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和诗,是唱和陆丞的《早春游望》之作,诗歌紧扣“物候”写江南早春的自然变化,抒发了自己宦游在外的感慨和归思之情。
《滕王阁》全诗写作者站在高阁上,俯仰远近景物,抒发了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军行》一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在国家危机之际投笔请缨、深入敌人腹地、艰苦战斗的故事。抒发了诗人对唐边疆被温傅部落疯狂进犯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抗击侵扰、为国建立战功、不甘做伏案书生的豪情壮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一首离别诗,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含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1.了解初唐诗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及陈子昂、杜审言、“初唐四杰”、张若虚的生平及各自的创作风格。
2.品味、学习诗歌精确的炼字。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品读离别之情、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体味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感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思索,体验游子思归的情怀。
4.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掌握衬托、虚实、借景抒情、因物感兴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掌握严整的对仗和跳跃式结构;能把握诗歌意境,积累“琴瑟”“山川”“月”等典型意象蕴涵的意义。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被称为唐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常识速览]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审言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的祖父。青年时代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与同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诗歌多为应制、唱和及写景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杰出贡献,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而自豪,明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陆丞,作者的友人,时在晋陵任县丞。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愉快。因有感于陆丞能够在宦游中赏观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作紧扣“物候”写早春带来的自然变化,由此引出与眼前美景不同的故乡之景,抒发了“宦游人”游江南的感慨和思归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为节拍,“△”为韵脚字)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然后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感情。
【提示】 “独有”“偏惊”,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沾巾”,因触发诗人心中思乡之情,感伤流泪。
[文本精析]
1.首联中为什么说看到早春的物候时有新奇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是离别家乡的游子,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诗的主旨,正是抒发这伤心人独特的“惊”春之情。
2.请谈一谈“独”和“新”在抒发思乡之情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中间两联哪些词语是写“物”的,哪些又是写“候”的,哪些词句写出了“新”?它们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承接上文,与首联“惊”字照应;引起下文,以乐景抒哀情,为尾联抒情做铺垫。
4.颔联和颈联中的“出”“渡”“催”三个关键字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个动词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细微的环境变化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生动形象。
5.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滕王阁》
[常识速览]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诗人王绩之侄孙。在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渡海落水身亡。他学识渊博,著述极多,诗与文均负盛名。王勃之诗多有宏伟浑厚的气象,显示出唐代诗风正在向新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所以被命名为“滕王阁”,号称“江南第一阁”。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即席作了《滕王阁序》,序末附了这首凝练、含蓄的诗篇来概括序的内容。
这首诗写作者登临滕王阁俯仰观察远近景物而产生的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通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饮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后四句抒情,抒发的是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含蓄蕴藉、哀婉低沉的。特别是最后一句,体现得最为鲜明。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这个感情基调以及韵脚字的低沉柔和。
[文本精析]
1.首联中从哪两个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第一句从空间角度写滕王阁,第二句从时间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简要赏析第二联中“飞”“卷”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飞”“卷”以动写静,带动带活了中间两联其余的十二个实词,不但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而且写出了它的居高临远,情景交融。
3.颔联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此联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意象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滕王阁的地势特点。
4.你认为尾联最为传神的字是什么?简要地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空”是“白白地”“仍旧”“依然”的意思。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感慨。
5.有人说“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赏析“槛外长江空自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6.试从对比衬托的角度分析《滕王阁》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滕王高阁,槛外长江依然存在,而曾经热闹的场面已不复存在;物换星移,春去秋来,阁中帝子早已不在。在对比衬托中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军行》
[常识速览]
杨炯(650—693?),华阴人。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铁骑在甘肃一带大肆骚扰、劫掠,一时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西征,时任崇文馆学士的杨炯,面对此情此景,慷慨激昂、热血奔涌,愤然写下了《从军行》。
《从军行》一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在国家危机之际投笔请缨、深入敌人腹地、艰苦战斗的故事。抒发了诗人对突厥疯狂进犯唐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抗击侵扰、为国建立战功、不甘做伏案书生的豪情壮志。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通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该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风雄骨健,表达了作者积极参军、保家卫国的雄壮情怀,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掷地有声;二是采用跳跃性结构,节奏明快。朗读该诗,既要慷慨激昂,深沉有力,又要节奏明快,气势雄壮。
[文本精析]
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个场面:首联写第一个场面——来犯;颔联写了第二个场面——出征,第三个场面——围城;颈联写第四个场面——苦战。(尾联抒怀)
2.“心中自不平”是因为什么引起的?谁心中“自不平”?一个“自”字突出了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中自不平”是因为“烽火照西京”引起的。心中“自不平”的对象是“书生”。一个“自”字突出了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请求上前线的爱国品质。
3.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这是运用烘托的手法,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4.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宁愿当一名军人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了作者愿意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常识速览]
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麟台正字,迁右拾遗。曾两次随军远征,未能得到重用。后辞官归家,不久为县令所陷害,卒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他反对齐梁“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逶迤颓靡”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约作于唐中宗嗣圣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离开家乡奔赴东都洛阳,临行前,友人设宴送别而写的一首赠别诗。诗人从自己离别家乡去往洛阳时写起,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只在对离别环境的沉静描述中,表达出深挚而真切的离情别绪。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文本精析]
1.试赏析首联“吐”“对”两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吐”字,描摹出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去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情景?这两句诗表明了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的是黎明时分的情景,除了点明时间外,还表达了一种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全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上:夜晚→拂晓。“银烛吐青烟”是第一天夜晚,“长河没晓天”是第二天拂晓。
空间上:室内→室外。“银河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是室内,“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
《春江花月夜》
[常识速览]
“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人——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分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评为“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曾有多人拟题作诗,但他们的诗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首。张若虚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长篇歌行,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张若虚写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他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叹惋,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绵绵相思中饱含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整体感知]
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
(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此处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
“轮”“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似”“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
这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愁”“楼”韵脚字读得柔和些。
这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台”“来”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君”“文”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这八句写游子思归,“家”“斜”韵脚字读得响亮些,“路”“树”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前八句写景诗写出了景色的壮丽恬静,可用高亢语调读出。次八句哲理诗写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可用平缓语调读出。“白云”四句,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语调哀婉,稍有轻重变化。思妇怀人八句,用“月”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可用“低回”的语调读出。游子思归八句,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用哀愁、悠长的语调读出。
[文本精析]
1.诗歌前八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前八句描写了春江、明月、芳甸、流霜、白沙等景物。(2)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泻花林、月色染白沙,月光皎洁的幽美、恬静的春江月夜图。(3)营造了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的意境。
2.“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常会错写成“升”,“生”与“升”有何区别?为什么必须用“生”而不能用“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化静为动,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而“升”则平淡得多,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天壤之别。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孤”字的运用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营造了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
“孤”字含义丰富,引人联想。作品以月的孤单联想到人的孤单,又由月的孤单自然地生发出期待和盼望,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为下文叙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做铺垫。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字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
5.“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联想做铺垫。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7.“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两字用得非常传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两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光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真诚地依恋着她。
8.“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9.“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哪几种不同的景色?诗人突出这轮明月的用意是什么?
诗句
景色
景色特点
用意
滟滟随波千万里
初月
①
⑤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②
皎月高悬空中,若远若近,欲语无言,使人产生奇怪的疑问和遐想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
③
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④
[答案]
诗句
景色
景色特点
用意
滟滟随波千万里
初月
初月是明媚的,照遍了春江、芳甸、花林,满天白茫茫,尽是月的光华
不仅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夜月色的变化,更在于充分写出人的思想感情。月景与人情互相渗透,使景与情浑然一体,从而营造出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深邃的意境
皎皎空中孤月轮
高月
皎月高悬空中,若远若近,欲语无言,使人产生奇怪的疑问和遐想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
西斜的月,逐渐变得黯淡、迷离,隐藏在晨雾的迷茫之中
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缠绵的落月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晖洒落在所有的枫树、花林之上
◎素材一 王勃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的新风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作。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此外,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27岁,但他的诗文如那穿透黑暗而来的闪烁星光,至今犹然见证着遥远的过去曾经存在的星体,让王勃在初唐文坛上划出一道闪亮的彗星之光后,留给后人永恒的赞叹与叹息。
【应用角度】 (1)王勃幼年早慧,少年英才,可以用于与“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是希望”“早期教育与一生成就”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2)面对分离,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伤感与悲怆的,王勃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宏大、自信、达观可以用于与“友情”“乐观”“豁达”“知己”等相关作文写作中。
(3)王勃只活了27岁,生命极其短暂,但他在诗坛上留下的光辉却是璀璨夺目的,这可以用于“永恒与短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等类似主题的作文中,他留给后人永恒的赞叹与惋惜也可以用于“完美与缺憾”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素材二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纯美的意境、迥绝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美的情感而成为诗坛的绝唱,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语),“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被冷落了几百年。明代以后,一些评论家对这篇杰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才使这颗美玉散发出骄人的光辉。
【应用角度】 (1)望月问天的张若虚,他的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他的不为人知的身世,他的散佚不闻的作品,他和《春江花月夜》历经的冷落与坎坷,都可以应用于“盛名与其实”“公平与现实”“孤独与超越”“天才与埋没”等作文中。
(2)《春江花月夜》以其完美的情景交融,唯东方所特有的身心与宇宙俱融一体的空茫之境,被人们当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或象征,当成高雅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这可以用于“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话题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三 林中的隐逸英雄陈子昂
陈子昂一生三次返回林中,每一次返回,都不是以在林中生活为目的,返回是为了再入社会,而且是在终极价值的层次上重新承担社会的责任,故可称其为林中的隐逸英雄。就其在林中的行为而言,他虽试图向释、道方向提升自我人格,但主要的还是感受天地阴阳的生生仁德,体悟天命。洞烛时代大势之先机,得悟天命旨意之后即下山以辅佐帝王,调和阴阳,治平天下。这种隐者便是积极入世的隐逸英雄,他知行一体地承担着为社会寻求光明,为民生大众寻求幸福之路的重任。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创新”“出世与入世”“生命”“价值”“乐观面对生活”“责任”等话题的作文中。在文学上,陈子昂情感充沛、壮志高昂地高举诗文革新大旗,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开创盛唐一代诗风。在仕途上,他积极入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他“出世”是为更好地“入世”。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一)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
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助读】
楚地的酒香醇劲大,饮了连醉三日;醒后看到园中的花经雨之后,格外红艳。没有人能画出我陈居士的形象,我在亭角迎风站立,在寻找诗情,风将我的衣袖吹起。
我喜欢手把山瓢痛饮,你不要笑话;心里发愁的时候,酒在助眠上有奇功。酒醒后,我推门去寻觅诗情,只见明月辉映下乔木高峻突兀立在那里。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1分)②情趣高雅。(1分)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1分)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1分)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第三步,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分点说明、概括,切忌以译代析。
第四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词人刻画的自我形象,以及运用的手法;鉴赏的要求是结合上片内容来分析。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上片描绘形象的有关词句。本词上片描写了词人的外貌气质,词人的形象由此呈现出来。具体的可抓住“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霜侵雨打寻常事”“石里藤”等关键词句。
第三步:析。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从词句描写上看词人的性格,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发短”继之以“髯长”,形象鲜明,显示了男子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再配上“眉有棱”,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跃然于纸上,一个“怪”字又充分显示其怪异,前两句是词人容貌病态怪异的特写镜头。“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第四步:结。总结形象特点及运用的手法。形象特点要全面,手法要全面。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课件117张PPT。“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巩固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偏惊物候新 偏:特别,尤其
忽闻歌古调 古调:此指陆丞诗《早春游望》
B.江渚 渚:指水中陆地
日悠悠 悠悠:深远
C.铁骑绕龙城 铁骑:穿铁甲的骑兵
宁为百夫长 百夫长:指中级军官
D.不胜愁 胜:承受得住
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洁白的样子
[解析] 百夫长: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答案] C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 B.不知江月待何人
C.银烛吐青烟 D.淑气催黄鸟
[解析] A项比喻,其余为拟人。
[答案] A
3.下列对诗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起首两句警拔,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中间四句,用“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景物变化的情态。
B.杨炯的《从军行》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虚写的手法,尾联采用实写的手法,表达从军的强烈愿望。
C.《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D.《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了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极为真切。
[解析] B项,首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
[答案] B
4.下列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B.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体裁,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
C.本诗虚实相生、黑白相辅,并从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D.本诗着重写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是一首爱情诗。
[解析] 本诗不是单纯的爱情诗,而是融写景、哲理、爱情于一体。
[答案] D
5.文学常识填空。
(1)“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另外三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字________,他的作品集为________。
(4)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是“________________”,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2)贺知章 张旭 包融
(3)子安 《王子安集》
(4)以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中不但写出滕王阁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5)《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6)《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7)《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答案] (1)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2)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3)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4)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5)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6)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7)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阅读提升层]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日别王长史
王 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注】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 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解析] C项,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
[答案] C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句进行分析。“深恩重百年”,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终知难再奉”“别”,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答案] 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渡湘江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迟日”指春天迟来了一天。中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
B.诗的第二句,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
C.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D.“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
[解析] A项,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答案] A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到不平的忧郁。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此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
C.“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有惆怅之感,气势纤弱。
D.“横”字写出了雁门山地横亘代州北面之势;“接”字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组成了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作者亲眼所见了雁门山的险峻,突出了魏大从军之所,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
[解析] C项,“气势纤弱”错,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气势却是十分雄壮的。
[答案] 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魏大寄予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语言表达层]
10.请以王勃《滕王阁》诗中“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写出上联,并做简要分析。
要求:①上联必须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
②两联都要描写秋天的景色。
(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闲云潭影日悠悠
(2)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枫叶荻花秋瑟瑟
(2)①上联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下联则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②联句与原诗所咏都是有关江西的风物,“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的是秋天浔阳江的夜色,“闲云潭影日悠悠”是游者驻足滕王阁所看到的景观。③两句均脍炙人口,将秋景有色有声地描绘出来。
11.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
(2)她常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3)人们把她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
12.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用呢?
[解析] 回答此类题目,首先看准题目要求,画线部分为本体,要求写出喻体,要注意本体与喻体要相符合,还要照顾到“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这个观点,要满足画线句子的句式要求,同时还要与下文“还有什么用呢”衔接好。
[答案] (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盖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13.(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启事片段,应为书面语体。“下水道时常堵住”“管子陈旧”“需要换掉”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将“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答案] (1)“堵住”改为“堵塞”;(2)“管子”改为“管道”;(3)“换掉”改为“更换”;(4)“打算”改为“计划”;(5)“正遇上”改为“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