于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14× “情不自禁”的对象主要是感情,不能作“颤抖”的状语,属于适用对象错误。 15 “装模作样”侧重指故意做作,故作姿态,用在这里符合语境。√16 “另眼相看”侧重于从“横向”看人,是拿此人与另一人或一般人相比,此语境显然是指“此学生”前后表现相比较,应用“刮目相看”。×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B.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
C.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D.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解析】 B项,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C项,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D项,语序不当,两个“对于”的内容对调,形成递进关系。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香格里拉市地处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交汇处,境内雪山耸峙,河谷深险。________。
①“高山急峡雷霆斗,枯木苍藤日月昏” ②“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峡斗石为门” ③海拔在4 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0座 ④虎跳峡以其磅礴的气势吸引着中外游人 ⑤苍凉的茶马古道上的石门关及色仓大裂谷都以其绝妙的景致向游人敞开怀抱 ⑥高山气势磅礴,姿态万千
A.⑥③②④①⑤   B.③⑥①④②⑤
C.③②⑤①④⑥ D.⑥③②⑤①④
【解析】 ③⑥偏重说雪山,①④②⑤偏重说深谷。四句的搭配可以参照诗句的意思判断,比如“高山急峡雷霆斗,枯木苍藤日月昏”写峡谷的景象以及峡谷周围的景色,与之相配的只能是虎跳峡。
【答案】 B
3.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僵尸企业”下个定义,不超过50字。
“僵尸企业”的英文全称是“zombie company”,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僵尸企业都是效益不佳的企业,轻则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重则难以为继、濒临倒闭。因此,僵尸企业毫无例外都是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短期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问题企业一旦解决了问题,就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则没有前景,可以说是扭亏无望。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免于破产倒闭、“僵而不死”,一是因为有地方政府的保护照顾,二是因为有银行的贷款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僵尸企业”是效益不佳、扭亏无望、依靠地方政府保护照顾和银行贷款支持而免于破产倒闭的负债企业。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① ,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宁静的人。红学痴儒周汝昌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 ② ,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只要我们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 ③ ,那么我相信:即便低到尘埃,也能开出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心宁静才能走向成功 ②大师尚且如此 ③拥有一颗宁静的内心
5.下周六上午9点,学校将在操场举行18岁成人仪式。请你给父母写一封信,邀请父母参加你的成人仪式。(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至少使用1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祝健康!
儿子(女儿):×××
2019年4月14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语言的题目,要注意内容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修辞、表达感恩之情等内容,语言上要求内容全面,得体,简明。
【答案】 我已经18周岁了,今天我们要举行成人仪式,邀请你们一定参加,因为是你们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你们的大爱无疆如春风化雨般使我茁壮地成长,我永远感谢您的养育之恩。恳盼你们按时到校见证孩儿的成人仪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 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一把天然的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下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地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疾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是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
【解析】 A项,原文儿子说的“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是他忏悔的感受,并非真的是“埋下伏笔”。B项,不是“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而是它妨碍盖楼。C项,“他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无中生有。
【答案】 D
7.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出老槐树的好处,描绘风情画,形象地表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②交代了老张依恋老槐树,坚决不同意儿子锯树的原因。③和下文枯叶飘落,人们很少到老槐树下聚集,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了惋惜之情,以及期盼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主题。
8.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爱生活:喜欢人们在老槐树下聚集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老槐树下啜茗、看人经过、听鸟鸣叫,过神仙日子。②和善: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他都拿张小凳倒杯茶水,聊成老友。③主意坚定:儿子要锯掉老槐树,老张生气地说: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④真心感恩。他感激老槐树带给他的恩泽,给它上土肥、浇水、打针治虫;看着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
9.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老槐树被害死感到痛心。②对儿子使用阴谋害死老槐树感到愤恨。③对没想到平时不看在眼里的儿子会有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感到惊诧。④对自己没有保护好老槐树感到惭愧和后悔。⑤对儿子最终表现出愧与悔并决定在荒山上栽一千棵槐苗感到一丝欣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