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世人称之“李杜”。“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动荡的时代大潮不仅洗去了盛唐的繁华,也洗去盛唐文风的锦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目睹时代的巨变和底层群众无穷无尽的苦难,在巨大的悲怆中以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敏感之心,以积极的入世精神,紧握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去直面战乱和社会的残酷,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融在了自己的笔下,铸成了“三吏”“三别”等如金铁所铸、让百代警耸的字句。“诗旨不忘能救物”,从杜甫开始,唐诗终于摆脱了花前月下、山水田园和边塞离情的束缚,走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将时代动荡的主旋律悲歌吟唱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杜甫诗歌的风格为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杜甫的七律被评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亳芒,自是千秋鼻祖。”其名篇《登高》以“拔山扛鼎”之气势,载誉千年,被推举为古今七律之冠。
本专题选取了杜甫的四首写于不同时期的、最能代表其风格的诗歌,让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借文思泉涌的美文,再读杜甫,再读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他运用盛唐出现的新题歌行反映时事,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了当时的唐王朝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的社会背景。
《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三首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客至》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杜甫的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母族的亲戚。“明府”,是古时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上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陶冶自己的爱国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撑联结全篇,这样易于理解和背诵。
3.《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鉴赏,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的风格。
《兵车行》
[常识速览]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言、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诗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了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首叙事诗是讽世伤时之作。用行人问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时的悲惨情景。
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第三层: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叙事诗,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朗读时注意体会这个特点。
[文本精析]
1.本诗开篇是如何描写悲惨的送别场面的?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揭露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的“开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为后文的倾诉做了渲染铺垫。
2.试分析“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走”是“跑”的意思,刻画出亲人突然被抓去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亲属们追奔呼号,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彩。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句中的动作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牵衣”表达出不舍之情,“顿足”表达出悲痛之情,“拦道”表达了焦急之情,“哭”表达了无奈和愁苦之情;连续的四个动作,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集中展现了上千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4.“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2)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过去已经发生“多次”;(3)“点行频”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的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5.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海水”意指流血之多,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句一果一因,并形成鲜明对比,把战争灾难写得极为真切,道破了苦难的根源,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强烈抨击朝廷意志造成的流血成海的荒谬。
6.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重男轻女,可是本诗为什么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7.“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句诗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说明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8.“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本内容
联系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生荆杞,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和力度
9.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首尾圆合,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旅夜书怀》
[常识速览]
“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靠朋友严武接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在成都无所依靠,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经过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时,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种孤独、凄冷、绝望的境界,抒发了诗人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悲愤心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这一感情基调以及韵脚字的低沉。
[文本精析]
1.作者在诗中是怎样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二句写近景,“细草”“独夜舟”都是作者自比。“细草”说明自己地位低下,孤苦无依。“独夜舟”则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2)三、四句写远景,用衬托的手法,用寂寞空旷的境界衬托出自己的孤独。
(3)七、八句又运用比喻手法来抒发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
(4)总之诗人通过比喻和衬托,将自己置于雄浑辽阔的环境之下,以壮阔的景色来展示自己的渺小和孤独。
2.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垂”为低垂,“涌”为涌动。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流动,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唯其“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什么意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认为一个人闻名于世不能靠诗写得好,应该靠为国为民的政绩。做官应到老年体弱多病才退休,而不应该因受排挤而离职。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悲愤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常识速览]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重庆云阳)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一住就是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上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其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显逊色,但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五首》即是一例。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本诗塑造了王昭君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她有山川一样坚强的性格,有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的爱国之情,有对昏庸的统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其实是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怨恨”是本诗的诗眼,也是本诗的感情基调,它既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读时要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怨恨的感情。
[文本精析]
1.这首诗开篇没有直接写人物,而是描绘了“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一幅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主人公的出生地,引出歌咏对象或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伟大。
2.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结合诗歌的颈联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颈联交代了造成昭君人生悲剧的原因,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在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客 至》
[常识速览]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乐趣。春意盎然的一天,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诗人匠心独运,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喜欢与邻居相通的融洽气氛。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
[文本精析]
1.《客至》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试分析各联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总结全诗的感情基调、主题、艺术手法及特点。
诗句
分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户外景色
①
宴客就餐
②
感情
③
佳客临门的喜悦
手法
④
选取典型场景、细节
主题
⑤
基调
喜
特点
⑥
[答案]
诗句
分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户外景色
扫径开门
宴客就餐
邀邻助兴
感情
闲居江村的寂寞
佳客临门的喜悦
手法
寓情于景
选取典型场景、细节
主题
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基调
喜
特点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这样是不是离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利用这种民间常用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了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素材一
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根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
◎素材二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患重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但是,像杜甫这样,由感同身受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的是穷苦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念的是天下寒士;“剑外忽传收蓟北”盼的是战乱尽平。
◎素材三
安史之乱,民不聊生,诗人避乱蜀地,草堂三间,枣树一株,不设樊篱,任邻家老妇打枣充饥,后杜甫离去,亲戚便设了围墙,不让老妇进入。杜甫给亲戚写信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善良”“悲天悯人”“人文精神”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穷”也兼济苍生。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辗转漂泊,却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无食无儿”的老妇人如此同情体恤,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这是何等善良淳厚的赤子之心!
◎素材四
杜甫始终不忘自己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乾坤一腐儒”,他反复这样强调。他可能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穷尽了杜甫的一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呢?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己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当人们都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他们是弱者。杜甫捧着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世界上只要还有不合理的贫富对立,这两句用红宝石拼成的诗句,就将永远使人警醒。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被苦难压扁的目光中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为别人遮风挡雨,于是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名句。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靠的穷人,最终就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应用到与“爱国”“责任”“博爱”“信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大与小”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素材五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用角度】 这是杜甫在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二十四岁时写的言志诗。这首诗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自信满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可应用于与“自信”“信念”“不怕困难”“雄心和气概”等相关的作文写作里。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四)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字词表达效果
诗人在创作时,会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赏析诗词中的字词表达效果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其命题形式主要有:
(一)定向赏析
要求直接鉴赏关键词: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自主赏析
要求找出关键词并鉴赏: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比较赏析
要求对诗句用词进行比较鉴赏: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意助读】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净,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2分)“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2分)
赏析字词的“四看”“一结合”
1.看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把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特别提醒:古诗词炼字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修饰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
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看是否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是否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是否显性
所谓“显性”就是指词语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回答时,不能把字词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答题步骤
1.鉴赏炼字型
2.鉴赏诗眼型
第一步:指出该字(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诗歌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 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长
张 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畏”字,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复杂心理。诗人既想让自己能够睡去以摆脱眼前的愁苦,又因寂寞孤苦而辗转难眠。
课件104张PPT。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巩固层]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 行:出发
B.武皇开边意未已 已:停止
C.独留青冢向黄昏 冢:坟墓
D.信知生男恶 信:确实
[解析]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答案] A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解析] D项中的“已”和例句中的“已”意思相同,都作“停止”讲。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走相送
B.行人弓箭各在腰
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D.归来头白还戍边
[解析] 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从军出征的人”;C项为“华山以东”。
[答案] D
4.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 B.归来头白还戍边
C.古来白骨无人收 D.禾生陇亩无东西
[解析] D项,“陇”通“垄”。
[答案] D
5.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解析] 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答案] B
6.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题目提示对联悬挂在“杜甫草堂”,即对联要体现杜甫的人生经历或精神特质,并表达尊敬、缅怀之情。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庐岳”即庐山,“隐”即隐居。“别有天地”符合《桃花源记》的意境。此联是写桃花源的。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十年幕府悲秦月”,是对杜甫在成都十年的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痛心疾首、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此联是杜甫生平和其精神特质的鲜明写照,适合悬挂于杜甫草堂。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由“狂”“醉”“天子不能呼”,可以判断此联是写李白的,显然不能用于杜甫草堂。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秋天一鹄先生骨”,从《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流传千古的诗篇中,提炼出“秋天”这一典型意象;“鹄”比喻先生;“骨”既指其尸骨,也言其骨气。此联概括了杜甫的精神风骨,暗含景仰之意。“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春水”出自杜甫《旅夜书怀》诗,“鸥”出自杜甫《野老》诗。此联是对杜甫人生志趣的恰当概括,适合悬挂于杜甫草堂。
[答案] D
7.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兵车行》中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车行》中体现全篇“诗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夜书怀》中杜甫写自己夜晚独自行舟的孤苦情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旅夜书怀》中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写出了出塞之景,思汉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写出了一个远嫁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客至》中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闲逸的江村中寂寞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客至》中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2)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3)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4)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5)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6)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7)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8)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阅读提升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诸将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锦江②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 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 第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
C. 第六句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治军从容洒脱。
D.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分析错误,是“巫峡清秋”触动了诗人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之情。
[答案] B
(2)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赏析。从诗歌中来看,“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在“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这二句诗中。诗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在成都之北。“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答案] ①回忆诗人与严仆射在望乡台“共迎中使”的盛事,表达对好友的思念。②追忆严仆射蒙受“主恩”之隆及治军从容的儒将风度,表达了对好友的赞赏。③认为国家的安危需要倚仗严仆射这样卓尔不群的将才。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江村[注]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当时作者的成都草堂刚刚建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第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村落的宁和清幽。
B. 诗歌第二联描写燕子独飞,江上白鸥浮游,给人一种孤寂寥落之感。
C. 尾联诗人从眼前的生活场景发出感叹,感叹止于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D. 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有强烈的画面感。
[解析] B项,“孤寂寥落之感”错误,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C项,“感叹止于对当下生活的满足”错,满足的同时,内心还有对过往苦难的余悸,以及对未来的不敢奢望。D项,结尾两句并不“明快”,显沉郁顿挫之风格。
[答案] A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自然之景的喜爱;②对天伦之乐的欣慰;③对故友援助的感激;④对过往苦难及壮志无望的悲慨。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飞花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大量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解析]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都是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答案] C
(2)本诗尾联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背后隐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之情。
[语言表达层]
11.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12.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_________________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______________”;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答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将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题后横线处。
①杜甫的一生,主要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所具有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比如杜甫《倦夜》一诗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③两句为总括句,第⑤句的开头“这个时代”与第③句的结尾相呼应;第②句与“这个时代”联系紧密;第④句是他所处时代的结果;第⑥句是例证。
[答案] ①③⑤②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