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3: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杨利英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否则,当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够成为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时,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受到威胁。
公民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而且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下降,那么社会进步仅是一种狭隘的物质进步。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对内有传统文化衰落问题,对外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所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宣传中,我国原本采用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生活化和群众化,让公民易于接受。
(《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的实践主体,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人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B.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才能将思想观念进行实践,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C.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因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D.我国在道德教育宣传中,采用的方式是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形式化过多,没有产生宣传效果,令人警醒。
【解析】 B项,逻辑顺序与原文不符,“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不当,应该是“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C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不当,原文中为“尽管……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D项,曲解文意,不是“没有产生宣传效果”,应是“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观点。
B.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C.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
D.文章运用“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证明了当前“道德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解析】 C项,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并不是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而是用来说明“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这一观点。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能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促进人们进行价值思考,也能获得一定思想成果。
B.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导致个体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迷茫。
C.西方文化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渗透,动摇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的抵制。
D.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出现了诚信意识不强、极端个人主义、片面追求享乐的现象。
【解析】 根据原文“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一句可知,D项中“极端个人主义”系无中生有。
【答案】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行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有删改)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
B. 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
C. 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
D. 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B [B项,“率先”和“成效显著”在文中没有相关信息,文中只是说“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
B.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
C. 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D.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
C [A项,“持反对态度”错,原文是说“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B项,“任何……都是徒劳无效的”过于绝对;D项,“最重要”错,材料一提及“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支撑点,但并没有说哪一个最重要。]
6.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紧扣文本的探究题,要求从文本中找答案。材料一阐述当今传统文化进校园“重术轻道”的误区,从中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二、材料三提及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从中可概括出第二点、第三点答案;材料四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阐释,从中可概括出第四点答案。
【答案】 ①重“道”轻“术”,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②提供合理的课程设置、足够的活动资金及专业师资。③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④采取具体的做法,加以落实,做到“入脑入心”。(每点2分,意思相近或其他出自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卖 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窘迫。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
D.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
【解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A项,“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文中无依据,C项,“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错,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D项,小说语言平实,没有典雅之韵。
【答案】 B
8.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人物形象题是小说中必考的一道重点题型,所以考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人物语言、动作、行为、事件等准确定位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地进行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根据对小说情节的了解,可以将六叔的人物性格概括为:(1)淳朴、善良的农民。(2)①不愿卖羊却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卖。②卖了羊却又为羊的命运牵肠挂肚。
【答案】 (1)淳朴、善良的农民。(2)①不愿卖羊却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卖。②卖了羊却又为羊的命运牵肠挂肚。
9.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准确把握小说的情感主旨和作家的创作意图,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理解和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主题的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但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卖羊》通过对六叔卖羊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展现了农民对牲畜的依赖和怜爱,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担忧。联系现实示例:1.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社会中仍有相当多的人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快,漠视生命、肆意捕杀动物。
【答案】 《卖羊》通过对六叔卖羊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展现了农民对牲畜的依赖和怜爱,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担忧。
联系现实示例:(1)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社会中仍有相当多的人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快,漠视生命、肆意捕杀动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怀玉,本名琮,亳州焦夷县人。少以雄杰自任,随太祖起军。唐中和末, 从至大梁。光启初,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又从破蔡贼于板桥,收秦宗权八寨,奏加检校右散骑常侍。文德初,同诸军解河阳之围,复从破徐、宿。乾宁中,奏加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名怀玉。破朱瑾于金乡南,擒宗江以献,表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
乾宁四年,庞师古失利于清口,怀玉独完军以退。光化初,转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俄奏授沂州刺史。顷之,王师范以青州叛,屡出兵侵轶,怀玉击退之。天复四年,转齐州防御使,加检校司空,从大军迎驾于岐下。归署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复领所部兵戍雍州,寻召赴河中,补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开平元年,授曹州刺史,加检校司徒。明年,除晋州刺史。其秋,晋军大至,已乘其墉,怀玉选亲兵五十余人,拥杀下城。晋军既退,出家财以赏战士。岁中,晋军又至,怀玉领兵败之于洪洞。三年,制授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练兵缮壁,人颇安之,加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人友珪既篡立,河中朱友谦拒命,遣兵袭鄜州,怀玉无备,寻为河中所掳,囚于公馆。及友珪遣康怀英率师围河中,友谦虑怀玉有变,遂害之。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
(选自《旧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B.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C.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D.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解析】 根据情节推进确定句读。“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一句中,“怀玉”与“率亲兵”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于/隧中”是介词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递公文用的马。
B.尚书,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C.署,文中指官府,即华州观察留后的办公地点。
D.特进,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称“特进”。始于汉,隋为散官,唐改为文职散官,后世多沿置。
【解析】 C项文中的“署”为动词,意为“授予官职”。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怀玉跟随朱温在板桥打败蔡州的敌人收复秦宗权的八座营寨后,被朱温授予检校右散骑常待官职。
B.开平二年秋天,晋军进攻晋州,徐怀玉率领五十名亲兵杀退已经登上城墙的晋军,后又拿出家财重赏这些亲兵勇士。
C.担任检校司空后,徐怀玉跟随大军到岐山迎接唐朝皇帝,回来后担任华州观察留后。
D.徐怀玉一生勇猛,未曾临阵退却,最后死于朱氏兄弟内部争斗,实在可惜。
【解析】 A项涉及原文第一段第五句,此时朱温尚为唐朝节度使,徐怀玉的官职是朱温奏明朝廷经过朝廷批准的。文中多次出现“奏”“表”字,需要注意。
【答案】 A
13.将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蔡州敌人屯兵金堤驿,徐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将”“破”“累迁”各1分,句意2分)
(2)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满身躯,有战将的名气。(“折”“金疮”“被”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徐怀玉,本名叫琮,是亳州焦夷县人。他年轻时就将成为英雄豪杰作为自己的目标,跟随梁太祖起兵。唐朝中和末年,他跟随太祖到了大梁。光启初年,蔡州敌人屯兵金堤驿,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接着跟随太祖在板桥打败蔡州敌人,收复秦宗权投降黄巢时的八座营寨,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右散骑常侍职务。文德初年,徐怀玉与各路军马解除河阳之围,又跟随太祖攻破徐州、宿州。乾宁年间,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予他名字怀玉。在金乡南打败朱瑾军队,生擒宗江献给太祖,太祖上表授予徐怀玉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官职。
乾宁四年,庞师古在清口作战失利,唯独徐怀玉部完整地撤退回来。光化初年,转任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不久太祖又上奏让他担任沂州刺史。不久,王师范在青州叛乱,多次出兵侵入,怀玉打退了他。天复四年,转任齐州防御使,并被提拔为检校司空,跟随大军在岐山下面迎接圣上。回来后被任命为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后,又领兵守卫雍州,不久又被召至河中被授予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官职。天祐三年,被授予左羽林统军,接着担任右龙虎统军,他统帅六军将士奔赴泽州,不久就被晋军进攻,晋军昼夜不停地攻击,还挖地道进城,怀玉率领亲兵在地道里阻击敌军,晋军因此退却。
开平元年,担任曹州刺史,又被授予检校司徒官职位。第二年,担任晋州刺史。这年秋天,晋军大规模进攻,已经登上城墙,怀玉挑选五十名亲兵,冲上去将敌人杀下城墙。晋军已经退却,徐怀玉拿出家财用来奖赏将士。这年之中,晋军又来犯,怀玉领兵在洪洞将其打败。开平三年,皇上下令授予他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官职,他训练军队修缮城墙,老百姓都能安定地生活,又被提拔为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子朱友珪已经弑父篡位,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拒绝听从朱友珪命令,并且派兵袭击鄜州,徐怀玉没有防备,不久就被朱友谦抓获,被囚禁在公馆。等到友珪派遣康怀英率领军队包围河中郡,朱友谦担心徐怀玉有兵变,就杀害了他。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身躯,有战将的名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安鸟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安鸟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安鸟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 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答案】 A
15.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 (1)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每当红彤彤的高粱、黄灿灿的玉米等庄稼收割完,农家人把田间地头收拾干净,然后翻土重新整理,因为土地是农家人的命脉。接下来就是_______________地忙着麦子的播种了。秋分时节,广袤的田野,(   ),喘着粗气拉着犁铧挪动着均匀的脚步,泥土泛着芳香快速地向两旁翻滚开来。有几条蚯蚓偎依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惊醒了它们的美梦。远处高树上一只秋蝉嘶叫,喜鹊喳喳声淹没了它的那一声_______________的颤音。冬小麦播种后十来天左右,_______________的嫩黄匍匐在田野,犹如铺展开的一条嫩黄色的绒毯子,给田野铺上一层呵护。再过时日,冬小麦不喜欢嫩黄的衣服了,渐渐地把它染成________且诗意的绿。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几条蚯蚓偎依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惊醒了它们的美梦。
B.有几条蚯蚓偎依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搅醒了它们的美梦。
C.有几条蚯蚓蜷缩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惊醒了它们的美梦。
D.有几条蚯蚓蜷缩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搅醒了它们的美梦。
【解析】 A、B两项中的“偎依”使用不当,A、C两项中的“惊醒”使用不当,搅:被打扰到,被吵醒。惊:因受惊动。由语境来看,犁铧犁地打扰了蚯蚓的梦,因此“搅醒”符合语境。
【答案】 D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犁地的老牛低着头  B.低着头犁地的老牛
C.啊!老牛,躬身犁地 D.啊!躬身犁地,老牛
【解析】 由后文“喘着粗气拉着犁铧”来看,写出了牛的状态,应紧衔接“犁地的老牛低着头”这一状态,B项是偏正语组,强调的是老牛,但文段强调的是老牛“低头的状态”;C、D两项的语言风格与文段不协调。
【答案】 A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紧锣密鼓 气若游丝 一望无垠 生机盎然
B.大张旗鼓 气若游丝 一览无余 意兴盎然
C.紧锣密鼓 奄奄一息 一览无余 生机盎然
D.大张旗鼓 奄奄一息 一望无垠 意兴盎然
【解析】 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前者符合语境,排除B、D。气若游丝:形容气息、生命的迹象很微弱,比喻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从语境来看,用“游丝”来形容秋蝉的微弱的鸣叫十分得体。排除C、D。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望无垠:指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后者符合语境,排除B、C。生机盎然: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意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也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从语境来看,冬小麦渐渐变绿了,表明冬小麦充满生命力,故前者符合语境。排除B、D。
【答案】 A
20.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王伟写给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5分)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好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死去的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2018年4月2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请假条的不恰当之处可以从格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指的是应用文必须包含的要素。据此,逐一排查,找出其中的不恰当之处。
【答案】 (1)“尊敬的王老师”应顶格写。(2)“是祭祖和扫墓的好日子”中“好日子”不当,删掉“好”。(3)“死去的先人”“死去的”多余,应删掉。(4)“令尊”用错,应改为“家父”或“我的父亲”。(5)没有说明请假的具体天数,可在“特向您请假”后加上请假的具体天数。
21.下面是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曾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的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的内涵,60个字左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认真读图,应结合文字和箭头,准确理解“激励模式”的结构,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述激励的程序、条件及作用。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示意图答案表述的层次和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进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生命垂危的乞丐,在荒野里踽踽独行,最后倒在一片草丛里,这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在了他的掌心。
乞丐赶忙把手掌移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露珠说,“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绽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无怨无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为寓意型新材料作文。材料为一个寓言故事,记叙一个乞丐和一颗露珠的一段对话,揭示出人应该乐观,自信,乐于奉献的道理。审题立意可从乞丐与露珠两个角度出发。
从乞丐的角度:
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对未来悲观失望;
②困境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要积极争取。
从露珠的角度:
①生命的意义、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心甘情愿的奉献;
②乐观面对暂时的困境乃至绝境,放大眼界,放宽胸襟。
审题立意或行文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①从小小的露珠救人一命出发,谈小与大的关系;
②从露珠救乞丐一命出发,谈珍爱生命;
③从乞丐准备吞下露珠出发,以自私自利为话题;
④从乞丐可怜露珠出发,谈慈悲为怀、为他人着想;
⑤脱离材料,泛泛地谈快乐与幸福。
【参考例文】
微笑着面对生活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亦然也会微笑着回应你。——题记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望眼无际的天空,充满了迷茫和奇趣。对于豆蔻年华的我们来讲,它必然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可是对于成年的青年人来讲,它必然也是一把匕首,在伴随他们的使用中,一不小心就会刺伤他们,抹杀他们励志向上的决心,带给他们无数的烦恼和挫折……
春天,漫山遍野含苞待放的鲜花和刚刚冒出头的嫩绿的小草,小河边清澈见底的水流哗啦啦的流向那不见尽头的远方,蝴蝶和蜜蜂在一旁嬉戏着……夏天,炽热的太阳光强烈地烘烤着大地,我们的额头上冒出了汗水,学校那一簇簇鲜花和小草都枯萎了,茂盛的大树也快要奄奄一息了,这时的我们真希望秋阿姨如闪电般的速度来到我们的身边,为我们带来一丝丝秋的气息吧……秋天,田地里那一片片金黄的麦子,农民伯伯一脸的喜悦,林间枫叶哗哗地飘落……冬天,天空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使嘈杂喧闹的城市顿时寂静了下来,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小朋友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毛茸茸的手套,在大地的怀抱中玩起了打雪仗、堆雪人……
生活就像这变化多端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性格。
夏天,微笑面对着生活的人会用别致的眼光去待它,会觉得它不是炎热,不是用炎热来惩罚我们,而是认为它是在考验我们,用我们酣畅淋漓的汗水来浇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在懵懂和挫折中成长,更是因为夏日的辛勤播种,才有了秋天那喜悦的丰收啊!
懂得面对生活,懂得迎接生活,懂得与生活和睦相处的人一定会是生活的成功者,因为你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历程,处理过生活中的种种失败,挑战过生活中的处处困难。
一次,我在做一次练习中,做到了这样一道题。有三个人同时经过一处荆棘丛中,然而荆棘丛中长出了鲜花。走过的第一个人就说:“荆棘丛中长出了带刺的花。”走过的第二个人就说:“荆棘丛中有刺。”最后一个人就说:“荆棘丛因有花而更美。”三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未来他们的命运也将不同。所以请相信,生活就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杯茶,如何去品味这杯茶,就要看我们怎样去对待生活了……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亦然也会微笑着回应你。
——后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