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2 《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练习)12 《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10:22

文档简介


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豪放之中,又能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艺概》称“稼轩词龙腾虎掷”,《白雨斋词话》说辛弃疾是“词中之龙”,其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并非虚誉。本专题选取了辛弃疾的四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全面地展示了辛词的“龙腾虎掷”之风。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全词用比兴手法,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对统治者软弱无能导致国家沦陷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用典多而不流于生僻,反而使词的内涵更为丰富。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写与情人的约会。先写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接着写约会。先描写女子们的节日盛装和欢欣可爱,然后在众多人中到处寻找“她”,一转身却见“她”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这位佳人,表现出沉稳和矜持,遗世而独立。实际上,“她”是词人所追求之审美理想的化身,也是词人自己节操的写照。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2.把握辛弃疾词作的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艺术风格。
3.鉴赏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体会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这首词借山水表达了词人沉痛、激愤、忧愁等多种感情,含蓄委婉,跌宕起伏,呈现出“抑——扬——抑”的情感波折。学习时,可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全词构思十分精巧,无论情思如何转折变化,始终不离眼前的“水”与“山”这两个意象。可思考词人是如何从山、水意象中表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爱国情感的。
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这首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沉雄豪壮的风格。学习时,可从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手法入手,抓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来领悟作者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鉴赏辛词“以文为词”的手法。
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这首词通过描写甘于寂寞、坚持操守的“那人”,来表达词人自己的志向及高尚的品格。学习时,可体会词的构思及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及白描、对比等艺术技巧。
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学习时,可抓住“愁”这一词眼,在理解“愁”的含义的基础上,思考词人是如何在《丑奴儿》中抒写“悲凉”的爱国激情的。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常识速览]

最丰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两千参加抗金义军,次年归南宋,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及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贯热爱祖国,反对投降,渴望走上前线,抗击金人,但却遭到统治集团的残酷打击,被迫闲居近二十年。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产的著名词人,传世之作六百余首。内容以抗战词、农村词、爱情词、闲适词居多,形式有小令、中调、长调各体,风格兼豪放、婉约之长,成就极高,影响深远。有《稼轩长短句》,今人又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为登临怀古之作。通篇触景生情,既愤慨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又抒发了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之感慨。上片中的“泪”字,道出了悲凉,“可怜”流露出怨愤。下片中的“毕竟东流去”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末两句则抒发苦闷心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本精析]
1.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菩萨蛮》“借水怨山”。词人多次提到山水,请反复诵读,体会一下这首词中的山水分别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①赣江的江水;②金人逼迫下逃难者的眼泪;③爱国者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强烈意志。
(2)山:①遮住词人望眼的群山;②一味妥协求和、阻挠抗金的投降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面的意思是青山虽然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区的关怀与思念。
其实是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愁余”的景象:(1)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答“战乱中离开家园的行人”亦可);(2)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3)鹧鸪凄厉的叫声。
5.本词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之时,有一天他登上郁孤台,即景感事而作。请分析此词是如何就眼前景写心中情的。
眼前景
线索
心中情
清水如泪
登台俯视


登台遥望

江水东流
登台所感

日暮鹧鸪


[答案] 
眼前景
线索
心中情
清水如泪
登台俯视
忧心民众
青山相遮
登台遥望
忧心国事
江水东流
登台所感
复国决心
日暮鹧鸪
登台所闻
无限悲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常识速览]

辛弃疾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以重用,反而对他有诸多猜忌,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下《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这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就在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

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下片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这种情感宜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文本精析]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色:①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②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2.下片用典,请结合全词说说用典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典的作用有:(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4)以古比今、借古抒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3.分析“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饱含了词人何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常识速览]

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渝,仍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被闲置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词中所谓的“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词中通过元夕节对“她”的追寻,寄托了词人虽然仕途失意,却是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情操,表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改其志的美好品德。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下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写的是经过千百次的寻找,终于发现了“她”的喜悦,是全词的重心所在,可以根据对感情的理解,作有别于之前的朗读处理。如在“回首”后作个较长的停顿,然后轻轻地、充满深情地读出“那/人”,最后一句读得更慢些。
这首词主要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上片写元夕热闹的场面。下片“蓦然回首”的一瞬间,写出了发现她的惊喜之情。梁启超认为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词中的“她”应是作者遭受投闲置散的冷落而不趋众、不媚世的人格写照。
[文本精析]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前一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花千树”,后句把漫天的烟花比作如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用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3.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下片写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女子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常识速览]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这里离博山不远,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某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弹劾失官,一直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但当权者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用,而且动辄削职罢官,长期闲置。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这首词通过“少年”无愁,“而今”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遭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两种愁,宜对比读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不得抒发的曲折表达。
[文本精析]
1.前人在评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的感情。
2.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有什么含意?是闲话还是弦外之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如心即为愁,词人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天凉”和“秋”渗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3.这首词上下片连用叠句,请说说叠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深化了感情。(1)上片叠用“爱上层楼”,生动地写出思想单纯的少年喜爱爬上高楼,再爬上更高层的楼那种跃跃欲试、纯真活泼的形象。(2)下片叠用“欲说还休”,写出由于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历尽沧桑的词人对国事的忧愁苦痛只得回避不谈。
平易浅近的叠句形式渲染了词人“有苦无处诉”的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词人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痛楚矛盾的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加强了辛词的艺术效果。
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少年”时的无愁找愁与“而今”的有愁而无法表达形成内容上的对比。表达作用:以昔衬今,突出了“而今”之愁之深之大。
◎素材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建立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这些词篇,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为主题,抒发他个人的报国之心声,倾诉他驰骋疆场的渴望,表达他“马革裹尸当自誓”的决心,发泄他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写尽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空怀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爱国情怀”“理想与现实”“文学才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可以概括他在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素材二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做开封府知府。每当吃过饭,就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打算找机会起兵。还曾经让辛弃疾两次跟谋臣到达燕山。辛弃疾自小心中就种下了消除君父不共戴天之恨的志向。
后来他曾拜田园诗人刘瞻为师,与党怀英同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二人志向,党怀英说:“读书为了做官。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做不了官,就回家归隐。”刘瞻听了,连声称好,认为他志向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笔写尽天下的词,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认为他很荒唐。
此后,辛弃疾走上了抗金之路,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集团,成为帮凶。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志存高远”“家庭教育与人生定位”“信念点燃激情”“剑胆文心”“心灵的选择”“悲剧英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辛弃疾年少有志,尽管一生坎坷,但杀敌报国的信念与理想永存心中,他战场杀敌,赋闲作词,践行着他年少的追求,不为他人的评价左右,孤独而不休地执着于自己的选择。
◎素材三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地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应用角度】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此材料可以用于与“忧国忧民”“责任”“爱国”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素材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江边独自凭栏,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声声叹息,他就是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那时候,他挥戈跃马,驰骋沙场,时刻准备把满腔的热血挥洒在无情的战场上,马革裹尸,只为还我河山。滔滔白水,半壁江山,昏君佞臣,不让将军破楼兰!《美芹十论》这等英雄方略竟被扔在了角落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看到朝廷对自己的谏言毫无反应,这颗赤心或许会就此消沉。可是没有,对国家他依然有颗比天大、比火热的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国家有难,我辛弃疾只需庙堂一诏,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可是报国无门,一颗火热的心也只能“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回想李将军,他慨然一叹:“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在那开疆扩土功名万代的汉朝,健者也曾闲!我辛弃疾报国无门赋闲在家又能如何?唉!“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应用到与“爱国”“意志”“执着”“态度”“出世与入世”“得与失”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五 
辛弃疾是南宋极负盛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豪放激昂,慷慨深沉,风格多样。一次,在宴会上,一位歌女咏唱了辛弃疾的两首新作,众人一齐喝彩,赞扬辛弃疾的词写得好。辛弃疾得意之余,请在座的提意见。在一片颂扬声中,年少气盛的岳珂(岳飞的孙子)猛然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批评辛弃疾的词用典太多,辛弃疾很有雅量,高兴地说:“你真是一语破的。”
【应用角度】 辛弃疾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与他的虚心学习是分不开的。此材料可以用于“谦虚”“度量”“虚心”“听取意见”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十二)
分析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2.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诗意助读】
刚刚从午睡的梦乡中醒来,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使人愁闷。于是卷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着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一腔愁绪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长长的白天,没有诗朋酒侣,寂寞的自己,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
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那飘着絮影、沁着香的地方,自己找到了春意。划动小船,欣然前往。还没有写出新的诗句,梨花滴到墨中,满砚充溢着梨花之香。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2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4分)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2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4分)

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五个角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
(1)对历史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咏项羽的诗,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2)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辨析用典,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涵泳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表明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①
陆 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 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前者。作者独酌买醉,眼见江南秀润的千里江山,耳听水乡渔歌唱响,日暮的恬静悠闲的生活,容易勾起作者心羡江上、相忘于清风白云、散发弄舟之意。
(示例二)同意后者。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无辜获罪罢职,使他不由地产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买醉乡间,纵情山水只是他愤懑悲愁、壮志难酬的伪装、掩饰而已。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宾 至
杜 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客人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去看花,暗含送客的意味,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冷傲。
课件106张PPT。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无数山
可怜:可惜
B.毕竟东流去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C.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
D.众里寻他千百度
度:遍
[解析] 毕竟:终归。
[答案] B
2.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
[解析] B项,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答案] B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句是(  )
A.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D.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解析] B项节奏应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答案] B
4.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苏轼 李清照      B.辛弃疾 李煜
C.苏轼 李煜 D.辛弃疾 李清照
[解析] 句①中注意“继东坡”“美芹悲黍”等的提示作用,句②注意“金石录”“漱玉词”等的提示作用。
[答案] D
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A.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辛弃疾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C.辛弃疾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D.辛弃疾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
[解析] 要注意概括的完整性,要有大局意识,切勿断章取义。
[答案] A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之景说出心中之事,达到意内言外的极高境界。
B.《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作于辛弃疾在建康任职之时,词人不得一遂报国之愿,于是借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C.《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灯火阑珊处”就是灯火稀落的地方,作者借此表现了要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这一旨意。
D.《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上片的“爱上层楼”和下片的“欲说还休”运用了叠句形式,起了过渡的作用,把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
[解析] 此处表达的是词人不随流俗,甘于淡泊、寂寞的心情。
[答案] C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描写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中作者连用两个“__________”,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答案] (1)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2)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3)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4)爱上层楼
[阅读提升层]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解析] C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
[答案] C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词人无月可赏;“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
[答案] 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②? 整整③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断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④。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⑤。
【注】  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已五年有余,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 旧俗,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③整整:人名,是辛弃疾家中婢女,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④借问:询问(花期)。⑤无凭准:靠不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场场面,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今岁花期消息定”,“花期”暗指作者时时盼望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D.词的下片,承上片之末“恨”字而来,写作者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
[解析] A项,“元日”指正月初一。
[答案] A
(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言外有多少哀怨,多少疑惧”。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往事不堪回首的愁苦之情。岁月更替,朝廷北伐无望,词人罢职闲居,让词人“不堪重记省”,愁苦不已。②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不满。词人为“花期”怨恨“新春”,怨恨南宋朝廷不思北伐。③对国事的期盼和忧虑。南宋皇帝更替,词人期盼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抗金北伐,收复失地。虽然春天已到,花期可定,但“风雨无凭准”,让词人对朝廷北伐心生忧虑。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辛弃疾时刻盼望收复中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次失望,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词人忧心如焚。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玉楼春
乙丑京口奉祠①西归,将至仙人矶②
辛弃疾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 ①奉祠:拜奉宫观衔,无实职。时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府知府任上。受降两官处分,后又被罢官,到宫观挂空名。②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的一小岛。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写夕阳下京口的凄清景象,不免联想到六朝时此地的兴盛繁华,盛衰对比之下,词人感慨良多。
B.“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只有沙洲的两只白鹭关心六朝的兴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废的寒心。
C.“仙人矶下多风雨”,写出了客观环境的险恶,词人想停留也停留不下来,暗指词人的仕途困境。
D.这首词上片说历史的兴废,下片说人生的进退,通过自然景象和行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解析] B项,应理解为“只有白鹭不关心六朝兴废”。
[答案] B
(2)从这首词看,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于国家命运,词人不能不关心。六朝兴废,只有沙洲白鹭不关心,含蓄地表达自己对 历史兴废的关心,也即对南宋政权的忧心。②对于自身的遭遇,“多风雨”“留不住”表达了词人想要施展抗敌才能而不得实现的悲愤;“直须抖擞尽尘埃”,流露出词人以藐视排斥打击的态度,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表现了他坚强、旷达的心胸。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同“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选拔人才的科目。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下阕一、二句与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句写了自己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此二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他莫属!
[解析] B项,故意拔高。“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的斩草除根之意。
[答案] B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本词上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人在上阕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用李广典并将骁勇善战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得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既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
[语言表达层]
12.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忠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桃花潭中的千尺深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李白因好友汪伦而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苏轼因远方的弟弟子由而萌生的浓浓思念之情?
13.参考辛弃疾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
怎表廉颇情 伤心意 拍遍栏杆 谁揾英雄泪 北顾仇 无人会 望断中原 临京口北固亭 有谁知 登建康赏心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联考查重点关注词性相对,语意相关,上联末尾以仄声收,下联末尾以平声收。
[答案] 登建康赏心亭伤心意无人会拍遍栏杆谁揾英雄泪
临京口北固亭北顾仇有谁知望断中原怎表廉颇情
14.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
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是辛弃疾在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之其英勇行为受到宋高宗的赞许的情况下写出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