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练习)6 《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练习)6 《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20:05

文档简介


所谓“晚唐”,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约80年。晚唐时期,政局更加动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晚唐诗坛呈现出“夕阳无限好”的风韵,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大至分两段:
前段:杜牧、李商隐对唐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段:直接反映现实的诗篇、艳情诗进一步发展。
晚唐诗歌,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对细微幽深的审美追求,成为此时诗坛的主导风气,朦胧凄婉的诗歌意境,更多地存在于晚唐诗歌中。
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诗歌主要倾向抒写个人情况,把伤感、怀古、伤今情绪带到诗坛。
仕人的闺阁情怀、爱情题材的艳丽诗风,在晚唐有一席之地。主要以温庭筠、韩偓等诗人为代表。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罗隐、杜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作品体现了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怀,形成了淡泊的诗歌意境。
本专题以“小李杜”的诗歌鉴赏为主,兼顾选了几篇其他诗人的诗篇。
《九日齐山登高》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内心的抑郁。本诗把旷达和愤郁两种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用峻峭挺拔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寄扬州韩绰判官》以对扬州城特定的景观和优美的意境的描写刻画来怀念并调侃故人。风格悠扬,清丽俊爽。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应是一首感情深挚、委婉缠绵的爱情诗,诗人写出了爱情成就的艰难、两地相思的痛苦以及对爱情坚贞的意志,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安定城楼》则是登楼抒怀,以贾谊、王粲自况倾吐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讽刺嫉贤妒能的统治者。诗中灵活用典,含蓄又尖锐;感情浓郁,格调激昂,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长安晚秋》写诗人渭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商山早行》中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一般旅人共同的羁旅之思。
1.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倾向和特点。
2.把握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3.理解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4.理解晚唐其他一些诗人的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歌创作的手法技巧。
1.鉴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首登临诗,要着手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是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关键。
2.鉴赏李商隐的《无题》应注意从表现手法去理解其内容,《安定城楼》要准确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典故神话的寄托之意。
3.阅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很容易理解:
(1)分析诗题,知道写作重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作品内容。
(2)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思想感情。
(4)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
(5)从字句入手,揣摩诗歌语言。

《九日齐山登高》
[常识速览]
诗、赋、古文大家——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九日齐山登高》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诗中的“客”是诗人张祜,张祜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挤,未能被重用。杜牧对他的被排挤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写了此诗,表达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怀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杜牧在这首登高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一说抑郁之思以旷达书之)读时须变化着语调、读出这两种情感。
[文本精析]
1.首联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情味,请找出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涵秋影雁初飞”中的“涵”。“涵”是“包容”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觅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秋景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一个“涵”字把江水拟人化,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飞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喜悦之情。
2.试分析首联景物的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两句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句意思是: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高时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里诗人是想用偶然的开心和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于心中的郁闷,但郁闷是仍旧存在着的,而落晖也毕竟在眼前。
4.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或者另一种回答: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诗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寄扬州韩绰判官》
[常识速览]
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间,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做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幕中任节度使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当时杜牧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深厚的情谊。
这是诗人别后寄给友人的一首小诗。诗人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景观,在清丽俊爽的画面中,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扬州的怀念。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诗人用他那爽朗、峭拔、俊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旧日扬州和故友的思念之情。诗写得情真韵美。读时要体现出这一特点。
[文本精析]
1.“青山隐隐水迢迢”中“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情趣,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已过深秋,但江南草木仍未凋落。正是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
3.后两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美人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常识速览]
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李商隐是晚唐的大诗人、骈文名家。他与杜牧并称,后人称他们为“小李杜”。其诗渊源颇广,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李商隐的影响尤深。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亦多抒写情怀、感慨身世之篇,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意蕴深微,精于用典。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称颂。存诗六百余首,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全唐诗》存诗三卷,补诗四首。
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国势江河日下,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早已荡然无存,社会矛盾尖锐激烈,他空有拯救危亡、扭转乾坤的宏图大志,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诗人只能以委婉之笔,曲折地倾吐心中隐微无尽的情怀。
无题诗是诗人作诗另有所托,不便标明诗题。李商隐所写的《无题》诗约有十余首,这类诗多写得隐晦曲折,含蕴遥深。其中大部分以爱情为主题,或者借写有关事情来寄托其政治上的失意或困惑。本诗主要是写爱情的缠绵、执着和离别相思之苦。一说可能有政治方面的隐喻。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通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读时注意这一特点。
[文本精析]
1.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最著名,试分析前两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以“见难”“别难”为启,说相见的机会是难得的;但既相见了,又忘情不了就更难舍难离。第二句写景,“东风”即春风。一度春风易逝,转入暮春时节,百花衰残,凄凉无比,睹物思情。三、四两句对思情作进一步的描绘,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做喻。
2.请简要赏析《无题》颈联中“但”“应”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意思是“只,仅仅”。“但愁云鬓改”,只为鬓发脱落、容颜憔悴而愁。这一“但”字,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自己子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永葆青春。
“应”,意思是“应该”,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女子寒夜相思,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体现了对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3.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写了一场悲伤的送别,请分析诗歌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几幅画面,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画面
暮春伤别

别时寄语
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意象

春蚕丝尽、蜡炬成灰
晓妆对镜、月夜苦吟

情感
凄凉无奈

迷茫沉重
手法
情景交融

想象联想
[答案] 诗中共营造了三幅画面:暮春伤别、别后相思、别时寄语。
画面
暮春伤别
别后相思
别时寄语
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意象
东风无力
百花凋零
春蚕丝尽、蜡炬成灰
晓妆对镜、月夜苦吟
蓬山遥遥
青鸟殷勤
情感
凄凉无奈
悲苦忠贞
迷茫沉重
手法
情景交融
比喻 双关
推己及人
想象
联想
《安定城楼》
[常识速览]
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诗人26岁,因应试落第,客游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写此诗来抒发愤懑之情。
《安定城楼》是作者应试不中而写的一首失意自谴之作。诗人有拯救危亡、扭转乾坤的宏图大志。但生不逢时,横遭猜忌,备受打击。诗中感叹壮志难酬,并将笔锋指向那些贪图私利的权贵,表达了激愤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回旋,而又层层深入。围绕意境的“高远”这一中心,抒写了高楼远眺。先写历史上理想高远的悲剧人物,再写平生理想是怎样高远的具体内容,最后又用高远理想的光芒,探照出那些庸碌无耻之辈的丑恶。这里,有胸襟的自白,也有对朋党的鞭挞;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有登楼极目的忧患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朗读时须用心体会。
[文本精析]
1.《安定城楼》一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典故
意义

以“贾生”(即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代名人自比。当年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愤,都与李商隐一样年轻;两人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又与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落第后相同,故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寄托自己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江湖”“扁舟”


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明自己的襟怀,淡泊名利,不在乎个人得失;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只汲汲于私人名利的丑恶本质。从中可以窥察到李商隐对当时所处的恶劣政治环境以及排挤、打击他的朋党势力的抗争。显示出他耿介磊落的品格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
[答案] 
典故
意义
“贾生”“王粲”
以“贾生”(即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代名人自比。当年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愤,都与李商隐一样年轻;两人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又与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落第后相同,故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寄托自己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江湖”“扁舟”
暗用春秋时范蠡功成归隐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平生的抱负和志趣
“腐鼠”“雏”
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明自己的襟怀,淡泊名利,不在乎个人得失;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只汲汲于私人名利的丑恶本质。从中可以窥察到李商隐对当时所处的恶劣政治环境以及排挤、打击他的朋党势力的抗争。显示出他耿介磊落的品格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
2.你认为《安定城楼》中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他徒然忧愤国事,却不被重用,政治失意,落寞远游,流寓他乡。他遭遇虽然困顿,然其凌云壮志,未稍减损,思想积极向上,胸襟怀抱,一似当年的杜甫,没有患得患失、私心杂念,光明磊落,淡泊宁静。
《长安晚秋》
[常识速览]
“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
赵嘏(ɡǔ),生卒年不详,字承祐,人称“赵倚楼”。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文宗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寓居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求取功名,其间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镇江)。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有《渭南诗集》。
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凭高而望所写。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因此人称其为“赵倚楼”。
这首七律借景抒情,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对深秋拂晓的景色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读时用心体会。
[文本精析]
1.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衬托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
3.试分析颔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4.“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5.“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商山早行》
[常识速览]
花间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866),唐末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屡试进士不第,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不及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绮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浓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相传温庭筠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现存词六十余首。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温庭筠本来是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时,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此诗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路经商山时所作。诗人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羁旅乡愁诗。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两联写景,抒发了早行之辛苦。尾联写思乡,较含蓄。读时须用心体会。
[文本精析]
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一句?哪些描写表现“早行”的“早”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
(2)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白花在天蒙蒙亮时最为显眼)、“梦(醒)”。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纯用名词组合成句。(2)表现了早行辛苦。(3)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不用名词以外的任何词。这两句诗,如果分成最小的单位,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名词,再组合成“定语加中心词”的词组。但是作定语的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声”,可以唤起鸡引颈长鸣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均可唤起视觉形象,加上“月”和“霜”的环境衬托,构成了“音韵铿锵,意象俱足”的诗美境界。
3.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何处景色
特点
作用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旅途景色
荒山凄凉
两相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情
凫雁满回塘
梦中故乡
回塘水暖
(思考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4.《商山早行》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素材一 
古代有太多太多的文人生不逢时,他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宏伟志愿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诗文中。可是,他们不会因此消沉,更不会报复社会,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与利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于是,他们依然努力,依然牵系国家。他们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坚守着昂扬的骨气,他们护卫着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诗文也许充满着伤感,字里行间也许潜藏着不满,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襟与气节捍卫了尊严;他们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他们的诗文与他们的精神长在。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高昂着自己高贵的头颅,行走在天地之间,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笔,在宇宙间树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理想”“尊严”“勇气”“骨气”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二 
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后孤儿寡母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羸瘦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忍执着的追求精神。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家境与性格”“家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禀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素材三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心态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平等”“同情”“真诚”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素材四 
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发现古典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普遍的事实: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为之伤怀和叹惋。李白就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杜甫也是这样!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得与失”“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
◎素材五 
经常被用作作文素材的李商隐的名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奉献”“坚贞”“忠诚”“鞠躬尽瘁”“无私”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继承与创新”“开拓”“超越”“朝气”“后生可畏”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思念”“思乡”等相关的作文中。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默契”“契合”“沟通”“心灵相通”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追忆情缘”“追忆年华”“悲欢离合的无奈”“瞬间错过的感伤”“没有结果的怅惘”“美在距离(时间距离)”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六)
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风格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直白式:就是直接告诉学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学生阐释分析。这类“风格术语”学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
(2)隐含式: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学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做简要分析。
(3)综合式: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风格归纳】
一、古诗歌流派风格特色
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2.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二、诗人风格特色
1.豪放:苏轼、辛弃疾。
2.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3.隽永:李煜、刘禹锡。
4.自然:谢朓、谢灵运。
5.清新飘逸:李白。
6.沉郁顿挫:杜甫。
7.雄浑悲壮:屈原。
8.淡远闲静:陶渊明。
9.恬淡优美:王维。
10.雄壮豪迈:王昌龄。
11.豪放磅礴:曹操。
12.旷达俊爽:杜牧。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婉之作。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诗意助读】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饯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建功立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3分)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3分)
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技巧
1.品味整首诗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 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
分析:(1)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2)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天真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课件122张PPT。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 云鬓:美发如云
B.猜意雏竟未休 猜意:猜想
C.残星几点雁横塞 横塞:越过关塞
D.凫雁满回塘 回塘:回到池塘
[解析] D项,“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
[答案] D
2.古人常借“杜鹃”寄寓哀怨、悲苦的情思。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这种情思的一项是(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解析] “杜鹃”报春,繁花满树,表现的是盎然春意。
[答案] B
3.陆游《西村》诗中“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其表达技巧的分析。所谓“声色兼备”实为视听结合的手法。B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项中,“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C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D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
[答案] B
4.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解析] “丝”即“思”,一语双关。其他为列锦手法。
[答案] C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寄扬州韩绰判官》既写了景美、人美,又写了传说之美,使美妙的传说与秀美的扬州城融合在一起,让人心驰神往。
B.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气氛。
C.《安定城楼》通篇运用典故,却无晦涩之感,反而将低沉的心情表达得十分充分、确切。
D.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用十个名词将旅人清早赶路时的情景,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 C项,“低沉的心情”错误,诗歌表达了诗人用世的决心和对隐居的向往,嘲讽、鞭挞了那些猜忌自己的朋党势力。
[答案] C
6.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________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杜牧,字________,唐代诗人,与________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有________。
(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________齐名,人称“温李”;词与________齐名,人称“温韦”。
[答案] (1)唐 《无题》 《贾生》(或《夜雨寄北》) 《锦瑟》
(2)牧之 李商隐 《樊川文集》
(3)李商隐 韦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
[答案] (1)东风无力百花残 但将酩酊酬佳节 长笛一声人倚楼
(2)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十四桥明月夜 鸡声茅店月
[阅读提升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解析] C项,“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
[答案] C
(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和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访 秋【注】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 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
B.诗歌的前两句虚实结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已”二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
C.颔联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则选取“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组成一幅桂州山水画。
D.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解析] B项,“虚实结合”在诗中体现不出来,应为“情景交融”。
[答案] B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题是“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作答时,可紧扣“访”字,逐联进行分析。
[答案] 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柳长句
杜 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 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③不嫌,一作“莫将”。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
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C.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D.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解析] A项,“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不恰当,写“落日”“流水”意在突出时光的流逝,写“春光”“柳树”意在突出春景之胜。
[答案] A
(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②“巫娥”“宋玉”用典,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
[语言表达层]
11.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
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
12.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3处错误(包括标点),并加以改正(错误只填序号)。
(1)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在幕府中去世。(2)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3)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4)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5)但同时也促使他想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错处
修改
[答案]
错处
修改
(2)
“。”放在“(《祭裴氏姊文》)”后
(3)
“外来的”去掉
(4)
“或者”改为“或许”
13.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改后的下联: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14.(2018·全国卷Ⅱ)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1)“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2)“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3)“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4)“征询”改为“征集”;
(5)“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