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
B.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C.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D.未少有得而止矣
【解析】 A项,“说”同“悦”。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B.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不然,则其畏也
C.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D.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解析】 A项,善:善事,好事/擅长。B项,畏:害怕,恐惧/这里指害怕他的人,动词活用作名词。C项,修:做,做成,做到/办好,做好。D项,有:动词,表示存在。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之病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而以圣人望于人
D.今之君子则不然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解析】 A项,之:助词,的。B项,乃:副词,竟然/副词,就。C项,以:连词,无实义/介词,拿,用。D项,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C.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D.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解析】 A项,艺人:古义指多技能的人/今义指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B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C项,尝试:古义是两个词,尝,曾经,副词;试,试验、尝试,动词/今义指试,试验。D项,名誉:好的名声。古今同义。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己未有善 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C.而望名誉之光 D.立功名于天下
【解析】 A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外”“内”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6.下列语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周公,大圣人也 B.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
C.尝试语于众曰 D.强者必怒于言
【解析】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B.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C.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D.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解析】 名词“冬春”作“延”的宾语,排除B、D两项。“而”作为连词,后面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
【答案】 A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敛”即田赋,税收。指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
B.“金鼓”是古代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鸣金,即鸣金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鼓,即击鼓收兵。
C.“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数量变化较大。
D.“禁兵”,中国古代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部队。
【解析】 “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鸣金,即鸣金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鼓,即击鼓收兵”错。应为“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击鼓,即击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鸣金,即鸣金收兵”。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年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而安乐舒适、享有丰美的食物,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析】 偷换文意,强加因果。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年迈去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当兵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是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定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浅陋。他们知道通过征收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完全弄清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其所能;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的耕作,交公和自用,都可从田地中产出并常有结余。因此三年里经常有一年的结余来备用。如今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够充公,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仅够几个月。严重的是,收获庄稼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有时候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饿死,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三十三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现在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没看见过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入宫当班,不自己抱着被子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就是这样的骄纵懒惰,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有赏赐,而百姓正困窘就争着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吏这时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他们)就会做强盗。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人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在田地间耕种。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种田的农民不得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1.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选诗人,仿写两个句子。
韩愈诗是繁华天街的一场酥雨,凄迷朦胧,“绝胜烟柳满皇都”,浮华缠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高适诗是大漠沙场的一轮皓月,瑰丽雄健,“男儿本自重横行”,豪情填膺。
李白诗是澎湃大海的一艘巨轮,乘风破浪,“我辈岂是蓬蒿人”,雄伟豪迈。
12.下面是某市某中学读书节活动学生会发给莫言先生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或不简明,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将于2019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举行。作为家乡学子,我们特向您发出鼎力邀请,恭请您莅临指导并给广大莘莘学子发表演讲。虽然您现在已是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事务繁忙,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惠顾,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邀请函的题目,要求语言运用上要简明、得体。“鼎力”是敬辞,用于自己不妥。“莘莘学子”表示众多学生,不能与“广大”并列使用。“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在这里显然不当。“惠顾”是用于商店对顾客,此处用来欢迎莫言先生也不妥当。“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不符合邀请函用语。
【答案】 ①“鼎力”改为“诚挚”,或删去。②“莘莘学子”改为“同学”。③“炙手可热”改为“蜚声中外”。④“惠顾”改为“光临”。⑤“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删除。
13.(2019·全国卷Ⅲ)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语段共有四个句子。第一句交代了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举办的时间、地点;第二句介绍了中国队获得冠军的具体情况;第三句给出了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总数;第四句提及马龙实现了男单三连冠。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组合概括即可。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原 毁
本课话题 ——严于律己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高境界。己身正才能正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舜能够成为仁义之人,就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结果。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杨震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2.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苏辙《刘挚右丞》
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
4.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魏源《默觚下·治篇》
5.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其责己也重以周( ) 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事修而谤兴( )
必其人之与也( ) 懦者( )
不怠( )
【答案】 zhònɡ wèn jī bànɡ yǔ nuò d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 )
【答案】 “说”同“悦”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病
(2)修
(3)善
(4)其
(5)以
【答案】 (1)名词,缺陷,过错/动词,有病,患病/形容词,疲倦,劳累/形容词,困苦不堪/动词,担心 (2)动词,办好,做好/动词,做成,做到/动词,修养品性/长,这里指身高/动词,整修,修理 (3)动词,擅长/名词,好事/动词,与……交情好/动词,做得好动词,认为好/动词,爱惜 (4)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吧/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因为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 )________
(2)即其新,不究其旧 ( )________
(3)早夜以思 ( )________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 )________
(5)详,故人难于为善 ( )________
(6)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 )________
(7)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 )________
(8)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 )________
(9)彼虽善是 ( )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2)形容词用作名词 目前的良好表现/过去的错误 (3)名词用作状语 在早上/在夜晚 (4)名词用作状语 对外/对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事 (6)名词用作形容词 多技能的 (7)动词用作名词 名望 (8)名词用作动词 昭著,发扬光大 (9)形容词用作动词 擅长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许多人。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4)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试验,试。
(5)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
【答案】 (1)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2)一般人。 (3)虽然如此。 (4)两个词。尝,曾经,副词;试,试验、尝试,动词。 (5)多技能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良士,某良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也”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他的为人,是个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
(3)判断句。不用关联词,名词作谓语,直接表判断 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
(4)状语后置句。“于言”“于色”作“说”的状语,后置 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情。
(5)宾语前置句。用结构助词“之”将谓语“谓”的宾语“怠与忌”前置 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忌妒。
(6)固定句式:“……之谓……”,“……说的是……” 这就叫作不以要求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7)固定句式:“是故……”,“所以/因此……” 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8)固定句式:“不亦……乎”,“不是……吗?”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
[常识·速览]
百代文宗——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后人又称之为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师说》《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其中的名篇。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原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文章从待人、待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毁谤的滋生。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批评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
②指出“毁”之根源:怠与忌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肯定了“古之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原则——“重以周”和“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章开篇点出此句,为后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2.文章第一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一段首先树起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
但这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因此作者写作第一段的目的是为下文破题作铺垫。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嫉贤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
4.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为后果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待己太宽——骄横自是。长此以往必将败坏社会风气。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没有涉及“毁”,“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应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6.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此人的关系而定,应者、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7.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话题·互动]
话题:《原毁》谈到的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学习了《原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学生甲:生活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不正不能正人便是这个道理。正如《原毁》开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要学会“慎独”,要会包容别人的缺点。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坐标,要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或古人或身边的人,然后你才能说:“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说理
《原毁》最大的写作特色是对比说理。文中“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定义:对比说理又称对比论证,就是将善与恶、新与旧、正与反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对照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论证,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既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又能加深读者对论点的理解,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写法指导
在对比说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运用对比,要注意抓住对比点,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相互对立、互为映衬;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不能只摆出事例,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材料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对比一定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还要依据同一标准,即要有可比性,不能随便将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对比。
(3)对比说理常常会有几种对比方式交错使用,但必须各有参照,各作比较,不可混淆,缺少逻辑。
3.迁移应用
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任选两种生活态度,突出一个主题;②字数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一)宽容和刻薄
宽容是人间最好的“润滑剂”。宽容是长者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宽容的出发点是无私,刻薄的出发点是自私。宽容的人宽容的总是别人,对自己却从不宽容,他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薄的人只是对别人刻薄,对自己却很宽容,他们是宽以律己,严于待人。宽容和刻薄都是缘于一种爱,刻薄的人爱的仅是自己,宽容的人爱自己时也爱别人。总是宽容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迁就,使其无法成熟。总是刻薄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不满,使其走向完善。在宽容和刻薄二者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二)乐观与悲观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激浊扬清,韩昌黎奋笔疾书
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着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传世名篇《原毁》。文中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可谓一语中的,醒人耳目。
【应用角度】 “进取心”“律人与自律”“宽容与自省”“嫉妒之心不可有”“建设和谐社会”等。
2.精彩应用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一旦我们有了过错,也会得到别人的宽容与谅解。唐人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的就是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是什么?马克·吐温说得很幽默:“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被误解还能宽宏大量、 泰然处之?而有人却为一句话、 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是胸怀,没有洋溢着爱的博大情怀,宽容就丧失了存在的可能。宽容包含着理解 、谅解与同情,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为人宽容,就能消除隔阂,化解误会,赢得友谊,广交朋友。
课件64张PPT。论 辩原 毁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朋党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B.共工,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C.黄巾起义,是西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D.四凶,中国神话传说中由上古时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个凶神。四凶的本质,是四个酋长,他们不服舜帝统治,就被舜帝流放。四凶兽可能就是这四个部落的各自图腾。
【解析】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B.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C.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解析】 句子译为: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根据意思“人人”不可断,排除B、D两项。“能禁绝善人为朋”意思为“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此为一句话,不可断开,故选A。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政论文,是欧阳修上书劝谏为人君者不要闻朋党而色变,关键要善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B.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观点相同。
C.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问题,再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本文的意图。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由此议论可看出,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
【解析】 D项, “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错,不是“当今”,而是“历史上的”。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贼”“害”为同义并用,“即”为“即使”,“相保”为“保全对方”或者“互相保护”;(2)“兴”意为“兴盛”,“厌”意为“满足”。(3) “兴亡治乱之迹”翻译要恰当,“可以”,译为“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
【答案】 (1)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
(2)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3)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一般说来,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的是俸禄,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互相帮助。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太平。《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了。
课件19张PPT。论 辩*朋党论Thank you for watching !*桐叶封弟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 中:恰当、适合
B.王以桐叶戏妇寺 寺:宦官、太监
C.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病:困苦、困顿
D.封唐叔,史佚成之 成:促成、促使
【解析】 病:错误、缺点。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
B.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与小弱者为之主
C.若戏而必行之/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D.使若牛马然/吾意不然
【解析】 A项,以:介词,把、拿、用。B项,为:介词,替/动词,成为。C项,而:连词,表承接,就、便/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可不译。D项,然: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代词,这样。
【答案】 A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B.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C.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D.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解析】 句子译为:“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会去逢迎他的过失,为他巧言辩解。”“吾意周公辅成王”句意完整,排除C、D项,“要归之大中而已”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答案】 A
4.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以简洁笔法叙述了“桐叶封弟”这个古老传说,再层层驳斥其不可信。首段记叙既是为引出后文驳斥作铺垫,又紧紧扣住了议论文的特点。
B.“吾意不然”在结构上属于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上文传说进行否定,又自然引出下文具体的分析和驳斥。
C.本文中心论点是“桐叶封弟”“不可信”,作者层层剖析,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环环相扣,结构严谨,颇具说服力。
D.作者认为大臣辅助幼主,应该树立中正的德行,既不能讨好、迎合、迁就幼主,也不能管束太严,招致祸乱。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无裨益。
【解析】 A项,表述有误。“记叙”与“紧紧扣住了议论文的特点”无对应关系。
【答案】 A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乃”“以”的用法和“其……乎?”句式。
(2)考查“设”“举”和“亦……乎?”句式。
(3)考查“行”“遂”“过”的基本用法。
【答案】 (1)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
(2)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内廷近侍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
(3)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
【参考译文】
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和年幼的弟弟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玉珪封给你。”周公入宫庆贺。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如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内廷近侍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大凡君王的恩德,要看实行得怎样。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他,是要使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辩饰。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使他终日奔忙,像牛马一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而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有的古书记载说:封唐叔这件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
课件18张PPT。论 辩*桐叶封弟辩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 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 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D.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 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解析】 A项,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其余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军,军队驻扎;C项,王,称王;D项,下,居人之下。
【答案】 A
6.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B.慈父见背
C.是以见放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被动句。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陈登云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所犯的罪过,“且”表示更进一层,前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当然,也可根据主语“承宪妻”与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区别点在“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之间。根据语法关系,“扬言”是动词,应紧接宾语“事由己发”,另外“用以”一词在此处表示目的,也应该与前面断开,故排除B项。
【答案】 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答案】 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1)“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一类的人。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用巧言蛊惑朝廷士绅。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奏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奏告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裁断事情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11.下面是某人给朋友写的短信,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知不觉又有一段时间没见贵兄了,心中甚是非常想念,近来一切可好?那日的交谈,对我来讲堪称指路明灯,迷惘中跋涉的我,又有了新的奋斗方向。大约还有一个月左右我就回家了,到时候,我定会去贵府光临,相信我的到来定会使贵府蓬荜生辉。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段中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甚”与“非常”重复,“大约”与“左右”重复。“贵兄”指朋友的兄长,不指朋友本人,可改为“兄长”;“光临”改为“拜访”;“蓬荜生辉”用于称自家,这是谦辞,用在此处不当。
【答案】 (1)甚是(非常) 大约(左右) (2)贵兄 光临 蓬荜生辉
12.仿照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关注时政,常常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议论体现了对国家时局的殷殷忧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引名句必须体现忧患意识,名句后要有人物思想的分析。
【答案】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表述透露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关注
13.下面是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曾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的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的内涵,6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认真读图,应结合文字和箭头,准确理解“激励模式”的结构,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述激励的程序、条件及作用。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示意图表述的层次和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进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留侯论
本课话题 ——勇猛与忍让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勇猛,不在于受辱后的拔剑而起,而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于能屈能伸,在于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力量和旺盛的斗志,从而成就一番壮伟的事业。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片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2.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3.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马南邨
4.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雨果
5.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
6.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圯上之老人( ) 卒然临之而不惊( )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 )
倨傲( ) 鲜腆( )( )
肉袒( )
【答案】 yí cù huò bēn jù xiǎn tiǎn tǎ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卒然临之而不惊 ( )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 )
【答案】 (1)“卒”同“猝”,突然 (2)“见”同“现”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临
(2)微
(3)过
【答案】 (1)动词,到,至/动词,从高处往下看/动词,面对/副词,正当,将要 (2)副词,略微/形容词,暗暗,悄悄/形容词,含蓄精妙/形容词,微小/动词,(如果)没有 (3)动词,超过/形容词,荒谬/动词,拜访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________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 )________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________
(4)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________
(5)非子房其谁全之 ( )________
(6)油然而不怪者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降低自己的身份,谦逊待人 (2)名词用作动词 立王,称王 (3)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挫折、屈辱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惊/使……发怒 (5)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2)其身之可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
(3)其君能下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奴仆,佣人。
【答案】 (1)怀有的抱负。 (2)值得珍爱。 (3)谦逊地对待别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命以仆妾之役。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因为他怀有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啊。 (2)判断句 这正是桥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 (3)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却(傲慢地)拿奴仆所做的事来让(张良)做。 (4)省略句 可是世人不明白,把(桥上老人)看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5)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而归降吴国,去做吴王的奴仆,(在那里)好多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 (6)被动句 普通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
[常识·速览]
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后遇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
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二十六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论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整体·感知]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当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高祖所以得胜 ②忍小忿可以就大谋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是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用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作对比来突出中心论点。
二、阅读课文第2~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写了有关张良的几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件
联系
角度
寻人刺秦
忍
不“忍”
圯上受书
能“忍”
辅汉建功
用“忍”
3.简要分析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的不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荆轲、聂政是以其匹夫之勇来反衬张良善忍的过人之处的;写郑伯、勾践是以他们因善忍而成就大业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从正面衬托张良的;写秦皇是以秦皇“所不能惊”来强调张良所具有的善忍品格的;写高祖是以其在张良的辅助下成就事业来证明张良的善忍的。
4.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而本文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独具慧眼,只从受书于圯上老人一事入题,一扫陈见,翻出新意,重点围绕能忍不能忍一点,提出作者的观点,评价张良的一生,从而赞扬张良的善忍。文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等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三、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说说下面这段话的含意和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尾作者认为司马迁的观点与张良的志气不相符。看似闲逸笔墨,实则是画龙点睛,赞颂了张良的外弱内强、似柔实刚,与文章开篇所述的豪杰之士的“大勇”相呼应,进而点明主题。
6.本文重点论述了张良因“忍”而成事,那么文题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传说引发的思考,而作者所重点引用的事例也是张良的事例。“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话题·互动]
话题:《留侯论》苏轼赞赏张良,认为是忍让让他成就了千秋功业,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忍让呢?
学生甲:当忍之时自该谦忍退让;不当忍时,应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面对敌人的挑衅,假如忍让有辱人格、国格和民族尊严,我们就应该奋起反抗。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难免会有些小纠纷、小摩擦,如果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势必会激化矛盾。如果双方互相谦让,就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举例论证
《留侯论》明显地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苏轼列举四个故事以作证: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高祖胜而项羽败,因项羽不能忍而轻用其锋;韩信欲为王,高祖听张良言而赐之。举例论证是建立在“事实胜于雄辩”的理念之上的一种论证方法,《留侯论》用事实证明道理,配合着缜密的论证结构,从而产生了说服有力的艺术效果。
定义:举例论证即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作用: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写法指导
举例论证十注意:
(1)事例要适当:每个分论点都应有一个,但至多三个。
(2)事例要概括: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不是要你讲故事,学会一句话概括一个例子的写法。
(3)事例要典型:如果文中引用较多的事例,则要考虑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体育、音乐明星等多个领域。
(4)不忘记搜索课文中的事例: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给阅卷老师一种亲切之感。
(5)不忘记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人物:自己或身边的人物因为熟悉,往往给阅卷老师一种真切之感。
(6)不忘记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大事:“文章合为时而著”,引用最近国际国内的大事,文章会充满强烈的时代感。
(7)要对举出的事例进行简要的分析:议论文除了有论点、论据之外,还要有论证,即围绕论点对举出的事例进行简要的分析,显示出一定的逻辑性。
(8)要将所举的事例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或先古后今,或先中后外,或先正后反,或先名人后自己,或先写“为什么”的例子后写“怎么做”的例子。
(9)事例要正反对比:正反事例对比,本身就是一种论证,常常会使论点鲜明、突出。
(10)事例要详略结合:一般性的举例可概括叙述,有说服力的例子不妨详细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3.迁移应用
使用例证法,以“磨难”为内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磨难,是一笔财富。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凉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官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诗人。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苏轼:忍小忿而就大谋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里的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应用角度】 “忍耐”“坚毅”“成功”“英雄”“宽怀·雅量”“功名”等。
2.精彩应用
坚强是行囊中的必杀绝学。坚强,可以是阿甘奔跑起来的勇气,是保尔·柯察金抗击厄运的态度,是海伦·凯勒对抗命运的方式,坚强也是我们奋战高考时付出的力量。每个人都应坚强,全力以赴地追逐我们各自的梦想。霍金的坚强是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他却发现了黑洞。桑兰的坚强是作为运动员的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也没有放下自己热爱的运动事业的精神。只有拥有坚强的行囊,旅途中的我们才能所向披靡。
(2016·山东高考优秀范文)
课件55张PPT。论 辩留侯论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