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4 《秋 天》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4 《秋 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3:07:54

文档简介

秋 天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酗酒(xù)  船坞(wù) 菲利浦(pǔ)
轮渡(dù) 抖擞(dǒu)(sǒu) 心急火燎(liǎo)
愚昧(mèi) 噬咬(shì) 篷车(pénɡ)
铿锵(kēnɡ)(qiānɡ) 嗥叫(háo) 倏地(sh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没    (2)提
(3)泥 (4)吭
2.语境辨析法
(5)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6)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震荡·振荡
两个词语都是动词,都指物体的运动。
振荡:指的是振动或者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震荡:指的是震动,使颤动,在股市中指股价在某个区间内进行反复整理、上下波动;或者指动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综合来看,周四股市低开后震荡(震荡/振荡)回升,地产等走强,但成交较为清淡。
②组合式振荡(震荡/振荡)培养箱,以最小的占地面积为用户提供最大的使用空间;每层可独立控制,温度及转速单独设定,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任意一层的不同的转速、温度。
(2)消逝·消失
两者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失:指事物形象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失”的意思为“失掉,丢掉(跟‘得’相对)”。“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
消逝:①同“消失”;②“往、过去”,“去而不复返”的意思。“逝”的意思为“过去”,多指时间、水流等。“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正因为古文明神秘难寻,因此,在网页游戏《宝物猎人》里,探寻遗迹、发掘消逝(消逝/消失)的文明、觅寻宝藏,是众多猎宝英雄毕生的追求与梦想。
②当中国下一步棋子落定于新一轮城镇化的时候,在“艾景奖”大会上,人们不禁反思:将来我们还有多少风景会消失(消逝/消失),或被错过?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苹果在发售iPhone5s和5c时,几乎丢失了全世界粉丝的热情,让苹果CEO库克黯然神伤,不过现在好了,雄起的视网膜iPad mini限量供应,重新激起了果粉的排队热情。(√)
请说明理由:“黯然神伤”形容由于心情沮丧而面带感伤的神色。用于此处形容库克失落的表情,符合语境。
(2)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草木葱茏,进退维谷。(×)
请说明理由:“进退维谷”指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3)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请说明理由:“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第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舒克申
舒克申(1929-1974),苏联著名导演、编剧、演员、作家。他参加过25部电影的演出,凭借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么一个小伙子》,获得第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他还创作了五部中篇小说、两部历史长篇小说、四部话剧和近100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电影小说《红莓》。1976年,鉴于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在电影艺术领域的突出创作成果,被追授“列宁奖”。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乡村居民》(1963)、《我的兄弟》(1975),中篇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1968)、《观点》(1974)、《晨鸡三唱之前》(1975),长篇小说《柳巴文一家》(1965),电影剧本《有这么一个小伙子》。

二战后初期40年代末,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些粉饰现实的所谓“集体农庄小说”,尤其是粉饰农村生活的矛盾。但从5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奥维奇金派”,一批人开始着眼于农村题材,随后出现了一大批出身农村或着重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其中就有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60年代中期,这一批成长起来的俄罗斯小说家更加积极地加入农村题材作家队伍,许多有明显道德哲理探索倾向的农村题材作品出现,形成了一个题材和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他们更加注意农村社会的心理和文化方面,关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人们在农村生活变革时期的心理和对生活的看法。他们也更加注重展示普通农民生活中本质性的东西,表现农村人的心灵美、性格美,更加执着地探讨人生哲理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道德根源。《秋天》就是舒克申这一时期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
[整体·感知]
《秋天》讲述了一场人生悲剧,主人公年轻时坚持所谓“原则”,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还带来了两个家庭大半生的悲剧,即使在最爱的人的灵柩前,悲痛欲绝的他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一切。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开始写了菲利浦与妻子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菲利浦表情“严峻”,所谈内容都是政治,而非生活或感情,妻子“你又骂上谁啦”的语言描写……说明菲利浦夫妻此时的生活并不幸福。为下文回忆菲利浦与玛丽娅的爱情作铺垫。
二、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菲利浦当年何以会坚决不上教堂结婚,甚至不惜使爱情触礁?如果当年玛丽娅嫁给了菲利浦,情形会怎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菲利浦最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他的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他将一切归咎于玛丽娅,或者归咎于命运,这是一种不自知的逃避。如果仔细关注一下20世纪40年代的苏联社会,就可以理解出现菲利浦那样的人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像他这种人,极有可能会受到一些错误意识的影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按照菲利浦的性格,可以设想,玛丽娅嫁给他也未必会幸福。后来他的妻子费克拉常常恼火于他关心政治的傻劲,为此常常和他拌嘴;如果玛丽娅成为他的妻子,他那不变的性格依然会使生活蒙上一层阴影。时间会销蚀生活,但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却不会被销蚀。也许,对菲利浦来讲,玛丽娅只有活着让他想念才是正常的。
三、阅读文章第31、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小说善于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做深入细致地刻画,表达他的内心痛苦、矛盾。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第31节,在菲利浦回到船舵时,“他走的时候打车身后面绕过带篷的汽车往里一瞧——是口棺材”。看起来仿佛很平淡的动作——“绕”过汽车,却可以想象此时菲利浦的紧张和胆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同样是那么不经意的一“瞧”更显示出他的慌乱和忐忑。已知道这是玛丽娅的灵柩了,但是仍不甘心,仍要反反复复在心底确认:如果不是她就好了。可是现实却冷酷无情:“是的,是玛丽娅。”小小的细节却刻画出菲利浦内心和外表的巨大反差,内心痛苦异常却仍要表现出淡淡的不经意,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感情。
(2)第34节,在玛丽娅灵柩前,菲利浦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是最痛苦最哀伤的那一个,为此,他甚至埋怨起所有人,认为玛丽娅是属于他自己的,没有人有权送走她。此时的菲利浦内心强烈感受到的不只是痛苦,还有空虚。这种空虚感来自玛丽娅的离去,一直以来,玛丽娅都在他心底好好活着,有她的生活才有意义,现在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小说对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或是人物独白或是作者叙述,都生动表现了他失去挚爱后内心的巨大痛苦。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极其精巧,小说开头对菲利浦的性格描写加上之后的迎亲和送葬构成了小说的主要部分,分析作者是如何环环相扣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从早晨听广播引出菲利浦热衷政治的性格特点,然后从容不迫的补叙他“积极”的历史,并为此而丢失了珍贵的爱情,这样就由表及里地揭示了言行引人发笑的菲利浦充满痛苦和悲哀的内心世界。作者颇具匠心地选取了最具色彩的两次摆渡——喜车和灵车。迎亲和送葬一方面构成了小说表面情节的戏剧性,一喜一悲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又生动描述了主人公的感情由隐痛到绝望的发展过程,既简约又可信地将主人公一生的爱情在一娶一葬两个情节中完整地表现出来。作者把这三个部分安排得错落有致,脉络清晰,读起来感到自然流畅,入情入理,无一赘笔。
5.为什么说菲利浦的性格悲剧既是个人悲剧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菲利浦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这个悲剧具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典型的社会生活。那时的苏联也是“左倾”思潮泛滥,人们都被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在那种政治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环境里,追求建设新生活,对政治生活的热衷,以及内心严肃的使命感、历史感就成为那个时代追求进步的青年人必备的价值观念。但问题在于对政治近于狂热的宗教式的追求导致了这样一批青年的盲从、愚昧、头脑简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所以说菲利浦的悲剧具有时代典型意义。但同时我们又说菲利浦的悲剧又是个人悲剧,虽说菲利浦的悲剧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他个人思想性格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追求进步和觉悟”是他一生始终不渝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政治理想,坚持“原则”,它的愚昧盲从、固执己见毁掉了自己的爱情,虽有铭心刻骨的痛楚,但一生执迷不悟,由于他的个性原因,也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6.读完小说,你认为菲利浦的个人悲剧能否避免?菲利浦年轻时很积极,热衷于政治讨论,老年时菲利浦的性格有没有变化?小说塑造的这个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菲利浦的个人悲剧对于个人而言有可能避免,但对于社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小说中老年的菲利浦性格并未变化,小说中对此写道:“菲利浦后来也没有改变性格,他没有后悔过自己把全副精力扑在了建设新生活上。”这也可以从小说开篇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中看出来,他一直没有改变自己对政治的热衷。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不健全的社会状态导致人心理状态的不健全,在追求所谓的积极社会立场时,更需要自己的头脑和思考。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环境描写
本文作者注意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从而突出人物心理和小说的主题。比如小说结尾处的一段环境描写:“风势明显地减弱了,天也放晴了,太阳照耀着,但是很冷。四周显得光秃秃的,寒气逼人。”就写出了事件冲突过后,风也减弱了,天也放晴了,菲利浦的心情也放开了,爱人已逝,争论也争论了,心声也吐露了,情绪舒缓了许多。但人生意义何在?菲利浦内心深处的始终坚持的东西不变,什么都无可挽回,他早晚会步恋人的后尘,活下去,等待一样的结局。这段环境描写实际上是事件过后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绝佳体现。
2.写法指导
环境描写“四注意”
(1)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2)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
(3)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
(4)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来衬出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或期待。
3.迁移应用
依照上面的介绍,试着写一段环境描写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东方洒下的一片霞光,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河面上摇荡,也把对面的山峦涂抹得清晰明朗。此时,除清脆的鸟声,便是潺潺的渠水拍打着堤岸,奏响了一曲优美的晨曲。忽然一阵幽幽馨香随风飘来,摇人心旌。我不禁注目一望,那渠河两岸的地坳山冈,一堆堆,一片片,如朝霞、似火焰……哦!是春风吹绽了桃花。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无可挽回的悔
菲利浦性格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是特定时代特定信仰下的一个纠缠不清的三方情感悲剧,菲利浦·丘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激扬上进的时代,最高意志对个体人性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既能使个体生命以饱满的情绪投身社会和生活建设中,又能使人性的温馨受到或多或少的泯灭。菲利浦·丘林年轻时处处积极、风风火火,因为去不去教堂这样一个细节失去了心爱的人,并且一直坚信自己的正确性,直到爱人已经逝去,压抑心中的感触才喷薄而出,但斯人已去,有的只能是一切无法逆转、不可挽回,苦闷而无奈的人生。
【应用角度】 “失去才知道珍贵”“时代的悲哀”“细节与幸福”“珍惜”等。
2.精彩应用
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囚犯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自由,一是幸福。”爱慕虚荣的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钱财,一是‘舞台’。” 奋发向上的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学习,一是竞争。” 爱护自然的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自然,一是资源。”智慧老人说:“其实,失去才知珍贵的又何止这些。”失去才知珍贵的,有人、有事、有物。 疼你至深、爱你至深的人离开了你,你才会想起他的好,想起他对你的关怀,想起他为你做的事。这时,他留给你珍贵的回忆,这回忆对你来说已是瑰宝。
正如菲利浦·丘林年轻时处处积极,因为是否去教堂举行婚礼这一小事情而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直到爱人去世,才知道悔恨晚矣,留下的只是不可挽回的苦闷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