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的晚上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栈房( zhàn) 踱进(duó) 贫民窟(kū) 映射(yìng)
砌着(qì) 咳嗽(ké)(sou) 叠成(dié) 凝视(níng)
纤细(xiān) 漆黑(qī) 无暇(xiá) 痴呆(chī)
演绎(yì) 萎缩(wěi) 枯燥(zào) 酬报(chóu)
羞涩(sè) 萎靡(wěi)(mǐ) 嘈杂(cáo) 唾液(tuò)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咽 (2)纤
2.语境辨析法
(3)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蕴含·蕴藏
蕴含:是动词,意思是包含在内。
蕴藏:是动词,蓄积深藏未露。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填线上。
①这歌文字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②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宵衣旰食·废寝忘食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形容工作繁忙而勤勉。
废寝忘食:不但顾不得睡觉,而且还忘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志。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为了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他在国外留学时,废寝忘食,分秒必争。
②党和国家领导人宵衣旰食,日理万机,得到人民的爱戴。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不要吞吞吐吐。(√)
请说明理由:吞吞吐吐: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抗日志士——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春风沉醉的晚上》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整体·感知]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我”与陈二妹交往的过程,展示了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以及反抗压迫的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追求。但作品在健康明朗的基调中也流露出了知识分子对前途无可把握的哀怨。
[文脉·梳理]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就陈二妹而言,分为四个阶段。
①疑惧、戒备。——开端
②信赖、同情。——发展
③责备、规劝。——发展
④消除误会,友谊升华。——高潮和结局
[文本·层析]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描写了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陈二妹对于“我”,开始是疑惧和戒备,继而依赖、同情,主动地邀“我”进她的房间,把香蕉拿来让“我”吃,向“我”诉说她的遭遇。
2.这篇小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是怎样步步设伏、层层推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品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写得完整自然。郁达夫早期小说有不重视情节,结构松散的特点,然而这篇作品的结构却异常精美。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步步设伏,层层推进,前后勾连,适时解“扣”,而且这种安排又不露痕迹,十分自然。比如,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这样,陈二妹自然感到过意不去,于是有了赠食物情节的出现;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出外散步,这就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推出了后来的“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当误会消除后,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发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3.分析小说中陈二妹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二妹是一个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具有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的下层女工形象。她一人在烟厂做工,无亲无故,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挣得一点微薄的收入度日,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在工厂里,她不得不忍受着资本家的盘剥和工头的凌辱。她痛恨那个工厂,痛恨工厂里的资本家和工头。但当她遇到穷愁潦倒,没有工作,同她处境同样困难的知识分子“我”时,由于住的房间相邻,她对“我”的书生生活感到疑惧和好奇。但当她逐渐了解到“我”的真实情况和困难处境后,就十分同情和关心。但当她了解“我”的夜间散步和“稿费”的真情后,又羞涩地向“我”道歉。
二、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析课文自叙传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叙传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概括而言,作品的两个人物,在“我”身上作者投入了自己的影子,抒发自己的感受;而陈二妹的形象,则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5.课文中“我”和陈二妹交往可分几个阶段?表达了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就陈二妹而言,分为四个阶段:①疑惧,戒备。②信赖、同情。③责备、规劝。④消除误会,友谊升华。课文通过对“我”和女工陈二妹的生活境遇以及相互交往的描写,表达了这样的思想:①知识分子和工人,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底层,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②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
6.课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如“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令人想起黑暗腐烂社会。②景物的阴暗色彩,蕴藏着知识分子不能把握前途的无限哀愁。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传神的肖像描写
本文在塑造陈二妹这一形象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如:“我向暗中凝视了几秒钟,一个圆形灰白的面貌,半截纤细的女人的身体,方才映到我的眼帘上来。”“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好像都是表明她是可怜的特征。”通过这些肖像描写,揭示了小说的主人公陈二妹生活困顿、处于社会底层的处境。
2.写法指导
人物肖像描写“四法”
肖像描写是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它包括描绘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1)工笔法
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
(2)白描法
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采用的此法。
(3)画龙点睛法
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
(4)夸张漫画法
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
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同样,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地叫他“小胖子”,等等。
3.迁移应用
请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她,一个胖胖的女孩,有着大大的苹果脸,眉毛浓淡适中,鼻子大而扁平,再加上嘟嘟的嘴和短短的头发,整个就是一张芭比娃娃的脸。她笑的时候,会露出两颗大大的兔牙,而且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她的笑容很温暖、很纯真。她的皮肤白而嫩,这仿佛是她脆弱需要呵护的内心世界的一面标签。她永远那么乐观,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伤感的元素。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作品中有着浓烈的自叙色彩的“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生活无着,情感抑郁,但当面对与自己有着同样境遇的下层女工陈二妹的不幸时,其内心深处却激荡着愤世嫉俗之情。在“我”的眼里,陈二妹是可怜的、无助的,是善良的、纯正的。作品这样写,不但展示出陈二妹美好纯洁的心灵,而且也凸现出“我”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我”对弱者的同情,对下层劳动者身上美好品性的赞美,对黑暗的憎恶。
【应用角度】 “同情”“爱憎分明”“善良”等。
2.精彩应用
同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一种态度,而人们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决定于人们的政治立场。同情谁,同情什么,郁达夫向来爱憎分明,声称:“艺术是弱者的同情者。”他主编《创造月刊》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观察问题:“我们的不平与攻击,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不平与攻击。我们的喜怒,就是无产阶级在心的深处所感到的喜怒。我们所想走的路,是一般无产阶级事实上被环境所迫,不得不走的路。站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表达他们的呼声愿望,为其伸张正义。”
课件44张PPT。小说家想说些什么春风沉醉的晚上蕴含蕴藏废寝忘食宵衣旰食√ 吞吞吐吐: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符合语境。 2.这篇小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是怎样步步设伏、层层推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解析】 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第一处强调学术观点的正确性,选“不易之论”恰当。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存下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第二处语境没有淘汰之意,应选“弥足珍贵”。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第三处强调麦克尼尔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新风格,应选“独辟蹊径”。抽丝剥茧:形容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第四处强调麦克尼尔对疫病的分析条理清晰,应选“抽丝剥茧”。
【答案】 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解析】 解答此题,一是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和“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出现的先后逻辑关系,二是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
【答案】 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D.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句式杂糅,“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可以改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改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C项,“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
【答案】 D
4. 下文是一份请柬的草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决定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决定”“有所研究”“莅临”不当;“认真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用语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
【答案】 ①“决定”改为“定于”;②“有所研究”改为“研究造诣深厚”;③“莅临”改为“光临”;④“认真做出指导”删除“认真”;⑤“务必届时到会”改为“恭候您的到来”。
5.阅读下面甲、乙两图,请写一段话简要说明消费者在不同消费链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甲图是传统消费链路,图中“研发”“制造”“加工”“仓储”“销售”“消费者”依次用箭头连接,“消费者”是最后一环,表明在新产品研发到销售的过程中,消费者都没有参与,影响力有限。乙图是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图中“消费者”居中,“研发”“制造”“加工”“仓储”“销售”呈圆形依次围绕在“消费者”周围,分别用箭头与“消费者”连接在一起,表明消费者参与到了所有环节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答案】 在传统消费链路中,从产品研发到销售,消费者都缺少参与,影响力有限;而在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中,消费者参与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所有环节,起主导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叫田栀毓
庄 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 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就“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镇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明白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 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比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为了掩盖他用药的大胆。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解析】 A项,“间用白话与文言”错误,小说主要以口语叙述为主。
【答案】 A
7.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说明其自信。
②“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说明其蛮憨大胆。
③“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说明其知错能改,善于自我反省。
④“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说明其喜爱本行,自学医术多年。
【答案】 ①蛮憨大胆,敢治各种疑难杂症,敢将剧毒之物入药。②喜爱本行,自学医术多年,常年开办诊所,为乡人治病。③非常自信,因以奇招治好了几个大病,从而对自己的医术颇为得意。④知错能改,善于自我反省。⑤灵活心细,善于观察病征,酌情取舍。
8.田栀毓逃向外乡路上,用一句“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表达了自己行医半生的感慨,请结合全文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从句子本身意思分析,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内涵。这句话针对上文来说,以前靠这个药方治好了许多病,但是凭运气;现在治病,致人死亡。联系其性格特点:蛮憨大胆,敢治各种疑难杂症,敢将剧毒之物入药。自学医术多年,常年开办诊所,为乡人治病。非常自信,因以奇招治好了几个大病,从而对自己的医术颇为得意。
【答案】 ①“时来信石益人”是说运气好的时候用剧毒的信石也能治好怪病,赢得名声和尊敬;②“运退芒硝夺命”是说运气不好时,芒硝差点使人丧命;③因此领悟到自己的医术有限,再也不能凭运气和胆量行医。
9.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题。先从小说要素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再从主题和读者等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改名,说明了主人公有了改变,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发展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对读者来说,引发读者思考。
【答案】 ①人物形象上,表明田栀毓对自己的医术有了清醒的认识,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情节发展上,诊所突然停业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小说标题;③思想内容上,凸显了“医生”称谓的沉重和责任的重大;④读者感受上(或艺术结构上),巧妙的突转形成戏剧性的效果,容易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