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称为“盛唐诗”。此时的诗歌,充满了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意境,优美壮丽、闲适静谧的意蕴,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闪耀着诗意人生的光辉!
“声律风骨兼备”是就盛唐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已经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达到高潮的标志。
“风骨”主要包括:
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本单元所选的六首诗都是“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全诗以明月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彻夜不寐的思念之情。
《送魏万之京》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出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首先说魏万的走,随后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然后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到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最后勉励友人到长安后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愉之中。语重心长,情深义重,催人向上。
《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作者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感慨不已。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燕歌行》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通过描写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将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迈精神。
1.了解孟浩然、王维的生平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色。了解高適、岑参的生平及边塞诗的创作风格。
2.体悟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
3.鉴赏分析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4.加强诵读练习,体会律诗、绝句的押韵和节奏。
5.通过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的分析理解,体会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会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对无能当权者的讽刺和愤恨。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如《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等。
2.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诗歌中常见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如:月(《望月怀远》),相思、送别意象(《送魏万之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从而疏通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
3.鉴赏分析和诵读结合进行。初读阶段以诵读为主,成诵以后,要通过鉴赏分析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从而深入诗歌的意境。如《山居秋暝》。
《望月怀远》
[常识速览]
为李、杜开先的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任职时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刚正不阿,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贬为荆州刺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早年辞藻淡雅清丽,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凝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有《曲江集》。
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后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刺史。此诗就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竟夕难眠,又觉得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整首诗情意缠绵,却不流于伤感。语淡情深,清丽婉转。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
[文本精析]
1.“海上生明月”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月与海潮共生的雄浑阔大的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的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3.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为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4.有人认为此诗“明月”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诗眼”,试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送魏万之京》
[常识速览]
唐代边塞诗人——李颀
李颀(?-约753),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而辞官归东川。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写有一些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成熟风格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人。其诗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
魏万,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意深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出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首先说魏万的走,随后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然后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到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最后勉励友人到长安后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娱之中。语重心长,情深义重,催人向上。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文本精析]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怎样的季节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从表现手法和表情达意两方面赏析“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和化用的表现手法。“树色催寒近”把树人格化了。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来了。“砧声向晚多”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意,想象魏万寄居长安夜不能寐,岁暮的一片砧声,搅起纷乱的乡愁。“树色催寒近”和“砧声向晚多”相呼应,构成秋末到岁暮流动的时间意象,暗示出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深层意蕴。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与诸子登岘山》
[常识速览]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之人所倾慕。
孟诗不事雕琢,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却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诗。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诗人登上岘山,见到羊公碑,自然想到了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写了感时伤怀的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触景伤情的诗。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所以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感慨不已。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文本精析]
1.这首诗是怎样将怀古伤今之情寓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的?结合全诗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这次的登临;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伤感;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2.《与诸子登岘山》中诗人为什么读罢羊公碑会泪沾襟?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羊公在任时多有惠政,因而受到后人尊敬,而自己身为布衣,死后一定会湮没无闻,故而泪下沾襟。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羊公那样,进入仕途,为国爱民,以便名留青史的理想追求。《山居秋暝》
[常识速览]
“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后犯禁,受牵连而贬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任太子中允,又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对音乐也很精通。他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描绘田园山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他又是杰出的画家,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年轻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倦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
这是一首山水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王维的田园诗是属于“静”“净”的,这首诗就有静谧、明净的诗境,诗人沉浸于这美好的诗境中。读时,可用轻快的语调,读出诗人喜爱、陶醉的感情。
[文本精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营造了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之情。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哪些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静衬动。“明月照”“清泉流”,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衬动,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②对比。诗句中蕴含了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多组对比,景物在对比中达到了和谐,传达出无限的美感。
4.为什么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5.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孙自可留。诗歌前半部分写空山等景物,描摹了一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趣。最后作者通过化用典故把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愿和盘托出,深化主题。
《燕歌行》
[常识速览]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高適
高適(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早期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著作有《高常侍集》。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適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但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生活,并且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工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二十六年,张守珪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故写下了此篇。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该诗共28句,描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共分四层,各层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
第一层:出师
第二层:战败
第三层:被围
第四层:死斗的结局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除第一层宜读得雄壮有力外,以下各层均有“沉痛”语,如“战士……犹歌舞”“铁衣……少妇……空回首”等诗句,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读来,语调宜格外沉痛。
[文本精析]
1.读诗歌前八句,思考诗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场面描写的。(结合“扌从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描写了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出师”的场面。(2)通过这一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写战事大败作铺垫。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自”和“非常”从汉将和天子两方面表现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既对将军们旗开得胜寄予厚望,又为他们恃勇轻敌、邀功求赏而忧虑。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
5.试分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久”字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6.诗歌最后用“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对士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将帅的不恤士卒。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常识速览]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这首诗通过描写将士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将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迈精神。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
[文本精析]
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一幅大漠黄沙、风急沙腾的景象。写边塞的环境,突出戍边将士生存条件的艰苦。写“雪海”“黄沙”,在颜色上形成映衬,意境苍凉开阔。
2.“随风满地石乱走”中“乱”在表达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乱”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的狂暴。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这就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生动可感、淋漓尽致,凸显了行军的艰苦。
3.“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有何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4.《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的细节描写,试举三例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节描写
作用
半夜军行
戈相拨
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
面如割
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幕中草檄
砚水凝
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素材一
高適的性格,落拓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他是一个十分切于实际,不务虚名,精明能干,不肯妄自菲薄的人。借助安史之乱的契机,“义而知变”,扶摇直上。他自己有一句话:“时平位下,世乱节高。”天下昏乱,忠臣乃见。高適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功名自许,一年之中,连迁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数职,转眼之间,就做到了淮南节度使。自唐以来,诗人显达至节度使者,唯高適一人而已。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有为”“机遇”“性格与成就”“气节”“实践”等话题的作文中。高適注重人生实践,务实尚节,善抓机遇,积极有为。
◎素材二
岭南地区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被很多北人鄙称为“蛮夷之地”。开元四年(716),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的地位,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的建议,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凿通之道便是至今还坐落在南雄市区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
1 000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长8 000米的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高高矗立的关口,默默地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以应用到与“忧国忧民”“责任”“坚强”“爱国”“正确选择人生位置”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三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智慧和风度涵养也非常耐人寻味。王维的一生经历了得意者的“得意”,官至右丞,是中国文人中少有的“高官”,但他能从官位上走下来,丝毫没有位高权重的骄奢淫逸。王维也有隐逸者的“逸志”,但他却没有丝毫的逃避和厌世。在他的诗歌里,展示的是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执着向往。隐逸文化在他身上有着精粹的体现,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应用角度】 (1)王维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这可用到与“博与专”“全面发展”“才华素养与艺术渗透”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2)王维的人格精神,他对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摹,对安静纯朴生活的执着向往,对自由淡泊的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座高峰,一位代言人。这可以用于与“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坚守”“高洁”“超脱”“达观”“平淡”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二)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二)考查角度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诗意助读】
风雨不断吹打着凋残的花枝,落花满地,沾满泥浆,风吹不动。池水绿波荡漾,带来阵阵寒意,雨过天晴,而红日却已西沉。卷起半边窗帘,看见燕子双双归来。想隐瞒内心的愁绪,却双眉紧锁,奈何不得。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重新着棋,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1分)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2分);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分)
鉴赏“四法”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如果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如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画中语境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境中探情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但是通过这种清朗明快的意境,读者自然感受到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结合诗句和表现手法分析景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抓住“早寒”中的“寒”字,在首联中寻找能表现“寒”的意象,“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上句有“落木”“归雁”,下句有“北风”,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如何表现出“寒”的特征。
[答案]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落木”“雁”这些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注】。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胡溪深一篙。
【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尾联道出诗的主旨,劝李子先也解官而去,与自己同游。这一意思是透过写景表现的。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画面,劝归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答案] 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课件115张PPT。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喜爱
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向晚:傍晚
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旋:回转
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伫:久立等待
[解析] 旋:时间副词,一会儿,极言时间之短。
[答案] C
2.下列关于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燕歌行》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解析] 主要运用的是衬托手法,非对比手法。
[答案] C
3.下列诗句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最为相似的是( )
A.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B.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解析] 均选取典型意象,突出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刻画旅人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答案] A
4.下列诗句不对仗的一联是( )
A.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D.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解析] A项,“留”,动词/“复”,副词;“胜迹”,名词/“登临”,动词,故不对仗。
[答案] A
5.从①~⑥的诗句中选取4句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的四个空白处且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雪酷寒;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慷慨悲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適《燕歌行》)的极度愤慨……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②“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李判官赴碛西行军》)
③“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A.⑤②③④ B.②①③⑤
C.③②④⑥ D.④③①⑥
[解析] 根据诗句可知①抒发慷慨悲壮的豪情,②描写出征行人匆匆的情状,③渲染衬托雪域的酷寒,④描述北方广阔草原上的雄奇景观,⑤叙述送别的场面,⑥抒发思乡的愁绪。再结合题干的语境选出①③④⑥,后排列顺序可得出D项正确。
[答案] D
6.文学常识填空。
(1)盛唐山水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
(2)《望月怀远》选自________。
(3)《燕歌行》的作者________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作者________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________。
[答案] (1)王维 孟浩然
(2)《全唐诗》
(3)高適 岑参 “高岑”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望月怀远》一诗中,写诗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月怀远》一诗中,表现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又忽然想到不可能做到,只好复回室内寻梦约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魏万之京》一诗中,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魏万之京》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长者的语气,给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5)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居秋暝》中描绘山间宁静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诸子登岘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8)《与诸子登岘山》中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诗人心情的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燕歌行》中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2)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3)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4)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5)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6)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7)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8)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9)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10)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阅读提升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 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解析] A项,“一命”是指“官阶最低等”,这也让岑参感到大失所望。
[答案] A
(2)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注释,不难找出“五斗米”这一典故和“一渔竿”的借代,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全诗,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情。
[答案] 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一渔竿”代指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诗人为了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①,日夕望京豫②。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③耻还家,裴回④守归路。
【注】 ①宛许:泛指今南阳许昌一带。②京豫:指东都洛阳。③十上:指作者十次上京赶考。④裴回:一作“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滞宛许”“望京豫”点明诗人滞留的地点及遥望之所,照应了标题的“南归”。
B.“旷野”“孤烟”“归雁”等意象既勾勒出苍茫的环境,又暗指诗人的心境。
C.“饥鹰捉寒兔”,貌似写鹰在积雪天的饥饿难耐,实则还隐喻作者自身景况。
D.“少年”句诗人为自己少年时只知舞文弄墨、专注于诗词歌赋而心有悔意。
[解析] D项中诗文并无体现悔意。
[答案] D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作者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表情感的字词及写景的语句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尤其是诗后注释。本题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孤烟”“归雁”“积雪”“饥鹰”等,分析出作者情感的“悲凉萧索”;根据注释中作者“十次上京赶考”及诗歌中的“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等,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之情”。
[答案] 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前四句诗人因风雪滞留异乡,抬头四望却只见一片苍茫,不禁流露出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归途滞留的悲凉萧索,中间四句诗人借 “孤烟”“归雁”“积雪”“饥鹰”勾勒出苍茫之景,表达了他此刻归途难进处境不堪的悲凉萧索;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后四句诗人通过对比壮志在胸的少年和屡遭挫败的现状,抒发了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①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注】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的住宅。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出“早发”之意。
B.颔联“一身”即亲自,而“万里”则表示焉耆距离家乡非常遥远,两者互相对照,描写了诗人刚从家乡出发的实景。
C.颔联用“虏云”和“胡天”来写塞外,又用“外”和“西”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
D.尾联可谓匠心独运,诗人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蕴含深情。
[解析] B项,“一身”即“亲自”错,“一身”应为“孤身一人”;“描写了诗人刚从家乡出发的实景”错,根据诗歌题目中“怀终南别业”可以推知,诗人已经离开家乡很久,从出发时有“秋冰”也可推知诗人不是从故乡出发,而是从寒冷的边地出发。
[答案] B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思乡之情。行旅中的笛声,引发诗人对故乡的怀念。②孤寂之情。诗人形单影只行役于遥远的边塞,感到孤寂。
[语言表达层]
11.将下面的四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有效信息不能减少,字数可增减。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孟浩然在他抒写孤高情怀的山水诗中往往夹杂着失意的情绪。
12.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竹喧归浣女”是王维的名句,写得极富情趣,诗人先写“竹喧”,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起初未见,等到听见竹林喧声,才发现浣女洗衣归来。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把这句诗扩展为一段场景描写,要抓住浣女们无忧无虑、欢快嬉笑的特点,展开想象,切忌单纯翻译诗句。
[答案] (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13.(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此图,明确各层级间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接着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结束后,需要再进一步修订。只要依照顺序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